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以及针织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2622阅读:27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以及针织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同一线圈横列内具有纱张力不同的区间的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以及针织机。
在环绕编织成筒状的闭合的针织物中,同一线圈横列环绕形成,在往复编织形成的不闭合的针织物中,线圈横列沿从编织端部的一端向另一端的单方向形成。在本说明书中,作为线圈横列,根据针织物
分别将环绕编织的针织物和单方向的针织物作为对象。
背景技术
以往以来,公知有下述技术向袜子针织机等供给橡筋线等具有弹性特性的纱线时,相对进给方向反向施加张力(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l中,在由橡筋线送入辊和橡筋线导辊夹入橡筋线的状态下,利用步进电动机驱动橡筋线送入辊旋转以进行喂纱。
图6表示专利文献1中作为图7而记载的短袜70的一例。短袜70反复进行使同一针织纱环绕的线圈横列的编织,作为筒状的针织物而制造。在短袜70中,在规定的部位、范預设有织入橡筋线的橡筋线部71、 72、 73。橡筋线部71设在短袜70的口部上,在穿着时候阻止短袜70的滑下。记载了设置脚踝部的橡筋线部72、脚弓部的橡筋线部73的原因为束紧该部分在健康上有利。在脚踝部的橡筋线部72上,形成极为狭窄的橡筋宽度部分72'。关于在橡筋线部72中形成橡筋宽度部分72,记载有"在该情况下,减少橡筋线部长度方向上的橡筋线量,仅以该极为狭窄的橡筋宽度部分72'形成橡筋线部在成本等方面有利"。根据这样的记载可以理解为,橡筋线在短袜70的橡筋线部71、72、 73上被使用,在橡筋线部72中的橡筋宽度部分72'上,在喂纱时候使喂纱辊反转,进行提高张力的状态下的编织。推测橡筋线部72中的张力变更对于环绕编织形成的每一个线圈横列而进行,在线圈横列内没有张力的变化。
而且,认为专利文献1的袜子针织机是圆型针织机,袜子也可以由前后针床在齿口相对的横机编织(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可以认为
使用横机编织筒状袜子的情况下,在一方针床上编织袜子的前面部,在另一方针床上编织其后面部,整体进行环绕编织。由环绕编织制造出的袜子等筒状针织物中,通过使同一针织纱环绕,在各针床编织的线圈横列的针织物在针床的编织端部连接,在双方针床上分别编织的
线圈横列部分成为一个环绕的线圈横列。在专利文献2中,使用承担
脚跟部编织的一侧的针床上织针将覆盖脚弓部以及脚踝后方部的线圈形成为小于覆盖脚面部、腿肚部等部分的线圈大小的线圈,编织出高舒适性袜子。利用小线圈的编织,在调整配置于三角座滑架上的弯纱
三角而成的线圈密集状态下进行。如专利文献2的图2所示的线圈逐渐变小的实施例,还记载了如果向针织机中追加设置二段弯纱装置等则能够在同一线圈横列中编织小线圈部分和通常大小的线圈。
还公开有使袜子的袜口部在圆周方向上部分地不同而编织的袜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在专利文献3中,在沿圆周方向设置具有基准弹力的基本橡筋部的口部,部分地夹杂具有比基准弹力小的弹力的上下方向的弱橡筋部。记载了扩大口部直径时,由于弱橡筋部先拉伸,弱橡筋部拉伸完后仅基本橡筋部拉伸,因而在穿着于胖脚上的情况下,束紧力比仅设置基本橡筋部的情况小。在专利文献3的图2中,记载了用同一纱线编织基本橡筋部和弱橡筋部,改变编织方法以使线圈在弱橡筋部一方变大地进行编织的状态。在专利文献3的图2所示的线圈组织中,左右箭头E为纵行方向,线圈横列方向成为上下。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弱橡筋部和基本橡筋部的弹力的不同,不仅可通过如图2所示编织方法的不同来实现,还可通过纱线的橡筋芯材质的不同来实现。
