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纱单元及纺纱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3417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纺纱单元及纺纱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成纺纱纱线并将该纺纱纱线卷绕在卷装上的纺纱单元及具有多个这样的纺纱单元的纺纱机。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纺纱单元,已知这样的结构,即,具有供给纺纱纱线的喂纱装置;将纺纱纱线卷绕在卷装上的卷绕装置;在喂纱装置和卷绕装置之间蓄留纺纱纱线的纱线蓄留装置(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0-174421号公报)。在上述那样的纺纱单元中,谋求纱线蓄留装置的组装、动作确认、维护等针对纱线蓄留装置的作业的高效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谋求针对纱线蓄留装置的作业的高效化的纺纱单元、及具有多个这样的纺纱单元的纺纱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纺纱单元具有供给纺纱纱线的喂纱装置;将纺纱纱线卷绕在卷装上的卷绕装置;支承喂纱装置及卷绕装置的单元框架;和相对于单元框架以能够自由装拆的方式安装的纱线处理模块,纱线处理模块具有在喂纱装置和卷绕装置之间蓄留纺纱纱线的纱线蓄留装置。在该纺纱单元中,具有纱线蓄留装置的纱线处理模块相对于单元框架以能够自由装拆的方式安装。这样,由于在能够从单元框架拆下的纱线处理模块中设有纱线蓄留装置,所以,通过该纺纱单元,能够谋求纱线蓄留装置的组装、动作确认、维护等针对纱线蓄留装置的作业的高效化。纱线处理模块还可以具有显示纺纱单元的动作状态的显示部;和为了向纺纱单元发送动作指示而由作业者操作的操作部。能够谋求针对纱线蓄留装置的作业的高效化,并且能够谋求针对显示部及操作部的作业的高效化。纱线处理模块还可以具有在喂纱装置和纱线蓄留装置之间对纺纱纱线的纱疵进行检测的纱疵检测装置。能够谋求针对纱线蓄留装置的作业的高效化,并且能够谋求针对纱疵检测装置的作业的高效化。纱线处理模块还可以具有在纱线蓄留装置和卷绕装置之间对纺纱纱线进行上蜡的上蜡装置。能够谋求针对纱线蓄留装置的作业的高效化,并且能够谋求针对上蜡装置的作业的效率化。纱线处理模块还可以具有在喂纱装置和纱线蓄留装置之间对纺纱纱线的张力进行测定的张力测定装置。能够谋求针对纱线蓄留装置的作业的高效化,并且能够谋求针对张力测定装置的作业的效率化。纱线蓄留装置还可以具有卷绕纺纱纱线的纱线蓄留罗拉;使纱线蓄留罗拉旋转的驱动马达;和控制驱动马达的旋转的马达控制部。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实施针对纱线蓄留罗拉、驱动马达及马达控制部的作业。纱线蓄留装置还可以具有对卷绕在纱线蓄留罗拉上的纺纱纱线的蓄留量进行检 测的纱线蓄留量传感器。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实施针对纱线蓄留量传感器的作业。纱线蓄留装置还可以具有在吸引口中产生空气的吸引流的吸引机构,吸引口以与 纱线蓄留罗拉相对的方式配置。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实施针对吸引机构的作业。纱线蓄留装置还可以具有钩挂纺纱纱线并将该纺纱纱线卷绕在纱线蓄留罗拉上 的纱线钩挂部件;和使纺纱纱线从纱线钩挂部件脱离的纱线脱离部件。能够容易且可靠地 实施针对纱线钩挂部件及纱线脱离部件的作业。纱线处理模块还具有相对于单元框架以能够自由装拆的方式被固定的模块框架。 在单元框架及模块框架的一方设有用于将模块框架相对于单元框架进行定位的引导部。在 单元框架及模块框架的另一方设有被引导部引导的被引导部。在将纱线处理模块的模块框 架安装在单元框架上时,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将模块框架相对于单元框架进行定位。纺纱单元还具有供空气流通的单元配管。纱线处理模块还具有相对于单元配管以 能够自由装拆的方式连接的模块配管。模块配管相对于单元配管的连接方向可以与引导部 对被引导部的引导方向大致一致。在将纱线处理模块的模块框架安装在单元框架上时,能 够在模块框架相对于单元框架进行定位的同时,实现模块配管相对于单元配管的定位。模块配管可以经由配置在模块配管的连接端及单元配管的连接端的至少一方的 弹性部件连接在单元配管上。在将纱线处理模块的模块框架安装在单元框架上时,能够容 易且可靠地实现模块配管相对于单元配管的连接。喂纱装置还可以具有对纤维束进行牵伸的牵伸装置和对纤维束施加捻转而生成 纺纱纱线的纺纱装置。能够高效地供给高品质的纺纱纱线。纺纱装置可以是通过空气的旋转流对纤维束施加捻转而生成纺纱纱线的空气纺 纱装置。能够更高效地供给品质更高的纺纱纱线。