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备可动沉降片的横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5267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备可动沉降片的横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在编织针织物时在拉入针织纱的织针之间保持针织纱而形成沉降弧的同时、可摆动位移来按压编织成的针织物的可动沉降片的横机。
背景技术
目前的横机是沿着针床的纵长方向并排设置多个针槽,织针容纳在各针槽内。在工业用的横机等上,使用在针床上具有间隔地立设的针板来形成针槽。在针床上形成插入针板用的槽。在邻接的针板间形成针槽。使织针在针槽内向与针床的纵长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往复移动、进行针织物的编织。在进行往复移动时,织针的前端从宽度方向的一方侧突出,接受针织的纱供给、将针织纱拉入针床侧。在织针之间设置织针将拉入的针织纱保持在针床上的沉降片。织针用于形成线圈中的针编弧的部分,沉降片用于形成沉降弧的部分。针床的针织物编织侧的尖头部被称为天齿(Verge),在一面利用织针的前端的针钩拉入新圈弧,一面使保持在织针中途的旧线圈脱圈、形成线圈时,成为挂住针织纱的部分。针床的天齿部分必须总是与针织纱和编织后的针织物接触。
针床需要进行形成插入针板的槽的加工。针床由于直到尖头部都形成槽,因此,很难减小与针织纱和针织物的摩擦地充分加工出天齿。存在使钢琴丝等硬质材料的线材形成的针织纱卡止金属丝沿着针床的尖头部插通,形成天齿,以使针床的尖头部不与针织纱等接触的技术(例如参照日本专利第777175号公报)。
在横机中,也使用具备可动沉降片的横机,该可动沉降片将在沉降片上用于形成沉降弧的部分形成为弧形,可进行摆动位移(例如参照日本特公平5-83657号公报)。可动沉降片在针床的针织物编织侧被弹簧加力,以便进行夹住线圈弧、将针织物向下方压下的针织物按压动作。在可动沉降片的针织物按压动作中,需要使可动沉降片位移到织针进退位置的下方。该天齿位于与重视圈弧的夹入量的可动沉降片的针织纱接受部内侧大致相同的位置,与可动沉降片的针织物按压动作交叉。为了可进行可动沉降片的针织物按压动作,在针床的针织物编织侧的前端附近,收纳可动沉降片的内边缘部的沉降片槽形成到天齿。
一旦直到针床前端的天齿都形成沉降片槽,则在使用细的针织纱那样的情况下,有可能发生针织纱掉进沉降片槽与可动沉降片之间的间隙的危险。本申请人提出了通过使用图15~图19所示的导纱器隔板来防止针织纱掉下的技术(例如,参照日本专利第2700204号公报)。
图15和图16示出了日本专利第2700204号公报的先前技术的横机1上的针床2的齿口3附近的构成。图15是表示该构成的侧面剖视图,图16是表示该构成的俯视图。横机1的针床2是大致板形,通常隔着齿口3相向地成对设置。并且,针床2是面对齿口3侧为高的位置,当远离齿口3时变成低的位置地倾斜。但为了便于说明,以大致水平的姿势表示齿口3的一方侧的针床2。在针床2上,多个针板4具有间隔地立设在与成为纵长方向的纸面垂直的方向上。各织针5容纳在形成于针板4间的针槽2a内。织针5例如是舌针,可用针舌5b开关前端的针钩5a。针床2的齿口3侧的前端成为天齿2b。在织针5上还设置有前出至齿口3而将线圈弧移交给相向的针床的移圈叶片5c。
在针槽2a上容纳织针5的同时,还并排设置可动沉降片6。可动沉降片6在向齿口3侧突出的弧形部分的前端具有针织纱接受部6a,针织纱接受部6a在齿口3内摆动位移,进行针织物按压动作。可动沉降片6的弧形部分从成为摆动位移的支点的摆动支承部6b起形成大致相同的直径,外周部用于形成沉降弧。沉降片槽2c形成在天齿2b附近。在针槽2a上,导纱器隔板7设置在织针5和可动沉降片6之间。导纱器隔板7在日本特公平5-83657号公报的图13中表示为支承板。利用导纱器隔板7在齿口3侧的前端形成导纱器部7a,从天齿2b向齿口3侧突出。在导纱器部7a、从天齿2b起不向齿口3侧突出的部分上,延伸部7b向着隔着针槽2a相对的可动沉降片6的侧面延伸形成。另外,在导纱器隔板7和其延伸部7b延伸侧的可动沉降片6之间设置隔板8,保持容纳织针5的空间的间隔。织针5相对齿口3的进退移动在隔板8的下方空间进行。
