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晾衣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34046阅读:525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晾衣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家具领域,涉及一种衣架,具体为一种可对衣架在晾衣框架上的位置进行控制的一种智能晾衣系统。



背景技术:

在晾晒衣物时,突如其来的降雨或夜晚的寒气会使衣物受潮,潮湿的衣物被其他较干的衣物挡住,无法接受充足的日照,在炎热的夏天,衣物的局部面积经过长时间的暴晒会出现褪色、老化甚至受损的情况,另外衣物材质类型不同,需要的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也不同。这就需要能对晾衣架上的每个衣架进行精细化控制,根据衣物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晾晒方案。目前的电动晾衣架虽然能实现晾衣杆的自动升降、伸缩等变换,但不能感受外界环境的变化和衣物的材质、干湿状况,从而自动调整衣架在晾衣杆上的位置。另外,衣架与晾衣杆一般采用分离式挂钩连接,经常会导致衣架的丢失或损坏、且不便于移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自主判断天气环境和衣物干湿状况、能监测衣物的温度、能设置衣物接受日照的时间、能控制衣架在晾衣杆上的移动和转动的智能晾衣系统。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智能晾衣系统,包括由若干杆件形成的晾衣框架、衣架、支撑框架的支架、控制系统;

所述衣架包括控制衣架在框架上转动和移动的转动驱动装置和移动驱动装置,衣架的挂钩为横梁和竖梁构成的T型结构,所述晾衣框架的杆件为与T型挂钩结构相匹配的轨道;

所述支架包括控制框架升降、伸缩的升降驱动装置和伸缩驱动装置;

所述控制系统包括分别连接到第一处理器的环境监测传感器、第二处理器、第一通信模块;

所述第二处理器分别连接有第二通信模块、转动驱动装置和移动驱动装置、升降驱动装置、伸缩驱动装置;

所述第一通信模块、第二通信模块分别与移动客户端通信连接。

进一步,所述驱动装置为转轴式制动器。

进一步,所述环境监测传感器包括温度传感器、或湿度传感器、或光敏传感器、或风速传感器。

进一步,所述第一处理器还连接有输入模块。

进一步,所述控制系统还包括连接到第一处理器的第三通信模块,以及位于衣架上、连接到第三处理器的弹簧承重感应器、红外线热源传感器、第四通信模块,所述第三通信模块与第四通信模块通信连接。

进一步,所述第三通信模块与若干个第四通信模块无线通信连接。

进一步,所述衣架挂钩的横梁上有滑轮,所述移动驱动装置驱动滑轮在所述轨道上滚动。

进一步,所述框架边框包括长杆和可伸缩短杆,使所述框架能沿短杆方向伸缩;

进一步,所述框架内设置有平行于所述长杆的若干杆件,或平行于所述短杆的若干可伸缩杆件。

进一步,所述支架包括可伸缩的升降杆、支撑杆;所述升降杆包括通过钢绳连接的定滑轮和伸缩驱动装置,升降杆一端固定在地面,另一端固定连接框架、并通过钢绳连接到固定在墙顶的升降驱动装置;所述支撑杆一端连接框架边框短杆,另一端连接所述定滑轮和伸缩驱动装置之间的钢绳,使支撑杆、短杆、升降杆构成三角形支撑结构。

本实用新型实现晾衣框架的自动升降、收缩、衣物的自动晾晒与收回功能。能对晾衣架上的每个衣架的精准化控制,尤其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进行控制。系统结合天气环境和衣物的材质、干湿等信息自动确定衣架在晾衣滑道上的位置;还可根据阳光照射位置和衣物的温度等信息确定衣架在晾衣滑道上转动速度,使衣物均匀的受到阳光照射,满足不同衣物的日照需求和避免衣物局部面积长时间受较强阳光照射;另外在下雨、潮湿等天气环境下,即使用户不在家系统会自动将晾衣系统收到室内,避免衣物被淋湿。

附图说明

图1、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晾衣系统的电路模块连接图。

图3 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晾衣系统的衣架结构示意图。

图4 是构成本实用新型的晾衣框架的杆件结构示意图。

图5 是本实用新型的衣架与晾衣框架的轨道连接示意图。

图6 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晾衣系统收缩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7 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晾衣系统伸展状态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智能晾衣系统,包括由若干杆件形成的晾衣框架1、衣架2、支撑框架1的支架、控制系统;

所述衣架2包括控制衣架在框架1上转动和移动的转动驱动装置32和移动驱动装置33,衣架2的挂钩为横梁和竖梁构成的T型结构,所述晾衣框架1的杆件为与T型挂钩结构相匹配的轨道9;

为了对每个衣架2进行控制,系统中每个衣架2具有编号;

所述支架包括控制框架1升降、伸缩的升降驱动装置34和伸缩驱动装置35;

所述控制系统包括分别连接到第一处理器10的环境监测传感器11、第二处理器30、第一通信模块12;

所述第二处理器30分别连接有第二通信模块31、转动驱动装置32和移动驱动装置33、升降驱动装置34、伸缩驱动装置35;

