可增加控球稳定性的撞球杆后把及其撞球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68349发布日期:2018-11-07 20:57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可增加控球稳定性的撞球杆后把及其撞球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与撞球杆有关,尤指涉及一种可增加控球稳定性的撞球杆后把及其撞球杆。



背景技术:

一般撞球杆由击球段(shaft)及后把段(butt)所组接而成,以具有方便携带的功效。

然而撞球杆大致都以木材制成,木材内的纤维纹理并非均匀,且木材又有朝向阳光和背向阳光生长的两个方向特性,造成不同的取材木质不同,这样制作出来的撞球杆的控球效就无法一致,同时因木材有明显的纹理和毛细孔,更容易因气候影响而使撞球杆得后把段的质量产生变化,故使得稳定性不佳。

为了克服前述的问题,市售的撞球杆有采用碳纤维复合材质来制成,其具有不易变形的优点,但是此种撞杆球相较于木材质的撞球杆而言,过于刚性而不好控球。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揭露一种可增加控球稳定性的撞球杆后把及其撞球杆,其撞球杆后把采用组合式而非单一构件,而具有较佳的控球稳定性。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项实施例提供一种可增加控球稳定性的撞球杆后把,其用以组接于撞球杆的击球段,撞球杆后把包括:芯杆以及包覆体。包覆体包覆于芯杆的外周缘,其中,包覆体具有多个绕着芯杆的轴线设置的长条状的组接件。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还包括延伸杆,延伸杆连接于击球段与芯杆之间。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芯杆为单一实心件或由多个构件组接以形成一实心件。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芯杆的截面为圆形,包覆体的内周缘的形状与芯杆的截面对应配合。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芯杆的截面为非圆形,包覆体的内周缘的形状与芯杆的截面对应配合。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芯杆还套设中空件,中空件包覆于芯杆的外周缘且位于芯杆与包覆体之间。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芯杆的外周缘与中空件的内周缘为圆形配合,中空件的外周缘为圆形或非圆形,包覆体的内周缘的形状与中空件的外周缘对应配合。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组接件的数量为偶数。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撞球杆,撞球杆具有击球段,击球段与前述的撞球杆后把组接,击球段具有第一结合部,撞球杆后把具有第二结合部,第一结合部与第二结合部凹凸配合连接。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第一结合部与第二结合部为螺锁配合。

据此,本实用新型的撞球杆后把采用组合式而非单一构件,使得整体不易受气候影响而全部同时产生质变,且结构亦不会过于刚硬,而有利于撞球中的控球稳定性,以达到良好的击球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撞球杆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可增加控球稳定性的撞球杆后把及其撞球杆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可增加控球稳定性的撞球杆后把及其撞球杆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可增加控球稳定性的撞球杆后把及其撞球杆的分解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可增加控球稳定性的撞球杆后把及其撞球杆的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可增加控球稳定性的撞球杆后把及其撞球杆的分解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可增加控球稳定性的撞球杆后把及其撞球杆的剖面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可增加控球稳定性的撞球杆后把及其撞球杆的分解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可增加控球稳定性的撞球杆后把及其撞球杆的剖面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可增加控球稳定性的撞球杆后把及其撞球杆的剖面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可增加控球稳定性的撞球杆后把及其撞球杆的剖面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可增加控球稳定性的撞球杆后把及其撞球杆的剖面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的可增加控球稳定性的撞球杆后把及其撞球杆的剖面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例的可增加控球稳定性的撞球杆后把及其撞球杆的分解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例的可增加控球稳定性的撞球杆后把及其撞球杆的剖面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第十实施例的可增加控球稳定性的撞球杆后把及其撞球杆的分解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第十实施例的可增加控球稳定性的撞球杆后把及其撞球杆的剖面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第十一实施例的可增加控球稳定性的撞球杆后把及其撞球杆的分解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第十一实施例的可增加控球稳定性的撞球杆后把及其撞球杆的剖面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第十二实施例的可增加控球稳定性的撞球杆后把及其撞球杆的分解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第十二实施例的可增加控球稳定性的撞球杆后把及其撞球杆的剖面示意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第十三实施例的可增加控球稳定性的撞球杆后把及其撞球杆的剖面示意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第十四实施例的可增加控球稳定性的撞球杆后把及其撞球杆的剖面示意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第十五实施例的可增加控球稳定性的撞球杆后把及其撞球杆的剖面示意图;

图25为本实用新型第十六实施例的可增加控球稳定性的撞球杆后把及其撞球杆的剖面示意图;

图26为本实用新型第十七实施例的可增加控球稳定性的撞球杆后把及其撞球杆的剖面示意图。

其中,

撞球杆1 击球段2

第一结合部2a 第二结合部2b

撞球杆后把100 芯杆10

构件11 中空件12

包覆体20 组接件21

延伸杆3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在说明本实用新型在上述实用新型内容一栏中所表示的中心思想,现以具体实施例表达。实施例中各种不同对象按适于列举说明的比例,而非按实际组件的比例与以绘制,在先申明。

