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剑杆织机的引纬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7145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剑杆织机的引纬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剑杆织机的引纬装置技术背景正如在日本专利申请早期公开号3-137247和日本专利申请早期公开号5-209341中所揭示的一种引纬设备,其中连接到剑杆头上的剑杆带是被环绕在一个剑杆轮上,随着剑杆轮的向前和向后转动,剑杆头从一经纱开口中引入和退回。在引纬储备位置上的纬纱通过一个投送剑杆头而被引入到经纱开口内。通过投送剑杆头而被引入到经纱开口的纬纱是被输送到一个接收剑杆头上。随着接收剑杆头从经纱开口的退回,被输送到接收剑杆头上的纬纱通过经纱开口。
为了使纬纱从投送剑杆头到接收剑杆头的输送成功地实现,则必需使投送剑杆头和接收剑杆头以稳定的方式来运行。通常,剑杆头的下表面和剑杆带的下表面相互平齐。另外,剑杆头的重心是在剑杆带的运动路线之上。这样,当剑杆头被加速或被减速的时候,绕着重心产生一转动力矩。其结果是,在加速期间,剑杆头往往会提升,而在减速期间,剑杆头往往会降落。
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5-209341所揭示的剑杆织机中,剑杆头和剑杆带的运行是通过大量的在一铁心上排列成一排的彼此间隔开的齿而引导的。大量的彼此间隔开的齿仅引导剑杆头和剑杆带的下表面。在这种引导结构中,运行的剑杆头垂直地变动,而剑杆头的运行则相当的不稳定。
为防止剑杆头的不稳定运行,在日本实用新型早期公开号5-27070所揭示的剑杆织机使用两个剑杆引导件,用来引导剑杆带的上下表面。当握持剑杆带的一横向端时,一剑杆导向件引导该剑杆带的运行。在握持剑杆带的另一横向端部的时候,另一剑杆引导件引导剑杆带的运行。在这种引导结构中,在此没有运行剑杆头的垂直变动,并且剑杆头的运行是稳定的。
然而,当剑杆头运行的时候,握持于剑杆带的横向端部的两个剑杆引导件的前端部分使其行程穿过经纱行列,并且进入经纱开口。此外,在经纱延伸方向上,即在钢筘摆动的方向,两个剑杆引导件的前端部分之间的距离大于剑杆带的宽度,以致两个剑杆引导件的前端部分在经纱开口内向外伸出剑杆带的端部。另外一方面,一个剑杆引导件的前端部分(以下称之为第一剑杆引导件)在经纱开口内朝着钢筘侧伸出剑杆带的一端。另一剑杆引导件的前端部分(下称为第二剑杆引导件)在经纱开口内朝着织物的织造前侧伸出剑杆带的另一端。
在这种结构中,当第二剑杆引导件进入或者离开经纱开口的时候,为了防止第二剑杆引导件的前端部分与织造前端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为防止剑杆引导件标记产生在织造布上,其由于剑杆引导件的厚度通过经纱的断开而引起,这就需要在距离织造前端最大间隔的位置处在经纱开口内设定剑杆带的运行路线。此外,当第一剑杆引导件的前端与钢筘之间的距离是短的时候,第一剑杆引导件的前端部分存在有在经纱开口内朝钢筘侧伸出剑杆带一端的现象,由于剑杆引导件的厚度引起钢筘断裂,由此产生经柳(织疵)。这样,需要进一步移动离开织造前端的钢筘的最大退回位置。在这种方式中,随着钢筘的最大退回位置移离开织造前端,钢筘的摆动范围增加。钢筘摆动范围的增加则不利地阻止织机速度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剑杆织机的引纬设备,其能够实现对其剑杆头运行稳定性的改善,即使在采用一种引导件的结构情况下,该引导件能够在经纱开口中仅在剑杆带的下侧完成剑杆头或者剑杆带的引导。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这样类型的剑杆织机的引纬设备,其在经纱开口的外部装备有第一剑杆引导件和在经纱开口内部装备有第二剑杆引导件,其中安装在用于夹持纬纱的剑杆头上的剑杆带通过第一剑杆引导件而被引导,并且使剑杆带在第二引导件上线性地运行以实现引纬。