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纺纱机具有多个上述的纺纱单元。在该纺纱机中,由于能够 按各个纺纱单元对纱线处理模块进行装拆,所以,例如,能够在仅使成为作业对象的纺纱单 元的动作停止而使其他的纺纱单元的动作继续的状态下,将纱线处理模块从动作停止的纺 纱单元拆下,并执行针对纱线蓄留装置的作业。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纺纱机的主视图。图2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纺纱单元的侧视图。图3是图2的纺纱单元的纱线蓄留装置的立体图。图4是纱疵检测时的纱线蓄留装置的立体图。图5是纱疵检测时的纺纱单元的侧视图。图6是纱疵检测时的纺纱单元的侧视图。图7是纱线断头时的纺纱单元的侧视图。图8是纱线断头时的纱线蓄留装置的立体图。图9是图2的纺纱单元的纱线处理模块的主视图。图10是图9的纱线处理模块的后视图。
图11是图9的纱线处理模块的侧视图。图12是图2的纺纱单元的单元框架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此外,在各图中,对相同或相当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如图1所示,纺纱机I具有多个纺纱单元2、接纱台车3、吹风箱4和原动机箱5。多个纺纱单元2排列配置成一列,各纺纱单元2生成纺纱纱线Y并将其卷绕在卷装P上。接纱台车3在纺纱纱线Y被切断的纺纱单元2中进行接纱动作。在吹风箱4中收纳有空气供给源(图略)等,该空气供给源用于在纺纱单元2的各部分中产生吸引流以及旋转流等。在原动机箱5中收纳有用于向纺纱单元2的各部分供给动力的原动机(图略)等。在以下的说明中,在纺纱纱线Y所移动的路径(即,纱道)中,将生成纺纱纱线Y的一侧称作上游侧,将卷绕纺纱纱线Y的一侧称作下游侧。相对于接纱台车3,将纱道所在侧称作前侧,将其相反侧称作后侧。沿多个纺纱单元2的排列配置方向延伸的作业通路(省略图示)设在纺纱机I的前侧。因此,作业者能够从该作业通路进行各纺纱单元2的操作、监视等。如图1及图2所示,各纺纱单元2从上游侧按顺序具有牵伸装置(喂纱装置)6、纺纱装置(喂纱装置)7、清纱器(纱疵检测装置)8、张力传感器(张力测定装置)9、纱线蓄留装置50、上蜡装置11、卷绕装置12。这些装置以上游侧为上侧的方式(即,下游侧为下侧的方式)通过框架13而被直接或间接地支承。清纱器8、张力传感器9、纱线蓄留装置50及上蜡装置11作为纱线处理模块80以能够自由装拆的方式安装在框架13上。牵伸装置6使纱条(sliver)S延伸而生成纤维束F(即,对纤维束F进行牵伸)。牵伸装置6具有后罗拉对14、第三罗拉对15、张架有带圈16的中间罗拉对17、前罗拉对18。各罗拉对14、15、17及18的下罗拉通过来自原动机箱5的动力或对应于各个纺纱单元2设置的电动马达(省略图示)而以不同的旋转速度被驱动。由此,牵伸装置6使从上游侧供给的纱条S延伸而生成纤维束F,并向下游侧的纺纱装置7供给。纺纱装置7是通过空气的旋转流对纤维束F施加捻转而生成纺纱纱线Y的空气纺纱装置。更详细地说(图示省略),纺纱装置7具有纺纱室、纤维引导部、旋转流产生喷嘴、中空导向轴体。纤维引导部将从上游侧的牵伸装置6供给的纤维束F向纺纱室内引导。旋转流产生喷嘴配置在纤维束F所移动的路径的周围,使纺纱室内产生旋转流。通过该旋转流,被引导至纺纱室内的纤维束F的纤维端反转地旋转。中空导向轴体将被纺纱了的纺纱纱线Y从纺纱室内向纺纱装置7的外部引导。清纱器8在纺纱装置7和纱线蓄留装置50之间对移动的纺纱纱线Y的纱疵进行检测,并将纱疵检测信号发送给单元控制器10。清纱器8对作为纱疵的、例如纺纱纱线Y的粗度异常以及纺纱纱线Y中所含有的异物进行检测。张力传感器9在纺纱装置7和纱线蓄留装置50之间对移动的纺纱纱线Y的张力进行测定,并将张力测定信号发送给单元控制器
10。上蜡装置11在纱线蓄留装置50和卷绕装置12之间对移动的纺纱纱线Y进行上蜡。单元控制器10对应于每个纺纱单元2而设置,用于对纺纱单元2的动作进行控制。纱线蓄留装置50在纺纱装置7和卷绕装置12之间对移动的纺纱纱线Y进行蓄留。纱线蓄留装置50具有从纺纱装置7将纺纱纱线Y稳定地引出的功能;在通过接纱台车3进行接纱动作时等使从纺纱装置7送出的纺纱纱线Y滞留而防止纺纱纱线Y松弛的功能;以及对卷绕装置12侧的纺纱纱线Y的张力进行调节以防止卷绕装置12侧的纺纱纱线Y的张力变动传递到纺纱装置7侧的功能。卷绕装置12将纺纱纱线Y卷绕在卷装P上而形成满卷的卷装P。卷绕装置12具有摇架臂21、卷绕卷筒22、横动装置23。摇架臂21通过支轴24能够摆动地被支承,使能够旋转地支承的纱管B的表面或在纱管B上卷绕纺纱纱线Y而成的卷装P的表面以合适的压力与卷绕卷筒22的表面接触。卷绕卷筒22通过对应于各个纺纱单元2设置的电动马达(图示省略)而被驱动,使所接触的纱管B或卷装P旋转。横动装置23通过多个纺纱单元2所共有的轴25而被驱动,使纺纱纱线Y以规定宽度相对于旋转的纱管B及卷装P横动。接纱台车3移动到纺纱纱线Y被切断的纺纱单元2,并在该纺纱单元2中进行接纱动作。接纱台车3具有捻接器(接纱装置)26、吸引管27、吸嘴28。