5专利文献l:日本特开平3—130443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实开平6—12408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登记实用新型第3118916号公报
在如专利文献1一样的纱线张力对应每一个线圈横列的变更中,由于增大的纱线张力波及线圈横列整个外周,因而在袜子等筒状针织物中可能整体皱褶,破坏外观。并且穿着针织物时,在线圈横列整个外周感到压迫感,脱下时有可能在穿着者的皮肤上留下痕迹。
如专利文献2 —样地部分变更线圈大小时,能解决破坏外观的问题、穿着时压迫和穿着后痕迹的问题。但是,由于使线圈横列内的张力发生变化,因而穿着时的舒适感欠缺。
如专利文献3 —样在基本橡筋部中部分夹杂上下方向弱橡筋部的袜子的口部,不清楚如何编织才能够实现。如专利文献3的0002段落记载,多使用圆型针织机编织袜子。在圆型针织机的情况下,从袜口橡筋部起针,脚尖部成为编织结束侧以筒状进行编织。在用圆型针织机编织的筒状针织物中,圆周方向成为线圈横列方向。在专利文献3的图2所示的线圈组织中,清楚地用E表示的左右圆周方向为平针组织的纵行方向。在其0016段落中记载了容易制造口部。但是,认为因圆周方向成为纵行方向的口部和圆周方向成为线圈横列方向的其它部分,难以对袜子整体进行一体制造,如另行编织口部后缝合,则将费时费力。并且,在平针组织中,由于纵行方向相比线圈横列方向难以延伸,因而如图2所示的线圈组织的口部,在直径扩大时,弱橡筋部可能难以充分延伸。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穿着时不感到压迫感,脱去时也不留痕迹的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以及针织机。本发明的针织物,是利用可调整纱张力的针织机使用弹力纱作为针织纱编织出的针织物,其特征在于,
在同一线圈横列内设置纱张力不同的区间,在区间的边界对纱张力实施分隔处理。
并且,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是利用可调整纱张力的针织机使用弹力纱作为针织纱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
对于连续编织的线圈横列上的纱张力调整,划分为多个区间而进
行,
在区间的边界,对相邻区间的纱张力进行分隔处理,在同一线圈横列内,形成纱张力不同的区间。
并且在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针织机是具有在齿口相对的前后一对的针床的横机,
上述同一线圈横列环绕相对的针床间,
上述边界分别设于前后的各针床所编织的编织宽度的中途,以使上述区间在前后的针床间连续。
并且在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针织机是具有在齿口相对的前后一对的针床的横机,
上述同一线圈横列环绕相对的针床间,上述区间的边界设于针织纱前后跨越的部分上。
并且在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进行上述纱张力调整,以利用针织纱的收縮对编织后的针织物的形状赋予变化。
并且在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连续编织的线圈横列之间,使同一的纱张力调整状态的区间的至少一部分在纵行方向上也连续,在针织物中形成纱张力不同的区域。