这样,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主要方面,在上述的引纬设备中,其在连接于剑杆头的剑杆带的前端部分上提供有一个用于保持前端部分的线性构型的加强部分,其中加强部分的下表面和剑杆头的下表面的至少一个是在线性状态中的剑杆带的下表面下面,在此在第一剑杆引导件中的引导位置的高度位置与在第二剑杆引导件中的引导位置的高度位置是不同的,其中剑杆带的上下表面的至少上表面是通过第一剑杆引导件而引导的,其中加强部分的下表面或者剑杆头的下表面是通过第二剑杆引导件而引导的,并且在线性状态中的剑杆带上驱动力施加位置至少调节到在剑杆头重心高度位置附近的位置处。
此外,剑杆带的上下两个表面是通过第一剑杆引导件而被引导的。
在这种结构中,其中剑杆带上的驱动力施加位置是被调节到剑杆头在其垂直方向上的重心附近的位置处,施加在剑杆带上的驱动力基本上是沿着剑杆带的线性构型而线性地传递到剑杆头的重心位置上。这样,剑杆头的垂直运动受到抑制。此外,加强部分保持了剑杆带的前端部分的线性构型,并且在前端处的剑杆带的偏移被防止。剑杆头的垂直运动和剑杆带的偏移的防止有助于剑杆头运行中的稳定。其结果是,使得剑杆头的运行只通过在经纱开口内引导剑杆头的下表面或加强部分而被完全稳定。
另外,所希望的是加强部分将被形成为一种从剑杆带的长度方向看其截面构型是U形状外形的凹架,以致使其比剑杆带的下表面更进一步向下伸出。这是由于这样的一种凹架提供了一种简单加强部分。
其次,所希望的是加强架是由与剑杆带相同的材料整体地形成的。比较于分离加强部分被安装到剑杆带上的情况不仅简化了生产工艺,而且实现了一种平滑的结构,其中相对于经纱来说不会出现擦痕。
再有,加强部分的长度最好至少是剑杆头一半行程。在剑杆头插入到经纱开口内的过程的开始一半中,剑杆头被加速。在剑杆头插入到经纱开口内的过程的后面一半中,剑杆头被减速。在剑杆头从经纱开口中缩回的过程的开始一半中,剑杆头是被加速的。在剑杆头从经纱开口中缩回的过程的后面一半中剑杆头是被减速的。在剑杆头插入到经纱开口内的过程的开始一半中和在剑杆头从经纱开口缩回的过程的后面一半中,剑杆头的上升和剑杆带的翘曲很可能会产生。然而,对于加强部分的长度至少是剑杆头的行程一半的结构则有助于防止剑杆头的上升和剑杆带的翘曲。防止剑杆头的上升和剑杆带的翘曲有助于剑杆头运行中的稳定。
此外,有可能的将加强部分和剑杆带形成为分离部件,把剑杆头连接到加强部件或者剑杆带的前端。另外,剑杆头可提供有一个引导架,部分引导架延伸以构成加强部分。加强部分的截面构型可以是双向对称的或者是双向不对称的。
进一步的是,尤其希望的是在以线性状态的剑杆带上的驱动力施加位置是被调节到剑杆头和加强部分的组合的重心的高度位置附近的位置上。此外,所希望的是剑杆头的的重心的高度位置被设定为落在处于线性状态中的剑杆带厚度的范围内。剑杆头和加强部分的组成的重心的移动路线的高度位置可稍微的向上或者向下偏离处于线性状态的剑杆带的厚度的范围。
进一步的是,剑杆头的的下壁的后面一半低于该下壁的前面一半,并且下壁的后面一半能够固定到剑杆带的加强部分的底壁上。
进一步的是,加强部分也可以成形为一种从剑杆带的长度方向看其截面构型是成倒置U形状外形的凸架,以致使其比剑杆带的上表面进一步向上凸出。
进一步的是,如果使其在形成加强部分的剑杆带的截面形状中的形状是垂直对称的,加强部分可以是平衡的。
图6A是接收剑杆头的侧视图,而图6B是沿图6A的线D-D截取的横截面视图;图7A是接收剑杆头的平面视图,而图7B是沿图7的线E-E截取的横截面视图;图8A是投送剑杆头的前视图,而图8B是接收剑杆头的前视图;图9A是示出剑杆带在经纱开口中的一个侧视图,而图9B是示出剑杆带在经纱开口中的另一侧视图;

图10A和10B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的用于剑杆织机的引纬设备的示意图,其中图10A投送剑杆头的一个侧视图;图10B是沿图10A的线F-F截取的横截面视图;图11A是一个接收剑杆头的侧截面视图,而图11B是沿图11A的线G-G截取的横截面视图;图12A和12B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三个实施例的用于剑杆织机的引纬设备的示意图,其中图12A投送剑杆头的一纵向截面视图;图12B是接收剑杆头的一个纵向截面视图;图13A和13B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四个实施例的用于剑杆织机的引纬设备的示意图,其中图13A是投送剑杆头的一个纵向截面视图;图13B是接收剑杆头的一个纵向截面视图;图14A和图14B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五个实施例的用于剑杆织机的引纬设备的示意图,其中图14A投送剑杆头的一个纵向截面视图,而图14B是接收剑杆头的一个纵向截面视图;和图15A和15B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六个实施例的用于剑杆织机的引纬设备的示意图,其中图15A是一第一剑杆引导件的截面视图,而图15B是另一第一剑杆引导件的截面视图。