吸引管27通过支轴31能够转动地被支承,用于对纺纱装置7侧的纺纱纱线Y的纱线端进行吸引捕捉并引导至捻接器26。吸嘴28通过支轴32能够转动地被支承,用于对卷绕装置12侧的纺纱纱线Y的纱线端进行吸入捕捉并引导至捻接器26。捻接器26对交接来的纱线端彼此进行接纱。下面,对上述的纱线蓄留装置50的构成进行说明。如图2及图3所示,纱线蓄留装置50具有纱线蓄留罗拉51、电动马达(驱动马达)55、下限侧纱线蓄留量传感器56、上限侧纱线蓄留量传感器57、纱线钩挂部件61、纱线脱离部件64、吸引机构65、限制部件71。在纺纱装置7和纱线蓄留罗拉51之间,从上游侧按顺序设有第一引导部件78、纱线动作控制部件75。在纱线蓄留罗拉51和卷绕装置12之间设有第二引导部件79。纱线蓄留罗拉51被固定在电动马达55的驱动轴上,通过电动马达55而旋转。纱线蓄留罗拉51具有纱线蓄留部52、基端侧锥部53、前端侧锥部54。纱线蓄留部52是供纺纱纱线Y卷绕的圆筒状的部分,其朝向前端侧而稍稍变细。基端侧锥部53从纱线蓄留部52的卷绕开始侧的基端部52a向着上游侧末端变粗。前端侧锥部54从纱线蓄留部52的前端部52b向着下游侧末端变粗。基端侧锥部53接受从上游侧向纱线蓄留罗拉51导入的纺纱纱线Y并将其顺畅地引导至纱线蓄留部52的基端部52a。由此,在纱线蓄留部52上,从基端侧向前端侧整齐地卷绕纺纱纱线Y。在从纱线蓄留罗拉51退绕纺纱纱线Y时,前端侧锥部54能够在防止卷绕在纱线蓄留部52上的纺纱纱线Y —次性脱落的同时,将纺纱纱线Y从纱线蓄留罗拉51向下游侧顺畅地导出。下限侧纱线蓄留量传感器56是以非接触的方式检测纱线蓄留罗拉51上有无纺纱纱线Y的传感器,该传感器以与纱线蓄留部52相对的方式配置在纱线蓄留罗拉51的后侧。下限侧纱线蓄留量传感器56在卷绕于纱线蓄留罗拉51上的纺纱纱线Y的蓄留量达到下限量的情况下,将下限蓄留量检测信号发送给单元控制器10。上限侧纱线蓄留量传感器57是以非接触的方式检测纱线蓄留罗拉51上有无纺纱纱线Y的传感器,该传感器以与纱线蓄留部52的前端部52b相对的方式配置在纱线蓄留罗拉51的侧方。上限侧纱线蓄留量传感器57在卷绕于纱线蓄留罗拉51上的纺纱纱线Y的蓄留量达到上限量的情况下,将上限蓄留量检测信号发送给单元控制器10。纱线钩挂部件61相对于纱线蓄留罗拉51设在卷绕装置12侧,用于钩挂纺纱纱线Y并将该纺纱纱线Y卷绕在纱线蓄留罗拉51上。纱线钩挂部件61具有锭翼轴62和锭翼63。锭翼轴62被支承在纱线蓄留罗拉51的前端侧且相对于纱线蓄留罗拉51能够围绕同一轴相对旋转。锭翼63被固定在锭翼轴62的前端,以钩挂纺纱纱线Y的方式向纱线蓄留罗拉51的前端侧锥部54之上弯曲。在纱线蓄留罗拉51和锭翼轴62之间作用有磁力。为了使纱线钩挂部件61相对于纱线蓄留罗拉51相对旋转,需要在纱线钩挂部件61上产生规定值以上的转矩。纱线脱离部件64是使纺纱纱线Y从纱线钩挂部件61脱离的部件,其配置在纱线蓄留罗拉51的前端侧锥部54附近。纱线脱离部件64以在下降位置和上升位置之间能够摆动的方式被支承。下降位置是从纱道退避的位置。上升位置是纱线脱离部件64将纱道上的纺纱纱线Y推起而使纺纱纱线Y从纱线钩挂部件61脱离的位置。纱线脱离部件64通过弹簧(图示省略)被向下降位置侧弹压,所以,通常都处于下降位置,在进行接纱动作时等,通过设在接纱台车3上的气压缸(图示省略)而移动到上升位置。吸引机构65使与纱线蓄留罗拉51的基端侧锥部53相对配置的吸引口 66a中产生空气的吸引流。吸引口 66a设在管状部件66的一端。管状部件66的另一端经由配管(图示省略)连接于与吸引管27、吸嘴28共用的纤维屑回收室(图示省略)。如后所述,在纺纱纱线Y在纺纱装置7侧被切断的情况下,在纱线蓄留部52的基端部52a侧,纺纱纱线Y的纱线端摆动,其纱线端受到吸引口 66a中产生的吸引流的作用。因此,其纱线端的纤维屑几乎没有飞散地被吸引机构65除去。限制部件71是配置在纱线蓄留罗拉51的侧方(以与纱线蓄留部52相对的方式)的板材,其具有第一限制部72、第二限制部73、第三限制部74。第一限制部72位于卷绕纺纱纱线Y时的纱线蓄留罗拉51的旋转方向上的吸引口 66a的上游侧。第二限制部73位于该旋转方向上的吸引口 66a的下游侧。第一限制部72及第二限制部73以与纱线蓄留部52的基端部52a相对的方式配置,并当纺纱纱线Y在纺纱装置7侧被切断时限制下述情况,即在纱线蓄留部52的基端部52a侧摆动的纺纱纱线Y的纱线端先于纺纱纱线Y从纱线蓄留部52的前端部52b侧的退绕而向纱线蓄留部52的前端部52b侧移动的情况。第三限制部74以与纱线蓄留部52相对的方式配置,并当纺纱纱线Y在卷绕装置12侧被切断时限制下述情况,即在纱线蓄留部52的前端部52b侧摆动的纺纱纱线Y的纱线端先于纺纱纱线Y从纱线蓄留部52的基端部52a侧的退绕而向纱线蓄留部52的基端部52a侧移动的情况。上限侧纱线蓄留量传感器57安装在限制部件71的下端部。纱线动作控制部件75是安装在纱线蓄留罗拉51的上游侧(这里为张力传感器9的下表面(下游侧的端面))的板材,其具有引导功能部76、限制功能部77。引导功能部76对纺纱纱线Y赋予张力并将纺纱纱线Y向纱线蓄留罗拉51的基端侧锥部53引导,同时,防止从纺纱装置7传递来的纺纱纱线Y的捻转向引导功能部76的下游侧传递。