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泵系统的基座、热泵系统和家用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49392发布日期:2019-08-16 22:49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热泵系统的基座、热泵系统和家用电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热泵系统的基座以及具有该基座的热泵系统和干衣机。



背景技术:

随着洗衣机技术的发展,具有烘干功能的洗衣机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而利用热泵系统烘干衣物,区别于传统的电加热烘干,具有低温烘干的优势,且衣物烘干后不会起皱紧缩,也不损伤衣物。热泵系统烘干衣物的原理是利用热泵系统对烘干气体进行除湿加热,并循环至滚筒中,不断地带走滚筒内的水汽,以达到烘干衣物的功能。热泵系统烘干衣物是通过除湿的方法达到的,而其除湿的方法是将水汽液化成冷凝水再排走。

热泵系统主要由两器盒承接蒸发器和冷凝器等部件,故冷凝水的排放主要由两器盒上的排水结构实现。现有的热泵系统中各零部件集成为一体,蒸发器和冷凝器均设置在两器盒中,而高温高湿的热空气通过蒸发器后容易产生冷凝水,由于基座中有持续的气流通过,冷凝水容易被风带走,或流动滞后,被冷凝器二次加热,从而降低换热效率,延长烘干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有效引导冷凝水流畅地从排水口排出,且可避免纤毛等异物堵塞排水口导致冷凝水排放不畅的热泵系统的基座。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上述基座的热泵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目的是提供另一种具有上述基座的热泵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上述热泵系统的干衣机。

为实现上述第一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热泵系统的基座,该热泵系统的基座包括第一冷凝水腔,第一冷凝水腔的底壁上开设有排水口。第一冷凝水腔的底壁上靠近排水口处设置有第一排水挡筋,第一排水挡筋位于排水口的流入侧。

由上述方案可见,第一排水挡筋的设置在排水口的流入侧对冷凝水进行过滤,用以阻挡残余的衣物毛屑等异物进入排水口并堆积而堵塞排水口。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第一排水挡筋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排水挡筋分散布置在排水口的流入侧。

进一步的方案是,多个第一排水挡筋以排水口为中心呈放射状布置。

进一步的方案是,多个第一排水挡筋被分成多个挡筋组,每个挡筋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排水挡筋,每个挡筋组均沿直线布置。

进一步的方案是,直线均穿过排水口的中心。

由此可见,排水口位于每组第一排水挡筋的排列方向上,因此第一排水挡筋能够起到引导冷凝水的作用。

进一步的方案是,排水口位于第一排水挡筋的延伸方向上。

由此可见,第一排水挡筋引导冷凝水顺畅地进入排水口。

进一步的方案是,多个挡筋组包括多个第一挡筋组和多个第二挡筋组,每个第一挡筋组靠近排水口的一端与排水口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相等,每个第二挡筋组靠近排水口的一端与排水口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相等。

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二挡筋组靠近排水口的一端与排水口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挡筋组靠近排水口的一端与排水口的中心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二挡筋组与第一挡筋组间隔布置。

由此可见,第一挡筋组与第二挡筋组间隔布置,可使得第一排水挡筋布置的更密集,从而更好地捕获衣物毛屑等异物。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第一冷凝水腔的底壁自远离排水口的一端至靠近排水口的一端自上而下倾斜设置。

由此可见,提高第一冷凝水腔中的冷凝水流向排水口的速度,从而保证热泵系统的换热效率,缩短烘干时间,提高烘干效率。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基座还包括第二冷凝水腔,第二冷凝水腔与第一冷凝水腔连通。第二冷凝水腔设置在第一冷凝水腔的一侧,第二冷凝水腔的底壁自远离第一冷凝水腔一侧至靠近第一冷凝水腔一侧自上而下倾斜设置。

由此可见,第二冷凝水腔的底壁朝向第一冷凝水腔倾斜设置可进一步提高冷凝水的流动速度,以进一步提高烘干效率。

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冷凝水腔的底壁上靠近第二冷凝水腔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排水挡筋,第二排水挡筋位于排水口的流入侧,第二排水挡筋自第一冷凝水腔靠近第二冷凝水腔一侧向第一冷凝水腔内部延伸。

由此可见,第二排水挡筋用于在第一冷凝水腔中靠近第二冷凝水腔一侧阻挡衣物毛屑等异物。

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二冷凝水腔包括蒸发器容置腔和冷凝器容置腔,蒸发器容置腔和冷凝器容置腔均与第一冷凝水腔连通,蒸发器容置腔的底壁上设置有第一引流筋,第一引流筋自蒸发器容置腔远离第一冷凝水腔的一侧向第一冷凝水腔一侧延伸。

