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墙杆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54736发布日期:2020-04-10 23:16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模块化墙杆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墙杆组件(wallbarassembly),其可由在非组装状态下可相对紧凑地包装的部件组装。



背景技术:

墙杆是众所周知的,并且已经由许多不同的制造商制造了很多年。通常,其安装在体育馆和健身室的墙壁上。

公开号us4772011公开了一种墙杆组件,其分成可组装在一起和拆卸的部分。在竖直元件中具有相应凹口的矩形插头用于竖直地连接模块。

公开号us5156580公开了一种类似于墙杆组件的结构。两个部分通过竖直元件中的榫槽结构连接。

公开号us4657242涉及一种可安装在门口的墙杆组件。竖直元件通过延伸穿过重叠部分的螺栓连接而连接。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包括多个模块的模块化墙杆组件,其中,每个模块包括两个竖直梁和多个水平杆。水平杆在其各自的端部延伸到竖直梁中的杆接收孔中。根据本发明,至少两个竖直连接的模块的竖直梁在其面对的梁端处设置有带槽凹部,该凹部设置有水平梁槽。模块化墙杆组件还包括模块连接和固定元件,该模块连接和固定元件包括具有元件凹槽的连接部分,该元件凹槽构造为与梁槽接合。模块连接和固定元件还包括固定螺钉通孔,其构造为接收延伸穿过模块连接和固定元件并且进入竖直墙面中的固定螺钉。

竖直墙面通常可以是房屋内部或外部的墙壁。

如本文使用的,类似“水平”和“竖直”的术语涉及各种特征在组装状态下的取向。技术人员将理解,当模块化墙杆组件处于非组装模式时,例如处于包装中时,这种取向当然将是不同的。例如,术语“竖直梁”是指当模块化墙杆组件处于安装状态时将具有基本上竖直取向的梁结构。

通过模块连接和固定元件,可实现将两个竖直梁连接在一起以及将组件固定到墙壁上。根据许多实施方式,这种连接和固定可仅用一个元件和一个螺钉/螺栓来实现。

根据本发明,布置在两个梁(以及上梁和下梁)之间的元件模块连接和固定元件将同时与连接在一起的两个梁端的梁槽接合。因此,元件的一部分将与第一梁端接合,而另一部分将与第二梁端接合。

技术人员将理解,对于两个模块彼此横向相邻布置的实施方式,这两个模块将在其交叉处共用竖直梁。因此,术语“每个模块包括竖直梁”也意味着两个水平相邻模块共用一个单个竖直梁的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模块连接和固定元件还可包括间隔部分,其构造为布置在梁的后部和墙壁之间。在这种实施方式中,竖直梁将布置为与墙面相距一定距离。此距离可通过选择间隔部分的水平长度来选择。特别地,该距离可选择为使得人们可通过舒适地将脚放在水平杆上而爬上墙杆组件,即,在墙壁和杆之间留出足够的空间,使得人们不能仅使用脚的前部来攀爬。此外,有利的是,水平杆和墙壁之间的距离不应太长,因为这可能带来安全风险。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水平杆和墙壁之间的理想距离可以是大约8cm至10cm。

竖直梁的端部可有利地在竖直梁的前面和带槽凹部之间设置有固定螺钉狭槽。当梁端布置在一起时,其各自的固定螺钉狭槽将彼此对准并且构成用于固定螺钉的孔或出入口。

模块连接和固定元件还可包括元件凹槽的延伸部终止的端部边缘。有利地,端部边缘将确定元件可插入到梁端的带槽凹部中的长度。

水平杆可有利地包括杆端,杆端设置有插入部,该插入部具有半圆形横截面和配合面。然后,杆附接孔可延伸穿过插入部分并终止于配合面。然后,杆附接孔可构造为与竖直梁中的附接螺栓孔对准。