可动沉降片6利用针板4支承摆动支承部6b,设置有针织纱接受部6a的前端侧在图15的实线所示的下限和双点划线所示的上限之间摆动位移。在可动沉降片6的摆动支承部6b的上方设置丝簧9,施加图的顺时针方向的力矩,使针织纱接受部6a在齿口3内向下方按压针织物地加力。另外,针床2和针板4通过与纸面垂直地贯通的板紧固金属丝10a进行定位。丝簧9的上方被设置在针板4上的层差部进行按压。针板4、导纱器隔板7以及隔板8利用与纸面垂直地贯通的金属带10b以及隔板定位金属丝10c进行定位。另外,在图16中,为了简便省略了金属带10b以及隔板定位金属丝10c。
图17A以及图17B表示可动沉降片6的形状。图18A以及图18B表示导纱器隔板7的形状。图19简化地表示从齿口3侧看针床2的前端部分的构成。可动沉降片6以及导纱器隔板7是板状,图17A和图18A是表示板厚侧的构成的俯视图,图17B和图18B是表示板的表面侧的构成的正视图。可动沉降片6的前端侧部分的壁厚一样薄。导纱器隔板7的导纱部7a沿着可动沉降片6的薄壁部向针槽2a的外方弯曲,使针槽2a的正面宽度扩大。导纱器隔板7的延伸部7b覆盖针槽2b的前端底部,在沉降片槽2c的上部、前端部分沿着可动沉降片6的侧面弯曲、形成针织纱脱落防止部7c。
另外,也发表了使用被认为具有与可动沉降片相同功能的梳栉推片(コ一ムジヤツク)的平床机(例如参照日本特表平3-504991号公报)。以下就日本特表平3-504991号公报所述事项、除了直接引用的部分、在半角括弧内用半角文字表示附图标记。在图1等针床(24)的部分剖视图中,表示了梳栉推片(1)具有以轴(20)为中心进行摆动位移的突出部(3)的构成。在突出部(3)上形成大致以轴(20)为中心的圆弧形、一部分向径向的内方突出的形状的长孔。推定在该长孔内收纳具有与日本专利第777175号公报的针织纱卡止金属丝相同的可能性的线材。
在日本特公平5-83657号公报以及日本专利第2700204号公报所示的具备可动沉降片的横机中,在可动沉降片的针织纱接受部,将针织物按压到天齿的更下侧。针床的天齿位于与重视线圈弧的夹入量的可动沉降片的针织纱接受部内侧大致相同的位置,与可动沉降片的针织物按压动作交叉。因此,在针床上形成可动沉降片可进出到天齿部分的沉降片槽。因此,在日本专利第2700204号公报中,由导纱器隔板7的针织纱脱落防止部7c防止针织纱掉到沉降片槽2c中。但如图19所示,在针织纱脱落防止部7c和可动沉降片6的侧面之间也形成间隙,尤其是在细的针织纱的场合也有掉入情况发生。并且,由于导纱器隔板7的结构上的限制,延伸部7b在天齿附近作为边缘存在,这也对针织物的下降带来不良的影响。
如果将日本专利第777175号公报所示的针织纱卡止金属丝用于天齿,则可顺畅地进行针织纱的下降,但需要允许可动沉降片的摆动位移、并且使针织纱卡止金属丝贯通于纵长方向。根据如日本特表平3-504991号公报所示进行推定,若在可动沉降片上设置长孔,则有可使针织纱卡止金属丝贯通的可能。
但是,在日本特表平3-504991号公报中没有任何就对应设置在梳栉推片上的长孔以及天齿的部分的说明。可以明白的是,通过形成长孔,即使在针床的尖头部的齿口侧将线材贯通于针床的纵长方向,梳栉推片也可摆动位移。但却完全不知道如何支承线材。在图3中也许可以看出线材被固定的梳栉推片(25)支承。在第四页右上栏第二十行至第二十三行中记载了“图3是与图1、图2的剖面图类似的剖面图,具有牢固地保持在针床上的固定的梳栉推片”。在第五页左上栏第二十四行至右上栏第三行中记载了“在梳栉的区域,槽35沿着针床的下侧设置在针床上,形成以下其中之一的设计,即,该槽可与被插入的梳栉推片1一起接受梳栉床6,或者如图3所示那样可与固定的梳栉推片25一起使用”。
但是,从图3可推断的是,公开了由线材将梳栉推片(25)保持在针床(24)上的构成。梳栉推片(25)的左侧只与针床(24)的前端抵接。梳栉推片(25)的右侧与槽(35)嵌合。向形成到梳栉推片(25)的左侧的前端附近的槽的端部插入线材。一旦没有该线材,梳栉推片(25)肯定从针床(24)向下方脱落。并且,很明显的是,梳栉推片(25)的槽即使具有用线材卡止梳栉推片(25)的功能,也不具有用梳栉推片(25)保持线材的功能。在图1、图2、图4至图6、图8至图10、图12以及图13的剖面图上只示出了线材插入可动的梳栉推片(1)的长孔的构成。