所述第一通信模块12、第二通信模块31分别与移动客户端20通信连接。

优选的,所述驱动装置为转轴式制动器。

优选的,所述环境监测传感器11包括温度传感器、或湿度传感器、或光敏传感器、或风速传感器。

所述环境监测传感器11将温度、湿度、风速、光照等天气信息传输到所述第一处理器10,第一处理器10根据天气、衣物的材质、干湿等信息确定衣架2在晾衣框架1的位置。第一处理器10将此位置信息传输给第二处理器30,第二处理器30控制所述驱动装置实现晾衣框架1的升降、伸缩、衣架2的位置变换和旋转变换,用户也可在移动客户端20输入指令,直接控制晾衣框架1的升降、伸缩、衣架2的位置变换和旋转变换。

所述衣物信息包括材质、颜色、干重等,数据通过移动客户端20输入,并传输到第一处理器10,第一处理器10根据衣物信息和当前天气信息确定衣架2位置的。

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处理器10还连接有输入模块14,所述衣物的信息也可通过该输入模块14输入。所述输入模块14可为触摸屏。也可通过输入模块14输入指令直接控制晾衣框架1的升降、伸缩、衣架2的位置变换和旋转变换。

如图2、图3所示,所述控制系统还包括连接到第一处理器10的第三通信模块13,以及位于衣架2上、连接到第三处理器40的弹簧承重感应器42、红外线热源传感器43、第四通信模块41,所述第三通信模块13与第四通信模块41通信连接。

第一处理器10与所有衣架2建立通信,接收、处理衣架2的传感器数据,判断衣物的干湿和在阳光下的温度等状况,因此所述第三通信模块13与若干个第四通信模块41无线通信连接。

所述弹簧承重感应器42根据衣物的重量变化来判断衣物的干湿状况。具体地,在挂上衣物时称重量,衣物晾晒过程中按一定时间间隔称重,根据重量的变化来判断衣物的干湿程度。

所述红外线热源传感器43监测衣物的整体温度及局部面积的温度,系统结合天气环境确定衣物接受日照时间和衣架2的旋转速度,使衣物在衣架2的转动下均匀、充分的接受日照,避免阳光对局部面积的直射。

如图4、图5所示,所述衣架2挂钩的横梁上有滑轮15,所述移动驱动装置33驱动滑轮15在所述轨道9上滚动。

本实用新型根据天气情况和衣物干湿状况自动对晾衣框架、及其上的衣架进行控制方式如下:

所述湿度传感器、风速传感器判断到下雨或者湿度较大时,所述第一处理器10将及时的向所述第二处理器30发送衣架2收回的指令,第二处理器30控制所述移动驱动装置33使衣架2从当前位置沿距离出发端50最近的轨道9移动到出发端50,第二处理器30再控制伸缩驱动装置35收缩晾衣框架1,使晾衣系统收回室内。

所述温度传感器、光敏传感器判断到日照较强、温度较高时,所述第一处理器10将结合预先通过客户端20或输入模块14输入的衣物材质、干湿等信息确定对应衣架2在所述框架1的位置,发送衣架2晒出的指令,所述第二处理器30控制所述伸缩驱动装置35伸展晾衣框架1到合适的长度,第二处理器30再控制移动驱动装置33使各个衣架2沿着指定的轨道9滑到指定的位置。

在衣物的晾晒过程中,会有较干的衣物挡住较湿的衣物,衣架2中的弹簧承重感应器42、红外线热源传感器43将各衣物的干湿信息反馈到所述第一处理器10,第一处理器10重新确定各个衣架2的位置。

所述弹簧承重感应器42、红外线热源传感器43判断衣物已经晾干时,所述第一处理器10会发出对应衣架2收回的指令,所述第二处理器30控制移动驱动装置33将此衣架2沿着指定的晾衣轨道9滑到晾衣系统的出发端50。

干衣物在较强阳光下晾晒时,通过客户端20或输入模块14设定衣架2上衣物的日照时间,所述红外线热源传感器43监测到衣物的整体温度和局部过高温度时,所述第三处理器40将此温度信息反馈到第一处理器10,所述第一处理器10确定衣架2转动的速度,并将此速度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二处理器30,控制转动驱动装置32使衣架2按确定的速度转动,使衣物接受均匀的日照,避免衣物在太阳的直射下,表面温度过高,造成老化、褪色等损坏。

本实用新型的供电系统可采用太阳能供电,衣架2采用电池驱动,在晾衣系统的出发端50处具有与供电系统相连的线圈,每个衣架2具有与电池相连的电磁感应线圈44,衣架2在出发端50处完成充电。

如图6、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晾衣框架1、支撑框架1的支架采用以下方案实施:

所述框架1边框包括长杆5和可伸缩短杆6,使所述框架1能沿短杆6方向伸缩;

所述框架1内设置有平行于所述长杆5的若干杆件,或平行于所述短杆6的若干可伸缩杆件。

所述支架包括可伸缩的升降杆3、支撑杆4;所述升降杆3包括通过钢绳8连接的定滑轮7和伸缩驱动装置35,升降杆3一端固定在地面,另一端固定连接框架1、并通过钢绳8连接到固定在墙顶的升降驱动装置34;所述支撑杆4一端连接框架1边框短杆6,另一端连接所述定滑轮7和伸缩驱动装置35之间的钢绳8,使支撑杆4、短杆6、升降杆3构成三角形支撑结构。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是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技术方案基础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所公开的技术内容,不需要创造性的劳动就可以对其中的一些技术特征做出一些替换和变形,这些替换和变形均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