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备线圈抑制板的横编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8041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备线圈抑制板的横编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具备线圈抑制板的横编机的改良。
背景技术
目前的手套用的横编机,按从手套的小指到食指的顺序编织手套,编织至手掌部 的大拇指根部(四根躯干),接着,编完拇指后再编至手掌部的手腕(五根躯干),进而编织 手腕的橡皮筋插入部,通过连续编织进行上述的工序,编织从小指到拇指的织针排列在前 后一对针床上,这些织针按每个手指的所需规定个数的织针,包含相邻的手指套或躯干套 共用使用的2 4根织针地排列构成。各手指的织针依照编织从小指到食指及拇指的手 指套时进行编织动作,包括为取得各手指的大小(厚度)而与相邻的手指套共用使用的织 针。这样的动作的基本的公知例在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等中已公开。如上所述,利用在 各手指套共用使用的织针将2 4的线圈与下一个手指套的线圈重叠编织,这是为了防止 在指叉部产生孔,并且补充在躯干套的编织宽度的范围内与各手指的壁厚相当的手指套的 周长,确保足够大小的手指套。在编织手套时,抑制钩挂于指叉部的织针的各线圈的线圈抑 制板(通称剃刀)的线圈抑制槽,从抑制小指和中指的共用织针的线圈的位置向编织拇指 编完后的躯干的位置移动,即线圈抑制槽向各手指及躯干的编织位置移动至整个编织宽度 的拇指侧之外。这样的一连串的动作即使在编织带脚趾的袜子的情况下,各指头或躯干的 粗细及编织线圈横列有差别,也重复同样的动作。线圈抑制板配设于前后一对针床的各自的背侧。图1是横编机的前后一对走车及 针床侧面剖面图。图2是横编机的前端针床的平面图,在针床2的表面侧排列设有梳状板 3及织针4。另外,在此为显示线圈抑制板5而在针床2的局部设置切口,同时,省略用于将 多个针板19连接成一体的钢带30进行图示。在针床2的纵向排列的梳状板3的外侧,在 针床2的背侧配设有背面承受部件6,在齿口 7附近配设有上方承受部件108。线圈抑制板 5通过梳状板3及织针4的背面9和配设于针床2的背侧的背面承受部件6相对于针床面 10的法线方向Y被夹持,同时,通过针床2和上方承受部件108相对于织针4的进退方向X 被夹持。另外,图2的纸面中面前的方向及进深方向为上述方向Y。另外,将设于线圈抑制 板5的一端的连结用孔11安装于未图示的驱动装置,并使其在针床纵向的各编织操作进行 滑动移动。在线圈抑制板5上并设有线圈抑制槽12和线圈复合倾斜面13,通过使线圈抑制 板5滑动移动,能够将指叉部的钩挂于织针的各线圈收容于线圈抑制槽12,或者将所收容 的各线圈沿线圈复合倾斜面13上推,与下一个手指套的线圈重叠。专利文献1 (日本)特公昭41-9823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专利第3703797号公报图5是图2的A-A线剖面图,是现有的横编机的前侧针床的侧面剖面图。在具备 现有的线圈抑制板5的横编机1的针床2的齿口 7附近,在梳状板3及织针4的背面9和 线圈抑制板5之间产生因各部分的精度而引起的间隙14。在通过隔距(每一英寸的针数) 粗的横编机使用较粗的号数的针织用线进行编织时,没有针织用线在空隙14绞合的情况,但18隔距等隔距细的横编机中,当间隙14大时,有时针织用线绞合。针织用线的绞合在线圈抑制板5滑动移动,将收容于线圈抑制板12的指叉部的各线圈沿线圈复合倾斜面13上推的动作中容易发生。如图5所示,线圈抑制板5通过梳状快3及织针4的背面9和背面承受部件6相对于针床面lo的法线方向Y被夹持,但由于背面承受部件6未延伸到针床2的齿口7,所以不能在齿口7的附近有效地夹持线圈抑制板5。