在图1中,参考标记11表示一个投送剑杆头,其从纬纱引入开始侧将被引入到经纱T(图4所示)的开口内,而参考标记12表示一个接收剑杆头,其从纬纱引入端侧将被引入到经纱T的开口内。投送剑杆头11是固定到剑杆带13A的前端,而接收剑杆头12是固定到剑杆带13B的前端。剑杆带13A包绕在一个剑杆轮14上,而剑杆带13B是包绕在一个剑杆轮15上。剑杆带13A和13B是通过将环氧树脂模制在以线或布的形式的碳纤维的层制品上而形成的。
一些动力接收孔成排的提供在剑杆带13A和13B上,并且动力传送齿141和151成排的设置在剑杆轮14和5的圆周表面上。剑杆带13A和13B的动力接收孔133与剑杆轮14和15的动力传送齿141和151相啮合,并且剑杆轮14和15的转动通过动力传送齿141和151与动力接收孔133的啮合而传递给剑杆带13A和13B。
剑杆轮14和15是与织机的转动相同步的彼此相反转动。投送剑杆头11和接收剑杆头12通过剑杆轮14和15的彼此相反转动而被引入到经纱开口,并且在相对于图8A和8B中的点划线所表示的织造宽度的中心部分处相遇。通过投送剑杆头11而被引入到经纱开口的纬纱Y是被投送到接收剑杆头12上。投送剑杆头11和接收剑杆头12通过剑杆轮14和15的反转而从经纱开口缩回,并且纬纱Y经过经纱开口。
剑杆带13A通过第一剑杆引导件16A而被引导,该引导件是提供在经纱开口外的纬纱引入开始侧处。剑杆带13B是通过提供第一剑杆引导件16B而被引导的,其引导件16B是提供在经纱开口外的纬纱引入结束侧处。如图3B所示,第一剑杆带16A是由一个约束构件162连接到一个支撑构件161上而构成的。引导间隙163是形成在支撑构件161与约束构件162之间。剑杆带13A的横端(或宽向端)经过引导间隙163。在限定引导间隙163的支撑构件161的顶部上的引导表面164引导在剑杆带13A横端处的下表面132。在限定引导间隙163的由约束构件162的下表面所构成的引导表面165引导在剑杆带13A的横端处的上表面131。
如图6B所示,第一剑杆引导件16B是与第一剑杆引导件16A具有相同的结构,并且剑杆带13B的横端部经过引导间隙163。第一剑杆引导件16B的引导表面164引导其横端处的剑杆带13B的下表面132。第一剑杆引导件16B的引导表面165引导在其横端处的剑杆带13B的上表面131。
如图9A和9B所示,引入到经纱开口内的投送剑杆头11和接收剑杆头12是在成一排安装在支撑于钢筘17的铁心18上的第二剑杆引导件19上面运行。在钢筘17的摆动方向上第二剑杆引导件19的最大宽度,即,在第二剑杆引导件19的顶部上的引导边缘191,是小于剑杆带13A和13B的宽度。
如图1B所示,一个加强凹架20是整体地形成在剑杆带13A和13B的前端部分处。如图2所示,加强凹架20是与剑杆带13A,13B相同的材料构成的并且与其形状相同。加强凹架20包括一对垂直向下延伸的垂直壁201和202和一个连接垂直壁201和202的下端的底壁203。如图3B和6B所示,如在剑杆带13A和13B的纵向方向看到的,加强凹架20具有一个比剑杆带13A和13B的下表面132进一步向下伸出的U型截面构形。从剑杆带13A和13B的前端朝着动力接收孔133,加强凹架20的底壁203的大部分下表面204平行于剑杆带13A的上表面131或下表面132,并且在位置205处,下表面204平滑地连接剑杆带13A的下表面132。如图8A和8B所示,加强凹架20的长度D等于或稍大于投送剑杆头11和接收剑杆头12的行程L的一半。
如图2和4A所示,投送剑杆头11包括一个通过弯曲单金属板所形成的引导架21和一个固定在其引导架21上的夹紧机构22。如图4B所示,夹紧机构22包括一个静止的夹紧构件221,一个能够偏转的可移动的夹紧构件222,和一个保持可移动夹紧构件222与静止夹紧构件221加压接触的板簧223。