7并且在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将纱张力分隔的处理以针织纱的编织处理进行,以使分隔前后的针织纱的出入变得困难。
并且在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针织纱的编织处理包括集圈、巻贴或打结中的至少一种。
并且本发明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喂纱装置,将弹力纱调整纱张力而供给作为针织纱;和
编织控制装置,根据编织编织针织物,
所述编织控制装置控制喂纱装置,使连续编织的线圈横列上的针织纱的纱张力划分为多个区间进行调整,以使相邻区间上的调整状态不同,
在区间的边界,进行将相邻的区间的纱张力分隔的编织处理,在上述相邻编织的线圈横列之间,使同一的纱张力调整状态的区
间的至少一部分在纵行方向上也连续,在针织物中形成纱张力不同的区域。
根据本发明,利用可调整纱张力的针织机使用弹力纱作为针织纱编织出的针织物,在同一线圈横列内具有纱张力不同的多个区间。如果针织物是袜子等,在穿着时纱张力弱的区间容易延伸,穿着时不会感到压迫感,脱去时也不会留痕迹。在纱张力不弱的区间中,能提高穿着时的舒适感。由于在区间的边界对纱张力实施分隔处理,因而可彼此独立地对应每一个区间保持不同的纱张力。
并且根据本发明,编织利用可调整纱张力的针织机使用弹力纱作为针织纱编织出的针织物时,对于连续编织的线圈横列上的纱张力调整,划分为多个区间而进行。由于在区间的边界,对相邻区间的纱张力进行分隔处理,因而能使在同一线圈横列内不同的纱张力彼此独立地分别保持。并且根据本发明,在利用具有在齿口相对的前后一对的针床的横机编织的编织宽度的中途,设置纱张力不同的区间的边界。通过设置这种区间的边界,在筒状针织物的环绕的线圈横列内,能设置在前后针床间连续的区间。
并且根据本发明,利用前后一对的针床在齿口相对的横机,以环绕编织形成的筒状针织物的环绕的线圈横列上,在跨越前后针床的部分设置边界。在前针床和后针床以不同的纱张力的调整状态进行编织,能分别保持不同的纱张力。
并且根据本发明,在筒状针织物的线圈横列内形成纱张力不同的区间,通过针织纱的收縮对编织后的针织物的形状赋予变化。
并且根据本发明,在连续编织的线圈横列之间,使同一的纱张力调整状态的区间的至少一部分在纵行方向上也连续。由于在针织物中形成纱张力不同的区域,因而能使得所形成区域保持的纱张力与相邻区域不同。
并且根据本发明,以针织纱的编织处理对纱张力进行分隔,以使分隔前后的针织纱的出入变得困难。即使分隔前后的纱张力不同,针织纱也不会出入,能够保持不同的纱张力。
并且根据本发明,作为对纱张力进行分隔的针织纱的编织处理,进行包括集圈、巻贴或打结中的至少一种的处理。可组合编织动作实现纱张力的分隔处理。
并且根据本发明,调整纱张力而供给作为针织纱的弹力纱,根据编织数据编织针织物时,将纱张力划分为多个区间而进行调整。区间设在连续编织的线圈横列上,对针织纱的纱张力进行调整,以使相邻
9区间中的调整状态不同。在区间的边界上,可进行分隔相邻区间的纱 张力的编织处理。


图1是与现有技术的针织物的结构对比而表示作为本发明一实施 方式的针织物的基本结构的示意性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可编织图1所示袜子1等的横机20的简要结构的框图。 图3是表示使用图2的横机20将一个编织线圈横列分割成多个区
间来编织图l (a)的袜口橡筋部7的简要顺序的结构图。
图4是表示作为图3的边界22c中的分隔处理进行集圈的例子的
简化编织图。
图5是表示作为图3的边界22c中的分隔处理进行巻贴的例子的 简化编织图。
图6是表示现有技术的短袜70的一例的侧视图。
标号说明 1袜子 4脚弓部
6脚踝后方的变细部
7袜口橡筋部
7a加强纱张力的区域
7a减弱纱张力的区域
7c、 22c边界
20横机
21针织纱
22针织物