由此可见,第一引流筋一方面支撑蒸发器,避免蒸发器悬空,另一方面,起到分散并引导冷凝水的作用,使冷凝水流顺畅地通过排水口排走。

进一步的方案是,冷凝器容置腔的底壁上设置有第二引流筋,第二引流筋自冷凝器容置腔远离第一冷凝水腔的一侧向第一冷凝水腔一侧延伸。

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二引流筋与第一引流筋平行设置。

由此可见,第二引流筋一方面支撑冷凝器,避免冷凝器悬空,另一方面,起到分散并引导冷凝水的作用,使冷凝水流顺畅地通过排水口排走。

进一步的方案是,蒸发器容置腔和冷凝器容置腔之间设置有间隔筋,间隔筋的顶壁与冷凝器容置腔的底壁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第一引流筋的顶壁与第二冷凝水腔的底壁之间的最小距离。

进一步的方案是,间隔筋与第一引流筋平行设置。

由此可见,间隔筋的设置可避免冷凝水进入冷凝器容置腔中,从而被二次加热,降低冷凝器的工作效率,延长烘干时间。

进一步的方案是,间隔筋包括第一间隔筋和第二间隔筋,第一间隔筋和第二间隔筋之间形成狭缝区,狭缝区与第一冷凝水腔连通,第一间隔筋靠近蒸发器容置腔设置,第二间隔筋靠近冷凝器容置腔设置,第二间隔筋的顶壁与蒸发器容置腔的底壁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第一间隔筋的顶壁与蒸发器容置腔的底壁之间的最小距离。

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间隔筋与第二间隔筋平行设置。

由此可见,第一间隔筋和第二间隔筋之间形成狭缝区,冷凝水越过第一间隔筋到达狭缝区并从狭缝区排走,而不会直接到达冷凝器容置腔中。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蒸发器容置腔靠近第一冷凝水腔的一侧开设有第一流出口,冷凝器容置腔靠近第一冷凝水腔的一侧开设有第二流出口,冷凝器容置腔位于比蒸发器容置腔更靠近排水口的位置,第一排水挡筋位于第二流出口与排水口之间。

由此可见,第一排水挡筋位于第二流出口与排水口之间,从而保证从蒸发器容置腔中出来的冷凝水和从冷凝器容置腔中出来的冷凝水均经过第一排水挡筋后流入排水口中,进而排出基座。

为实现上述第二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热泵系统,包括上述的基座。

为实现上述的第三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另一种热泵系统,包括基座、蒸发器和冷凝器,基座为上述的热泵系统的基座,蒸发器安装在蒸发器容置腔中,冷凝器安装在冷凝器容置腔中。

为实现上述第四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家用电器,包括上述的热泵系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两器盒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是图1中A-A处的剖视图。

图3是图1中B-B处剖切并沿逆时针方向旋转90°后的视图。

图4是图1中C-C处的剖视图。

图5是图1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的家用电器为干衣机,干衣机包括机体和热泵系统,参见图1与图2,热泵系统包括基座1、蒸发器2、冷凝器3和风机(未图示)等。

参见图1,热泵系统的基座1包括相连通的第一冷凝水腔4和第二冷凝水腔,且第二冷凝水腔设置在第一冷凝水腔4的一侧,第一冷凝水腔4的底壁45上开设有排水口41,如图4所示,第一冷凝水腔4的底壁45自远离排水口41的一端至靠近排水口41的一端自上而下倾斜设置。

参见图1和图2,第二冷凝水腔包括蒸发器容置腔5和冷凝器容置腔6,蒸发器容置腔5和冷凝器容置腔6均与第一冷凝水腔4连通,蒸发器2安装在蒸发器容置腔5中,冷凝器3安装在冷凝器容置腔6中。如图3所示,蒸发器容置腔5的底壁50和冷凝器容置腔6的底壁60均自远离第一冷凝水腔4一侧至靠近第一冷凝水腔4一侧自上而下倾斜设置,且底壁50和底壁60共面设置。蒸发器容置腔5的底壁50上设置有一条第一引流筋51,第一引流筋51自蒸发器容置腔5远离第一冷凝水腔4的一侧向第一冷凝水腔4一侧延伸,蒸发器2支撑在第一引流筋51上。第一引流筋51一方面用于支撑蒸发器2,避免蒸发器2悬空,另一方面,起到分散并引导冷凝水的作用,使冷凝水流顺畅地流向第一冷凝水腔4中最后通过排水口41排走。