引导架21包括下述构件,包括有一个下壁23,一个在下壁23的一侧上垂直向上延伸(即,示于图9中的织造布W的织物前面W1侧)的垂直壁24,一个在下壁23的另一侧垂直向上延伸(即,在铁心18之上的钢筘17的侧面上)的侧壁25,一个连接于侧壁25并与下壁23相反的上壁26,和一个由上壁26垂直向下延伸的垂直壁27。静止夹紧构件221,可引导的夹紧构件222,和板簧223从上依次结合在一起并通过一个螺栓固定到下壁23的上表面上。如图4C所示,引导架21通过一个螺栓固定到剑杆带13A的加强凹架20的下壁23的上表面上,以形成一个整体单元。也即,剑杆带13A的加强凹架20和投送剑杆头11形成为一整体单元。嵌入式板211固定在下壁23的下表面上。嵌入式板211的下表面212与剑杆带13A的加强凹架20的底壁203的下表面204齐平。嵌入式板211的下表面212与投送剑杆头11的下表面齐平。
从前端看的纬纱引导边缘241和242以及一个水平纬纱引导边缘243是形成在垂直向上延伸的垂直壁24的上边缘上,纬纱引导边缘241和242分别向上和向下倾斜。向上倾斜的纬纱引导边缘241也可作为经纱引导边缘。当投送机构头11开始运行的时候,在图1A中备用位置处的纬纱Y通过纬纱引导边缘241,242和243以及垂直向下延伸的垂直壁27的下边缘271被引导到静止夹紧构件221与可移动夹紧构件222之间的夹持位置处。
一个位置控制凹槽261是形成在上壁26上。由夹紧机构22所夹紧的纬纱Y是与位置控制凹槽261接合在一起的。由夹紧机构22所夹紧的纬纱Y的夹紧路线是通过位置控制凹槽261而控制的。
从前端看的相互分离开延伸的经纱引导边缘251和252是形成在侧壁25的前端处的上下边缘的地方。当投送剑杆头11运行的时候,促使分开上下经纱T完成开口/闭合操作,侧壁25引导上下经纱T沿着经纱引导边缘251和252使其分开。由于经纱引导边缘252该经纱引导作用是被由于下壁23的前端边缘231和嵌入式板211的下表面的经纱引导作用而取代。由于经纱引导边缘251该经纱引导作用是被上壁26的上表面的经纱的引导作用而取代。由于嵌入式板211的下表面该经纱引导作用是被剑杆带13A的加强凹架20的底壁203的下表面204而取代。
如图5和7A所示,接收剑杆头12包括一个通过弯曲单金属板所形成的引导架28和一个安装在其引导架28上的夹紧机构29。夹紧机构29包括有一个整体的形成在引导架28的前端的静止夹紧构件291,一个被支撑的以便可在接收剑杆头12的纵向移动的可移动夹紧构件292,一个可使可移动夹紧构件292保持与静止夹紧构件291加压接触的压簧293,和一个与可移动夹紧构件292连接的杆294。接收剑杆头12的静止夹紧构件291设在投送剑杆头11的侧壁25与垂直向下延伸的垂直壁27之间。由投送剑杆头11所夹紧的纬纱Y被投送并夹紧在静止夹紧构件291与可移动夹紧构件292之间。杆294在纬纱引入端侧邻接一静止凸轮(未图示),并且其绕一支撑销295转动。其转动结果是,可移动夹紧构件292与静止夹紧构件291分离开,并且纬纱Y在静止夹紧构件291和可移动夹紧构件292的夹紧作用被解除。
引导架28包括一个下壁30,和提供在下壁30的两侧上的侧壁31和32。由图7B所示,引导架28通过一个螺栓而被固定在剑杆带13B的加强凹架20的底203上,以形成一整体单元。即,剑杆带13B的加强凹架20和接收剑杆头12是作为一整体单元而形成的。如图6A所示,一个嵌入式板281固定在下壁30的下表面上。嵌入式板281的下表面282与剑杆带13B的下表面齐平。嵌入式板281的下表面282构成接收剑杆头12的下表面。
当接收剑杆头12运行的时候,促使分开上下经纱T实施开口/闭合操作,侧壁31和32引导上下经纱T使其分离开。接收剑杆头12的侧壁31和32的上边缘311和321引导上经纱T。由于侧壁31和32的上边缘311和321该经纱引导作用被剑杆带13B的上表面取代。由于下壁30的倾斜表面301该经纱引导作用被由于嵌入式板281的下表面的经纱引导作用而取代。由于嵌入式板281的下表面该经纱引导作用被剑杆头13B的加强凹架20的底壁203的下表面204的经纱引导作用取代。
如图3B所示,构成用于第一剑杆引导件16A的引导位置的引导间隙163的高度位置设定为高于第二剑杆引导件19的引导边缘191的高度位置。即,引导间隙163的高度设定为高于由该排引导边缘191形成的第二剑杆引导件19的引导位置G(图3A点划线所表示)。这样,投送剑杆头11线性地在引导位置G之上运动。如图3B所示,投送剑杆头11和加强凹架20的组合的重心111的高度位置与剑杆带13A的加强凹架20的底壁203的下表面204的高度位置之间的差距α1基本上是同第一剑杆引导件16A的引导表面164的高度位置与第二剑杆引导件19的引导位置G的高度位置之间的差距Δ1一样。
如图3A和3B所示,由于事实是剑杆带13A的加强凹架20的底壁203的下表面204与嵌入式板211的下表面齐平,当投送剑杆头11引导在第二剑杆引导件19上时,投送剑杆头11与第二剑杆带19的滑动接触的构成是平滑的。