22a加强纱张力的区间 22b减弱纱张力的区间 23针床 24齿口29纱张力调整装置 32编织控制装置 33喂纱控制装置 39送纱辊 40纱张力传感器 45巻贴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与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针织物的结构对比而表示作为本发明 一实施方式针织物的基本结构。应用本发明的图l (a)所示的袜子l, 用横机在封闭脚尖部2的状态下起针,将脚面部3、脚弓部4、脚跟部 5、脚踝部后方的变细部6以及成为开口的袜口的袜口橡筋部7为止一 体编织作为筒状针织物。在袜口橡筋部7上设置加强纱张力的区域7a、 减弱纱张力的区域7b、和他们的边界7c。在区域的边界7c,为了防止 针织纱出入,通过如加大针织纱阻力的处理,分隔针织纱以使其不会 越过边界7c而移动。通过在边界7c分隔,属于各区域的针织纱不会引 出至相邻的区域,或引入相邻区域的针织物。
如图1 (b)所示,可由现有技术用横机一体编织的袜子10,其它 部分与图1 (a)所示的袜子1相同,但袜口橡筋部11不同。在袜子10 的袜口橡筋部中,线圈横列内的纱张力一定,对应每一个线圈横列设 有加强纱张力的区域lla和减弱纱张力的区域llb。
将橡筋线等弹力纱与编织其他部分的针织纱切换使用、或插入针 织物而编织出袜口橡筋部7、 11。在插入的情况下,在各区域内不是必 须形成线圈,而通过连续的浮线和集圈形成穿过针织物内侧的编织组 织。在袜子1的袜口橡筋部7中,即使在插入针织纱的情况下,使纱 张力在各区域不同而进行编织,通过在边界7c分隔而能够保持不同的 纱张力。橡筋线能够以使用橡筋等高弹性芯线的包芯纱等形态使用。
11在袜子1中,使用弹力纱编织出的针织物具有作为纱张力不同的
多个区域的至少加强纱张力的区域7a和减弱纱张力的区域7b。穿着时 减弱纱张力的区域7b容易延伸,穿着时不会感到压迫感,脱去时也不 会留痕迹。在加强纱张力的区域7a中,由于纱张力不弱,因而能提高 穿着时的舒适感。在加强纱张力的区域7a和减弱纱张力的区域7b通过 相邻部分的线圈横列中,在属于各区域的区间的边界7c上对纱张力实 施分隔处理。通过分隔纱张力的处理,可将对应每一个区域不同的纱 张力彼此独立地在各自区间内保持。并且,在专利文献2中将作为线 圈区域编织的脚弓部4、脚踝后方的变细部6,加强纱张力来进行编织 时,可赋予高舒适性。
图2表示可编织图1 (a)所示袜子l等的横机20的简要结构。横 机20供给针织纱21的同时编织针织物22。使并列设置在针床23上的 织针向齿口 24进退而进行针织物22的编织。针床23还设在附图背面 一侧。在横机20中,前后一对的针床23夹着齿口 24相对。由搭载于 沿着作为针床23长度方向的附图左右方向往复移动的三角座滑架25 上的三角机构进行织针进退的驱动。三角座滑架25移动时,喂纱器26 连动,从喂纱器26的前端向进入齿口24的织针供给针织纱21。虽然 在附图中省略,但设有多个喂纱器26,三角座滑架25可选择连动的喂 纱器26。从喂纱部27的锥纱筒28向各喂纱器26供给针织纱21。在 针织纱21为橡筋线的情况下,经由纱张力调整装置29供给喂纱器26。 即,将橡筋线等弹力纱作为针织纱21的情况下,可使用包括喂纱部27 和纱张力调整装置29的喂纱装置。
横机20通过计算机控制自动编织针织物22。可通过控制器30控 制针织物22的编织。控制器30包括输入装置31、编织控制装置32、 喂纱控制装置33以及存储装置34。在输入装置31输入有用于编织针 织物22的编织数据、来自横机20的操作人员的操作指令等。编织控 制装置32根据编织数据控制三角座滑架25的移动等。喂纱控制装置 33控制来自喂纱部27的针织纱21的供给,在针织纱21为橡筋线的情况下,还进行基于纱张力调整装置29的纱张力调整状态的设定。在纱
张力调整装置29中设有输送针织纱的送纱辊39及纱张力传感器40, 在供给橡筋线的情况下,可通过纱张力传感器40检测出纱张力。控制 送纱辊39的旋转方向及旋转量,就能够调整纱张力。
