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舒爽轻薄型亚麻、天丝、棉纤维混纺纱网眼纬编提花面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94656阅读:551来源:国知局
高舒爽轻薄型亚麻、天丝、棉纤维混纺纱网眼纬编提花面料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纺织面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舒爽轻薄型亚麻、天丝、棉纤维混纺纱网眼纬编提花面料。



背景技术:

混纺纱是指由二种或二种以上不同纤维按一定比例混合纺制的纱线,其中在混纺纱行业多采用针织的方法来编织面料,并配以提花集圈等技巧,方便制成网眼面料。

在各式各样的纤维种类中,亚麻纤维具有强力高、柔软、细度好、吸水散水快、膨胀率大等特点,但其可纺性差;棉纤维具有良好的吸湿、染色功能,但强力低、抗皱性差;天丝纤维具有透气、吸湿性强、滑爽等良好的服用性能,并具有高强力、抱和力大。以上纤维种类以及其他各式纤维,都被广泛地应用到混纺纱行业,以满足对混纺纱面料在穿着舒适度、面料质感等方面的要求。

专利公告号为CN 204825191U、公告日为2015.12.02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亚麻混纺纱,包括亚麻纤维,还包括涤纶纤维和棉纤维,所述的亚麻纤维、涤纶纤维和棉纤维呈螺旋状交捻成混纺纱本体,所述的混纺纱本体整体呈波浪状且由大直径弧形段和小直径弧形段依次连接而成,所述的亚麻纤维包括长亚麻纤维和短亚麻纤维,所述的短亚麻纤维的直径小于长亚麻纤维的直径,所述的长亚麻纤维和短亚麻纤维加捻成亚麻纤维束。

但是该实用新型中的混纺纱存在穿着舒适度差、质感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舒爽轻薄型亚麻、天丝、棉纤维混纺纱网眼纬编提花面料,其能通过加强连接线圈和浮线以及三种纤维捻制后配合混纺的方式,完成面料的编织目的,本实用新型具有面料结构合理有效以及穿着舒适、质感好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高舒爽轻薄型亚麻、天丝、棉纤维混纺纱网眼纬编提花面料,包括用于构成提花组织的线圈以及浮线,所述线圈包括纬编形成的第一线圈,串套在所述第一线圈上并设有所述浮线的第二线圈,以及串套在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上的第三线圈,所述浮线包括用于与所述第二线圈连接的浮线主体,以及用于与所述第三线圈之间进行缠绕连接的浮线连接部。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浮线连接部包括分别缠绕编织在所述第三线圈两条线圈边上的两组缠绕圈以及用于连接两组所述缠绕圈的连接部中线。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两组所述缠绕圈位于所述连接部中线的两侧或者同一侧。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浮线连接部包括围绕编织在所述第三线圈两条线圈边上的围绕圈,所述围绕圈包括位于所述第三线圈两条线圈边之间的三条围绕圈主体边。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两条所述的浮线主体位于所述围绕圈的两侧或者一侧。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浮线连接部包括位于所述第三线圈两条线圈边之间的绕制线,所述绕制线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三线圈两条线圈边的两侧位置。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第一线圈以及第三线圈由亚麻纤维以及棉纤维在天丝纤维上捻制而成。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第二线圈由亚麻纤维以及天丝纤维捻制而成。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第二线圈的纱线直径大于所述第一线圈以及第三线圈。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第三线圈中串套在所述第一线圈上和串套在所述第三线圈上的线圈数量相等,且交替设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加强连接线圈和浮线以及三种纤维捻制后配合混纺的方式,完成面料的编织目的,本实用新型具有面料结构合理有效以及穿着舒适、质感好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缠绕圈的一种位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缠绕圈的一种位置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围绕圈的一种位置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围绕圈的一种位置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绕制线的位置结构示意图。

(附图2至6中,为了凸显结构特征,将第三线圈两条线圈边的截面放大并设定为圆形,将浮线连接部设定为省去宽度的线条。)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线圈101、第二线圈102以及第三线圈103的纱线捻制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

实施例:如附图1、2、3、4、5以及附图6所示,一种高舒爽轻薄型亚麻、天丝、棉纤维混纺纱网眼纬编提花面料,包括用于构成提花组织的线圈1以及浮线2,所述线圈1包括纬编形成的第一线圈101,串套在所述第一线圈101上并设有所述浮线2的第二线圈102,以及串套在所述第一线圈101和所述第二线圈102上的第三线圈103,所述浮线2包括用于与所述第二线圈102连接的浮线主体201,以及用于与所述第三线圈103之间进行缠绕连接的浮线连接部202。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浮线连接部202用于将所述浮线2与所述其三线圈103进行连接加强,避免了现有技术中,未编织状态的所述浮线2存在的长度过长、容易发生勾丝的问题,而且进一步提高了面料的结构强度。在本实施例中,纬编的所述第三线圈103跨过所述浮线2与所述第一线圈101进行串套,并以上述三个线圈为基本单元进行重复编织。