限制功能部77防止在纺纱纱线Y在纺纱装置7侧被切断的情况下纺纱纱线Y的纱线端从被弓I导至纱线蓄留装置50的纺纱纱线Y的纱道脱离并越过纱线蓄留罗拉51而向纱线钩挂部件61侧移动的情况。第一引导部件78是安装在纱线蓄留罗拉51的上游侧(这里为张力传感器9的下表面(下游侧的端面))的板材,用于从形成在张力传感器9的框体上的狭缝将纺纱纱线Y引导至配置在框体内的规定的检测位置。第二引导部件79是安装在纱线蓄留罗拉51的下游侧(这里是指纱线处理模块80的模块框架81上)的板材,用于将纺纱纱线Y引导至上蜡装置11的规定位置,并通过旋转的纱线钩挂部件61限制摆动的纺纱纱线Y的轨道从而使第二引导部件79的下游侧的纺纱纱线Y的移动稳定。下面,说明上述的纱线蓄留装置50的动作。在纺纱单元2中,在进行生成纺纱纱线Y并向卷装P卷绕的通常动作的情况下,电动马达55使纱线蓄留罗拉51以大致恒定的旋转速度驱动。由此,纱线钩挂部件61与纱线蓄留罗拉51 —体地旋转,锭翼63钩挂纺纱纱线Y。在钩挂了纺纱纱线Y的状态下旋转的纱线钩挂部件61将纺纱纱线Y卷绕在旋转的纱线蓄留罗拉51上。在纱线蓄留罗拉51上卷绕纺纱纱线Y后,单元控制器10基于从下限侧纱线蓄留量传感器56发送的下限蓄留量检测信号及从上限侧纱线蓄留量传感器57发送的上限蓄留量检测信号控制纺纱单元2的动作,以使得卷绕在纱线蓄留罗拉51上的纺纱纱线Y的蓄留量为下限量以上且上限量以下。当卷绕在纱线蓄留罗拉51上的纺纱纱线Y的蓄留量为下限量以上时,纱线蓄留罗拉51的纱线蓄留部52与纺纱纱线Y的接触面积增大,在纱线蓄留部52与纺纱纱线Y之间几乎不会发生打滑等。因此,纱线蓄留装置50能够通过纱线蓄留 罗拉51的旋转从纺纱装置7稳定(S卩,以大致恒定品质且大致恒定速度)地引出纺纱纱线Y。在纱线蓄留罗拉51上卷绕有纺纱纱线Y的状态下,若卷绕装置12侧的纺纱纱线Y的张力增高,则欲使纱线钩挂部件61相对于纱线蓄留罗拉51进行相对旋转的力(即,欲使纱线钩挂部件61的旋转停止的力)作用在锭翼63上。由此,当纱线钩挂部件61上产生的转矩为规定值以上时,纱线钩挂部件61相对于纱线蓄留罗拉51相对旋转。其结果为,纺纱纱线Y从纱线蓄留罗拉51退绕。若卷绕装置12侧的纺纱纱线Y的张力降低,纱线钩挂部件61上产生的转矩不足规定值,则纱线钩挂部件61与纱线蓄留罗拉51 —体旋转。其结果为,在纱线蓄留罗拉51上卷绕纺纱纱线Y。这样,纱线蓄留装置50能够对卷绕装置12侧的纺纱纱线Y的张力进行调节以防止卷绕装置12侧的纺纱纱线Y的张力变动传递至纺纱装置7侧。下面,对纱疵检测时的纺纱单元2的动作进行说明。在纺纱单元2中,在进行生成纺纱纱线Y并向卷装P上卷绕的通常动作时,若清纱器8检测出纱疵,则清纱器8将纱疵检测信号发送给单元控制器10。单元控制器10接收到纱疵检测信号后,立即使牵伸装置6以及纺纱装置7等的动作停止。由此,不再对纤维束F施加捻转,纺纱纱线Y在纺纱装置7侧被切断。即使纺纱纱线Y在纺纱装置7侧被切断,单元控制器10也使纱线蓄留罗拉51的旋转及由卷绕装置12进行的卷绕继续。因此,如图4所示,被切断的纺纱纱线Y的纱线端被卷绕在纱线蓄留罗拉51上,并在纺纱纱线Y从纱线蓄留罗拉51向卷绕装置12侧退绕期间在纱线蓄留部52的基端部52a侧摆动。此时,摆动着的纺纱纱线Y的纱线端向纱线蓄留部52的前端部52b侧的移动被限制部件71的第一限制部72限制,同时,受到吸引口 66a中产生的吸引流的作用。因此,纺纱纱线Y顺畅地从纱线蓄留罗拉51向卷绕装置12侧退绕,在该期间,上游侧的纱线端的纤维屑几乎没有飞散地通过吸引机构65被除去。在卷绕装置12向卷装P卷绕到被切断的纺纱纱线Y的纱线端时,单元控制器10将示出纺纱纱线Y被切断了的纺纱单元2的控制信号发送给接纱台车3。由此,接纱台车3移动到该纺纱单元2前并开始接纱动作。首先,如图5所示,吸嘴28转动到卷装P的表面附近并产生吸引流,同时,卷绕装置12使卷装P反向旋转。由此,吸嘴28从卷装P的表面引出并捕捉纺纱纱线Y的纱线端。接下来,如图6所示,吸嘴28转动到原始位置(待机位置),并将卷绕装置12侧的纺纱纱线Y的纱线端引导至捻接器26。这里,卷绕装置12使卷装P的旋转停止。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吸引管27转动到纺纱装置7的下游侧并产生吸引流。此时,由于单元控制器10使牵伸装置6以及纺纱装置7等的动作再次开始,所以,吸引管27对所生成的纺纱纱线Y的纱线端进行捕捉。接下来,如图6所示,吸引管27转动到原始位置(待机位置),并将纺纱装置7侧的纺纱纱线Y的纱线端引导至捻接器26。 当卷绕装置12侧的纺纱纱线Y的纱线端及纺纱装置7侧的纺纱纱线Y的纱线端被引导至捻接器26后,在纱线蓄留装置50中,纱线钩挂部件61钩挂纺纱装置7侧的纺纱纱线Y,并向一体旋转的纱线蓄留罗拉51上卷绕纺纱纱线Y。由此,即使由卷绕装置12进行的卷绕停止,从纺纱装置7送出的纺纱纱线Y上也几乎不会发生松弛。这样,纱线蓄留装置50能够在由接纱台车3进行的接纱动作时等使从纺纱装置7送出的纺纱纱线Y滞留从而能够防止纺纱纱线Y发生松弛。当卷绕在纱线蓄留罗拉51上的纺纱纱线Y的蓄留量到达下限量时,在纱线蓄留罗拉51的纱线蓄留部52与纺纱纱线Y之间几乎不会发生打滑等。其结果为,纺纱纱线Y从纺纱装置7被稳定地(S卩,以大致恒定的品质且大致恒定的速度)引出。