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位机构及运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16679发布日期:2019-04-16 23:22阅读:373来源:国知局
复位机构及运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复位机构及运动装置,且尤其是有关一种复位辅助力可被选择性解除的复位机构及运动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健身运动对于身体的锻炼有很大帮助,因此,各式各样的运动装置被发展出来,其中有多种进行往复训练的运动装置,能让腹部、腰臀部还有手臂等身体各地方的赘肉得到锻炼,并具有伸展肌肉及促进健康的效果。

有业者发展出具有往复训练功能的运动装置,例如公知的健腹轮式健身器,其包含两个把手、滚轮及复位机构,滚轮结合于把手,复位机构设置于滚轮内且为弹簧结构,当滚轮以顺时针方向旋转时,复位机构受到压缩,使滚轮以逆时针方向旋转,此时复位机构的回复力可以协助使用者进行回复姿势的操作。反向操作时,复位机构同样会产生反向的回复力协助使用者进行反向回复姿势的操作。

然而此种运动装置并无解除复位机构动作的功能,因此若使用者要使用不具有复位辅助力的运动装置,只能另外购买,因此有其限制存在。

有鉴于此,如何有效改善运动装置的结构,增加其使用的灵活性,遂成相关业者努力的目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位机构及运动装置,其中复位机构中包含连接组件用以选择性的解除复位辅助力,而可以增加复位机构及运动装置的使用灵活性。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复位机构,其用以提供运动装置复位辅助力,运动装置包含固定结构及轮子,复位机构包含复位组件、带动组件及连接组件。复位组件包含固定部及连动部,固定部连接于固定结构;带动组件供连动部连接;连接组件选择性地耦合于带动组件;其中当连接组件耦合于带动组件时,轮子转动使带动组件带动复位组件蓄力。

借此,复位组件可以选择性的蓄力以提供复位辅助力,而增加使用的灵活性。

依据前述的复位机构的多个实施例,其中,复位组件还可包含涡卷弹簧及织带,涡卷弹簧可包含连接部,固定部位于涡卷弹簧,织带连动涡卷弹簧的连接部且连动部位于织带;带动组件可包含线轴及啮合盘,线轴连接连动部且供织带卷绕,啮合盘连接于线轴的一端且包含至少一个啮合部;连接组件可包含啮接轮组,啮接轮组与轮子连动,啮接轮组包含至少一个啮接部选择性地耦合于啮合部,啮接部沿轮子的轴向在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切换;当啮接部位于第一位置时耦合于啮合部,轮子转动带动线轴卷绕织带,以连动涡卷弹簧转动蓄力,当啮接部位于第二位置时,轮子未与带动组件连动。

依据前述的复位机构的多个实施例,其中啮接部可包含多个凸齿,啮合部可包含多个凹陷对应多个凸齿。

依据前述的复位机构的多个实施例,其中复位组件可还包含扭转弹簧,固定部及连动部位于扭转弹簧;带动组件可包含啮合盘,啮合盘连接于连动部且包含至少一个啮合部;连接组件可包含至少一个啮接部,啮接部选择性地耦合于啮合部,当啮接部耦合于啮合部时,轮子转动以连动扭转弹簧转动蓄力,当啮接部与啮合部分离时,轮子未与带动组件连动。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运动装置,其包含固定结构、至少一个轮子以及至少一个复位机构,轮子设置于固定结构,复位机构设置于固定结构且包含复位组件、带动组件及连接组件,复位组件包含固定部及连动部,固定部连接于固定结构,带动组件供连动部连接,连接组件选择性地耦合于带动组件,其中当连接组件耦合于带动组件时,轮子转动使带动组件带动复位组件蓄力。

依据前述的运动装置的多个实施例,其中固定结构可包含载板、两个轮架、第一轮轴及第二轮轴,两个轮架设置于载板的两侧,第一轮轴及第二轮轴分别间隔连接于两个轮架之间;其中轮子的数量为四个,其中两个轮子设置于第一轮轴,另两个轮子设置于第二轮轴,且复位组件的固定部连接于其中一个轮架。

依据前述的运动装置的多个实施例,其中复位机构的数量可为两个,其中一个复位机构的带动组件设置于第一轮轴,另一个复位机构的带动组件设置于第二轮轴。

依据前述的运动装置的多个实施例,其中,复位组件可还包含涡卷弹簧、弹簧座及织带,涡卷弹簧套设于第一轮轴,涡卷弹簧包含连接部,且固定部位于涡卷弹簧;弹簧座套设于涡卷弹簧且与连接部连接;织带卷绕于弹簧座,且连动部位于织带;带动组件可包含线轴及啮合盘,线轴套设于第二轮轴,线轴连接连动部且供织带卷绕,啮合盘连接于线轴的一端且包含至少一个啮合部;且连接组件可包含啮接轮组,啮接轮组套接于第二轮轴且与设置于第二轮轴的两个轮子连动,啮接轮组包含至少一个啮接部选择性地耦合于啮合部,啮接部沿各轮子的轴向在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切换;其中,当啮接部位于第一位置时耦合于啮合部,设置于第二轮轴的两个轮子转动带动线轴卷绕织带,以连动涡卷弹簧转动蓄力;当啮接部位于第二位置时,设置于第二轮轴的两个轮子未与带动组件连动。

依据前述的运动装置的多个实施例,其中啮接部可包含多个凸齿,啮合部可包含多个凹陷对应多个凸齿。

依据前述的运动装置的多个实施例,其中,第二轮轴可包含轴体及限位销,轴体两端分别连接两个轮子,限位销沿轮子的径向凸出设置于轴体;啮接轮组可还包含转轮及限位结合部,啮接部位于转轮,限位结合部位于转轮且与限位销耦合,限位结合部包含第一段及第二段,其中,当限位销耦合于第二段时,啮接部位于第二位置而与啮合部分离;当限位销位于第一段时,啮接部切换为第一位置而与啮合部啮合。

依据前述的运动装置的多个实施例,其中,啮接轮组可还包含压缩弹簧位于转轮及轮架之间,其中,当限位销位于第二段时,转轮压缩压缩弹簧,啮接部位于第二位置而与啮合部分离;当限位销位于第一段时,压缩弹簧复位推抵转轮抵顶啮合盘,使啮接部切换为第一位置而与啮合部啮合。