另一方面,本实施例中的面料在综合了亚麻纤维强力高、柔软性好、吸水能力强,棉纤维吸湿、染色性能好,天丝纤维透气性强、滑爽的特点,使得面料具有综合穿着质感好的优点。

所述浮线连接部202包括分别缠绕编织在所述第三线圈103两条线圈边上的两组缠绕圈20201以及用于连接两组所述缠绕圈20201的连接部中线20202。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缠绕圈20201包括两个以上的连接用缠绕圈,将所述浮线连接部202以及整个所述浮线2缠绕连接在所述第三线圈103两条线圈边上,以保证所述浮线2长度适宜,减少勾丝发生的机率,另一方面,所述连接部中线20202在所述缠绕圈20201处较大的摩擦力作用下,所述连接部中线20202在整个面料被拉扯后,其形变量为较小值,当所述连接部中线20202的长度过长后,也较难通过拉扯动作来均匀所浮线主体201与浮线连接部202的松紧度,所以所述连接部中线20202的长度不宜过长。

两组所述缠绕圈20201位于所述连接部中线20202的两侧或者同一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缠绕圈20201的位置结构包括两种形式,如附图2以及附图3,上述两种方式在所述浮线2的受力作用和位置结构上都有不同,附图2中,所述缠绕圈20201位于所述连接部中线20202的一侧,使得所述第二线圈102的结构更加简单,提高编织方便程度,而附图3中,所述连接部中线20202与两个所述浮线主体201之间倾斜设置,使得所述连接部中线20202以及第二线圈102的受力更加均匀。

所述浮线连接部202包括围绕编织在所述第三线圈103两条线圈边上的围绕圈20203,所述围绕圈20203包括位于所述第三线圈103两条线圈边之间的三条围绕圈主体边。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缠绕圈20201是将两条所述第三线圈103的线圈边作为两个单独个体以进行连接固定,而所述围绕圈20203将两条所述第三线圈103的线圈边作为一个整体,通过围绕、收紧线圈边的方式,提高整个所述浮线2与所述第三线圈103,乃至整个面料的连接强度,避免所述浮线2出现勾丝等问题。

两条所述浮线主体201位于所述围绕圈20203的两侧或者一侧。在本实施例中,如附图3以及附图4所示,当所述浮线主体201位于一侧时,所述围绕圈20203仅仅从所述第三线圈103线圈边的两个外侧进行紧固,而当所述浮线主体201位于两侧时,所述围绕圈20203将所述第三线圈103的两条线圈边进行大范围的静摩擦夹紧,这也是三条所述围绕圈主体边中一条主体边与另外两条之间倾斜设定而带来的有益效果,其中前者位于一侧时的情况具有结构简单,编织方法简单的优点。

所述浮线连接部202包括位于所述第三线圈103两条线圈边之间的绕制线20204,所述绕制线20204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三线圈103两条线圈边的两侧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绕制线20204与两个所述浮线主体201之间倾斜设置,使得所述绕制线20204的两端绕过设置在所述第三线圈103两条线圈边上,增大了所述浮线2与所述其三线圈103的连接强度。

所述第一线圈101以及第三线圈103由亚麻纤维以及棉纤维在天丝纤维上捻制而成。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线圈101以及第三线圈103作为纬编织物的主体,由三种纤维捻制而成,集合了各自的优点,使得面料具有亲水柔软、滑爽透气、轻薄以及使用强度大等鲜明的优点

所述第二线圈102由亚麻纤维以及天丝纤维捻制而成。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线圈102上设有所述浮线2,以用于减小纬编织物的横向延伸性,所以会受到较强力度的拉扯,所以强度较低的棉纤维就不适用于捻制所述第二线圈102。

所述第二线圈102的纱线直径大于所述第一线圈101以及第三线圈10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线圈102上的所述浮线2在面料的使用过程中,会收到较大的拉扯力以减小横向延展性,所以相应地,所述第二线圈102的纱线直径应该大于所述第一线圈101以及第三线圈103,以保证面料的正常使用。

所述第三线圈103中串套在所述第一线圈101上和串套在所述第三线圈103上的线圈数量相等,且交替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线圈102与所述浮线2为同一根纱线,所述浮线2横跨在所述第三线圈103上,而所述第三线圈103的横向交替设置,也使得所述第二线圈102与所述浮线2也交替设置,保证纬编面料横向延展性的适宜得当,避免出现所述浮线2过长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纱线捻制时三种纤维不同的加入配比,最终使得面料中亚麻纤维、天丝(Tencel)纤维、棉纤维为重量配比为45%比30%比25%,以保证最终面料在使用质感上的各种特点。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所述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修改。这些都是不具有创造性的修改,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