另外,对于上方承受部件108,以将线圈抑制板5相对于织针4的进退方向X夹持的方式相对于针床2的安装部15用螺丝固定,仅与线圈抑制板5的上端面16抵接,使其在缩窄间隙14的方向不起作用。另外,图中的弯曲部29是用于与安装部15抵接以使定位容易的部件。实用新型内容[0007]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针织用线在针床的梳状板及织针的背面和线圈抑制板之间产生的间隙中绞合的问题。[0008]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横编机,其相对于针床面的法线方向,由所述针床的形成齿口的梳状板及织针的背面1和配置于针床的背侧的背面承受部件夹持线圈抑制板;相对于织针的进退方向,由针床和固定于针床的上方承受部件夹持线圈抑制板,沿针床纵向可移动地导向所述线圈抑制板,所述线圈抑制板设于在针槽内进退自如地排列有织针的前后针床的齿口附近,并且沿针床纵向延伸,其特征在于,[0009] 所述上方承受部件在所述齿口附近形成弯曲部,并且具有沿针床的法线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线圈抑制板的上端面抵接的第一作用部1和与线圈抑制板的背面抵接的第二作用部,第一作用部和第二作用部经由所述弯曲部连续。[OO10] 根据本实用新型,上方承受部件在齿口附近形成弯曲部,同时,具有沿针床面法线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线圈抑制板的上端面抵接的第一作用部和与线圈抑制板的背面抵接的第二作用部,且第一作用部和第二作用部经由弯曲部连续,因此,线圈抑制板通过第一作用部被限制为不能向针床的齿口侧进出,同时通过第二作用部被限制为也不会从梳状板及织针的背面脱离,能够适当缩窄齿口附近产生的间隙,防止针织用线的绞合。


[OO11] 图l是横编机的前后一对走车及针床侧面剖面图;[OO12] 图2是横编机的前后针床的局部切开平面图;[OO13]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横编机的前侧针床的侧面剖面图;[OO14]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横编机的上方承受部件的三面图;[OO15] 图5是现有的横编机的前侧针床的侧面剖面图。[OO16] 符号说明[OO17] l横编机[OO18] 2针床[OO19] 3梳状板[0020] 4织针[0021] 5线圈抑制板[0022] 6背面承受部件[0023]7齿口[0024]8、:L08上方承受部件[0025]9梳状板及织针的背面[0026]10针床面[0027]14间隙[0028]16线圈抑制板的上端面[0029]20线圈抑制板的表面[0030]21线圈抑制板的下端面[0031]22针床的上端面[0032]23线圈抑制板的背面[0033]25弯曲部[0034]26第一作用部[0035]27第二作用部[0036]28螺丝[0037]30钢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使用图1 图4表示用于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图1是横编机的 前后一对走车及针床的侧面剖面图。图2是横编机的前侧针床的局部切开平面图,也可以 用于上述现有的横编机的说明,但对于本实施例的横编机也基本相同。图3是图2的A-A 线剖面图,是本实施例的横编机的前侧针床的侧面剖面图。图4是本实施例的横编机的上 方承受部件的三面图,(a)表示平面图、(b)表示正面图、(c)表示侧面图。各图中对与先前 的图中说明的部分对应的部分标注同一参照符号,省掉重复的说明。另外,对于上述的图1、 图2、图5中使用的参照符号也相同。实施例如图1所示,横编机1分别由前后一对走车17及针床2和供线口 18等构成。走 车17带动供线口 18并同时沿针床纵向往复运动,通过走车17的未图示的三角机构使织针 4进退动作,钩挂从供线口 18供给的针织用线,反复进行上述工序而形成针织物。