依据前述的运动装置的多个实施例,其中,设置于第二轮轴的轮子可包含导引槽;第二轮轴包含轴体及限位销,轴体两端分别连接两个轮子,限位销沿各轮子的径向凸出设置于轴体;啮接轮组可包含转轮、限位凹及压缩弹簧,啮接部位于转轮,限位凹设置于转轮且与限位销耦合,压缩弹簧位于转轮及啮合盘之间;连接组件还包含进位套及控制钮,进位套位于包含导引槽的轮子与转轮之间且抵顶于转轮,控制钮设置于包含导引槽的轮子上且包含至少一个凸臂及滑块,凸臂沿轴向穿过轮子以推抵进位套,滑块设置于凸臂上且对应导引槽;其中,在第一方向转动控制钮使滑块在导引槽上位移,以使凸臂推抵进位套进位,进位套抵顶转轮,使啮接部位于第一位置而耦合于啮合部;在第二方向转动控制钮,以切换啮接部位于第二位置。

依据前述的运动装置的多个实施例,其中,其中一个轮架可包含第一阶部及第二阶部;第二轮轴包含轴体及限位销,轴体两端分别连接两个轮子,限位销沿轮子的径向凸出设置于轴体;设置于第二轮轴的轮子包含限位部;啮接轮组包含转轮、限位凹及压缩弹簧,啮接部位于转轮,限位凹设置于转轮且与限位销耦合,压缩弹簧位于转轮及啮合盘之间;连接组件还包含切换套、进位套及控制钮,切换套位于前述其中一个轮架与转轮之间且包含卡顶部及斜面部,卡顶部选择性地耦合于第一阶部或第二阶部;进位套位于包含限位部的轮子与前述其中一个轮架之间且包含至少一个抵臂,抵臂沿轴向穿过轮架以抵顶于斜面部,控制钮设置于轮子上且包含至少一个凸臂,凸臂沿轴向穿过包含限位部的轮子以推抵进位套,且凸臂受限位部限位;其中,按压控制钮使凸臂推抵进位套,进位套推抵斜面部使切换套转动,以使卡顶部改与第一阶部耦合,啮接部位于第一位置而耦合于啮合部。

依据前述的运动装置的多个实施例,其中,固定结构可包含载板、四个轮架、第一轮轴及第二轮轴,四个轮架分别设置于载板的四个角,第一轮轴固设于其中两个轮架之间,第二轮轴固设于另两个轮架之间;其中轮子的数量为四个,其中两个轮子设置于第一轮轴,另两个轮子设置于第二轮轴。

依据前述的运动装置的多个实施例,其中,复位组件可包含扭转弹簧及弹簧轴套,固定部及连动部位于扭转弹簧,固定部固定于第二轮轴,弹簧轴套供扭转弹簧套设,弹簧轴套固定套设于第二轮轴且无法相对于第二轮轴转动;带动组件可包含啮合盘,啮合盘连接于弹簧轴套的一端且包含至少一个啮合部;且连接组件包含至少一个啮接部,啮接部选择性地耦合于啮合部,当啮接部耦合于啮合部时,设置于第二轮轴的两个轮子转动以连动扭转弹簧转动蓄力,当啮接部与啮合部分离时,设置于第二轮轴的两个轮子未与带动组件连动。

依据前述的运动装置的多个实施例,其中连接组件可包含挡片、滑键、开关弹簧以及开关键,挡片设置于其中一个轮架且与前述其中一个轮架形成滑动空间,滑键在滑动空间内位移滑动,开关弹簧一端固定于轮架;开关键连接开关弹簧的另一端,啮接部位于开关键;其中,往第二方向操作滑键,开关弹簧受压缩且啮接部与啮合部分离;往第一方向操作滑键,开关弹簧复位使啮接部耦合于啮合部。

依据前述的运动装置的多个实施例,其中滑键可包含本体、凹槽、滑键弹簧及顶柱,本体设置于挡片,凹槽位于本体,滑键弹簧设置于凹槽内,顶柱一端受滑键弹簧抵顶且另一端抵顶于前述其中一个轮架。

依据前述的运动装置的多个实施例,其中固定结构可还包含保护套,保护套可套设于第二轮轴,且保护套的两端分别固定于两个轮架。

依据前述的运动装置的多个实施例,其中固定结构可包含载板、两个轮架、第一轮轴及第二轮轴,两个轮架设置于载板的两侧,第一轮轴及第二轮轴分别间隔固设于两个轮架之间;其中轮子的数量为四个,其中两个轮子相互连接且设置于第一轮轴,另两个轮子相互连接且设置于第二轮轴。

依据前述的运动装置的多个实施例,其中复位组件可还包含扭转弹簧及弹簧轴套,固定部及连动部位于扭转弹簧,固定部固定于第二轮轴,弹簧轴套供扭转弹簧套设,弹簧轴套固定套设于第二轮轴且无法相对于第二轮轴转动;带动组件包含啮合盘,啮合盘连接于弹簧轴套的一端且包含至少一个啮合部;且连接组件包含至少一个啮接部,啮接部选择性地耦合于啮合部,当啮接部耦合于啮合部时,设置于第二轮轴的两个轮子转动以连动扭转弹簧转动蓄力,当啮接部与啮合部分离时,设置于第二轮轴的两个轮子未与带动组件连动。

依据前述的运动装置的多个实施例,其中,其中一个轮子可包含轮体、端盖部及勾部,端盖部连接于轮体,勾部位于端盖部;且连接组件包含第一按键及第一弹簧,第一按键设置于端盖部且与勾部选择性地耦合,啮接部位于第一按键,第一弹簧一端连接轮子且另一端连接第一按键;其中当第一按键压缩第一弹簧而与勾部耦合时,啮接部耦合于啮合部。

依据前述的运动装置的多个实施例,其中第一弹簧可沿前述其中一个轮子的径向设置于轮子与第一按键之间。

依据前述的运动装置的多个实施例,其中连接组件可还包含第二按键及第二弹簧,第二按键设置于端盖部且推抵勾部,第二弹簧一端连接端盖部且另一端连接第二按键,其中当第二按键压缩第二弹簧推抵勾部沿前述其中一个轮子的轴向位移时,第一弹簧复位使第一按键与勾部分离,以使啮接部与啮合部分离。

依据前述的运动装置的多个实施例,其中第一弹簧可沿轴向设置于前述其中一个轮子与第一按键之间,第二弹簧沿轴向设置于前述其中一个轮子与第二按键之间。

依据前述的运动装置的多个实施例,可还包含止滑套套设于相互连接的两个轮子外侧。

依据前述的运动装置的多个实施例,可还包含两个把手枢设于固定结构。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又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复位机构,用以提供运动装置复位辅助力,运动装置包含固定结构及轮子,复位机构包含复位组件、带动组件及连接组件,复位组件包含固定部及连动部,固定部连接于轮子,带动组件供连动部连接,连接组件设置于固定结构且选择性地耦合于带动组件;其中当连接组件耦合于带动组件时,轮子转动连动复位组件蓄力。