在作为针织纱21使用弹力纱的情况下,加强纱张力而形成线圈 时,线圈从织针脱离后构成所织成的针织物时的收縮量变大,从而线 圈长度减少。例如在日本特表2004-094712号公报中公开有在纱张力不 同时调整向针织机供给的长度,使编织后针织物中的线圈长度的完成 状态与纱张力一定时相同的使用弹力纱的编织方法及装置。应用这种 纱长度控制技术时,即使具有不同纱张力的区域,也能够编织出质量 风格没有不适感的针织物、通过纱张力的变化赋予形状变化的针织物。 例如,调整送纱辊39的旋转量,增大针织纱21的送出量以应对纱张 力的增大时,能使完成针织物中的线圈长度一定。控制针织纱21的供 给长度从而即使纱张力改变完成的针织物中的线圈长度也一定时,编 织出的针织物中的形状在纱张力不同的区域间不变化,能防止在质量 风格中产生不适感。与相对于纱张力使线圈长度一定的供给长度相比 抑制针织纱21的供给的话,可得到仅一部分收束的形状的针织物。进 而,与相对于纱张力使线圈长度一定的供给长度相比促进针织纱21的 供给的话,可得到仅一部分膨胀的形状的针织物。
图3表示使用图2的横机20将一个编织线圈横列分割成多个区间 来编织图1 (a)的袜口橡筋部7的简要顺序。图3 (a)表示从通过图 2的三角座滑架25向右连动的喂纱器26向属于一个区间的织针供给针 织纱21的同时形成线圈41,由此编织出针织物22的状态。针织纱21 的纱张力,在以巻回、送出等使送纱辊39的旋转发生变化时,使用图 2的张力传感器40来确认。
在图3 (b)中表示在图3 (a)中编织出的针织物22的编织端部 进行如后文所述的对纱张力分隔的处理的状态。分隔处理以增大针织纱21的阻力使边界22c前后的针织纱21的出入变得困难的处理来进 行。
图3 (c)表示下述状态在图3 (b)中编织的区间边界22c进行 分隔处理后,进行使暂时向右通过的喂纱器26返回相反方向的左侧的 折返,使送纱辊39逆转而提高纱张力。在图3 (b)的分隔处理的最后 在边界22c左侧使喂纱器26连动的话,就不需要进行折返。并且,边 界22c为针织物的右端的话,也不需要进行折返。通过由送纱辊39的 逆转加强纱张力之前,在边界22c进行分隔处理,在图3 (a)中编织 出的针织物22的区间保持相对较弱的纱张力,成为减弱纱张力的区间 22b。
在图3 (b)中的分隔处理后,不使送纱辊39逆转,而使其继续 向送出方向旋转的话,还可以使纱张力进而变弱地变更。也可以调换 进行折返和纱张力变更的顺序,可在纱张力变更后进行折返。并且, 在将织针纱21用作插入纱的垫纱编织情况下,仅就插入纱进行分隔处 理、纱张力变更、折返即可。
在图4 (d)中表示通过来自喂纱器26的针织纱21的喂纱编织出 下一个区间的针织物22的状态,所述喂纱器26与重新开始向右移动 的三角座滑架连动。在下一个区间的编织端部,也与图4 (b)相同地 进行分隔处理,但省略图示。在图4 (e)中,在下一个边界22c进行 与图4 (c)相同的折返。但是在图4 (e)中,不进行如图4 (c)的送 纱辊39的逆转,放出针织纱21而减弱张力。其结果,在图4 (b)中 进行分隔处理的边界22c和在图4 (d)的编织端部进行分隔处理的边 界22c之间的区间,与减弱纱张力的区间22b相比纱张力变强,成为加 强纱张力的区间22a。以下在图4 (f)中,进行下一个区间的针织物 22的编织。
在如上所述地编织的加强纱张力的区间22a和减弱纱张力的区间
1422b,通过区间的边界22c处的分隔处理使纱张力的不同彼此独立,并 且在纵行方向上连续地形成。由此,分别形成如图1 (a)所示的加强 纱张力的区域7a、减弱纱张力的区域7b以及边界7c。成为各区域的区 间的宽度对应每一个线圈横列变化时,边界7c成为曲线状。并且如上 所述,在袜口橡筋部中以插入到针织物的方式使用弹力纱的针织纱21 的情况下,由于以对于在各区间中途的织针根据需要仅进行集圈,对 大部分进行浮线的方式进行编织。在这种情况下,也同样在边界22c 进行分隔处理时,能使相邻区间中的纱张力不同。