冷凝器容置腔6的底壁60上设置有两条相互平行的第二引流筋61,且第二引流筋61与第一引流筋51平行设置,第二引流筋61自冷凝器容置腔6远离第一冷凝水腔4的一侧向第一冷凝水腔4一侧延伸,冷凝器3支撑在第二引流筋61上。

蒸发器容置腔5和冷凝器容置腔6之间设置有间隔筋,间隔筋与第一引流筋51平行设置,间隔筋的顶壁与冷凝器容置腔6的底壁60之间的最小距离d1大于第一引流筋51的顶壁与第二冷凝水腔的底壁之间的最小距离d2。间隔筋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一间隔筋52和第二间隔筋62,第一间隔筋52和第二间隔筋62之间形成狭缝区7,狭缝区7与第一冷凝水腔4连通,第一间隔筋52靠近蒸发器容置腔5设置,第二间隔筋62靠近冷凝器容置腔6设置,第二间隔筋62的顶壁与蒸发器容置腔5的底壁之间的最小距离d3大于第一间隔筋52的顶壁与蒸发器容置腔5的底壁之间的最小距离d2。

蒸发器容置腔5靠近第一冷凝水腔4的一侧开设有第一流出口53,冷凝器容置腔6靠近第一冷凝水腔4的一侧开设有两个第二流出口63,两个第二流出口63与第一流出口53并排设置,在垂直于第一引流筋51的方向上,第一流出口53的长度大于第二流出口63的长度。冷凝水主要在蒸发器容置腔5中冷凝液化,然后通过第一流出口53排到第一冷凝水腔4中,冷凝器容置腔6中只有少量的冷凝水或者是没有冷凝水,故第一流出口53的长度大于第二流出口63的长度有助于冷凝水的排出,同时避免蒸发器容置腔5中的冷凝水进入冷凝器容置腔6中。另外,冷凝器容置腔6位于比蒸发器容置腔5更靠近排水口41的位置,第一排水挡筋40位于靠近第一流出口63一侧的第二流出口63与排水口41之间。

参见图1和图5,第一冷凝水腔4的底壁45上靠近排水口41处设置有七个挡筋组,七个挡筋组包括四个第一挡筋组42和三个第二挡筋组43,每个第一挡筋组42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排水挡筋40,每个第二挡筋组43也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排水挡筋40,第一排水挡筋40为设置在第一冷凝水腔4的底壁45上的凸起。所有第一排水挡筋40均分散布置在排水口41的流入侧,排水口41的流入侧即在冷凝水流动的方向上排水口41的上游侧。每个第一挡筋组42均沿着穿过排水口41的中心的直线布置,每个第二挡筋组43也均沿着穿过排水口41的直线布置,因此多个第一排水挡筋40以排水口41为中心呈放射状布置,且排水口41位于每个第一排水挡筋40的延伸方向上,因此可以更好地实现引流效果。

每个第一挡筋组42靠近排水口41的一端与排水口41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相等,每个第二挡筋组43靠近排水口41的一端与排水口41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相等。第二挡筋组43靠近排水口41的一端与排水口41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挡筋组42靠近排水口41的一端与排水口41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第二挡筋组43与第一挡筋组42间隔布置。

第一冷凝水腔4的底壁上靠近第二冷凝水腔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排水挡筋44,第二排水挡筋44设置在排水口41的流入侧且位于第二流出口63与排水口41之间,第二排水挡筋44自第一冷凝水腔4靠近所述第二冷凝水腔一侧向第一冷凝水腔4内部延伸,本实施例中,第二排水挡筋44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二引流筋61。

此外,该热泵系统也可以应用在热泵洗干一体机或其他烘干装置等家用电器中。

由上可见,第一排水挡筋的设置在排水口的流入侧对冷凝水进行过滤,用以阻挡残余的衣物毛屑等异物进入排水口并堆积而堵塞排水口。第一冷凝水腔的底壁朝向排水口倾斜设置,同时第二冷凝水腔的底壁朝向第一冷凝水腔倾斜设置,提高第一冷凝水腔中的冷凝水流向排水口的速度,从而保证热泵系统的换热效率,缩短烘干时间,提高烘干效率。第一间隔筋和第二间隔筋的设置可避免冷凝水进入冷凝器容置腔中,从而被二次加热,降低冷凝器的工作效率,延长烘干时间。另外,第一间隔筋和第二间隔筋之间形成狭缝区,冷凝水越过第一间隔筋到达狭缝区并从狭缝区排走,而不会直接到达冷凝器容置腔中。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变化和更改,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