依据前述的复位机构的多个实施例,带动组件可包含啮合盘,啮合盘包含至少一个啮合部,连接组件包含啮接轮组,啮接轮组固设于固定结构且包含至少一个啮接部选择性地耦合于啮合部,啮接部沿轮子的轴向在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切换;其中,当啮接部位于第一位置时耦合于啮合部,轮子转动带动复位组件蓄力;当啮接部位于第二位置时,轮子未与连接组件连动。

依据前述的复位机构的多个实施例,其中复位组件可还包含扭转弹簧,固定部及连动部位于扭转弹簧上。

依据前述的复位机构的多个实施例,其中复位组件可还包含涡卷弹簧,固定部及连动部位于涡卷弹簧上。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再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运动装置,其包含固定结构、轮子及复位机构,轮子设置于固定结构,复位机构设置于轮子且包含复位组件、带动组件及连接组件;复位组件包含固定部及连动部,固定部连接于轮子,带动组件供连动部连接,连接组件设置于固定结构且选择性地耦合于带动组件;其中当连接组件耦合于带动组件时,轮子转动连动复位组件蓄力。

依据前述的运动装置的多个实施例,其中固定结构可包含第一轮轴供轮子及复位机构套设。

依据前述的运动装置的多个实施例,其中,复位组件可位于轮子内部,带动组件包含啮合盘,啮合盘包含至少一个啮合部,连接组件包含啮接轮组,啮接轮组套设于第一轮轴且包含至少一个啮接部选择性地耦合于啮合部,啮接部沿轮子的轴向在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切换;其中,当啮接部位于第一位置时耦合于啮合部,轮子转动带动复位组件蓄力;当啮接部位于第二位置时,轮子未与连接组件连动。

依据前述的运动装置的多个实施例,其中,第一轮轴可包含轴体及限位销,限位销沿轮子的径向凸出设置于轴体,啮接轮组还包含转轮及限位结合部,啮接部位于转轮,限位结合部位于转轮且与限位销耦合,限位结合部包含第一段及第二段;其中,当限位销耦合于第二段时,啮接部位于第二位置而与啮合部分离;当限位销位于第一段时,啮接部切换为第一位置而与啮合部啮合。

依据前述的运动装置的多个实施例,其中复位组件可还包含扭转弹簧,固定部及连动部位于扭转弹簧上。

依据前述的运动装置的多个实施例,其中复位组件可还包含涡卷弹簧,固定部及连动部位于涡卷弹簧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复位机构及运动装置,其中复位机构中包含连接组件用以选择性的解除复位辅助力,而可以增加复位机构及运动装置的使用灵活性。

附图说明

图1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运动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绘示图1的运动装置的一分解示意图;

图3绘示图1的运动装置的一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4绘示图1的运动装置的另一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5A绘示图1的运动装置的一局部放大剖面示意图;

图5B绘示图1的运动装置的另一局部放大剖面示意图;

图6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一种运动装置的一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7绘示图6的运动装置的另一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8A绘示图6的运动装置的一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8B绘示图6的运动装置的另一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9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一种运动装置的一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10A绘示图9的运动装置的一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10B绘示图9的运动装置的另一局部放大剖面示意图;

图11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的一种运动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12绘示图11的运动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13A绘示图12的运动装置的一局部放大剖面示意图;

图13B绘示图12的运动装置的另一局部放大剖面示意图;

图14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还一实施例的一种运动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15绘示图14的运动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16A绘示图15的运动装置的一局部放大剖面示意图;

图16B绘示图15的运动装置的另一局部放大剖面示意图;

图17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一种运动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18绘示图17的运动装置的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19A绘示图17的运动装置的一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19B绘示图17的运动装置的另一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20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的一种运动装置的转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1绘示图20的转轮的主视示意图;

图22A绘示图21的运动装置的一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22B绘示图21的运动装置的另一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23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运动装置的一使用示意图;

图24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的运动装置的另一使用示意图;

图25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的运动装置的又一使用示意图;

图26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一种运动装置的一示意图;

图26B绘示图26A的运动装置的另一示意图;

图27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的一种运动装置的一示意图;以及

图27B绘示图27A的运动装置的另一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阅读者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部分实施例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附图起见,一些公知惯用的结构与元组件在附图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并且重复的元组件将可能使用相同的编号表示。

此外,本文中当某一元件(或机构或模组等)连接、设置或耦合于另一元件,可指所述元件是直接连接、直接设置或直接耦合于另一元件,也可指某一元件是间接连接、间接设置或间接耦合于另一元件,意即,有其他元件介于所述元件及另一元件之间。而当有明示某一元件是直接连接、直接设置或直接耦合于另一元件时,才表示没有其他元件介于所述元件及另一元件之间。而第一、第二、第三等用语只是用来描述不同元件或成分,而对元件/成分本身并无限制,因此,第一元件/成分也可改称为第二元件/成分。

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图5A及图5B,其中图1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运动装置10的立体示意图,图2绘示图1的运动装置10的一分解示意图,图3绘示图1的运动装置10的一局部分解示意图,图4绘示图1的运动装置10的另一局部分解示意图,图5A绘示图1的运动装置10的一局部剖面示意图,图5B绘示图1的运动装置10的另一局部剖面示意图。运动装置10其包含固定结构11、至少一个轮子12以及至少一个复位机构13。

轮子12设置于固定结构11,复位机构13设置于固定结构11且包含复位组件1200、带动组件1300及连接组件1400,复位组件1200包含固定部1211及连动部1231,固定部1211连接于固定结构11,带动组件1300供连动部1231连接,连接组件1400选择性地耦合于带动组件1300,其中当连接组件1400耦合于带动组件1300时,轮子12转动使带动组件1300带动复位组件1200蓄力。

借此,复位组件1200可以选择性的蓄力以提供复位辅助力,而增加使用的灵活性,进而使包含复位机构13的运动装置10可以具有不同的使用效果,甚至可以变换用途。

图1的运动装置10中,固定结构11可包含载板1110、两个轮架1120、第一轮轴1130及第二轮轴1140,两个轮架1120设置于载板1110的两侧,第一轮轴1130及第二轮轴1140分别间隔连接于两个轮架1120之间;其中轮子12的数量为四个,其中两个轮子12设置于第一轮轴1130,另两个轮子12设置于第二轮轴1140,且复位组件1200的固定部1211连接于其中一个轮架1120。