在图3A中,参考标记F1表示这样的位置,在这里施加有从剑杆轮14输送到以线性状态的剑杆带13A的驱动力。驱动力施加位置F1通过剑杆带13A对投送剑杆头11产生影响,并且剑杆带13A和投送剑杆头11整体地运行。随着投送剑杆头11运动,在线性状态中剑杆头13A上的驱动力施加位置F1的高度位置可调整到运动线路K1的高度位置,通过该路线投送剑杆头11和加强凹架20的组合的重心111运动。即,投送剑杆头11和加强凹架20的组合的重心111的运动线路K1的高度位置被设定在线性状态中的剑杆带13A的厚度范围之内。
如图6B所示,在第一剑杆引导件16B中构成引导位置的引导间隙163的高度位置是被设定在第二剑杆引导件19的引导边缘191的高度位置之上。即,引导间隙163的高度位置是被设定在由该排引导边缘191所形成的第二剑杆引导件19的引导位置G的高度位置(图6A中点划线表示)之上。这样,接收剑杆头12是在引导位置G之上线性地运动。如图6B所示,在接收剑杆头12和加强凹架20的组合的重心111的高度位置与剑杆带13B的加强凹架20的底壁203的下表面204的高度位置之间的差距β1是基本上相同于在第一剑杆引导件16B的引导表面164的高度位置与第二剑杆引导件19的引导位置G之间的差距Δ2。
当接收剑杆头12在第二剑杆引导件19上滑动时,剑杆带13B的加强凹架20的底壁203的下表面与嵌入式板281的下表面同样的齐平度使其接收剑杆头12与第二剑杆引导件19的滑动接触变得平滑。
在图6A中,标记12表示这样的位置,在这里施加有从剑杆轮15输送到以线性状态的剑杆带13B的驱动力。驱动力施加位置F2通过剑杆带13B对接收剑杆头12产生影响,并且剑杆带13B和接收剑杆头12整体地运行。随着接收剑杆头12运动,在线性状态中剑杆头13B上的驱动力施加位置F2的高度位置可调整到运动线路K2的高度位置,通过该路线接收剑杆头12和加强凹架20所组合的重心121运动。即,接收剑杆头12和加强凹架20的组合的重心121的运动线路K2的高度位置被设定在线性状态中的剑杆带13B的厚度范围之内。
第一实施例提供有下列的效果。
(1-1)在剑杆带13A,13B上的驱动力施加位置F1,F2是被调整到剑杆头11,12和加强凹架20的组合的重心111,121的垂直方向上的高度位置处。这样,施加在剑杆带13A,13B上的驱动力沿着线性状态的剑杆带13A,13B的线性构形被线性地传递到剑杆头11,12和加强凹架20的组合的重心111,121上。因此,当加速或者减速的时候,绕着重心111,121产生的转动力矩被抑制。抑制绕着重心111,121产生的转动力矩有助于约束剑杆头11,12的垂直运动。此外,加强凹架20的构形保持了剑杆带13A,13B的前端部分的线性构形,以致避免了剑杆带13A,13B的前端部分的偏移。剑杆头11,12的垂直运动的抑制和剑杆带13A,13B的偏移的防止提供了剑杆头11,12运行中的稳定性。其结果是,当使其剑杆带13A,13B在经纱开口内于剑杆引导件19之上运行的时候,即,当使其在经纱开口内运行的时候,即使在只有加强凹架20的下表面204或剑杆头11,12的下表面被引导的情况下,剑杆头11,12的运行是稳定的。
(1-2)采用仅引导加强凹架20的下表面204或剑杆头11,12的下表面282的第二剑杆引导件19提供有下列的优点(a)由于第二剑杆引导件19仅需引导加强凹架20的下表面204或剑杆头11,12的下表面282,因此第二剑杆引导件19的引导边缘191的宽度可不大于剑杆带13A,13B的宽度。这样,比较揭示在日本实用新型申请早期公开号5-27070中所采用的剑杆引导件,在经纱开口内剑杆带13A,13B的运行线路能够被促使靠近织造布W的织造前面W1。在经纱开口内剑杆13A,13B的运行线路越靠近织造布W的织造前面W1,就越靠近钢筘17能够被带入到织造前面W1的最大的缩回位置。这样,钢筘17的摆动范围被减小。为实现织机速度的增加和避免经纱由于摩擦筘片而断裂或损伤,钢筘17的摆动范围越小,则越好。
(b)在织造布W的织造前面W1的两端,为避免织缩而提供有伸幅器。在揭示于日本实用新型申请早期公开号5-27070的剑杆引导件中,剑杆引导在织造前摆的两端处,以致在伸幅器附近运动。剑杆运动件的前端部分从剑杆带的上表面凸出的量越大,伸幅器的高度位置就必须越高。在这种情况下,织缩是通过将伸幅器紧压在织造布W的上表面而避免的,伸幅器的高度位置越高,相对于伸幅器的织造布包角就越小。相对于伸幅器的织造布的包角越小,织缩防止效果就越低。采用第二剑杆引导件19的优点是降低了伸幅器的高度位置。并且,其剑杆头11,12和加强凹架20通过第二剑杆引导件19而引导的结构提高了织缩防止效果。
