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机复合三角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672507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针织机复合三角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针织机复合三角装置,其设置在机头上,人字三角及编织三角固定在机头前表面上,人字三角凹设有针引导面,编织三角上端部凸设形成编织引导面,机头于编织三角周侧开设有穿槽,翻针三角及挺针三角分别匹配穿槽固定设置,翻针三角设置在编织三角上端部,并与人字三角围设形成有翻针引导槽,翻针引导槽与针引导面形状匹配;挺针三角与编织三角两侧腰部贴合设置,挺针三角一侧设置有进针引导面及出针引导面。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编织三角、翻针三角及挺针三角分离设置,利用进针引导面及出针引导面与翻针引导槽、编织引导面的组合关系完成翻针功能、编织功能及假针功能的多种应用,节省了机头的空间,结构简单,运行顺畅。
【专利说明】针织机复合三角装置【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针织机,尤其是涉及一种针织机复合三角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电脑针织横机是针织机行业中技术含量较高的自动化机械,它融合了计算机数字控制、电子驱动、机械设计等技术为一体,机头是电脑针织横机最重要的部件,单系统(直铣针板)电脑针织横机功能多,机头体积小,要在有限空间内完成编织、吊目、翻针及假针动作,会给三角设计带来了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3]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背景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运行顺畅且多功能应用的针织机复合三角装置。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针织机复合三角装置,其设置在机头上,包括人字三角、编织三角、翻针三角及挺针三角,所述人字三角及编织三角固定在机头前表面上,所述人字三角凹设有针引导面,所述编织三角固定在针引导面内侧,所述编织三角上端部凸设形成编织引导面,所述机头于编织三角周侧开设有穿槽,所述翻针三角及挺针三角分别匹配所述穿槽固定设置,所述翻针三角贴合设置在所述编织三角上端部,并与所述人字三角围设形成有翻针引导槽,所述翻针引导槽与针引导面形状匹配;所述挺针三角与编织三角两侧腰部贴合设置 ,所述挺针三角一侧设置有进针引导面,所述挺针三角另一侧设置有出针引导面。
[000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挺针三角包括基块、设置在基块一侧的进针三角及设置在基块另一侧的出针三角,所述进针三角及出针三角分别与编织三角腰部贴合设置,所述进针三角一侧设置有所述进针引导面,所述出针三角一侧设置有所述出针引导面。
[000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机头后表面固定设置有第一电磁驱动装置及第二电磁驱动装置,所述第一电磁驱动装置匹配翻针三角设置,所述第二电磁驱动装置匹配挺针三角设置。
[000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针引导面为M型。
[000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编织引导面为“一”状。
[0009]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针织机复合三角装置通过将编织三角、翻针三角及挺针三角分离设置,利用进针引导面及出针引导面与翻针引导槽、编织引导面的组合关系完成翻针功能、编织功能及假针功能的多种应用,节省了机头的空间,结构简单,运行顺畅。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1]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3为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隐藏翻针三角及挺针三角后的结构示意图。[0013]图4为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人字三角、编织三角、翻针三角及挺针三角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0014]图5为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翻针运行轨迹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6为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编织运行轨迹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7为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假针运行轨迹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技术手段以及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功能,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18]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针织机复合三角装置设置在机头100上,所述针织机复合三角装置包括人字三角10、编织三角20、翻针三角30及挺针三角40,所述人字三角10及编织三角20固定在机头100前表面上,所述人字三角10下端部凹设有M型针引导面11,所述编织三角20固定在针引导面11内侧,所述编织三角20大体成倒立三角形,所述编织三角20上端部凸设形成“一”状编织引导面21。
[0019]所述机头100于编织三角20周侧开设有穿槽50,所述翻针三角30及挺针三角40分别匹配所述穿槽50固定设置,所述翻针三角30贴合设置在所述编织三角20上端部,并与所述人字三角10下端部围设形成有翻针引导槽60,所述翻针引导槽60与针引导面11形状匹配;所述挺针三角40与编织三角20两侧腰部贴合设置,所述挺针三角40包括基块41、设置在基块41 一侧的进针三角42及设置在基块41另一侧的出针三角43,所述进针三角42及出针三角43分别与编织三角20腰部贴合设置,所述进针三角42 —侧设置有进针引导面44,所述出针三角43 —侧设置有出针引导面45。
[0020]所述机头100后表面固定设置有第一电磁驱动装置70及第二电磁驱动装置80,所述第一电磁驱动装置70匹配翻针三角30设置,所述第二电磁驱动装置80匹配挺针三角40设置,启动第一电磁驱动装置70,翻针三角30在第一电磁驱动装置70的磁力吸附下经穿槽50脱离机头100前表面;启动第二电磁驱动装置80,挺针三角40在第二电磁驱动装置80的磁力吸附下经穿槽50脱离机头100前表面。
[0021]本实用新型运行时,机头100在针床的水平方向往复移动,选择性地驱动并设在针床上的织针,从而可以进行编织动作及移圈动作;当第一电磁驱动装置70及第二电磁驱动装置80关闭,此时,进针引导面44、翻针引导槽60及出针引导面45组成翻针运行轨迹90a,织针会随着翻针运行轨迹90a而作相应动作,完成翻针功能;当第一电磁驱动装置70开启,第二电磁驱动装置80关闭,进针引导面44、编织引导面21及出针引导面45在织针的自然阻力下组成编织运行轨迹90b,织针会随着编织运行轨迹90b而作相应动作,完成编织功能;当第二电磁驱动装置80开启,第一电磁驱动装置70关闭,由于织针的自然阻力作用,再加上失去进针三角42及出针三角43的导引作用,无法进入翻针引导槽60内,直接经人字三角10底端部运行到编织三角20 —侧部,并经由编织三角20下端部运行而出,形成假针运行轨迹90c,织针在运行中途退出不能参与编织动作,完成假针功能。
[0022]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针织机复合三角装置通过将编织三角20、翻针三角30及挺针三角40分离设置,利用进针引导面44及出针引导面45与翻针引导槽60、编织引导面21的组合关系完成翻针功能、编织功能及假针功能的多种应用,节省了机头100的空间,结构简单,运行顺畅。
[0023]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针织机复合三角装置,设置在机头上,其特征在于:包括人字三角、编织三角、翻针三角及挺针三角,所述人字三角及编织三角固定在机头前表面上,所述人字三角凹设有针引导面,所述编织三角固定在针引导面内侧,所述编织三角上端部凸设形成编织引导面,所述机头于编织三角周侧开设有穿槽,所述翻针三角及挺针三角分别匹配所述穿槽固定设置,所述翻针三角贴合设置在所述编织三角上端部,并与所述人字三角围设形成有翻针引导槽,所述翻针引导槽与针引导面形状匹配;所述挺针三角与编织三角两侧腰部贴合设置,所述挺针三角一侧设置有进针引导面,所述挺针三角另一侧设置有出针引导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机复合三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挺针三角包括基块、设置在基块一侧的进针三角及设置在基块另一侧的出针三角,所述进针三角及出针三角分别与编织三角腰部贴合设置,所述进针三角一侧设置有所述进针引导面,所述出针三角一侧设置有所述出针引导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机复合三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头后表面固定设置有第一电磁驱动装置及第二电磁驱动装置,所述第一电磁驱动装置匹配翻针三角设置,所述第二电磁驱动装置匹配挺针三角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机复合三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引导面为M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机复合三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引导面为“一”状。
【文档编号】D04B15/36GK203411742SQ201320489361
【公开日】2014年1月29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12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12日
【发明者】肖志胜 申请人:广东慈星电脑横机制造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