在这种实施方式中,组件还可包括具有配合面的杆端件,该配合面可构造为邻接插入部分的配合面并且可呈现构造为与杆附接孔对准的工件孔。

此外,配合面可有利地沿着轴向距离延伸,然后杆附接孔可居中地布置在配合面上。

通过这种特征,两个相邻布置的杆可附接在一个梁的相同杆接收孔中。即,两个杆都可仅用一个杆附接螺栓附接到同一个梁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模块化墙杆组件还可包括梁脚,该梁脚能够可释放地附接到下梁的下端。梁脚可包括基部、脚槽和固定螺钉通孔,脚槽构造为与下梁的下端的梁槽接合,固定螺钉通孔构造为接收固定螺钉。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模块化墙杆组件还可包括顶端件,该顶端件构造为附接在最上方竖直梁的顶部上的元件的顶部上。顶端件还可具有带槽端件凹部,该带槽端件凹部设置有构造为与模块连接和固定元件的元件凹槽接合的内部端件凹槽。

在一些有利的实施方式中,竖直梁和/或水平杆可包括面向相反方向的相同的端部。通过该实施方式,不需要分别考虑梁或杆的哪个端部将被连接。例如,由于两个方向都将是正确的,所以不会由于“上下颠倒”地安装竖直梁而导致错误地组装墙杆组件的风险。

具体实施方式

虽然上面已经给出了本发明的一般描述,但是下面将参考附图讨论实施方式的更详细的实例,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处于组装状态的墙杆组件的透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墙杆组件的前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墙杆组件的侧视图;

图4是一个竖直梁的透视图;

图5是两个竖直梁、两个杆和附接设备的放大透视图;

图6是模块连接和固定元件的透视图;

图7是图6所示的模块连接和固定元件的侧视图;

图8是图6所示的元件的剖视图;

图9是杆端件的透视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的具有插入部分的杆的透视图;

图11是穿过杆的端部、杆端件和杆可附接到其的竖直梁的放大截面顶视图;

图12是穿过竖直梁的另一放大截面顶视图,示出了两个相邻定位的杆的面对端;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的模块化墙杆组件的前视图,其具有五个模块,其中的一些模块相对于其他模块横向地布置;

图14是梁脚的透视图;

图15是图14所示的梁脚的前视图;

图16是图14所示的梁脚的截面顶视图;

图17是顶端件的透视图;以及

图18是穿过图17所示的顶端件的截面前视图。

图1、图2和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处于组装状态的模块化墙杆组件1。在本实施方式中,组件1包括三个模块3,其以竖直堆叠的方式布置在彼此的顶部上。每个模块3具有两个竖直梁5,其以相互横向距离布置。四个水平杆7在每个竖直梁5之间延伸。因此,这里所示的组件1具有十二个平行布置的杆7。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每个模块3可包括更多或更少的杆,例如三个杆7或五个杆7。此外,组件1可包括另一数量的模块3,例如仅两个、四个、五个或显著更多个。

图4是一个单独的竖直梁5的透视图,其未处于组装状态。为了支撑四个杆7,梁5设置有四个杆接收孔9。杆接收孔9构造为接收杆7的端部。

竖直梁5具有上梁端和下梁端11,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梁端和下梁端是相同的。在梁端11处,具有面向梁的纵向方向的端面13,即当处于组装状态时面向竖直方向。在端面13中具有带槽凹部15。带槽凹部15包括水平梁槽17。

虽然在图4中不可见,但是所示的梁5的下梁端11也包括这种具有水平梁槽17的带槽凹部15。

当两个竖直梁5以邻接方式布置在彼此的顶部上时,其面对的带槽凹部15一起形成空腔。图5以透视图示出了两个以此方式布置的竖直梁5。图5中还示出了模块连接和固定元件19,其构造为插入到由两个面对的带槽凹部15形成的空腔中。

图6和图7中给出了模块连接和固定元件19的更详细的视图。在此实施方式中,模块连接和固定元件19(“元件”)包括连接部分21和间隔部分23。连接部分21是元件19的一部分,其构造为插入到由带槽凹部15形成的空腔中。连接部分21包括元件凹槽25,其构造为与带槽凹部15中的梁槽17接合。因此,当插入元件19时,其保持两个邻接的竖直梁5不彼此分离。元件凹槽25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当处于组装模式时),对应于带槽凹部15中的梁槽17。

元件凹槽25延伸到元件19上的端部边缘27为止。有利地,元件19的连接部分21可一直插入到带槽凹部15中,直到端部边缘27抵靠竖直梁5的一部分为止。

在图6的透视图中,在连接部分21上可看到固定螺钉通孔29的前端。固定螺钉通孔29延伸穿过整个元件19。再次参考图5,其中,固定螺钉31示出为处于非接合状态。固定螺钉31构造为延伸穿过元件19并进入到模块化墙杆组件1将安装到的墙壁(未示出)中。

