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52866发布日期:2020-02-07 23:21阅读:2279来源:国知局
登山扣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登山用装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登山扣。



背景技术:

登山扣是一种常见的户外运动产品,具有轻便、防腐蚀等优点,登山扣本质上是一种连接装置,登山扣的一端可以挂扣在绳索上,另一端可以挂放一些其他的登山用品,或者,登山扣可以挂在绳索上,然后利用登山扣用来牵引人体。

但是,常见的登山扣通常都是一个环状结构,登山扣与绳索连接时,需要利用特殊的打结方法将绳索固定在登山扣上,使用麻烦,使用过程中如果打好的结松开会导致登山扣从绳索上脱离下来,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登山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登山扣,包括扣体和卡扣装置,扣体形成有容纳卡扣装置的空间,卡扣装置设在空间中,卡扣装置用于卡紧或者松开绳索。

利用本实用新型卡住绳索时,将绳索穿过卡扣装置,通过卡扣装置将绳索卡住,而卡扣装置与扣体为一体连接的,因此,通过卡扣装置可以将本实用新型卡在绳索上,不需要利用打结的方式来固定绳索,使用方便。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卡扣装置包括扭簧、第一卡扣件和第二卡扣件,扭簧设在第二卡扣件上,第一卡扣件固定在扣体上,第二卡扣件与扣体转动连接,当第二卡扣件转动时,第二卡扣件远离或者靠近第一卡扣件,当第二卡扣件远离第一卡扣件时,扭簧产生扭转。由此,可以将绳索放置在第一卡扣件和第二卡扣件之间,然后转动第二卡扣件,第二卡扣件将绳索紧密的卡在第一卡扣件上,可以将绳索固定住,不需要利用打结的方式来固定绳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卡扣件和第二卡扣件上均设有粗糙面,第二卡扣件上的粗糙面用于接触第一卡扣件上的粗糙面。由此,当将绳索卡住时,粗糙面可以增加摩擦力,使得绳索不会从本实用新型脱离下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扣体包括第一扣壳和第二扣壳,第一连接片设在第一扣壳上,第二连接片设在第二扣壳上,扣体通过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形成容纳卡扣装置的空间。由此,卡扣装置可以设置在空间中,绳索也可以穿过空间并通过卡扣装置卡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片上设有第一通孔,扭簧的一端伸出第一通孔并固定在第二扣壳上,第二卡扣件上设有第二通孔,扭簧的另一端伸出第二通孔。由此,通过扭簧可以使得第二卡扣件可以更加紧密的卡在第一卡扣件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螺丝刀,螺丝刀通过转轴设在第二连接片与第二扣壳之间。由此,当不需要使用螺丝刀时,可以将螺丝刀隐藏在第一连接片和第二扣壳之间,当需要使用螺丝刀时,转动螺丝刀到一定的位置即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第一工具件和第二工具件,第一工具件和第二工具件均通过转轴设在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之间。由此,通过第一工具件和第二工具件可以将本实用新型挂在外部包或者其他物品上,方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登山扣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登山扣隐藏第二扣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登山扣中卡扣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登山扣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登山扣的第二卡扣件转动一定角度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登山扣的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所示登山扣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中:1-扣体;11-第一扣壳;12-第二扣壳;2-卡扣装置;21-第一卡扣件;22-第二卡扣件;221-第二通孔;23-扭簧;31-第一连接片;32-第二连接片;321-第一通孔;4-螺丝刀;5-第一工具件;51-卡槽;6-第二工具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图1~图7示意性的显示了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登山扣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图7所示,一种登山扣,包括扣体1和卡扣装置2。此外,登山扣还可以包括第一连接片31、第二连接片32、螺丝刀4、第一工具件5和第二工具件6。

在本实施例中,扣体1形成有容纳卡扣装置2的空间,卡扣装置2可以安装在该空间中,卡扣装置2用于卡紧或者松开绳索。

在本实施例中,卡扣装置2的具体结构如下,如图3~图5所示,卡扣装置2包括第一卡扣件21、第二卡扣件22和扭簧23,扭簧23安装在第二卡扣件22上,第一卡扣件21固定在扣体1上,第二卡扣件22的右端可以通过转动轴与扣体1转动连接,当第二卡扣件22转动时,第二卡扣件22的左端可以远离第一卡扣件21(如图5和图6所示)或者第二卡扣件22的左端可以靠近第一卡扣件21(如图4所示)。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卡扣件21也可以通过焊接或者一体成型的方式固定在扣体1上。