这里,单元控制器10使纱线脱离部件64从下降位置移动到上升位置,纱线脱离部件64使纺纱纱线Y从纱线钩挂部件61脱离。这样,在纱线蓄留罗拉51正在旋转的状态下使纺纱纱线Y从纱线钩挂部件61脱离后,几乎没有阻止纺纱纱线Y从纱线蓄留罗拉51退绕的阻力。由此,在纺纱纱线Y的蓄留量达到下限量前,卷绕在纱线蓄留罗拉51上的纺纱纱线Y ( S卩,品质不稳定的纺纱纱线Y)通过吸引管27而从纱线蓄留罗拉51退绕并被吸入。此外,在该期间,由于纺纱纱线Y从纺纱装置7稳定地被引出并卷绕在纱线蓄留罗拉51上,所以,纺纱纱线Y的蓄留量维持在下限量以上。在通过吸引管27除去品质不稳定的纺纱纱线Y后,单元控制器10使纱线脱离部件64从上升位置移动到下降位置。由此,纺纱装置7侧的纺纱纱线Y钩挂在纱线钩挂部件61上,纺纱纱线Y不会从纱线蓄留罗拉51向下游侧退绕。这里,捻接器26对卷绕装置12侧的纺纱纱线Y的纱线端和纺纱装置7侧的纺纱纱线Y的纱线端进行连接。此时,在捻接器26被切断的不要的纱线端通过吸引管27及吸嘴28被除去。在通过捻接器26进行的接纱结束后,单元控制器10使由卷绕装置12进行的卷绕再次开始。下面,对纱线断头时的纺纱单元2的动作进行说明。如图7所示,纺纱单元2中,在进行生成纺纱纱线Y并向卷装P卷绕的通常动作时,若在纱线蓄留装置50的下游侧发生纺纱纱线Y的断头,则通过设在纱线蓄留装置50的下游侧的纱线移动传感器(图示省略)无法检测出纺纱纱线Y。由此,单元控制器10判断为在纱线蓄留装置50和卷绕装置12之间发生纱线断头,并立即停止牵伸装置6以及纺纱装置7等的动作。由此,不会对纤维束F施加捻转,并且纺纱纱线Y在纺纱装置7侧也被切断。即使纺纱纱线Y在纺纱装置7侧被切断,单元控制器10也使纱线蓄留罗拉51的旋转及由卷绕装置12进行的卷绕继续。因此,被切断的纺纱纱线Y的纱线端被卷绕在纱线蓄留罗拉51上,并在纱线蓄留部52的基端部52a侧摆动。此时,摆动的纺纱纱线Y的纱线端向纱线蓄留部52的前端部52b侧的移动被限制部件71的第一限制部72限制,同时,受到吸引口 66a中产生的吸引流的作用。因此,上游侧的纱线端的纤维屑几乎不飞散地被吸引机构65除去。卷绕在纱线蓄留罗拉51上的纺纱纱线Y由于在下游侧也断开,所以,不从纱线蓄留罗拉51向下游侧退绕。因此,单元控制器10使纱线蓄留罗拉51的正向旋转(通常的旋转方向)停止,使纱线蓄留罗拉51反向旋转。此时,卷绕在纱线蓄留罗拉51上的纺纱纱线Y的上游侧的纱线端向纱线蓄留部52的前端部52b侧的移动被限制部件71的第二限制部73限制。因此,如图8所示,上游侧的纱线端被吸引机构65的吸引口 66a可靠地捕捉。而且,卷绕在纱线蓄留罗拉51上的纺纱纱线Y的下游侧的纱线端向纱线蓄留部52的基端部52a侧的移动被限制部件71的第三限制部74限制。因此,卷绕在纱线蓄留罗拉51上的纺纱纱线Y从纱线蓄留部52的基端部52a侧顺畅地退绕,并被吸引机构65吸入。当卷绕在纱线蓄留罗拉51上的纺纱纱线Y通过吸引机构65而被除去后,单元控制器10使纱线蓄留罗拉51的反向旋转停止,使纱线蓄留罗拉51正向旋转。单元控制器10将示出纺纱纱线Y发生了断头的纺纱单元2的控制信号发送给接纱台车3。由此,接纱台车3移动到该纺纱单元2前,并如上述那样执行接纱动作。下面,说明纱线处理模块80的构成。图9、图10及图11所示的纱线处理模块80相对于图12所示的单元框架40能够装拆地安装。如图12所示,单元框架40是纺纱机I的框架13的一部分,直接或间接地支承牵伸装置6、纺纱装置7及卷绕装置12等。如图9及图10所示,纱线处理模块80具有模块框架81,该模块框架81包括一对侧框架82、中间框架83、底部框架84及前框架85。中间框架83架设在一对侧框架82的中间部之间。底部框架84架设在一对侧框架82的下端部之间。前框架85在中间框架83的上侧架设在一对侧框架82之间。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一对侧框架82之间的空间中的、中间框架83上侧的空间称作上侧空间SI,将中间框架83下侧的空间称作下侧空间S2。纱线处理模块80具有纱线蓄留装置50。在纱线蓄留装置50的构成中,电动马达55配置在上侧空间SI中,并以驱动轴从中间框架83向下侧突出的状态安装在中间框架83上。纱线蓄留罗拉51配置在下侧空间S2中,并被固定在电动马达55的驱动轴上。纱线钩挂部件61配置在下侧空间S2中,并被支承在纱线蓄留罗拉51的前端侧且相对于纱线蓄留罗拉51能够围绕同一轴相对旋转。纱线脱离部件64配置在下侧空间S2中,并能够摆动地支承在一方的侧框架82上。限制部件71配置在下侧空间S2中,并在纱线蓄留罗拉51的侧方被安装在中间框架83上。下限侧纱线蓄留量传感器56配置在下侧空间S2中,并经由托架86安装在中间框架83上。上限侧纱线蓄留量传感器57配置在下侧空间S2中,并安装在限制部件71的下端部。限制部件71以向纱线蓄留罗拉51的后侧突出的方式安装在中间框架83上(参照图11),因此,在纱线处理模块80使背面侧朝下地设置在作业通路中的情况下等,能够防止纱线蓄留罗拉51发生破损。在吸引机构65的构成中,管状部件66配置在下侧空间S2中,并以吸引口 66a与纱线蓄留罗拉51的基端侧锥部53相对的状态安装在中间框架83上。