复位组件1200可还包含涡卷弹簧1210、弹簧座1220及织带1230,涡卷弹簧1210套设于第一轮轴1130,涡卷弹簧1210包含连接部1212,且固定部1211位于涡卷弹簧1210;弹簧座1220套设于涡卷弹簧1210且与连接部1212连接;织带1230卷绕于弹簧座1220,且连动部1231位于织带1230;带动组件1300可包含线轴1310及啮合盘1320,线轴1310套设于第二轮轴1140,线轴1310连接连动部1231且供织带1230卷绕,啮合盘1320连接于线轴1310的一端且包含至少一个啮合部1321;且连接组件1400可包含啮接轮组1410,啮接轮组1410套接于第二轮轴1140且与两个轮子12连动,啮接轮组1410包含至少一个啮接部1416选择性地耦合于啮合部1321,啮接部1416沿轮子12的轴向I1在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切换;其中,当啮接部1416位于第一位置时耦合于啮合部1321,轮子12转动带动线轴1310卷绕织带1230,以连动涡卷弹簧1210转动蓄力;当啮接部1416位于第二位置时,轮子12未与带动组件1300连动。而啮接部1416可包含多个凸齿,啮合部1321可包含多个凹陷对应凸齿。

第二轮轴1140可包含轴体1141及限位销1142,轴体1141两端1143、1144分别连接两个轮子12,限位销1142沿轮子12的径向(未绘示)凸出设置于轴体1141;啮接轮组1410可还包含转轮1411及限位结合部1412,限位结合部1412位于转轮1411且与限位销1142耦合,限位结合部1412包含第一段1414及第二段1415,其中,当限位销1142耦合于第二段1415时,啮接部1416位于第二位置而与啮合部1321分离;当限位销1142位于第一段1414时,啮接部1416切换为第一位置而与啮合部1321啮合。

啮接轮组1410可还包含压缩弹簧1413位于转轮1411及轮架1120之间,其中,当限位销1142位于第二段1415时,转轮1411压缩压缩弹簧1413,啮接部1416位于第二位置而与啮合部1321分离,当限位销1142位于第一段1414时,压缩弹簧1413复位推抵转轮1411抵顶啮合盘1320,使啮接部1416切换为第一位置而与啮合部1321啮合。

详细而言,固定结构11的载板1110可供使用者承靠、乘坐或踩踏,而图1的运动装置10的载板1110呈矩形结构,其也可以是圆形结构或椭圆形结构,不限于此。

各轮架1120包含两个轴孔1124,轴孔1124位于轮架1120的两端,而可供第一轮轴1130及第二轮轴1140的轴体1131、1141穿过,且轴体1131、1141可相对轮架1120转动。各轮架1120还可包含中空凸柱1121、定位槽1122及通孔1123,中空凸柱1121沿轴向I1设置于轮架1120,通孔1123位于中空凸柱1121中且与其中一个轴孔1124连通,通孔1123供轴体1131、1141穿过,定位槽1122位于中空凸柱1121上且与固定部1211连接。

弹簧座1220呈圆管状结构且包含环轨1221及连接槽1222,环轨1221位于弹簧座1220的外壁(未标示)且供织带1230卷绕,连接槽1222位于弹簧座1220的内壁(未标示)且供涡卷弹簧1210的连接部1212连接。织带1230可包含连动部1231及连结部1232,连结部1232固定于弹簧座1220,且织带1230为非弹性带体。

涡卷弹簧1210可套设于中空凸柱1121的外侧,弹簧座1220再套设于涡卷弹簧1210的外侧,且涡卷弹簧1210的固定部1211连接于定位槽1122,涡卷弹簧1210的连接部1212连接于连接槽1222,织带1230则是卷绕于环轨1221;借此,当织带1230被拉动时,会带动弹簧座1220转动,而由于涡卷弹簧1210的固定部1211固定连接于轮架1120的定位槽1122,而使得涡卷弹簧1210被带动蓄力。在此要特别说明的是,在其他未绘示的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弹簧座,而由织带连动涡卷弹簧的连接部,其可以是由涡卷弹簧的连接部直接连接于织带的连结部,包含上述但不限于此。

线轴1310包含轴心管1311、扣夹1312及销件1313,轴心管1311套设于第二轮轴1140,扣夹1312夹设于轴心管1311外侧,销件1313连接连动部1231且枢设于扣夹1312。借此,当啮合盘1320的啮合部1321耦合于啮接部1416时,不管轮子12顺向转动或逆向转动,皆可带动线轴1310转动而使得织带1230卷绕,进而连接复位组件1200蓄力。

连接组件1400选择性的耦合于带动组件1300,在图1的运动装置10中,连接组件1400由啮接轮组1410组成。啮接轮组1410的转轮1411包含贯穿孔(未标示)与限位结合部1412连通,限位结合部1412呈L形的穿孔结构,且限位结合部1412包含第一段1414及第二段1415连接形成L形,其中第一段1414是沿轴向I1延伸,而第二段1415是沿径向延伸。因此,当第二轮轴1140的轴体1141穿过贯穿孔后,限位销1142可以凸入限位结合部1412内并可在限位结合部1412内限位移动。而由于限位结合部1412与限位销1142耦合,因此轮子12转动带动第二轮轴1140转动时,转轮1411也会跟随转动。

借此,如图5A所示,当限位销1142位于第二段1415时,啮接部1416位于第二位置而与啮合部1321分离,且转轮1411压缩压缩弹簧1413使压缩弹簧1413蓄力,此时由于啮接部1416与啮合部1321分离,轮子12转动无法带动线轴1310收放织带1230,复位组件1200无法跟随蓄力,而为无复位辅助力的状态;反之,如图5B所示,当转动转轮1411使限位销1142离开第二段1415改位于第一段1414时,压缩弹簧1413复位推动转轮1411沿轴向I1抵顶至啮合盘1320,而使啮接部1416位于第一位置耦合于啮合部1321,此时由于啮接部1416与啮合部1321耦合,轮子12转动带动线轴1310收放织带1230,复位组件1200跟随蓄力,而为可以产生复位辅助力的状态。

在其他未绘示的实施例当中,限位结合部的第一段与第二段也可以位置互换,且让压缩弹簧位于转轮及啮合盘之间,在此结构下,当限位销位于第二段时,啮接部位于第一位置耦合于啮合部且压缩弹簧受压缩蓄力;反之,当转动转轮使限位销位于第一段时,压缩弹簧复位推动转轮沿轴向远离啮合盘,而使得啮接部位于第二位置而与啮合部分离,包含上述公开但不限于此。

在图1的运动装置10中,还包含两个把手14枢设于固定结构11,更详细的说,两个把手14分别枢设于两个轮架1120,由于两个把手14是枢设于两个轮架1120上,因此可以相对两个轮架1120旋转收折。另外,运动装置10包含的复位机构13的数量可为两个,其中一个复位机构13的带动组件1300设置于第一轮轴1130,另一个复位机构13的带动组件1300设置于第二轮轴1140,换句话说,两个复位机构13的设置方向相反,此种配置方式可加大复位辅助力,并且有助于各元件的受力均衡。在其他实施例中,复位机构13也可以只有一组,不限于此。