如图3~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卡扣件21和第二卡扣件22上均一体成型有粗糙面,第二卡扣件22上的粗糙面用于接触第一卡扣件21上的粗糙面,当将绳索卡住时,粗糙面可以增加摩擦力,使得绳索不会从本实用新型脱离下来。粗糙面可以是如下的结构:粗糙面上成型有多个齿状结构,齿状结构可以将绳索咬紧,使得绳索无法从第一卡扣件21和第二卡扣件22之间脱离下来。

如图1、图2和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扣体1包括第一扣壳11和第二扣壳12,第一连接片31可以固定安装在第一扣壳11上,第二连接片32可以固定安装在第二扣壳12上,扣体1可以通过第一连接片31和第二连接片32形成容纳卡扣装置2的空间,卡扣装置2可以设置在空间中,具体如下,第一卡扣件21可以固定安装在第一连接片31上,同时第二卡扣件22的右端可以转动连接在第一连接片31上,如图2和图7所示,第二连接片32也紧贴在第一卡扣件21和第二卡扣件22上。

具体如下:当需要使用本实用新型时,首先,转动第二卡扣件22,使得第二卡扣件22变成如图5所示的状态(即第二卡扣件22的左端远离第一卡扣件21),将绳索穿过上述的空间,然后再穿过如图5所示的第一卡扣件21和第二卡扣件22之间,形成如图6所示的状态,之后转动第二卡扣件22的左端,使得第二卡扣件22变成如图4所示的状态,这样就可以将绳索卡住,绳索在拉动时由于第一卡扣件21和第二卡扣件22上均有粗糙面,而粗糙面上成型有多个齿状结构,齿状结构可以将绳索咬紧,绳索无法从第一卡扣件21和第二卡扣件22之间脱离下来。不需要通过打结的方式来将本实用新型与绳索固定在一起。反之,当需要将绳索从本实用新型取下时,只需要转动第二卡扣件22至如图5和图6所示的状态,将绳索取下即可。

扭簧23的具体连接结构如下:如图2所示,第二连接片32上成型有第一通孔321,扭簧23的下方的右端可以伸出第一通孔321并固定在第二扣壳12上,如图3所示,第二卡扣件22上成型有第二通孔221,扭簧23的上方的右端可以伸出第二通孔221。

同时,通过设置扭簧23的扭转状态,可以使得扭簧23达到如下效果:当第二卡扣件22远离第一卡扣件21时,即如图5和图6所示,扭簧23产生扭转,扭簧23对第二卡扣件22有一个图5所示的顺时针方向的扭转力(该扭转力小于第二卡扣件22与第一连接片31以及第二连接片32之间的静摩擦力,因此不会自行扭转),同时,当转动第二卡扣件22,通过设置扭簧23的状态(扭簧23的上方和下方的伸出结构分别按照上述的方式进行连接,此处不再赘述)使得第二卡扣件22靠近第一卡扣件21时,扭簧23也有轻微的扭转,扭簧23对第二卡扣件22有一个图5所示的顺时针方向的扭转力,当绳索在第一卡扣件21和第二卡扣件22之间时,该扭转力可以将第一卡扣件21、第二卡扣件22和绳索紧紧压在一起,从而将绳索固定住,不需要利用打结的方式来将绳索固定在登山扣上。

如图4~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螺丝刀4可以通过转轴安装在第二连接片32与第二扣壳12之间,不需要使用螺丝刀4时,将螺丝刀4隐藏在第一卡扣件21和第二连接片32之间,需要使用螺丝刀4时,转动螺丝刀4到一定的位置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图7所示,第一工具件5和第二工具件6均通过转轴设在第一连接片31和第二连接片32之间,通过第一工具件5和第二工具件6可以将本实用新型挂在外部包或者其他物品上,方便使用。第一工具件5的结构如图7所示,有一个卡槽51,当需要使用第一工具件5时,可以将第一工具件5转动180°,然后利用卡槽51挂放在外部物体上,方便使用。第二工具件6的结构也可以如图7所示,将第二工具件6转动180°后,也可以将第二工具件6挂在外部物体上,进一步方便使用。

本实用新型整体的结构如下,按照如图7所示的结构,从上往下依次描述:第二扣壳12的下方安装有第二连接片32,第二连接片32上形成有容纳螺丝刀4的空间,螺丝刀4可以通过转轴安装在第二连接片32和第二扣壳12之间;第二连接片32下方依次设有第一工具件5、第二工具件6、第一连接片31和第一扣壳11;同时,在第一连接片31可以第二连接片32之间可以安装卡扣装置2。

当需要利用本实用新型卡住绳索时,将绳索穿过空间,绳索穿过第一卡扣件21和第二卡扣件22,转动第二卡扣件22,粗糙面可以将绳索卡住,而卡扣装置2与扣体1一体连接的,因此,通过卡扣装置2可以将本实用新型卡在绳索上,不需要利用打结的方式来固定。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可选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界定范围内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