在剖面图中所示的是在针床(24)上设置有织针(4)的部分,可能包括在针床(24)的纵长方向的两端支承线材的构成。但是,只靠在针床(24)的纵长方向的两端支承线材,足够的支承力很难作用到针床(24)的中央部,没有实用性。
也考虑了在针床(24)的尖头部设置槽、保持线材。但为了形成槽,针床的尖头部需要存在于槽的齿口侧。需要在该尖头部形成用于可动沉降片的沉降片槽,即使线材发挥针织纱卡止金属丝的作用,沉降片槽存在于该针织纱卡止金属丝的齿口侧,有可能发生针织纱咬入沉降片槽的危险。
也考虑了通过使线材与尖头部抵接、将线材保持在针床(24)的尖头部。在针床(24)上,由于线材设置在离齿口最近的位置,因此,改善了针织纱的咬入。从各图可看出,在针床(24)的前端设置层差,利用该层差支承线材。但是,不能防止线材脱落到齿口侧,肯定不能稳定地保持线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具有可确实保持针织纱卡止金属丝、形成天齿的可动沉降片的横机。
本发明是一种具备可动沉降片的横机,该横机具有多个织针并排设置在纵长方向的针床,各织针沿与该纵长方向垂直的方向进行往复移动,前出至该往复移动的一方侧接受针织纱的供给而编织针织物,所述可动沉降片配置在该针床的针织物编织侧的前端,能够进行摆动位移、按压针织物;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承部件和针织纱卡止金属丝,所述支承部件与各织针邻接设置,成为从前端到基端的部分并列设置在各织针上的隔板,前端向该针床前端的该针织物编织侧突出,基端被针床支承;所述针织纱卡止金属丝在该针床的纵长方向贯通支承部件的前端;在可动沉降片的摆动位移部分、在针织纱卡止金属丝贯通的位置上,形成有允许该可动沉降片进行摆动位移的弧形的长孔。
另外,本发明是一种具备可动沉降片的横机,该横机具有多个织针并排设置在纵长方向的针床,各织针沿与该纵长方向垂直的方向进行往复移动,前出至该往复移动的一方侧接受针织纱的供给而编织针织物,所述可动沉降片配置在该针床的针织物编织侧的前端,能够进行摆动位移、按压针织物;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承部件和针织纱卡止金属丝,所述支承部件与各织针邻接设置,前端向该针床前端的该针织物编织侧突出,相对于织针进行往复移动的所述针床的表面侧,基端在背面侧受到支承;所述针织纱卡止金属丝在该针床的纵长方向贯通支承部件的前端;在可动沉降片的摆动位移部分,在针织纱卡止金属丝贯通的位置上,形成有允许该可动沉降片进行摆动位移的弧形的长孔。
并且,本发明的特征是,上述支承部件的上述前端成为导纱器,引导被供给到织针上的针织纱。
并且,本发明的特征是,上述的前端成为导纱器的支承部件是大致板状,在上述前端附近设置冲孔。
并且,本发明的特征是,上述支承部件是针支架,在上述前端的侧方、限制从该针床向上述针床的上述针织物编织侧突出的上述织针向侧方的位移。


本发明的目的、特色以及优点从以下的详细说明和附图中可更加明确。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在具备可动沉降片的横机11上的针床12上、编织针织物的齿口13附近的构成的侧面剖视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A是表示图1的可动沉降片16的形状的俯视图,图3B是表示图1的可动沉降片16的形状的正视图。
图4A是表示图1的导纱器隔板17的形状的俯视图,图4B是表示图1的导纱器隔板17的形状的正视图。
图5A是表示图1的隔板18的形状的俯视图,图5B是表示图1的隔板18的形状的正视图。
图6是表示组合图1的针床12和针板14的构成的侧面剖视图。
图7是表示图1的织针15的构成的侧视图。
图8A和图8B是表示通过在图1的针床12的齿口13侧设置针织纱卡止金属丝21、使发挥针床12的天齿功能的位置靠近织针15的底部、容易进行脱圈的图。