请参阅图6、图7、图8A及图8B,其中图6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一种运动装置的一局部分解示意图,图7绘示图6的运动装置的另一局部分解示意图,图8A绘示图6的运动装置的一局部剖面示意图,图8B绘示图6的运动装置的另一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6的运动装置和图1的运动装置10类似,不同处在于连接组件2400的结构。更仔细的说,设置于第二轮轴2140的轮子22可包含导引槽2520;第二轮轴2140包含轴体2141及限位销2142,轴体2141两端分别连接两个轮子22,限位销2142沿轮子22的径向凸出设置于轴体2141;啮接轮组2410可包含转轮2411、限位凹2412及压缩弹簧2413,啮接部2416位于转轮2411,限位凹2412设置于转轮2411且与限位销2142耦合,压缩弹簧2413位于转轮2411及啮合盘2320之间;连接组件2400还包含进位套2420及控制钮2440,进位套2420位于轮子22与转轮2411之间且抵顶于转轮2411,控制钮2440设置于轮子22上且包含至少一个凸臂2442及滑块2441,凸臂2442沿轴向I1穿过轮子22以推抵进位套2420,滑块2441设置于凸臂2442上且对应导引槽2520;其中,在第一方向(未标示)转动控制钮2440使滑块2441在导引槽2520上位移,以使凸臂2442推抵进位套2420进位,进位套2420抵顶转轮2411,使啮接部2416位于第一位置而耦合于啮合部2321;在第二方向转动控制钮2440,以切换啮接部2416位于第二位置。

轮子22包含导引槽2520及轮体2510,导引槽2520位于轮体2510的内壁。导引槽2520呈弧状结构且蜿蜒设置于轮体2510的内壁,而使得导引槽2520中各点与轮体2510的端缘在轴向I1的距离不同(朝一端逐渐变大),借此,当转动控制钮2440时,滑块2441会受导引槽2520导引而沿轴向I1位移,借此带动凸臂2442在轴向I1移动。

进位套2420呈环状结构而包含沿轴向I1延伸的多个抵臂2422及多个限位臂2421,轮架2120包含多个贯孔2125及多个对位孔2126,各贯孔2125供各抵臂2422穿过且各对位孔2126供各限位臂2421穿过限位。连接组件2400还可包含柱状弹簧2430位于控制钮2440与轮子22之间。

借此,如图8A所示,在初始状态下,控制钮2440未动作,此时控制钮2440的凸臂2442抵顶于进位套2420,进位套2420的抵臂2422抵顶于转轮2411,压缩弹簧2413未被压缩,啮接部2416位于第二位置而与啮合部2321分离,此时由于啮接部2416与啮合部2321分离,轮子22转动无法带动线轴2310收放织带2230,复位组件2200无法跟随蓄力,而为无复位辅助力的状态;反之,如图8B所示,当往第一方向转动控制钮2440时,滑块2441受导引槽2520导引,使凸臂2442沿轴向I1位移推动进位套2420,进位套2420的抵臂2422推抵转轮2411移动以压缩压缩弹簧2413,啮接部2416位于第一位置耦合于啮合部2321,此时由于啮接部2416与啮合部2321耦合,轮子22转动带动线轴2310收放织带2230,复位组件2200跟随蓄力,而为可以产生复位辅助力的状态。若要解除复位组件2200的连动状态,仅需往第二方向转动控制钮2440,即可回到图8A的状态。

请参阅图9、图10A及图10B,其中图9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一种运动装置的一局部分解示意图,图10A绘示图9的运动装置的一局部剖面示意图,图10B绘示图9的运动装置的另一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9的运动装置和图1的运动装置10类似,不同处在于连接组件3400的结构。更仔细的说,其中一个轮架3120可包含第一阶部3137及第二阶部3138,设置于第二轮轴(未绘示)的轮子32包含限位部3530;第二轮轴包含轴体(未绘示)及限位销(未绘示),轴体两端分别连接两个轮子32,限位销沿轮子32的径向凸出设置于轴体;啮接轮组3410包含转轮3411、限位凹(未标示)及压缩弹簧3413,啮接部3416位于转轮3411,限位凹设置于转轮3411且与限位销耦合,压缩弹簧3413位于转轮3411及啮合盘3320之间;连接组件3400还包含切换套3450、进位套3420及控制钮3440,切换套3450位于轮架3120与转轮3411之间且包含卡顶部3451及斜面部3452,卡顶部3451选择性地耦合于第一阶部3137或第二阶部3138;进位套3420位于轮子32与轮架3120之间且包含至少一个抵臂3422,抵臂3422沿轴向I1穿过轮架3120以抵顶于斜面部3452,控制钮3440设置于轮子32上且包含至少一个凸臂3442,凸臂3442沿轴向I1穿过轮子32以推抵进位套3420,且凸臂3442受限位部3530限位;其中,按压控制钮3440使凸臂3442推抵进位套3420,进位套3420推抵斜面部3452使切换套3450转动,以使卡顶部3451改与第一阶部3137耦合,啮接部3416位于第一位置而耦合于啮合部3321。

轮子32包含限位部3530及轮体3510,限位部3530为贯穿孔结构且贯穿设置于轮体3510,因此当控制钮3440设置于轮子32时,凸臂3442穿过限位部3530且可于限位部3530内部沿轴向I1限位移动。

进位套3420呈环状结构而包含沿轴向I1延伸的多个抵臂3422,轮架3120包含多个贯孔3135,各贯孔3135供各抵臂3422穿过限位。第一阶部3137及第二阶部3138的数量皆为多个,且第一阶部3137与第二阶部3138相邻设置,在图9的运动装置中,第一阶部3137与第二阶部3138连接环设于轮架3120轴孔的内壁,且第一阶部3137与轮体3510端缘沿轴向I1的最大距离小于第二阶部3138与轮体3510端缘沿轴向I1的最大距离。

切换套3450呈筒状结构而包含相互连接的窄径段3453及宽径段3454,多个卡顶部3451环状排列于窄径段3453,多个斜面部3452环状排列于宽径段3454,斜面部3452包含斜面(未标示)与抵臂3422的倾面(未标示)对应,因此,当抵臂3422推抵斜面部3452时,倾面朝斜面下压使切换套3450除了沿轴向I1移动外也会同时产生转动,以改变卡顶部3451与第一阶部3137或第二阶部3138的耦合关系。