在此,由 于线圈抑制板5以前后对称型安装于针床2,所以以下对前侧的针床2的结构进行说明。在 前侧的针床2上,织针4在植设于针床2上的多个针板19之间可进退动作地排列,上述针 板19的上端织口侧作为齿口 7形成梳状板3。线圈抑制板5为细长的板状体,如图1-3所 示,通过梳状板3及织针4的背面9、和配设于针床2的背侧的背面承受部件6,相对于针床 面10的法线方向Y被夹持,同时,通过针床2和上方承受部件8相对于织针4的进退方向 X被夹持。详细而言,线圈抑制板5的表面20与梳状板3及织针4的背面9抵接,下端面 21与针床2的上端面22抵接,背面23与背面承受部件6抵接,上端面16在沿针床纵向排 列的梳状板3的外侧与上方承受部件8抵接。进一步,将设于线圈抑制板5的一端的连结 用孔11设于未图示的驱动装置,并使其在针床纵向的各编织操作位置滑动移动。在线圈抑 制板5上并设有线圈抑制槽12和线圈复合倾斜面13,通过使线圈抑制板5滑动移动,将指 叉部的钩挂于织针的各线圈收容于线圈抑制槽12,或将所收容的各线圈沿着线圈复合倾斜
5面13上推,能够与下一个指套的线圈重合。另外,图3中省略了图5所示的现有的横编机 中的用于易于定位的弯曲部29,但本实施例中也可设置弯曲部29。如图4所示,上方承受部件8是在中央部具有螺丝孔24的矩形的平板状体,在矩 形的一边形成有弯曲部25,且以经由弯曲部25连续的方式构成第一作用部26和第二作用 部27。而且,如图3所示,上方承受部件8相对于针床2的安装部位15以弯曲部25位于齿 口 7附近的方式用螺丝28固定。在针床2的齿口 7,上方承受部件8的第一作用部26与线 圈抑制板5的上端面6抵接,在上端面16附近,第二作用部27与线圈抑制板5的背面23 抵接。如上,线圈抑制板5通过上方承受部件8的第一作用部26被限制为不会向针床2 的齿口 7侧进出,同时,通过第二作用部27被限制为也不会从梳状板3及织针4的背面9 脱离,能够适当缩窄齿口 7附近产生的间隙14,防止针织用线的绞合。
权利要求一种横编机,其相对于针床面的法线方向,由所述针床的形成齿口的梳状板及织针的背面、和配置于针床的背侧的背面承受部件夹持线圈抑制板;相对于织针的进退方向,由针床和固定于针床的上方承受部件夹持线圈抑制板,沿针床纵向能够移动地导向所述线圈抑制板,所述线圈抑制板设于在针槽内进退自如地排列有织针的前后针床的齿口附近,并且沿针床纵向延伸,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方承受部件在所述齿口附近形成弯曲部,并且具有沿针床面的法线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线圈抑制板的上端面抵接的第一作用部、和与线圈抑制板的背面抵接的第二作用部,第一作用部和第二作用部经由所述弯曲部连续。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备线圈抑制板的横编机,其能够解决针织用线在针床的梳状板及织针的背面、和线圈抑制板之间产生的间隙绞合的问题。在具备线圈抑制板(5)的横编机(1)中,上方承受部件(8)在针床(2)的齿口(7)附近形成弯曲部位(25),并且具有沿针床面(10)的法线方向延伸并与线圈抑制板(5)的上端面(16)抵接的第一作用部(26)和与线圈抑制板(5)的背面(23)抵接的第二作用部(27),第一作用部(26)和第二作用部(27)经由弯曲部(25)连续。由此,线圈抑制板(5)通过第一作用部(26)被限制为不会向针床(2)的齿口(7)侧脱离,同时通过第二作用(27)被限制为也不会从梳状板(3)及织针(4)的背面(9)脱离,能够适当缩窄齿口(7)附近产生的间隙(14),防止针织用线的绞合。
文档编号D04B7/34GK201729955SQ20102027342
公开日2011年2月2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27日 优先权日2009年7月27日
发明者宫下悟, 田村彰智 申请人: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