管状部件66的另一端被连接在配置于上侧空间SI中的模块配管34的一端。模块配管34的另一端与例如长方体箱状的连接部35连接。连接部35配置在上侧空间SI中,并被安装在前框架85上。在连接部35的后侧的端面(模块配管的连接端)35a设有与模块配管34连通的开口 36。而且,纱线处理模块80从上游侧按顺序具有引导部件37、清纱器8、张力传感器9、第一引导部件78、纱线动作控制部件75、第二引导部件79、上蜡装置11。引导部件37将纺纱纱线Y从前侧引导至清纱器8的规定位置。引导部件37、清纱器8及张力传感器9以使得纱道位于前框架85的前侧的方式安装在前框架85上。清纱器8贯穿前框架85。用于与单元控制器10电连接的端口 8a位于前框架85的后侧。第一引导部件78及纱线动作控制部件75在前框架85的前侧被安装在张力传感器9的下表面。第二引导部件79及上蜡装置11以使得纱道位于前侧的方式安装在底部框架84上。在上侧空间SI中配置有多个电路板38,该电路板38包括对电动马达55的旋转进行控制的马达控制部,并对纱线处理模块80的各部分进行控制。各电路板38被安装在前框架85上。在各电路板38上设有用于与单元控制器10电连接的连接器38a。在模块框架81的前侧安装有前面板87。在前面板87上设有使配置在下侧空间S2中的纱线蓄留罗拉51、纱线钩挂部件61及纱线脱离部件64在前侧露出的切缺部87a。在前面板87上设有与电路板38电连接的显示部88及操作部89。显示部88显示纺纱单元2的动作状态。操作部89是为了向纺纱单元2提供动作指示而由作业者进行操作的操作按钮等。如图11所示,在一对侧框架82上分别设有向后侧开口的引导槽(引导部)82a。如图12所示,在单元框架40侧的一对纵框架41上分别设有向内侧突出的引导销(被引导部)41a。引导销41a与引导槽82a卡合而被引导,由此,模块框架81相对于单元框架40被定位。在这样被定位的状态下,底部框架84被螺纹固定在单元框架40侧的下侧横框架42上。也就是说,纱线处理模块80的模块框架81相对于单元框架40以能够自由装拆的方式被固定。而且,在单元框架40侧的上侧横框架43上安装有例如长方体箱状的连接部44。连接部44经由供空气流通的单元配管45而与吹风箱4连接。在连接部44的前侧的端面(单元配管的连接端)44a上设有与单元配管45连通的开口 46。以包围开口 46的方式安装有规定厚度的弹性部件47。在模块框架81相对于单元框架40被定位且被固定后,纱线处理模块80的连接部35的端面35a与连接部44的端面44a相对并推压弹性部件47,纱线处理模块80的模块配管34与单元配管45连接。这样,模块配管34相对于单元配管45以能够自由装拆的方式连接,其连接方向与引导槽82a对引导销41a进行引导的引导方向(这里为前后方向)大致一致。在单元框架40附近延伸有与单元控制器10电连接的配线48。在配线48的端部设有与清纱器8的端口 8a连接的连接器48a。在单元框架40附近延伸有多条与单元控制器10电连接的配线49。在各配线49的端部设有与各电路板38的连接器38a连接的连接器49a。由此,在作业者从设在纺纱机I的前侧的作业通路将纱线处理模块80相对于单元框架40进行装拆时,能够一并实施端口 8a与连接器48a的装拆及连接器38a与连接器49a的装拆。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纺纱单元2中,具有纱线蓄留装置50的纱线处理模块80相对于单元框架40以能够自由装拆的方式安装。这样,由于在能够从单元框架40拆下的纱线处理模块80上设有纱线蓄留装置50,所以,通过纺纱单元2能够谋求纱线蓄留装置50的组装、动作确认、维护等针对纱线蓄留装置50的作业的高效化。纱线处理模块80相对于单元框架40安装在前侧,引导槽82a对引导销41a的引导方向及模块配管34相对于单元配管45的连接方向为前后方向。因此,作业者能够容易地从设在纺纱机I的前侧的作业通路到达各纺纱单元2的纱线处理模块80。纱线蓄留装置50具有纱线蓄留罗拉51、电动马达55、电路板38、下限侧纱线蓄留量传感器56、上限侧纱线蓄留量传感器57、吸引机构65、纱线钩挂部件61及纱线脱离部件64。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实施针对这些纱线蓄留装置50的构成零件的作业。纱线处理模块80具有显示部88、操作部89、清纱器8、张力传感器9及上蜡装置
11。由此,与谋求针对纱线蓄留装置50的作业的高效化的同时,能够谋求针对显示部88、操作部89、清纱器8、张力传感器9及上蜡装置11的作业的高效化。在纱线处理模块80的一对侧框架82上分别设有向后侧开口的引导槽82a。在单元框架40的一对纵框架41上分别设有引导销41a。由于引导销41a被引导槽82a引导,所以纱线处理模块80的模块框架81相对于单元框架40被定位。由此,在将纱线处理模块80的模块框架81安装在单元框架40上时,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将模块框架81相对于单元框架40进行定位。纱线处理模块80的模块配管34相对于单元配管45以能够自由装拆的方式被连接。其连接方向与引导槽82a对引导销41a的引导方向(这里为前后方向)大致一致。