图9是表示作为本发明其他实施方式的在具备可动沉降片的横机31上的针床32上、编织针织物的齿口13附近的构成的侧面剖视图。
图10是图9的俯视图。
图11A是表示图9的针支架35的形状的俯视图,图11B是表示图9的针支架35的形状的正视图。
图12A是表示图9的导纱器隔板37的形状的俯视图,图12B是表示图9的导纱器隔板37的形状的正视图。
图13是表示组合图9的针床32和针板34的构成的侧面剖视图。
图14是图13的俯视图。
图15是表示先前技术的横机1上的针床2的齿口3附近的构成的侧面剖视图。
图16是图15的俯视图。
图17A是表示图15的可动沉降片6的形状的俯视图,图17B是表示图15的可动沉降片6的形状的正视图。
图18A是表示图15的导纱器隔板7的形状的俯视图,图18B是表示图15的导纱器隔板7的形状的正视图。
图19是表示简化了从齿口3侧看图15的针床2的前端部分的构成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就本发明的适当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图1和图2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表示在具备可动沉降片的横机11的针床12上、对针织物进行编织的齿口13附近的构成。图1是表示该构成的侧面剖视图,图2是表示该构成的俯视图。针床12通常隔着齿口13相向地成对设置。成对的针床12相对于齿口13的中心13a对称,面对齿口13侧为高的位置,当远离齿口13时变成低的位置地倾斜。在各针床12上,齿口13侧成为针织物编织侧。但为了便于说明,以大致水平的姿势只表示齿口13的一方侧的针床12,倾斜地表示实际上向铅直的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13a。
在针床12上,多个针板14具有间隔地立设在与纸面垂直的方向。容纳织针15的针槽12a形成在针板14之间。容纳于各针槽12a的织针15例如是舌针,可用针舌15b开关前端的针钩15a。作为织针15,具有针本体和导针片,导针片可相对针本体位移,也可使用利用导针片开关针本体前端的针钩的复合针等。在织针15上还设置有前出至齿口13、将线圈弧移交给相向的针床的移圈叶片15c。
在针槽12a上容纳织针15的同时,还并排设置可动沉降片16。可动沉降片16在向齿口13突出的前端附近具有针织纱接受部16a,针织纱接受部16a在齿口13内进行针织物按压动作地将针床12侧的摆动支承部16b为支点摆动位移,这与图15所示的可动沉降片6相同。在针床12的齿口13侧形成容纳可动沉降片16的沉降片槽12c。包括可动沉降片16的针织纱接受部16a的弧形臂部16c被收容在沉降片槽12c中。在可动沉降片16上,容纳于沉降片槽12c的弧形臂部16c的外周从成为摆动支承部16b的支点的部分起形成一定的直径,即使可动沉降片16进行摆动位移,齿口13内的突出位置也不改变,因此,可确实形成线圈的沉降弧。
可动沉降片16被支承在将摆动支承部16b设置在针板14上的支承用凹处14b,设置针织纱接受部16a的弧形臂部16c,在图1的实线所示的下限和双点划线所示的上限之间摆动位移。导纱器隔板17和隔板18并列设置在可动沉降片16上。丝簧19设置在可动沉降片16的摆动支承部16b的上方,施加图的顺时针方向的力矩,使针织纱接受部16a在齿口13内向下方按压针织物地加力。另外,针床12和针板14通过与纸面垂直地贯通的板紧固金属丝20a进行定位。丝簧19的上方被设置在针板14上的层差部按压。针板14、导纱器隔板17以及隔板18利用与纸面垂直地贯通的金属带20b以及隔板定位金属丝20c进行定位。另外,在图2中,为了简便省略了金属带20b以及隔板定位金属丝20c。
导纱器隔板17与图15所示的导纱器隔板7相同,在齿口13侧的前端形成导纱器部17a,向齿口13侧突出。在导纱器部17a设置冲孔17b,在冲孔17b的下边缘侧设置通孔17c。在通孔17c上,针织纱卡止金属丝21贯通针床12的纵长方向、即与图1的纸面垂直的方向。即,导纱器隔板17发挥支承针织纱卡止金属丝21的支承部件的作用。导纱器隔板17的前端成为导纱器,引导供给到织针15上的针织纱的同时,可支承针织纱卡止金属丝21,顺畅地形成线圈。另外,作为支承针织纱卡止金属丝21的支承部件也可以是没有导纱器功能的隔板。只要支承部件从前端到基端的部分是并列设置在织针15上的隔板,则每根织针15都设置支承部件,可用支承部件的前端确实保持针织纱卡止金属丝21。另外,针织纱卡止金属丝21即使作为天齿在针床12的齿口13侧前端贯通于纵长方向,也可在可动沉降片16的弧形臂部16c上设置弧形的长孔16d,可使可动沉降片16摆动位移。