分隔处理能以各种方法进行,例如可应用日本专利第3099304号 公报公开的防解开方法进行。并且,如日本特开平9-310254号公报公 开的压圈处理也能够用在分隔处理中。该公报中公开的压圈处理也同 样,可以在分隔处理中将线圈分割成两部分,使分割的线圈的一方挂 到其他针上。具体而言,可以使用被称作分割放针、移圈编织、分割 编织等的所谓放针线圈的技术进行分隔处理。 一般可将在横机中编织 针织物时2在编织端部实施的打结等防解开处理用在分隔处理中。并 且,还可以通过向边界22c及附近织针的l次或多次集圈进行分隔处理。 也可以在形成于边界22c上的线圈中巻贴1次或多次针织纱21。在这 种防解开处理中,使喂纱器26在边界22c的左右连动。
图4表示作为分隔处理进行集圈的例子。其中,在集圈中,使用 图3 (a)、图3 (d)所示的针织物22右端的多个织针42、 43。在图4 (a)中,在织针42上对针织纱21进行集圈。在图4 (b)中,使三角 座滑架的移动方向反转,在织针43对针织纱21进行集圈。在图4(c) 中,使三角座滑架的移动方向进而反转,将针织纱21供给到织针43、 42后连续地进行成圈编织。其结果,在多个织针42、 43中对图3 (b) 所示的边界22c进行分隔处理。其中,在针织纱21为插入纱的情况下, 如仅进行图4 (a)、图4 (b)的集圈,则在底纱的成圈编织中被织入。
图5表示作为分隔处理进行巻贴的例子。在巻贴中,也使用多个
15织针42、 43。图5 (a)表示在图3 (a) 、 (d)中在针织物22右端的 多个织针43、 42进行成圈编织的状态。在图5 (b)中,使三角座滑架 反转,喂纱器26从右端的织针42返回直到越过左侧的织针43为止。 在图5(c)中,将固定在织针43上的线圈移圈到相对的针床的织针44 上。在图5 (d)中,使三角座滑架反转,从喂纱器21以与固定在织针 44上的线圈的沉降弧部分重叠的方式供给针织纱21。如图5(e)所示, 使线圈从图5 (d)的织针44向织针43移圈而返回时,可在固定在织 针43上的线圈的沉降弧部分形成针织纱21的巻贴部45。重复图5 (b) 至图5 (e),可进行多次巻贴。
图1 (a)所示的袜子1,可用具有前后一对针床23的横机20编 织成筒状针织物。例如在前针床编织前半部分,在后针床编织后半部 分,同时在编织宽度的两侧分别以使基于同一针织纱21的线圈连续的 方式连接前后针床间,从而形成筒状针织物。在后针床编织脚弓部4 时,在前针床编织脚面部3。针织纱21以整体环绕前后针床的方式喂 纱。因此,在一次环绕线圈横列中,存在属于脚面部3的区间和属于 脚弓部4的区间。在一个环绕线圈横列中使属于脚弓部4的区间作为 加强纱张力的区间22a重复编织,则脚弓部4在纵行方向上也连续地作 为加强纱张力的区域形成。区间的边界22c成为在前后针床间跨越的部 分中进行针织物连接的编织端部,与在针织物22的中间进行防解开处 理的情况相比能使之简化。并且,针床的编织端部不作为区间的边界, 在编织宽度的中途设置区间的边界的话,还可形成包含在前后针床间 跨越的部分的、在前后针床上编织的针织物连续的区间。
其中,在图1中关于将袜子1编织成筒状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 关于筒状针织物,在针织套衫的胸部或腹部、短裤的腰部或手套等中 同样适用本发明。在横机中,当然也可以编织作为非筒状的衣料、衣 片的针织物。并且,还可以编织例如对襟毛衣这样的对开的筒状针织 物。应用本发明时,在这种针织物中能够与袜子1相同地形成纱张力 不同的区域而进行编织。并且,编织筒状针织物的针织机不仅是如图2所示的横机20,也 可以是袜子针织机、圆型针织机等。即便没有与纱张力调整装置29相 同的由纱张力传感器40检测纱张力而进行调整的功能,只要具有能调 整纱张力的强弱的功能,就能够同样适用本发明。即,只要不脱离本 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变化和变更。无论何种情况, 都可得到通过在针织物中设置纱张力不同的区域来抑制穿着时的压迫 感、仅一部分收束或膨胀的形状的针织物,可得到至今没有的具有附 加价值的针织物。
