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衣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83440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干衣机,属于干衣机装置领域。



背景技术:

干衣机工作基本原理是以加热相对干燥的空气,使干燥空气升温后达到干燥空气可携带水份的能力。高温干热的空气由风扇送达至干衣机滚筒中,接触到湿衣物后对湿衣物进行加热,湿衣物中的水份以水蒸汽的形式析出,此时高温干热的空气迅速吸收衣物表面的水蒸气变为中高温的饱和湿空气,再由风扇的作用把中高温饱和湿空气带离衣物,从而达到干衣的目的。与此同时,为确保干衣机滚筒中的衣物可以均匀干燥,干衣机滚筒绕滚筒中心轴线顺时针单向、逆时针单向转动或顺逆时针交替有规律转动以对衣物进行翻动,这样可以使衣物干燥均匀并可缩短衣物烘干时间,降低衣物缠绕,提升用户使用感。进风装置包括蜗壳和蜗壳内的风扇,在进风装置出风口安装有加热装置,但在操作实践中,气流的主流总是沿旋转方向的侧壁向加热装置流动和在对侧出现较为严重的回流现象(见图1),这样就降低了加热装置的利用效率,而且还会导致加热装置局部过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为了避免此隐患的出现,实践中对加热装置实施了温度保护控制,该控制在加热装置温度超过设置的安全温度时会切断加热丝电源,使之停止加热,但这样会降低烘干效率,延长烘干时间并且多次通断电会影响电器元件寿命。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干衣机,对风扇出风位置进行了改进,调整了气流主流的回流,提高了加热装置的利用效率,避免了加热装置局部过热造成的安全隐患,提高了烘干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技术方案的基本构思是:

干衣机,其内部设置有风机,风机包括蜗壳和风扇,蜗壳内腔为对称结构,风扇位于蜗壳内腔且风扇中心设置于蜗壳内腔的对称轴线上,在风扇朝向蜗壳出风口的一侧设置有导流装置且导流装置与风扇外周具有间隙,且导流装置为对称结构且其中心设置于 蜗壳内腔的对称轴线上。

进一步的,沿风扇的径向看,导流装置朝向风扇的一端长,朝向风扇的一端短,形成类三角形或三角形结构。

进一步的,导流装置沿风扇的径向的长度小于风扇直径。

进一步的,导流装置为倒t形,包括底板及与底板连接且位于底板中部的竖部,底板的底面朝向风扇,竖部的自由端背离底板且朝向蜗壳出风口,竖部垂直于底板底面。

进一步的,倒t形导流装置的底面为弧面,弧面沿风扇外周延展。

进一步的,倒t形导流装置的竖部自其自由端向其与底板连接处通过斜面或者弧面过渡,竖部自其自由端向其与底板连接处由窄逐渐变宽;竖部的自由端为弧形。

进一步的,倒t形导流装置的底板的顶面为弧面;倒t形导流装置的底板的顶面与底面之间通过弧面过渡。

进一步的,倒t形导流装置竖部的自由端的弧形圆心与底板的顶面与底面之间的左右两个弧形的圆心连线形成的夹角α的角度30-90度。

进一步的,导流装置为三角形,三角形的底面朝向风扇,三角形顶角朝向蜗壳出风口,三角形导流装置的两腰与底面之间通过弧面过渡。

进一步的,三角形导流装置的顶角为弧面;三角形导流装置的两腰为平面或弧面,且弧面为向外鼓的弧面。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干衣机,其内设置有风机,风机包括蜗壳和风扇,蜗壳内腔为对称结构,风扇位于蜗壳内腔且风扇中心设置于蜗壳内腔的对称轴线上,在风扇朝向蜗壳出风口的一侧设置有导流装置且导流装置与风扇外周具有间隙,且导流装置为对称结构且其中心设置于蜗壳内腔的对称轴线上,通过导流装置,使风扇产生的气流主流沿导流装置一侧及其相对的蜗壳一侧壁流向加热装置,并且气流主流覆盖加热装置的绝大部分面积或全部,有较少的气流在碰到蜗壳的另一侧壁后折返向风扇方向流动,由于有导流装置,故此部分气流能在蜗壳的另一侧壁与导流装置的导引下重新加入风扇的旋转中,而不会在风扇与蜗壳出口间产生集聚的回流。本发明干衣机提高了风扇的流量与压力,从而实现了风机的效率提升,导流装置可以改善了加热装置温度分布不均匀的问题,提高了加热装置的利用效率,消除了加热装置局部过热的安全隐患,加热装置可以持续加热,不用频繁通断电,从而提高了烘干效率,缩短了烘干时间并且延长了电器元件寿命。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进风装置中的气流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一中干衣机风机的结构示意图及气流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一中倒t形导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一中倒t形导流装置与风扇的配合示意图。

图5是三角形导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三角形导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风扇与蜗壳的三种配合示意图。

图8是风扇与蜗壳的三种配合示意图。

1、蜗壳2、风扇3、加热装置4、回流5、倒t形导流装置6、三角形导流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2所示,干衣机内部设置的风机,包括蜗壳1和风扇2。

蜗壳1内腔为对称结构,风扇2位于蜗壳1内腔且风扇2的中心设置于蜗壳1内腔的对称轴线上,在风扇2朝向蜗壳1出风口的一侧设置有导流装置且导流装置与风扇2外周具有间隙。导流装置为对称结构且其中心设置于蜗壳1内腔的对称轴线上。

由于干衣机要实现顺、逆时针交替有规律转动以对衣物进行翻动,故要使干衣机的风机在风扇顺、逆时针交替有规律转动时均能有效输出相同压力和风量的气流。

下面详述风扇与蜗壳的配合情况:

