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樟树籽作为植物染料应用于天然纤维纺织品上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938457阅读:124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天然染料的应用,尤其涉及一种天然樟树籽作为植物染料应用于天然纤维纺织品上的方法。



背景技术:

化工染料、化工产品是我国一大污染源,对人体健康也带来一定的危害。天然植物染料因其来源于自然,对环境无污染、相容性好、可再生。天然染料是指从植物的根、茎、叶、果实、花、动物分泌物、或矿物质中提取出来,制备过程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并可降解,部分天然染料除染色外,还具有保健,杀菌、驱虫的功效;天然植物染料所染服装服饰色彩柔和优雅,同时还有一定的抗菌保健功能,被越来越多关注自身健康、追求自然生态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人群所关注与喜爱。

樟树籽是樟科植物樟树的果实,可榨油,亦可入药;樟树全株又散发清香,可驱虫,且有净化有毒空气的能力,樟树籽富含天然植物色素,有较好的抑菌效果,而且天然的香气,给人一种愉悦的感觉,对人身体产生有利的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利用天然樟树籽作为天然纤维纺织品的植物染料的原料,实现服饰使用者心理与身体安全,提供一种自然资源循环利用的天然樟树籽作为植物染料应用于天然纤维纺织品上的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天然樟树籽作为植物染料应用于天然纤维纺织品上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收集生鲜呈绿色的樟树果,洗净;

b、将天然纤维纺织品褪浆精练,晾干,投入樟树果浆中,涂抹均匀;

c、然后,自然晾晒干;

d、对已染的天然纤维纺织品进行媒染处理,媒染处理完毕取出洗净晾干或烘干;媒染处理条件为:所用媒染液是含亚铁离子、或铝离子、或铜离子,媒染剂重量是所述天然纤维纺织品重量的0.1%~5%,浴比为1∶20~1∶50,温度为20℃~50℃,时间为20~40分钟。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采用果浆涂抹的方式,整个过程不添加任何化学助剂,工艺简单,不存在对环境与人体的危害,便于纺织品的清洁生产;极大地保留樟树果的天然有益成份,对天然的棉、麻、丝、毛均有较好的上色率,染色应用过程不会对自然环境及生产环境造成污染,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染后用环保媒染剂处理,可增加色谱,染色后的织物穿着安全,不会致癌、致畸或引起过敏性反应,与生态环境相容性好可生物降解。

且采用果浆涂抹的方式,使染色的面料产生斑驳的视觉效果,色彩层次丰富、立体感强,染后的衣物清香持久,令人愉悦,同时衣物具有除菌杀虫、防虫蛀的功能。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天然樟树籽作为植物染料应用于天然羊毛上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收集15kg生鲜呈绿色的樟树果,过水洗净;采用泰峰农机机械厂生产的饲料打浆机打成浆状。

步骤二、取胚白色纯羊毛毛衣8件,重量5.2kg,投入果浆中,搅拌、涂抹均匀,提出后自然晾干。

步骤三、后媒染色,浴比为1∶40,按织物重3%的明矾液中,室温运转20分钟,提出清洗晾干。

步骤四、所得颜色为杏粉色,色彩自然古朴、斑驳,有立体感的毛衣,且具有除菌防虫蛀和气味清香的毛衣。

实施例二

天然樟树籽作为植物染料应用于天然蚕丝上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收集20kg生鲜呈绿色的樟树果,过水洗净;采用泰峰农机机械厂生产的饲料打浆机打成浆状。

步骤二、取粗厚真丝连衣裙8件,重量7.8kg,粗厚真丝连衣裙褪浆精练后烘干,即先用适量PH=9.5左右的纯碱约0.5G/L,渗透剂1G/L,精练剂1G/L,浴比1∶20,95℃煮练30分钟,过热水后,再过冷水洗,接着烘干;再投入樟树果浆中,搅拌、涂抹均匀,提出后自然晾干。

步骤三、将晾晒干的连衣裙再投入果浆中,再均匀涂抹一次,取出自然晾晒干。

步骤四、后媒染色,浴比为1∶40,按织物重2%的硫酸亚铁液中,室温运转20分钟,提出清洗晾干。

步骤四、所得颜色为褐灰色,色泽斑驳、立体感和厚重感强烈的连衣裙,且具有除菌杀虫和气味清香醒脑的连衣裙。

实施例三

天然樟树籽作为植物染料应用于天然棉麻上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收集20kg生鲜呈绿色的樟树果,过水洗净;采用泰峰农机机械厂生产的饲料打浆机打成浆状。

步骤二、取棉麻中式上衣10件,重量5kg,棉麻中式上衣先褪浆精练后烘干,即先用适量PH=9.5左右的纯碱约0.5G/L,渗透剂1G/L,精练剂1G/L,浴比1∶20,95℃煮练30分钟,过热水后,再过冷水洗,接着烘干;然后投入樟树果浆中,搅拌、涂抹均匀,提出后自然晾干。

步骤三、后媒染色,浴比为1∶40,按织物重1%的硫酸亚铁液中,室温运转20分钟,提出清洗晾干。

步骤四、所得颜色为深粉灰色,斑驳感和立体感强的棉麻中式上衣,且具有除菌防虫蛀、对环境无污染、对人体有益和天然清香的棉麻中式上衣。

以上所述实施例只是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以此限制本发明的实施范围,除了具体实施例中列举的情况外;凡依本发明之形状、构造及原理所作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