如图10A所示,在初始状态下,控制钮3440未动作,此时控制钮3440的凸臂3442抵顶于进位套3420,进位套3420的抵臂3422抵顶于切换套3450的斜面部3452,卡顶部3451耦合于第二阶部3138,压缩弹簧3413未被压缩,且啮接部3416位于第二位置而与啮合部3321分离,此时由于啮接部3416与啮合部3321分离,轮子32转动无法带动线轴收放织带,复位组件无法跟随蓄力,而为无复位辅助力的状态;反之,如图10B所示,沿轴向I1按压控制钮3440使凸臂3442推顶进位套3420,进位套3420的抵臂3422推抵切换套3450沿轴向I1位移并转动,使卡顶部3451耦合于第一阶部3137,进而使转轮3411压缩压缩弹簧3413,啮接部3416位于第一位置耦合于啮合部3321,此时由于啮接部3416与啮合部3321耦合,轮子32转动带动线轴收放织带,复位组件跟随蓄力,而为可以产生复位辅助力的状态。若要解除复位组件的连动状态,仅需再次沿轴向I1按压控制钮3440,即可使卡顶部3451改耦合于第二阶部3138,而回到图10A的状态。

请参阅图11、图12、图13A及图13B,图11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的一种运动装置40的分解示意图,图12绘示图11的运动装置40的剖面示意图,图13A绘示图12的运动装置40的一局部放大剖面示意图,图13B绘示图12的运动装置40的另一局部放大剖面示意图。运动装置40其包含固定结构41、至少一个轮子42以及至少一个复位机构43。

轮子42设置于固定结构41,复位机构43设置于固定结构41且包含复位组件4200、带动组件4300及连接组件4400,复位组件4200包含固定部4211及连动部4212,固定部4211连接于固定结构41,带动组件4300供连动部4212连接,连接组件4400选择性地耦合于带动组件4300,其中当连接组件4400耦合于带动组件4300时,轮子42转动使带动组件4300带动复位组件4200蓄力。

其中固定结构41可包含载板4110、两个轮架4120及第一轮轴(未标示)及第二轮轴4140,第一轮轴及第二轮轴4140分别间隔固设于两个轮架4120之间;其中轮子42的数量为四个,其中两个轮子42相互连接且设置于第一轮轴,另两个轮子42相互连接且设置于第二轮轴4140。

复位组件4200包含扭转弹簧4210及弹簧轴套4220,固定部4211及连动部4212位于扭转弹簧4210,弹簧轴套4220供扭转弹簧4210套设,弹簧轴套4220固定套设于第二轮轴4140且无法相对于第二轮轴4140转动;带动组件4300可包含啮合盘4320,啮合盘4320连接于弹簧轴套4220的一端且包含至少一个啮合部4321;且连接组件4400包含至少一个啮接部4416,啮接部4416选择性地耦合于啮合部4321,当啮接部4416耦合于啮合部4321时,轮子42转动以连动扭转弹簧4210转动蓄力,当啮接部4416与啮合部4321分离时,轮子42未与带动组件4300连动。

轮子42可包含轮体4510、端盖部4530及勾部4540,端盖部4530连接轮体4510,勾部4540位于端盖部4530;且连接组件4400包含第一按键4410及第一弹簧4420,第一按键4410设置于端盖部4530且与勾部4540选择性地耦合,啮接部4416位于第一按键4410,第一弹簧4420一端连接轮子42且另一端连接第一按键4410;其中当第一按键4410压缩第一弹簧4420而与勾部4540耦合时,啮接部4416耦合于啮合部4321。

更仔细的说,各轮架4120包含两个轴孔4124供第一轮轴及第二轮轴4140穿设,且轴孔4124的截面呈D型,而第二轮轴4140包含轴体4141,轴体4141的两端4143、4144的截面也呈D型而能与轴孔4124的截面相互配合,第一轮轴的结构也与第二轮轴4140相同,因此当第一轮轴及第二轮轴4140设置于两个轮架4120后,第一轮轴及第二轮轴4140无法相对轮架4120转动。

扭转弹簧4210包含固定部4211及连动部4212,扭转弹簧4210套设于弹簧轴套4220且弹簧轴套4220套设于第二轮轴4140,弹簧轴套4220可包含固定孔4224,复位组件4200可还包含螺件4230,螺件4230穿过固定部4211及固定孔4224后锁于第二轮轴4140上。而扭转弹簧4210的连动部4212可锁于啮合盘4320上,借此连接复位组件4200。

轮体4510为中空结构且套设于第二轮轴4140,所以当两个轮子42相互连接后,可以形成内部空间(未标示)供复位组件4200及带动组件4300容设。轮体4510包含卡柱4511位于轮体4510的内壁(未标示),且卡柱4511可供第一弹簧4420的一端连接。运动装置40可还包含止滑套45套设于相互连接的两个轮子42外侧。

端盖部4530连接于轮体4510的一端,勾部4540是与端盖部4530一体形成,且勾部4540受外力施压可沿轴向I1往轮体4510内部偏摆,外力消除后可复位。

第一按键4410可包含开孔4411及设置槽4412,开孔4411与勾部4540选择性地耦合,而设置槽4412可供第一弹簧4420的另一端连接,因此第一弹簧4420可沿轮子42的径向设置于轮体4510与第一按键4410之间。

借此,如图13A所示,当勾部4540耦合于开孔4411,第一弹簧4420压缩蓄力,啮接部4416位于第一位置与啮合部4321耦合,此时由于啮接部4416与啮合部4321耦合,轮子42转动带动啮合盘4320转动,使扭转弹簧4210扭转蓄力,而为可以产生复位辅助力的状态;反之,如图13B所示,当施力下压第一按键4410使勾部4540朝内偏摆而与开孔4411分离时,第一弹簧4420复位使第一按键4410沿径向位移,而使啮接部4416位于第二位置与啮合部4321分离,此时由于啮接部4416与啮合部4321分离,轮子42转动无法带动扭转弹簧4210扭转,而为无复位辅助力的状态。若要改回复位组件的连动状态,仅需将第一按键4410向上扳动,即可使勾部4540耦合于开孔4411,回到图13A的状态。

请参阅图14、图15、图16A及图16B,其中图14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还一实施例的一种运动装置50的分解示意图,图15绘示图14的运动装置50的剖面示意图,图16A绘示图15的运动装置50的一局部放大剖面示意图,图16B绘示图15的运动装置50的另一局部放大剖面示意图。