请参阅图1、图2及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增加控球稳定性的撞球杆后把100的第一实施例,其用以组接在撞球杆1的击球段2。其中,撞球杆后把100包括芯杆10及包覆体20,击球段2具有第一结合部2a,而撞球杆后把100具有第二结合部2b,第一结合部2a与第二结合部2b凹凸配合连接,如可采螺锁配合,以组接成撞球杆1。其中:

芯杆10,为单一实心件,其为木材制成或是选自非木材、复合材的任一种,其中非木材的材质可为碳纤维、玻璃纤维、铝管或铁管等材料。

包覆体20,可为木材或非木材制成,其中非木材的材质可为碳纤维、玻璃纤维、铝管或铁管等材料。包覆体20包覆在芯杆10的外周缘,其中,包覆体20具有多个绕着芯杆10的轴线设置的长条状的组接件21,以使包覆体20非一件式而包覆在芯杆10,在本实施例中,芯杆10的截面为圆形,而包覆体20的内周缘的形状亦为圆形而与芯杆10的截面对应配合,且所述的组接件21为偶数个,如为两个,且各为半圆状。据此,本实用新型的撞球杆后把100采用组合式而非单一构件,使得整体不易受气候影响而全部同时产生质变,且结构亦不会过在刚硬,而有利在撞球中的控球稳定性,以达到良好的击球效果。如在本实用新型的图4及图5所示的第二实施例中,包覆体20的组接件21的数量为四个,且各为四分之一圆。

请参阅图6及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增加控球稳定性的撞球杆后把100的第三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芯杆10由多个构件11组接以形成一实心件,且实心件近似呈圆形,而包覆体20的组接件21的数量为两个,且各为二分之一圆。如在本实用新型的图8及图9所示的第四实施例,包覆体20的组接件21的数量为四个,且各为四分之一圆。

请参阅图1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增加控球稳定性的撞球杆后把100的第五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芯杆10的截面为单一非圆形实心件,如为正六边形,而包覆体20的内周缘的形状亦为非圆形而与芯杆10的截面对应配合,且所述的组接件21为偶数个,如为两个,且各内周缘为非圆形。如在本实用新型图11所示的第六实施例中,包覆体20的组接件21的数量为四个。

请参阅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增加控球稳定性的撞球杆后把100的第七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芯杆10由多个构件11组接以形成一实心件,且实心件近似呈非圆形,如正六边形,而包覆体20的组接件21的数量为两个。如在本实用新型图13所示的第八实施例中,包覆体20的组接件21的数量为四个。

请参阅图14及图1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增加控球稳定性的撞球杆后把100的第九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芯杆10为单一圆形实心件,且包覆体20的组接件21的数量为二个,且各为二分之一圆,此外,芯杆10还套设中空件12,中空件12为木材制成或是选自非木材、复合材的任一种,中空件12包覆在芯杆10的外周缘且位在芯杆10与包覆体20之间。芯杆10的外周缘与中空件12的内周缘为圆形配合,中空件12的外周缘为圆形,包覆体20的内周缘的形状与中空件12的外周缘对应配合。如在本实用新型图16及图17所示的第十实施例中,包覆体20的组接件21的数量为四个,且各为四分之一圆。

请参阅图18及图1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增加控球稳定性的撞球杆后把100的第十一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芯杆10由多个构件11组接以形成一圆形实心件,且芯杆10外周缘套设有中空件12,而包覆体20的组接件21的数量为两个,且各为二分的一圆。如在本实用新型的图20及图21所示的第十二实施例,包覆体20的组接件21的数量为四个。

请参阅图2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增加控球稳定性的撞球杆后把100的第十三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芯杆10的截面为单一圆形实心件,芯杆10外周缘套设有中空件12,中空件12外周缘为非圆形,如为正六边形,而包覆体20的内周缘的形状亦为非圆形而与中空件12截面对应配合,且所述的组接件21为偶数个,如为两个,且各内周缘为非圆形。如在本实用新型图23所示的第十四实施例中,包覆体20的组接件21的数量为四个。

请参阅图2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增加控球稳定性的撞球杆后把100的第十五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芯杆10由多个构件11组接以形成一实心件,且实心件近似呈圆形,而其外周缘套设有中空件12,中空件12外周缘为非圆形,而包覆体20的内周缘的形状亦为非圆形而与中空件12截面对应配合,此外,且所述的组接件21为偶数个,如为两个。如在本实用新型图25所示的第十六实施例中,包覆体20的组接件21的数量为四个。

请参阅图2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增加控球稳定性的撞球杆后把100的第十七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撞球杆后把100还包括延伸杆30,延伸杆30连接在击球段2与芯杆10之间,以便使芯杆10通过延伸杆30组接在击球段2。

据此,本实用新型的撞球杆后把100采用组合式而非单一构件,使得整体不易受气候影响而全部同时产生质变,且结构亦不会过在刚硬,而有利在撞球中的控球稳定性,以达到良好的击球效果。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