(1-3)加强凹架20在四个位置上基本上是被弯成直角,在剑杆带13A,13B的宽度方向上被形成为U形状,加强凹架20是用于保持剑杆带13A,13B的前端部的线性构形的加强部分。这样一种被弯成的形状在防止偏移方面是较好的,并且易于形成。这种被弯成的形状的加强凹架20提供了一种简单的加强部分,并且是一种包括未有经纱钩住的光滑构形。
(1-4)在投送剑杆头11和接收剑杆头12引入到经纱开口内的过程的开始一半中,剑杆头11被加速。在投送剑杆头11和接收剑杆头12从经纱开口缩回的过程后面一半中,剑杆头11和12被减速。图8A示出了投送剑杆头11引入到经纱开口内的过程的开始一半,或投送剑杆11从经纱开口缩回的过程后面一半的情况。图8B示出了接收剑杆头12引入到经纱开口的过程的开始一半,或接收剑杆头12从经纱开口缩回的过程的后面一半的情况。当剑杆头11,12在其被引入到经纱开口的过程期间被加速的时候,并且当剑杆头11,12在其从经纱开口缩回的过程期间被减速的时候,剑杆头11,12的上升、剑杆带的翘曲等等很可能会出现。加强凹架20的长度D稍微大于剑杆头11,12半个行程L。加强凹架20的长度的这种设定的构成,是为了在剑杆头11,12引入到经纱开口的过程的开始一半期间和在剑杆头11,12从经纱开口缩回的过程的后面一半期间,剑杆带13A,13B的加强凹架20的端部可承受第一剑杆引导件16A,16B的引导表面165的引导作用。作用在剑杆带13A,13B的加强凹架20上的第一剑杆引导件16A,16B的引导表面165的引导作用有助于防止加强凹架20的上升。这样,这就有可能防止整体地固定在加强凹架20上的投送剑杆头11和接收剑杆头12的上升。加强凹架20对在剑杆头11,12的运行中的稳定性有很大影响,其防止了剑杆头11,12的上升。
(1-5)与剑杆带13A,13B成为整体的加强凹架20能够通过模具成形而容易形成。把形成为一个分离的元件的加强部分安装到剑杆带的过程是一种不方便的工作,其中包括例如拧紧螺栓、销钉连接,和粘结等操作。而在加强凹架20与剑杆带13A,13B成为整体的结构中,就不需要实施这些不方便的安装过程。
(1-6)在分离加强部分连接到剑杆带的情况中,需要分离加强构件本身具有一定的刚性以便使其不被偏移。另外,在剑杆带与加强部分之间的连接部分的连接区域必须是一种合适的连接区域。例如,结构将是简单的,其中下凹的截面构形的加强部分是连接到一平的剑杆带上。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包括剑杆带和加强部分的连接结构会将重于包括有本实施例的加强凹架20的剑杆带。即,剑杆带和加强部分成为一体的结构有助于减少包括剑杆带和加强部分的连接结构的重量。其重量的减少的优点在于实现了织机速度的增加。
实施例2下面结合附图10和11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用于剑杆织机的引纬设备。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元件是由相同的参考标记表示。
如图10A所示,投送剑杆头11C的下壁23的后面一半232低于下壁23的前面一半233。下壁23的后面一半232是固定到剑杆带13A的加强凹架20的底壁203上。如图10B所示,在投送剑杆头11C的重心111的高度位置与剑杆带13A的加强凹架20的底壁203的下表面204的高度位置之间的差距α2大于第一实施例中的差距α1。当投送剑杆头11C运行在第二引导件19上时,仅是剑杆带13A的加强凹架20的底壁203的下表面204能够被带入到与第二剑杆引导件19的引导边缘191滑动接触。
如图11A所示,接收剑杆头12C的下壁30的后面一半302是低于下壁30的前面一半303。下壁30的后面一半302是被固定在剑杆带13B的加强凹架20的底壁203上。如图11B所示,接收剑杆头12C的重心121的高度位置与剑杆带13B的加强凹架20的底壁203的下表面204的高度位置之间的差距β2是大于实施例中的差距β1。当接收剑杆头12C运行在第二剑杆引导件19上的时候,仅是剑杆带13B的加强凹架20的底壁203的下表面204能够被带入到与第二剑杆引导件19的引导边缘191滑动接触。