由此,能够实现模块框架81相对于单元框架40的定位,并且能够实现模块配管34相对于单元配管45的定位。模块配管34经由配置在单元配管45的连接端即连接部44的端面44a上的弹性部件47而与单元配管45连接。由此,在将纱线处理模块80的模块框架81安装在单元框架40上时,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实现模块配管34相对于单元配管45的连接。供给纺纱纱线Y的喂纱装置具有牵伸装置6及纺纱装置7。纺纱装置7是通过空气的旋转流对纤维束F施加捻转而生成纺纱纱线Y的空气纺纱装置。通过这些装置,能够高效地供给高品质的纺纱纱线Y。在纺纱机I中,能够按纺纱单元2对纱线处理模块80进行装拆。因此,例如,能够在仅使成为作业对象的纺纱单元2的动作停止而使其他的纺纱单元2的动作继续的状态下,从使动作停止的纺纱单元2拆下纱线处理模块80,并执行针对纱线蓄留装置50等的作业。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在纺纱机I及纺纱单元2中,供给纺纱纱线的喂纱装置具有牵伸装置6及纺纱装置7,但在本发明的纺纱机及纺纱单元中,从卷绕有纺纱纱线的纱管供给纺纱纱线的喂纱装置等,只要能够供给纺纱纱线,也能够应用其他的喂纱装置。此外,在纺纱装置为空气纺纱装置的情况下,为了防止纤维束的捻转向纺纱装置的上游侧传递,纺纱装置还可以具有由纤维引导部保持并以向纺纱室内突出的方式配置的针。纺纱装置也可以取代这样的针而通过纤维引导部的下游侧端部来防止纤维束的捻转向纺纱装置的上游侧传递。而且,纺纱装置还可以具有彼此向相反方向施加捻转的一对空气喷射喷嘴。在纺纱机I及纺纱单元2中,纱线蓄留装置50具有从纺纱装置7引出纺纱纱线Y的功能。在本发明的纺纱机及纺纱单元中,还可以通过送出罗拉和夹持罗拉从供给纺纱纱线的喂纱装置引出纺纱纱线。在纺纱机I及纺纱单元2中,纱疵检测时的纺纱纱线Y的切断由纺纱装置7中旋转流的停止来实施。在本发明的纺纱机及纺纱单元中,纱疵检测时的纺纱纱线的切断还可以由切割器来实施。在该情况下,切割器可以安装在纱线处理模块80上。若切割器安装在纱线处理模块80上,则能够使切割器与纱线蓄留装置50等一起相对于单元框架40进行装拆。在纺纱机I及纺纱单元2中,以使得在上侧被供给的纺纱纱线Y在下侧被卷绕的方式配置各装置。在本发明的纺纱机及纺纱单元中,还可以以使得在下侧被供给的纺纱纱线在上侧被卷绕的方式配置各装置。在纺纱机I及纺纱单元2中,牵伸装置6的下罗拉以及横动装置23的横动机构通过来自原动机箱5的动力(即,多个纺纱单元2共用)而被驱动。在本发明的纺纱机及纺纱单元中,纺纱单元的各部分(例如,牵伸装置、纺纱装置、卷绕装置等)可以按纺纱单元2被独立地驱动。在纺纱纱线Y的移动方向上,张力传感器9可以配置在清纱器8的上游侧。单元控制器10也可以不是对应于每个纺纱单元2都设置,而是每对应于多个纺纱单元2设置一个。卷绕装置12也可以不是由对应于各个纺纱单元2设置的驱动马达来驱动,而是由多个纺纱单元2共用设置的驱动源来驱动。在该情况下,在使卷装P反向旋转时,摇架臂21通过气缸(省略图示)而移动以使得卷装P从卷绕卷筒22分离,通过设在接纱台车3上的反向旋转用罗拉(省略图示)使卷装P反向旋转。上蜡装置11、张力传感器9、清纱器8、显示部88及操作部89可以设在纺纱单元2上。或者,上蜡装置11、张力传感器9、清纱器8、显示部88及操作部89也可以不设在纱线处理模块80上,而直接设在单元框架40上。在纺纱机I及纺纱单元2中,引导部即弓丨导槽82a设在纱线处理模块80的模块框架81上,被引导部即引导销41a设在单元框架40上。在本发明的纺纱机及纺纱单元中,也可以是引导销等的被引导部设在纱线处理模块的模块框架上,而引导槽等的引导部设在单元框架上。在纺纱机I及纺纱单元2中,模块配管34与单元配管45经由配置在单元配管45的连接端即连接部44的端面44a上的弹性部件47而连接。在本发明的纺纱机及纺纱单元中,模块配管也可以经由配置在模块配管的连接端上的弹性部件、或是配置在模块配管的连接端及单元配管的连接端双方上的弹性部件而与单元配管连接。
权利要求
1.一种纺纱单元,其特征在于,具有 供给纺纱纱线的喂纱装置; 将所述纺纱纱线卷绕在卷装上的卷绕装置; 支承所述喂纱装置及所述卷绕装置的单元框架;和 相对于所述单元框架以能够自由装拆的方式安装的纱线处理模块,所述纱线处理模块具有在所述喂纱装置和所述卷绕装置之间蓄留所述纺纱纱线的纱线蓄留装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纱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纱线处理模块还具有 显示所述纺纱单元的动作状态的显示部;和 