如图2所示,各针槽12a以一定的节距形成在针床12的纵长方向。织针15容纳在各针槽12a内。在各针槽12a内,导纱器隔板17设置在织针15和可动沉降片16之间。但不需要设置于图15的导纱器隔板7上的延伸部7b以及针织纱脱落防止部7c。另外,在导纱器隔板17和隔着针槽12a相对侧的可动沉降片16之间设置隔板18,保持容纳织针15的空间的间隔。织针15相对齿口13的进退移动在隔板18的下方的空间进行。
比较图1和图15可看出,由于在针床12的齿口13侧前端附近不需要设置图15所示的导纱器隔板7的延伸部7b,因此,可将针织纱卡止金属丝21的位置设置在与织针15底部的间隔比在图15的天齿2b的位置与织针5底部的间隔小至少相当于延伸部7b的厚度的位置上。并且,如图16所示,由于无需折弯延伸部7b的前端来设置针织纱脱落防止部7c,因此可将针槽12a的齿口13侧的正面宽度扩大相当于包括针织纱脱落防止部7c的厚度和与可动沉降片7之间的间隙的量。
图3A和图3B表示可动沉降片16的形状。图4A和图4B表示导纱器隔板17的形状。图5A和图5B表示隔板18的形状。可动沉降片16、导纱器隔板17以及隔板18是板状,图3A、图4A以及图5A是表示板厚侧的构成的俯视图,图3B、图4B以及图5B是表示板的表面侧的构成的正视图。
如图3A和图3B所示,可动沉降片16的弧形臂部16c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沉降片槽12c中,该沉降片槽12c形成在横机11的针床12的齿口13侧前端,比沉降片槽12c更突出的部分可相对齿口13进退摆动。在可动沉降片16的弧形臂部16c上形成弧状的长孔16d。如图1所示,如果将针织纱卡止金属丝21插通于长孔16d,则如图2所示,即使针织纱卡止金属丝21设置在针床12的齿口13侧,可动沉降片16也可以摆动位移。
并且,图4A和图4B所示的导纱器隔板17与可动沉降片16一起并列设置在针床12上。导纱器隔板17的前端侧向齿口13突出,织针15在齿口13接受针织纱的供给、形成线圈弧时,起到引导针织纱的导纱器部17a的功能。导纱器隔板17的基端侧在针槽12a内发挥隔板的作用,该针槽12a容纳在针床12上相对齿口13进退位移的织针15。由于在导纱器隔板17的起到导纱器部17a作用的部分上形成冲孔17b,因此,在脱圈时,可确保针钩15a周围的充分的空间,防止针织纱与导纱器隔板17接触,或者即使接触也减少了阻力,使旧圈弧顺畅地越过针钩15a。
即,作为前端成为导纱器部17a的支承部件的导纱器隔板17大致是板状,冲孔17b设置在前端附近。冲孔17b在拉入针织纱形成线圈的织针15的前端附近,在针钩15a的侧方形成空间。扩大了针织纱脱圈时的可动沉降片16与织针15的间隙,可使旧圈弧穿过利用织针15的前端的针钩15a拉入形成的线圈的新圈弧的宽度方向的外方,顺畅地脱离织针15。
图6表示组合图1的针床12和针板14的构成。可动沉降片16的主要部分容纳于形成在针板14上的薄壁部14a,摆动支承部16b容纳于支承用凹处14b。图7是表示织针15的构成。
图8A和图8B是表示通过将针织纱卡止金属丝21设置在针床12的齿口13侧,使作为针床12的天齿12b起作用的位置靠近针床交点13b,该针床交点13b处在织针15的底部所通过的针槽的底的延长线上,从而容易进行脱圈。可知的是,保持在织针上的旧圈弧一旦由天齿以某角度弯曲,则要进行脱圈。图8A表示用图1的针织纱卡止金属丝21使旧圈弧22脱圈的状态,图8B表示用图15的天齿2b使旧圈弧22脱圈的状态。即使针织纱卡止金属丝21和天齿2b上的针织纱的角度相同,在图8B中,天齿2b的位置低了相当于导纱器隔板的延伸部7b的厚度,离开织针5的底部。在与齿口13、3的中心13a、3a平行地将针织物拉向下方时,利用针织纱卡止金属丝21和天齿2b使针织纱弯曲相同的角度时,进行脱圈。在图8A中,例如织针15的针钩15a的前端从针织纱卡止金属丝21起离开齿口13有La距离,则产生脱圈。在图8B中,织针5的针钩5a的前端需要从天齿2b起离开齿口3有Lb距离。可看出的是,La<Lb,图8A容易进行脱圈。并且,由于不改变天齿12b、2b之间的尺寸da、db,使天齿12b靠近针床交点13b、3b,因此,可根据织针15、5的咬入量,加快脱圈。