如图7的三幅图所示,蜗壳1的纵截面包括一圆形轮廓,在此圆形轮廓上设有开口,开口两侧向外各设有一直板,两直板分别与开口两侧的圆形轮廓相切构成u形轮廓,两直板之间与开口相通形成蜗壳1的出风口,风扇2位于圆形轮廓内且位于圆形轮廓中心。

图7中a、b、c三种情况不同之处在于:两直板之间的夹角。

如图8的三幅图所示,蜗壳1的纵截面包括多段渐开轮廓连接组成的类圆形轮廓,在此类圆形轮廓上设有开口,开口两侧向外各设有一直板,两直板分别与开口两侧的类圆形轮廓相切构成u形轮廓,两直板之间与开口相通形成蜗壳1的出风口;风扇2位于 类圆形轮廓内,且风扇2的中心轴位于类圆形轮廓中心远离出风口的一侧。即蜗壳1与风扇2之间的间隙自u形轮廓底部向出风口方向逐渐增大,能够形成更好的风压提高循环风流量。

图8中a、b、c三种情况不同之处在于:两直板之间的夹角。

图7和图8中显示的多种配合情况均可以实现干衣机的风机在风扇顺、逆时针交替有规律转动时均能有效输出相同压力和风量的气流。

如图2所示,沿风扇的径向看,导流装置朝向风扇的一端长,朝向风扇的一端短,形成类三角形或三角形结构。

为了不阻挡风扇2与蜗壳1侧壁之间的气流,使风扇旋转产生的气流能从风扇与蜗壳侧壁之间流出,导流装置沿风扇2的径向的长度小于风扇2的直径。

如图2、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导流装置为倒t形,倒t形导流装置5包括底板及与底板连接且位于底板中部的竖部,底板的底面朝向风扇2,底板的顶面朝向蜗壳出风口,竖部连接于底板顶面,竖部的自由端背离底板且朝向蜗壳出风口。竖部垂直于底板底面。

为了使蜗壳内的气流流动顺畅,不产生啸叫或震动,倒t形导流装置的底面为弧面,弧面沿风扇外周延展。倒t形导流装置的底板的顶面为弧面。倒t形导流装置的底板的顶面与底面之间通过弧面过渡,如图4所示,此弧面的圆弧直径r为4-12mm,在本实施例中,r取8mm。

沿风扇的径向截面看,倒t形导流装置的竖部自其自由端向其与底板连接处通过斜面或者弧面过渡,形成类三角形结构,如采用弧面过渡,则此弧面为向内凹的弧面;倒t形导流装置的竖部自其自由端向其与底板连接处由窄逐渐变宽;竖部的自由端为弧形;倒t形导流装置的外廓整体呈圆滑轮廓。

如图4所示,倒t形导流装置底板的底面与风扇2外周间隙h为5-12mm。沿风扇的径向截面看,倒t形导流装置此方向的截面中,倒t形导流装置竖部的自由端的弧形圆心与底板的顶面与底面之间的左右两个弧形的圆心连线形成的夹角α的角度30-90度。在本实施例中,h取5mm,α取60度。

为了不阻挡风扇2与蜗壳1侧壁之间的气流,使风扇旋转产生的气流能从风扇与蜗壳侧壁之间流出,倒t形导流装置底板两端的距离小于风扇2的直径。

本发明干衣机,其内部的风机包括蜗壳和风扇,蜗壳内腔为对称结构,风扇位于蜗壳内腔且风扇中心设置于蜗壳内腔的对称轴线上,在风扇朝向蜗壳出风口的一侧设置有 导流装置且导流装置与风扇外周具有间隙,且导流装置为对称结构且其中心设置于蜗壳内腔的对称轴线上,通过导流装置,使风扇产生的气流主流沿导流装置一侧及其相对的蜗壳一侧壁流向加热装置,并且气流主流覆盖加热装置的绝大部分面积或全部,有较少的气流在碰到蜗壳的另一侧壁后折返向风扇方向流动,由于有导流装置,故此部分气流能在蜗壳的另一侧壁与导流装置的导引下重新加入风扇的旋转中,而不会在风扇与蜗壳出口间产生集聚的回流。由于在风扇朝向蜗壳出风口的一侧增加了导流装置,该结构可提高风压,根据下述公式,即提高下面公式中的风压δpstatic,而风压δpstatic的增加提高了风扇的效率。提高风压带来的好处是可增大克服系统阻力的能力,使尽可能多的热气流流向干衣机的滚筒内,由于负载量的多少与系统阻力成正比,从而提升了干衣机在较多负载的状况下的烘干效果,实现了干衣机在较多负载的状况下能较快较好烘干衣物。

其中,ηfan为风扇效率,wairpower为风扇输出功率,wshaftwork为风扇输入功率,

q为风量,δpstatic为风压,ω为角速度,tshaft为扭矩。

本发明干衣机,提高了风扇的流量与压力,从而实现了风机的效率提升,导流装置可以改善了加热装置温度分布不均匀的问题,提高了加热装置的利用效率,消除了加热装置局部过热的安全隐患,加热装置可以持续加热,不用频繁通断电,从而提高了烘干效率,缩短了烘干时间并且延长了电器元件寿命。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如图5所示,导流装置为三角形,三角形导流装置6三角形的底面朝向风扇2,三角形顶角朝向蜗壳1的出风口,三角形导流装置6的两腰与底面之间通过弧面过渡。三角形导流装置6的顶角为弧面形成的角。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三角形导流装置的两腰为平面。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三角形导流装置的两腰为弧面,且弧面为向外鼓的弧面。

上述实施例中的实施方案可以进一步组合或者替换,且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思想的前提下,本领域中专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化和改进,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