权利要求
1. 一种针织物,是利用可调整纱张力的针织机使用弹力纱作为针织纱编织出的针织物,其特征在于,在同一线圈横列内设置纱张力不同的区间,在区间的边界对纱张力实施分隔处理。
2. —种针织物的编织方法,是利用可调整纱张力的针织机使用弹力纱作为针织纱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连续编织的线圈横列上的纱张力调整划分为多个区间而进行,在区间的边界,对相邻区间的纱张力进行分隔处理, 在同一线圈横列内,形成纱张力不同的区间。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针织机是具有在齿口相对的前后一对的针床的横机, 所述同一线圈横列环绕相对的针床间,所述边界分别设于前后的各针床所编织的编织宽度的中途,以使 所述区间在前后的针床间连续。
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针织机是具有在齿口相对的前后一对的针床的横机, 所述同一线圈横列环绕相对的针床间, 所述区间的边界设于针织纱前后跨越的部分上。
5. 如权利要求2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 征在于,进行所述纱张力调整,以利用针织纱的收縮对编织后的针织 物的形状赋予变化。
6. 如权利要求2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 2征在于,在所述连续编织的线圈横列之间,使同一的纱张力调整状态 的区间的至少一部分在纵行方向上也连续,在针织物中形成纱张力不 同的区域。
7. 如权利要求2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 征在于,所述将纱张力分隔的处理以针织纱的编织处理进行,以使分 隔前后的针织纱的出入变得困难。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织纱的编织处理包括集圈、巻贴或打结中的至少一种。
9. 一种针织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喂纱装置,将弹力纱调整纱张力而供给作为针织纱;和 编织控制装置,根据编织编织针织物,所述编织控制装置控制喂纱装置,使连续编织的线圈横列上的针 织纱的纱张力划分为多个区间而进行调整,以使相邻区间上的调整状 态不同,在区间的边界,进行将相邻的区间的纱张力分隔的编织处理, 在相邻编织的线圈横列之间,使同一的纱张力调整状态的区间的 至少一部分在纵行方向上也连续,在针织物中形成纱张力不同的区域。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穿着时不感到压迫感,脱去时也不留痕迹的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以及针织机。在袜口橡筋部(7)上设置加强纱张力的区域(7a)、减弱纱张力的区域(7b)、和它们的边界(7c)。在区域的边界(7c)处进行分隔,以使针织纱(21)不越过边界(7c)移动。属于各区域的针织纱(21)不会引出到纱张力强的相邻区域,或引入纱张力减弱的相邻区域的针织纱(21)。穿着时减弱纱张力的区域(7b)容易延伸,穿着时不会感到压迫感,脱去时也不会留痕迹。在加强纱张力的区域(7a)中,由于纱张力不弱,因而能提高穿着时的舒适感。对于脚弓部(4)、脚踝后方的变细部(6)加强纱张力来进行编织时,可赋予高舒适性。
文档编号D04B1/18GK101479415SQ20078002444
公开日2009年7月8日 申请日期2007年7月4日 优先权日2006年7月5日
发明者串桥明, 池中政光 申请人: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