为了向所述纺纱单元发送动作指示而由作业者操作的操作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纺纱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纱线处理模块还具有在所述喂纱装置和所述纱线蓄留装置之间对所述纺纱纱线的纱疵进行检测的纱疵检测装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纱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纱线处理模块还具有在所述纱线蓄留装置和所述卷绕装置之间对所述纺纱纱线进行上蜡的上蜡装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纱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纱线处理模块还具有在所述喂纱装置和所述纱线蓄留装置之间对所述纺纱纱线的张力进行测定的张力测定装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纱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纱线蓄留装置具有 卷绕所述纺纱纱线的纱线蓄留罗拉; 使所述纱线蓄留罗拉旋转的驱动马达;和 控制所述驱动马达的旋转的马达控制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纺纱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纱线蓄留装置还具有对卷绕在所述纱线蓄留罗拉上的所述纺纱纱线的蓄留量进行检测的纱线蓄留量传感器。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纺纱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纱线蓄留装置还具有在吸引口中产生空气的吸引流的吸引机构,所述吸引口以与所述纱线蓄留罗拉相对的方式配置。
9.如权利要求6 8的任一项所述的纺纱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纱线蓄留装置还具有 钩挂所述纺纱纱线并将所述纺纱纱线向所述纱线蓄留罗拉卷绕的纱线钩挂部件;和 使所述纺纱纱线从所述纱线钩挂部件脱离的纱线脱离部件。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纱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纱线处理模块还具有相对于所述单元框架以能够自由装拆的方式被固定的模块框架, 在所述单元框架及所述模块框架的一方设有用于将所述模块框架相对于所述单元框架进行定位的引导部,在所述单元框架及所述模块框架的另一方设有被所述引导部引导的被引导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纺纱单元,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供空气流通的单元配管, 所述纱线处理模块还具有相对于所述单元配管以能够自由装拆的方式连接的模块配管, 所述模块配管相对于所述单元配管的连接方向与所述引导部对所述被引导部的引导方向大致一致。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纺纱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模块配管经由配置在所述模块配管的连接端及所述单元配管的连接端的至少一方上的弹性部件而与所述单元配管连接。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纱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喂纱装置具有 对纤维束进行牵伸的牵伸装置;和 对所述纤维束施加捻转而生成所述纺纱纱线的纺纱装置。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纺纱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纺纱装置是通过空气的旋转流对所述纤维束施加捻转而生成所述纺纱纱线的空气纺纱装置。
15.一种纺纱机,其特征在于,具有多个权利要求1 14的任一项所述的纺纱单元。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纺纱单元以及纺纱机。纺纱单元具有供给纺纱纱线的牵伸装置及纺纱装置;将纺纱纱线卷绕在卷装上的卷绕装置;支承牵伸装置、纺纱装置及卷绕装置的单元框架;和相对于单元框架以能够自由装拆的方式安装的纱线处理模块(80)。纱线处理模块(80)具有在牵伸装置及纺纱装置与卷绕装置之间蓄留纺纱纱线的纱线蓄留装置(50)。
文档编号D01H13/00GK103014937SQ201210223650
公开日2013年4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27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20日
发明者冈正毅 申请人: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