图14的运动装置50和图11的运动装置40类似,不同处在于连接组件5400的结构及轮子52的结构。

轮子52可包含轮体5510、端盖部5530及勾部5540,端盖部5530连接轮体5510,勾部5540位于端盖部5530,且连接组件5400包含第一按键5410及第一弹簧5420,第一按键5410设置于端盖部5530且与勾部5540选择性地耦合,啮接部5416位于第一按键5410,第一弹簧5420一端连接轮子52且另一端连接第一按键5410;其中当第一按键5410压缩第一弹簧5420而与勾部5540耦合时,啮接部5416耦合于啮合部5321。

连接组件5400可还包含第二按键5430及第二弹簧5440,第二按键5430设置于端盖部5530且推抵勾部5540,第二弹簧5440一端连接端盖部5530且另一端连接第二按键5430,其中当第二按键5430压缩第二弹簧5440推抵勾部5540沿轮子52的轴向I1位移时,第一弹簧5420复位使第一按键5410与勾部5540分离,以使啮接部5416与啮合部5321分离。

端盖部5530可包含第一凹槽5531、第二凹槽5532及定位槽5533,第一凹槽5531环绕轮体5510的中心孔(未标示)而可供第一按键5410容设,第二凹槽5532连通第一凹槽5531且供第二按键5430容设,定位槽5533位于第一凹槽5531内且供第一弹簧5420一端组设。勾部5540是与端盖部5530一体形成,且勾部5540受外力作用可沿轴向I1往轮体5510内部偏摆,当外力消除后可复位。

第一按键5410可包含嵌合槽5411及凸块5412,嵌合槽5411与勾部5540选择性地耦合,而凸块5412可供第一弹簧5420的另一端组设,因此第一弹簧5420可沿轮子52的轴向设置于轮子52与第一按键5410之间,另外,第二弹簧5440是沿轴向I1设置于轮子52与第二按键5430之间。第一按键5410可还包含两个顶针5413沿轮子52的径向凸伸抵顶于第二轮轴(未标示)的两侧,而能够维持第一按键5410的稳定性。

借此,如图16A所示,当勾部5540耦合于嵌合槽5411,第一弹簧5420压缩蓄力,啮接部5416位于第一位置与啮合部5321耦合,此时由于啮接部5416与啮合部5321耦合,轮子52转动带动啮合盘5320转动,使扭转弹簧5210扭转蓄力,而为可以产生复位辅助力的状态;反之,如图16B所示,当沿轴向I1施以外力按压第二按键5430压缩第二弹簧5440并推抵勾部5540朝内偏摆,而使勾部5540与嵌合槽5411分离时,第一弹簧5420复位推动第一按键5410偏摆,而使啮接部5416位于第二位置与啮合部5321分离,此时由于啮接部5416与啮合部5321分离,轮子52转动无法带动扭转弹簧5210扭转,而为无复位辅助力的状态,且当外力解除后,第二弹簧5440复位推动第二按键5430复位,可使勾部5540回复初始位置。若要改回复位组件的连动状态,仅需按压第一按键5410,即可使勾部5540耦合于嵌合槽5411,回到图16A的状态。

请参阅图17、图18、图19A及图19B,其中图17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一种运动装置60的分解示意图,图18绘示图17的运动装置60的局部分解示意图,图19A绘示图17的运动装置60的一局部剖面示意图,图19B绘示图17的运动装置60的另一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17的运动装置60与图11的运动装置40类似,不同处在于连接组件6400、固定结构61及轮子62的结构。

运动装置60的固定结构61可包含载板6110、四个轮架6120、第一轮轴(未标示)及第二轮轴6140,四个轮架分别设置于载板6110的四个角,第一轮轴固设于其中两个轮架6120之间,第二轮轴6140固设于另两个轮架6120之间;其中轮子62的数量为四个,其中两个轮子62设置于第一轮轴,另两个轮子62设置于第二轮轴6140。

连接组件6400可包含挡片6420、滑键6430、开关弹簧6450以及开关键6410,挡片6420设置于轮架6120且与轮架6120形成滑动空间(未标示),滑键6430在滑动空间内位移滑动,开关弹簧6450一端固定于轮架6120;开关键6410连接开关弹簧6450的另一端,啮接部6416位于开关键6410;其中,往第二方向R2操作滑键6430,开关弹簧6450受压缩且啮接部6416与啮合部6321分离;往第一方向R1操作滑键6430,开关弹簧6450复位使啮接部6416耦合于啮合部6321。

在图17的运动装置60中,固定结构61可还包含保护套6150,保护套6150设置于载板6110且可套设于第一轮轴,且保护套6150的两端分别固定于两个轮架6120。其中保护套6150的数量可为两个且固定于载板6110的前后两端,一保护套6150套设于第一轮轴,另一保护套6150套设于第二轮轴6140,借此可以让四个轮架6120固定于载板6110的四个角。

轮架6120的轴孔截面呈D型,第一轮轴及第二轮轴6140的轴体两端也具有呈D型的截面,而可以使第一轮轴及第二轮轴6140无法相对轮架6120转动。

其中轮架6120可以包含凹口部6121,挡片6420设置于凹口部6121以与轮架6120形成弧状的滑动空间,挡片6420可包含缺口6221。

滑键6430可包含本体6431、凹槽(未标示)、滑键弹簧6433及顶柱6434,本体6431可滑动地设置于挡片6420,凹槽位于本体6431,滑键弹簧6433设置于凹槽内,顶柱6434一端受滑键弹簧6433抵顶且另一端抵顶于轮架6120。本体6431还可包含朝不同方向凸出的操控部6432及推压部6435,操控部6432外露于缺口6221而可供使用者操用,推压部6435具有弧状端面用以推抵开关键6410。当使用者施以外力推动滑键6430时,可使滑键6430在滑动空间内位移,而当外力解除后,滑键弹簧6433可推抵顶柱6434及本体6431,而使得滑键6430定位。

开关键6410连接开关弹簧6450而可以相对轮架6120枢摆,且开关键6410还包含弧块6411供推压部6435推顶。啮合盘6320对应轮架6120,且啮合盘6320包含啮合部6321对应啮接部6416。因此,使用者推抵滑键6430滑动可使开关键6410产生枢摆,而改变啮接部6416与啮合部6321的啮合状态。

借此,如图19A所示,在初始状态下,啮接部6416位于第一位置与啮合部6321耦合,此时由于啮接部6416与啮合部6321耦合,轮子62转动带动啮合盘6320转动,使扭转弹簧6210扭转蓄力,而为可以产生复位辅助力的状态;反之,如图19B所示,当往第二方向R2推动滑键6430使开关键6410产生枢摆,可使啮接部6416位于第二位置与啮合部6321分离,并压缩开关弹簧6450,此时由于啮接部6416与啮合部6321分离,轮子62转动无法带动扭转弹簧6210扭转,而为无复位辅助力的状态。若要改回复位组件的连动状态,仅需往第一方向R1推动滑键6430,开关弹簧6450复位,即可回到图19A的状态。