而且,在针床12上形成针槽12a,用于引导织针15相对齿口13进退位移,为了使针槽12a的底部面对齿口13的前端部分起到天齿12b的作用,需要加工成不成为边缘的曲率,在进行脱圈时不影响针织物的下降。如果使用针织纱卡止金属丝21,则针床12不需要用于形成天齿的精加工,可使用钢琴丝等硬质的线材,减少针织纱的摩擦。容纳可动沉降片16的沉降片槽12c即使形成到针床12的前端,由于针织纱卡止金属丝21可确实防止针织纱掉到沉降片槽12c中,因此,无需使用例如具有针织纱脱落防止部7c的导纱器隔板7。
图9和图10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表示在具备可动沉降片的横机31上的针床32上对针织物进行编织的齿口13附近的构成。图9是表示该构成的侧面剖视图,图10是表示该构成的俯视图。针床32与图1相同,通常隔着齿口13相向地成对形成。成对的针床32相对于齿口13的中心13a对称,面对齿口13侧为高的位置、当远离齿口13时变成低的位置地倾斜。在各针床32上,齿口13侧成为针织物编织侧。但为了便于说明,与图1相同,以大致水平的姿势只表示齿口13的一方侧的针床32,倾斜地表示实际上向垂直的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13a。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应图1的实施方式的部分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说明。
从针床32立设的针板34从齿口13侧的前端起的形状与图1的针板14不同。在针床32的齿口13侧形成用于安装针支架35的针支架用槽32c来代替图1的沉降片槽12c。在针床32的下面形成用于安装针支架35的安装槽32d。利用针床32的针支架用槽32c和安装槽32d从针床32的下方安装针支架35。在安装于针支架用槽32c上的针支架35的前端部35a,通孔35b设置在比针床32的前端更向齿口13突出的部分上,插通并支承针织纱卡止金属丝21。在针支架35的前端部35a形成沉降片槽35c,该沉降片槽35c可容纳在可动沉降片16的弧形臂部16c形成长孔16d的部分。在可动沉降片16的弧形臂部16c容纳在沉降片槽35c内的状态下,如果也使针织纱卡止金属丝21插通于通孔35b,则针织纱卡止金属丝21也插通长孔16d。针支架35具有这样的功能,即,在织针15前出至齿口13时,一旦织针15被针织纱向侧方拉拽,则与织针15的侧面抵接,限制位移。
针支架35的基端部35d向上方突出,可与针床32的安装槽32d嵌合。通孔35e设置在基端部35d,可贯通止脱金属丝36。
由于使针支架35具有支承针织纱卡止金属丝21的支承部件的功能,因此,导纱器隔板37不需要有支承部件的功能。但是,也可以在导纱器隔板侧设置用于限制织针向侧方位移的突起等,兼有作为针支架的功能,而不使用针支架35。并且,也可使作为支承部件的针支架35的前端向齿口13侧延长,形成具有导纱器功能的部分,而不使用导纱器隔板37。
在针支架35的前端部35a的针床32侧设置有钩挂固定金属丝38的槽35f,该固定金属丝38用于固定针支架35。固定金属丝38被形成于针床32的齿口13侧前端附近的金属丝槽32e保持。如果将针织纱卡止金属丝21以及防脱金属丝36从通孔35b、35e拔出、将基端部35d从安装槽32d上拆下、将槽35f从固定金属丝38上拆下,则可在针床32的下方卸下这样的针支架35。