第二实施例提供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效果。由于加强凹架20的底壁203的下表面204的高度位置低于第一实施例中的高度位置,因此第二剑杆引导件19的引导边缘191的高度位置也是低的。这样,当第二实施例的第二剑杆引导件19进入经纱开口的时候,引导边缘191的间断量(从下经纱到上经纱伸出的量)是少于第一实施例的。引导边缘191间断量越少。经纱断裂和纬纱经柳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少。
实施例3在第三个实施例中,整体形成在剑杆带13A,13B的前端上的加强部分33可具有如图12A,12B中所示的截面构型。剑杆头11,12到加强部分33上的连接是能够通过把剑杆11,12的下壁23,30的构型匹配于加强部分33的上表面的构型而容易实现的。
而在第三实施例中,第二剑杆引导件19引导剑杆头11,12的下表面,而加强部分33的下表面不会由与之滑动接触的第二剑杆引导件19引导。
实施例4在第四实施例中,整体形成在剑杆带13A,13B的前端上的加强部分34可具有如图13A,13B中所示的截面构型。剑杆头11,12到加强部分34上的连接是能够通过把剑杆11,12的下壁23,30的构型匹配于加强部分34的上表面的构型而容易实现的。
而在第四实施例中,第二剑杆引导件19引导剑杆头11,12的下表面,而加强部分34的下表面不会由与之滑动接触的第二剑杆引导件19引导。
实施例5在第五实施例中,整体形成在剑杆带13A,13B的前端上的加强部分35可具有如图14A,14B中所示的截面构型。
加强部分35形成为一种具有倒U形截面构型的凸起架,以致其到剑杆带13A,13B的上表面之外向上凸起。剑杆头11,12到加强部分35的连接是能够通过把剑杆头11,12的下壁23,30的构型匹配于加强部分的下表面的构型而容易实现的。
而在第五实施例中,第二剑杆引导件19引导剑杆头11,12的下表面,而加强部分35的下表面不会由与之滑动接触的第二剑杆引导件19引导。
实施例6下面结合附图15A和15B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用于剑杆织机的引纬设备。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元件是由相同的参考标记表示。
如图15A所示,第一剑杆引导件16C是通过把约束构件162C由上连接到支撑构件161C上而形成的。引导间隙163C是形成在支撑构件161C与约束构件162C之间。构成形成引导间隙163的约束构件162C的下表面的引导表面165C引导剑杆带13A的上表面131的横端部分。构成形成引导间隙163C的支撑构件161C的上表面的引导表面164C引导剑杆带13A的加强凹架20的底壁203的下表面204或者剑杆头的下壁23的下表面。
如图15B所示,第一剑杆引导件16D具有与第一剑杆引导件16C相同的结构。引导表面165C引导剑杆带13B的上表面131的横端部分。引导表面1654C引导剑杆带13B的加强凹架20的底壁203的下表面204或者剑杆头的下壁23的下表面。
经纱开口外部的第一剑杆引导件16C和16D引导剑杆带13A,13B的上下表面的上表面和加强凹架20的下表面204或者剑杆头的下壁23的下表面。有关投送剑杆头11和接收剑杆头12的运行的稳定性,该实施例提供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剑杆织机的引纬设备,其包括在经纱开口的外部的第一剑杆引导件(16A,16B)和在经纱开口内部的第二剑杆引导件(19),其中安装在剑杆带(13A,13B)上的用于夹持纬纱的剑杆头(11,12)由第一剑杆引导件引导,并且使剑杆带在第二引导件上线性地运行以实现引入纬纱(Y),其中在连接于剑杆头(11,12)的剑杆带(13A,13B)的前端部分上提供有一个用于保持前端部分线性构型的加强部分(20),其中加强部分(20)的下表面(204)和剑杆头(11,12)的下表面(212,282)的至少一个是在线性状态中的剑杆带的下表面(132)的下面,其中在第一剑杆引导件(16A,16B)中的引导位置(163)的高度位置与在第二剑杆引导件(19)中的引导位置(G)的高度位置是不同的,其中剑杆带(13A,13B)的上表面(131)和下表面(132)的至少上表面是通过第一剑杆引导件(16A,16B)而引导,其中加强部分(20)的下表面(204)或者剑杆头(11,12)的下表面(212,282)是通过第二剑杆引导件(19)而引导的,以及其中在线性状态中的剑杆带(13A,13B)上驱动力施加位置(F1,F2)至少调节到在剑杆头(11,12)的重心的高度位置附近的位置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剑杆织机的引纬设备,其中,剑杆带(13A,13B)的上表面(131)和下表面(132)是通过剑杆引导件(16A,16B)而被引导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剑杆织机的引纬设备,其中,加强部分将被形成为一种从剑杆带(13A,13B)的长度方向看其截面构型是U形状外形的凹架(20,33,34),以致其向下伸出剑杆带(13A,13B)的下表面(132)之外。