请参阅图20、图21、图22A及图22B,其中图20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的一种运动装置的转轮8411的立体示意图,图21绘示图20的转轮8411的主视示意图,图22A绘示图21的运动装置的一局部剖面示意图,图22B绘示图21的运动装置的另一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20至图22B的运动装置和图1的运动装置10类似,不同处在于转轮8411的结构。更仔细的说,限位结合部8412呈T型槽结构,限位结合部8412包含一个第一段8414及两个第二段8415连接形成T形,其中第一段8414是沿轴向I1延伸,而两个第二段8415是沿径向延伸且位于第一段8414的两侧。

借此,如图22A所示,当限位销8142位于任意一个第二段8415时,啮接部8416位于第二位置而与啮合部8321分离,且转轮8411压缩压缩弹簧8413使压缩弹簧8413蓄力,此时由于啮接部8416与啮合部8321分离,轮子82转动无法带动线轴收放织带,复位组件无法跟随蓄力,而为无复位辅助力的状态;反之,如图22B所示,当转动转轮8411使限位销8142离开第二段8415改位于第一段8414时,压缩弹簧8413复位推动转轮8411沿轴向I1抵顶至啮合盘8320,而使啮接部8416位于第一位置耦合于啮合部8321,此时由于啮接部8416与啮合部8321耦合,轮子82转动带动线轴收放织带,复位组件跟随蓄力,而为可以产生复位辅助力的状态。

请参阅图23、图24及图25,其中图23绘示运动装置70的一使用示意图,图24绘示运动装置70的另一使用示意图,图25绘示运动装置70的又一使用示意图。运动装置70可为图1至图22B的任意一个运动装置,而如图23所示,使用者可以手握把手74操作运动装置70,此时运动装置70可作为健腹器使用;如图24所示,使用者可以靠在载板7110上,此时运动装置70可作为平衡腹健身器使用,而在图23及图24的使用状态下,使用者可以操作连接组件(未标示)来决定是否要复位机构提供复位辅助力;另外,如图25所示,使用者也可以站立于载板7110上,此时运动装置70可作为滑板使用,且解除复位机构的动作。

请参阅图26A及图26B,其中图26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一种运动装置90的一示意图,图26B绘示图26A的运动装置90的另一示意图。运动装置90包含固定结构91、轮子92及复位机构93,轮子92设置于固定结构91,复位机构93包含复位组件9200、带动组件9300及连接组件9400;复位组件9200包含固定部9211及连动部9231,固定部9211连接于轮子92,带动组件9300供连动部9231连接,连接组件9400设置于固定结构91且选择性地耦合于带动组件9300;其中当连接组件9400耦合于带动组件9300时,轮子92转动连动复位组件9200蓄力。

更仔细的说,固定结构91可包含第一轮轴9130供轮子92及复位机构93套设,复位组件9200可位于轮子92内部,带动组件9300包含啮合盘9320,啮合盘9320包含至少一个啮合部9321,连接组件9400包含啮接轮组9410,啮接轮组9410套设于第一轮轴9130且包含至少一个啮接部9416选择性地耦合于啮合部9321,啮接部9416沿轮子92的轴向I1在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切换;其中,当啮接部9416位于第一位置时耦合于啮合部9321,轮子92转动带动复位组件9200蓄力;当啮接部9416位于第二位置时,轮子92未与连接组件9400连动。带动组件9300可还包含轴管套9330套设于第一轮轴9130,轴管套9330供连动部9231设置,而啮合盘9320套设于第一轮轴9130且一体连接于轴管套9330。

第一轮轴9130可包含轴体9131及限位销9132,限位销9132沿轮子的径向凸出设置于轴体9131,啮接轮组9410还包含转轮9411及限位结合部9412,啮接部9416位于转轮9411,限位结合部9412位于转轮9411且与限位销9132耦合,限位结合部9412包含一个第一段9414及两个第二段9415;其中,当限位销耦合于任意一个第二段9415时,啮接部9416位于第二位置而与啮合部9321分离;当限位销9132位于第一段9414时,啮接部9416切换为第一位置而与啮合部9321啮合。

在图26A的实施例中,运动装置90还包含两个把手94设置于轴体9131的两端,且其中一个把手94包含凹槽9510,啮接轮组9410还包含压缩弹簧9413位于凹槽9510内且抵顶于转轮9411,借此可推抵转轮9411复位。且复位组件9200可还包含涡卷弹簧9210,固定部9211及连动部9231位于涡卷弹簧9210上。

借此,如图26A所示,当限位销9132位于任意一个第二段9415时,啮接部9416位于第二位置而与啮合部9321分离,且转轮9411压缩压缩弹簧9413使压缩弹簧9413蓄力,此时轮子92转动时虽会带动涡卷弹簧9210转动,但由于啮接部9416与啮合部9321分离,所以连接组件9400也会跟随转动,而使得复位组件9200无法蓄力,而为无复位辅助力的状态;反之,如图26B所示,当转动转轮9411使限位销9132离开第二段9415改位于第一段9414时,压缩弹簧9413复位推动转轮9411沿轴向I1抵顶至啮合盘9320,而使啮接部9416位于第一位置耦合于啮合部9321,此时由于啮接部9416与啮合部9321耦合,连接组件9400固定于第一轮轴9130,轮子92转动带动复位组件9200蓄力,而为可以产生复位辅助力的状态。

请参阅图27A及图27B,其中图27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的一种运动装置100的一示意图,图27B绘示图27A的运动装置100的另一示意图。图27A的运动装置100与图26A的运动装置90类似,主要差别在于复位组件10200的结构略有不同。

详细而言,复位组件10200包含扭转弹簧10210,固定部10211及连动部10231位于扭转弹簧10210上。

借此,如图27A所示,当限位销10132位于任意一个第二段10415时,啮接部10416位于第二位置而与啮合部10321分离,且转轮10411压缩压缩弹簧10413使压缩弹簧10413蓄力,此时轮子102转动时虽会带动扭转弹簧10210转动,但由于啮接部10416与啮合部10321分离,所以连接组件10300也会跟随转动,而使得复位组件10200无法蓄力,而为无复位辅助力的状态;反之,如图27B所示,当转动转轮10411使限位销10142离开第二段10415改位于第一段10414时,压缩弹簧10413复位推动转轮10411沿轴向I1抵顶至啮合盘10320,而使啮接部10416位于第一位置耦合于啮合部10321,此时由于啮接部10416与啮合部10321耦合,连接组件10300固定于第一轮轴10130,轮子102转动带动复位组件10200蓄力,而为可以产生复位辅助力的状态。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经以实施方式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变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