图11A和图11B表示针支架35的形状。图12A和图12B表示导纱器隔板37的形状。图11A和12A是表示板厚侧的构成的俯视图,图11B和图12B是表示板的表面侧的构成的正视图。图13和图14是表示组合图9的针床32以及针板34的构成。图13是表示该构成的侧面剖视图,图14是表示该构成的俯视图。支承针织纱卡止金属丝21的支承部件由于是在前端的侧方限制从针床32向针床32的针织物编织侧突出的织针15向侧方位移的针支架35,因此,可支承织针15使其不被针织纱拉拽向侧方位移。另外,可动沉降片16与图6所示的构成相同,主要部分容纳于形成在针板34上的薄壁部34a,摆动支承部16b容纳于支承用凹处34b。
导纱器隔板37与图4A和图4B所示的导纱器隔板17一样,在齿口13侧的前端形成导纱器部37a,向齿口13侧突出。在导纱器部37a上设置冲孔37b。导纱器隔板17的前端成为导纱器,引导被供给到织针15的针织纱。
并且,图12A和图12B所示的导纱器隔板37与可动沉降片16一起并列设置在针床32上。导纱器隔板37的前端侧向齿口13突出,织针15在齿口13接受针织纱的供给、形成线圈弧时,发挥引导针织纱的导纱器部37a的功能。导纱器隔板37的基端侧在针槽32a内起到隔板的作用,该针槽32a容纳在针床32上相对齿口13进退位移的织针15。由于在导纱器隔板37的作为导纱器部37a发挥作用的部分上形成冲孔37b,因此,在脱圈时,可确保针钩15a周围的充分的空间,防止针织纱与导纱器隔板37接触,或者即使接触也减少了阻力,使旧圈弧顺畅地通过针钩15a。
如上所述,横机11、31具有多个织针15并列设置在纵长方向的针床12、32,各织针15向与纵长方向垂直的方向往复移动,前出到往复移动的一方侧,接受针织纱的供给,进行针织物的编织。可动沉降片16设置在针床12、32的针织物编织侧的前端,可摆动位移、按压针织物。具有可动沉降片16的横机11、31包括作为支承部件的导纱器隔板17或针支架35以及针织纱卡止金属丝21。导纱器隔板17或针支架35与各织针15邻接设置,前端向针床12、32前端的针织物编织侧突出,基端被针床12、32支承。由于针织纱卡止金属丝21在针床12、32的纵长方向贯通导纱器隔板17或针支架35的前端,因此,在织针15拉入针织纱时针织纱挂住,作为天齿保持针织纱,可确实防止掉到可动沉降片16的沉降片槽12c、35c等中。在可动沉降片16的摆动位移部分,由于允许可动沉降片16摆动位移的弧形的长孔16d形成在针织纱卡止金属丝21贯通的位置,因此,即使针织纱卡止金属丝21作为天齿设置在针床12、32的前端,也可以充分发挥按压针织物的功能。针织纱卡止金属丝21可确实被导纱器隔板17或针支架35保持,形成天齿。
根据本发明,支承部件的基端由于相对于织针进行往复移动的针床的表面侧被支承在背面侧,因此去掉针织纱卡止金属丝就可容易地从针床的背面侧拆装支承部件。
本发明只要不超出其精神或主要特征,可利用其他各种方式进行实施。因此,上述的实施方式的所有方面只不过是示例,本发明的范围如权利要求的范围所示,不受说明书的任何限制。而且,所有属于权利要求的范围的变型或变更都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工业实用性根据本发明,具备可动沉降片的横机包括支承部件和针织纱卡止金属丝,支承部件与各织针邻接设置,前端向针床前端的针织物编织侧突出,基端被针床支承。针织纱卡止金属丝由于在针床的纵长方向贯通支承部件的前端,因此可确实被支承部件保持,形成天齿,在织针拉入针织纱时将针织纱挂住,可确实防止掉落到可动沉降片的沉降片槽等中。在可动沉降片的摆动位移部分,由于允许可动沉降片摆动位移的弧形的长孔形成在针织纱卡止金属丝贯通的位置,因此,即使针织纱卡止金属丝作为天齿设置在针床的前端,也可以充分发挥按压针织物的功能。由于支承部件是从前端到基端的部分并列设置在织针上的隔板,因此在每根织针上都设置了支承部件,可确实在支承部件的前端保持针织纱卡止金属丝。
而且根据本发明,具备可动沉降片的横机包括支承部件和针织纱卡止金属丝,支承部件与各织针邻接设置,前端向针床前端的针织物编织侧突出,基端被针床支承。针织纱卡止金属丝由于在针床的纵长方向贯通支承部件的前端,因此可确实被支承部件保持,形成天齿,当织针拉入针织纱时针织纱挂住,可确实防止掉落到可动沉降片的沉降片槽等中。在可动沉降片的摆动位移部分,由于允许可动沉降片摆动位移的弧形的长孔形成在针织纱卡止金属丝贯通的位置,因此,即使针织纱卡止金属丝作为天齿设置在针床的前端,也可以充分发挥按压针织物的功能。支承部件的基端由于相对织针进行往复移动的针床的表面侧在背面侧受到支承,因此拆掉针织纱卡止金属丝就可容易地从针床的背面侧拆装支承部件。