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用于剑杆织机的引纬设备,其中,加强部分(20)是与剑杆带(13A,13B)一体形成的,并且与其剑杆带(13A,13B)是相同的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用于剑杆织机的引纬设备,其中,加强部分(20)的长度(D)至少是剑杆头(11,12)的行程(L)的一半。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用于剑杆织机的引纬设备,其中,加强部分(20)是与剑杆带(13A,13B)分离开的,并且剑杆头(11,12)连接到分离的加强部分的前端或者剑杆带。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用于剑杆织机的引纬设备,其中,剑杆头(11,12)装备有一个引导架(21,28),其引导架的一部分延伸以形成加强部分(20)。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用于剑杆织机的引纬设备,其中,加强部分(20)的截面构型是双向对称的。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用于剑杆织机的引纬设备,其中,加强部分(20)的截面构型是双向不对称的。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用于剑杆织机的引纬设备,其中,在线性状态中的剑杆带上的驱动力施加位置被调整到剑杆头和加强部分的组合的重心(111。121)的高度位置附近的位置处。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用于剑杆织机的引纬设备,其中,剑杆头(11,12)的重心的高度位置设定在处于线性状态的剑杆带(13A,13B)的厚度范围之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用于剑杆织机的引纬设备,其中,剑杆头(11,12)和加强部分(20)的组合的重心(11,121)的运动路线(K1,K2)的高度位置稍微向上或向下偏离处于线性状态的剑杆带(13A,13B)的厚度范围。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用于剑杆织机的引纬设备,其中,剑杆头(11C,12C)的下壁(23,30)的后面一半(232,302)是低于下壁的前面一半(233,303),而且下壁的后面一半固定到剑杆带(13A,13B)的加强部分(20)的底壁(203)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剑杆织机的引纬设备,其中,加强部分是成形为一种从剑杆带(13A,13B)的长度方向看其截面构型是倒U形状的凸架(35),以致其向上伸出剑杆带(13A,13B)的上表面(131)之外。
全文摘要
一种引纬设备,其可以即使在采用一种移动件的结构在经纱开口内仅在剑杆带的下侧引导剑杆头或者剑杆带情况下实现对其剑杆头运行稳定性的改善。在经纱开口外部的第一剑杆引导件(16A)中的引导位置(163)的固定位置被设定在经纱开口内部的第二剑杆引导件(19)的引导边缘(191)的固定位置之上。投送剑杆头(11)在引导边缘(191)上线性地运动。第一剑杆运动件(16A)引导剑杆带(13A)的横端部分,并且第二引导件(19)引导形成在剑杆带(13A)的前端部分上的加强凹架(20)的下表面(204)。
文档编号D03D47/00GK1349009SQ01143150
公开日2002年5月15日 申请日期2001年10月12日 优先权日2000年10月12日
发明者新原正己 申请人: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