图8以前剖视图示出了元件19。

如图4所示,梁端11还包括固定螺钉31可穿过的固定螺钉狭槽33。当两个梁端11连接在一起时,其各自的固定螺钉狭槽33将对准并构成用于固定螺钉31的孔或开口。如图4所示,固定螺钉狭槽在竖直梁5的前面或前边缘与带槽凹部15之间延伸。

再次参考图3、图6和图7,元件19的间隔部分23将使竖直梁5定向为与墙壁具有一定距离,该距离对应于间隔部分23的长度。因此,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元件19可制造为没有任何间隔部分23,使得竖直梁5基本上使墙壁与其后边缘邻接。图3以侧视图示出了竖直梁5、间隔部分23和固定螺钉31的内端。

如技术人员将理解的,固定螺钉可以是螺栓、木螺钉或任何合适的用于延伸通过梁5、元件19并进入墙壁的固定部分的装置的形式。

现在参考图10以及图5。杆7通过其相应的杆端35延伸到梁5的杆接收孔9中。在所示实施方式中,杆端35包括具有半圆形截面的插入部37,并具有配合面39。在配合面39的中心布置有贯穿杆附接孔41的端部。

图9示出了杆端件43,其构造为在梁5的杆接收孔9内其附接到杆7的插入部分39。杆端件43还具有配合面45,其构造为邻接杆7的配合面。此外,杆端件43具有与杆7的杆附接孔41对准的工件孔47。

如图5所示,杆7通过杆附接螺栓49固定到竖直梁5。杆附接螺栓49从梁5的后侧插入,穿过未示出的附接螺栓孔。此外,其延伸穿过杆7的杆附接孔41和杆端件43的工件孔47。杆端件43的工件孔47可有利地是带螺纹的,使得杆附接螺栓49保持在适当位置。杆7的杆附接孔41和/或梁中的附接螺栓孔(未示出)也可以是带螺纹的。

图11是穿过在竖直梁5的杆接收孔9内连接在一起的杆端35和杆端件43的截面顶视图。杆附接螺栓49(图5)未示出。如图11所示,杆附接孔41和工件孔47对准并且构造为接收杆附接螺栓49。图11还示出了从梁的后面延伸、穿过杆接收孔9并进入杆接收孔9的相对侧处的材料中一定距离的附接螺栓孔51。当插入时,附接螺栓49将杆7保持在其组装位置,并防止杆在杆接收孔9内旋转。

现在参考图12,其是穿过杆7的杆端35的另一截面顶视图。在此视图中,杆附接螺栓49未示出。在图1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两个杆7已经插入到杆接收孔9中,并且已经用共同的杆附接螺栓49紧固。杆端件43不存在。

图12所示的附接设置在相对于另一模块横向布置模块3时得到应用。图13中描绘了这种实施方式,其中模块3的一个竖直堆叠包括三个模块3,而相邻的一个包括两个模块3。其中杆7共用竖直梁5的模块3将根据图11所示的解决方案布置在共用梁5中。在不被两个模块3共用的梁5中,根据图11所示的设置,杆有利地附接到梁5,即,与杆端件43附接。

图14是梁脚53的透视图。梁脚包括基部55,其构造为搁置在地板上或地面上,靠近墙壁。此外,梁脚53包括对应于元件19的元件凹槽26的脚槽57。因此,脚槽57装配到梁端11中的带槽凹部15的梁槽17中。

还参考图15和图16,其分别以前视图和顶视图示出了梁脚53。与模块连接和固定元件19类似,梁脚53也具有固定螺钉通孔59。因此,梁脚53可以与上述元件19相同的方式固定到竖直梁5的下端。在这方面,梁脚53的基部55成为竖直梁的一部分,并且脚槽57成为元件的元件凹槽25的一部分。

图17和图18分别以透视图和后视图示出了顶端件61。顶端件61构造为附接在元件(该元件布置在最上方的梁5的顶部上)19的顶部上。顶端件61具有带槽端件凹部63,其设置有内部端件凹槽65。顶端件61构造为代替上梁5。因此,内部端件凹槽65与梁端11的带槽凹部15的梁槽17相对应。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