并且,根据本发明,支承部件的前端成为导纱器,引导向织针供给的针织纱的同时,可支承针织纱卡止金属丝,顺畅地进行线圈的形成。
并且,根据本发明,前端成为导纱器的支承部件是大体是板形,在前端附近设置冲孔。冲孔在拉入针织纱、形成线圈的织针的前端附近的侧方形成空间。扩大了针织纱脱圈时的可动沉降片与织针的间隙,可使旧圈弧穿过在织针前端拉入形成的线圈的新圈弧的宽度方向的外方、顺畅地脱离织针。
并且,根据本发明,由于支承部件是在前端的侧方、限制从针床向针床的针织物编织侧突出的织针向侧方位移的针支架,因此,可支承织针,使其不被针织纱拉拽而向侧方进行位移。
权利要求
1.一种具备可动沉降片的横机,该横机具有多个织针并排设置在纵长方向的针床,各织针沿与该纵长方向垂直的方向进行往复移动,前出至该往复移动的一方侧接受针织纱的供给而编织针织物,所述可动沉降片配置在该针床的针织物编织侧的前端,能够进行摆动位移、按压针织物;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承部件和针织纱卡止金属丝,所述支承部件与各织针邻接设置,成为从前端到基端的部分并列设置在各织针上的隔板,前端向该针床前端的该针织物编织侧突出,基端被针床支承;所述针织纱卡止金属丝在该针床的纵长方向贯通支承部件的前端;在可动沉降片的摆动位移部分、在针织纱卡止金属丝贯通的位置上,形成有允许该可动沉降片进行摆动位移的弧形的长孔。
2.一种具备可动沉降片的横机,该横机具有多个织针并排设置在纵长方向的针床,各织针沿与该纵长方向垂直的方向进行往复移动,前出至该往复移动的一方侧接受针织纱的供给而编织针织物,所述可动沉降片配置在该针床的针织物编织侧的前端,能够进行摆动位移、按压针织物;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承部件和针织纱卡止金属丝,所述支承部件与各织针邻接设置,前端向该针床前端的该针织物编织侧突出,相对于织针进行往复移动的所述针床的表面侧,基端在背面侧受到支承;所述针织纱卡止金属丝在该针床的纵长方向贯通支承部件的前端;在可动沉降片的摆动位移部分,在针织纱卡止金属丝贯通的位置上,形成有允许该可动沉降片进行摆动位移的弧形的长孔。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具备可动沉降片的横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部件的所述前端成为导纱器,引导被供给到织针上的针织纱。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备可动沉降片的横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端成为导纱器的支承部件是大致板状,在所述前端附近设置有冲孔。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具备可动沉降片的横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部件是针支架,在所述前端的侧方、限制从所述针床向该针床的所述针织物编织侧突出的所述织针朝向侧方的位移。
全文摘要
提供具有可确实保持针织纱卡止金属丝、形成天齿的可动沉降片的横机。在导纱器隔板(17)上,冲孔(17b)设置在向齿口(13)侧突出的导纱器部(17a)上,通孔(17c)设置在冲孔(17b)的下边缘侧。针织纱卡止金属丝(21)在针床(12)的纵长方向贯通通孔(17c)。针织纱卡止金属丝(21)即使作为天齿在针床(12)的齿口(13)侧前端沿纵长方向贯通,也可在可动沉降片(16)的弧形臂部(16c)上设置弧形的长孔(16d),能够使可动沉降片(16)摆动位移。
文档编号D04B15/06GK101091011SQ200580045219
公开日2007年12月19日 申请日期2005年12月26日 优先权日2004年12月28日
发明者中森岁德, 北原健治 申请人: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