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染色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23259发布日期:2020-05-20 03:05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一种染色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学染色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染色车。



背景技术:

医用手术巾被使用在外科手术中,起到止血的作用。医生在手术过程中长时间盯着血液,容易造成视觉疲劳,当医生视线突然转移到其他地方,例如同伴的白大褂上时容易产生视觉混乱而影响手术效果,因此需要使用绿色的手术巾来消除视觉错觉,从而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现有技术中对医用手术巾进行染色时,通常是在染色车内进行,一般情况下,染色车顶部会设置多个染色缸,染色车的底部会设置车轮,在需要对手术巾进行染色时,工作人员会推动染色车至染料处,之后在染色缸内加入所需要的绿色染料后,将手术巾放入到染色缸内进行染色,在染色过程中,工作人员会经常性触碰染色车,而由于染色车底部的车轮存在,便易使得染色车产生移动,导致染色缸内的染料经常溅出,较为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染色车,可提高染色过程中染色车的平稳性,减少染料的溅出,有利于节约染料。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染色车,包括车体,所述车体的顶部设有若干染色缸,所述车体底壁的两侧分别设有若干第一收纳槽、第二收纳槽,所述第一收纳槽、第二收纳槽内均滑移连接有轮架,且所述第一收纳槽、第二收纳槽内还分别转动连接有第一丝杆、第二丝杆,所述第一丝杆、第二丝杆均穿过且螺纹连接于对应的所述轮架上,所述轮架上设有万向轮,所述车体上还设有驱动所述第一丝杆、第二丝杆同时同向转动的驱动机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车体移动至染料处时,可通过驱动机构带动第一丝杆与第二丝杆同时同向转动,以带动轮架向下运动以使万向轮凸出第一收纳槽与第二收纳槽的槽口并与地面相接触,停止驱动机构的运动,之后推动车体使得万向轮带动车体移动至染料处;需要进行染色时,可通过驱动机构带动第一丝杆与第二丝杆同时反向转动,进而带动轮架向上运动以使万向轮进入到第一收纳槽与第二收纳槽内,使得车体的底壁与地面接触,停止驱动机构的运动;此时由于万向轮全部进入到车体内,且车体的底壁与地面接触,可增加车体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进而可提高染色过程中染色车的平稳性,有利于减少染料的溅出,节约染料。

优选的,所述第一收纳槽、第二收纳槽上方的车体内开设有与所述第一收纳槽、第二收纳槽一一对应的第一驱动腔、第二驱动腔,所述第一丝杆、第二丝杆分别穿设至所述第一驱动腔、第二驱动腔内,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穿设至若干所述第一驱动腔内且一端凸出于车体侧壁的第一驱动轴、穿设至若干所述第二驱动腔内且一端凸出于车体同一侧壁的第二驱动轴、同轴连接于所述第一驱动轴、第二驱动轴上的主动伞齿轮、同轴连接于所述第一丝杆、第二丝杆上且与所述主动伞齿轮垂直啮合的从动伞齿轮、驱动所述第一驱动轴、第二驱动轴同时同向转动的驱动件,所述第一驱动轴、第二驱动轴的主动伞齿轮均朝向同一方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驱动第一丝杆与第二丝杆同时转动时,可通过启动驱动件带动第一驱动轴、第二驱动轴同时转动,此时主动伞齿轮跟随第一驱动轴、第二驱动轴同时转动,并使得从动伞齿轮转动,进而可带动第一丝杆与第二丝杆同时转动。

优选的,所述驱动件包括设置于所述车体外侧壁上且位于第一驱动轴与第二驱动轴之间的电机、同轴连接于所述电机输出轴上的双槽皮带轮、同轴连接于所述第一驱动轴凸出于所述车体侧壁一端的第一皮带轮、同轴连接于所述第二驱动轴凸出于所述车体侧壁一端的第二皮带轮,所述第一皮带轮、第二皮带轮与所述双槽皮带轮之间均套设有驱动皮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驱动第一驱动轴与第二驱动轴转动时,可通过启动电机,带动双槽皮带轮转动,双槽皮带轮通过驱动皮带带动第一皮带轮、第二皮带轮转动,进而使得电机同时带动第一驱动轴与第二驱动轴转动。

优选的,所述车体的顶部上开设有若干供所述染色缸放置的容纳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容纳槽,以便于将染色缸从车体上拿下,以对染色缸进行清洗并更换染色液。

优选的,所述染色缸的顶部凸出于所述容纳槽的槽口,且所述染色缸凸出于容纳槽槽口的外侧壁上向外延伸有凸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拿取染色缸时,可通抓住凸边将染色缸从容纳槽中提出,更加方便快捷。

优选的,所述车体内设有若干与所述容纳槽相连通的排液管,所述染色缸的底部开设有与所述排液管相对的出液口,所述排液管上设有控制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出液口及排液管,在需要对染色缸内的染色液进行清洗或更换时,可通过打开控制阀先将染色液排出,以减轻染色缸的重量,进而可使得染色缸的拿取更加轻松,且可减少染色缸在拿取过程中溅到衣物上。

优选的,所述出液口朝向所述排液管的一侧凸出设置有出液管,所述出液管的外侧壁抵紧于所述排液管的内侧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于排液管内壁抵紧的出液管,可使得染色液可顺利流入至排液管内,以减少染色液进入到染色缸底部与容纳槽槽底之间的缝隙中。

优选的,若干所述排液管包括主管及若干分管,所述主管远离所述容纳槽的一端贯穿于所述车体的外侧壁,若干所述分管远离所述容纳槽的一端与所述主管相连通且位于所述车体内,所述控制阀包括设置于所述主管上的主控阀及设置于所述分管上的分控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排液管分成主管及若干分管,使得若干染色缸内的染色液可通过分管先汇集到主管内再进行排出,使得整个车体上仅设计一个将染色液排出的出口即可,以便于对染色液进行集中处理。

优选的,所述容纳槽的槽壁上开设有贯穿所述容纳槽槽口的定位槽,所述染色缸的外侧壁上设有与所述定位槽相卡接的定位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定位块与定位槽,在将染色缸放置收纳槽的过程中,可先通过将定位块对准定位槽并沿定位槽向下运动,再将染色缸放入至容纳槽内,以使的出液管可对准插入至排液管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通过设置驱动机构,可带动丝杆转动以将万向轮收纳至车体内,使得车体底壁与地面接触,以提高染色过程中染色车的平稳性,减少染料的溅出,有利于节约染料;

2.通过设置容纳槽,以便于将染色缸从车体上拿下,以对染色缸进行清洗并更换染色液。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染色缸及排液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收纳槽与第二收纳槽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车体的仰视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车体;11、第一收纳槽;12、第二收纳槽;13、轮架;131、万向轮;14、第一丝杆;15、第二丝杆;16、第一驱动腔;17、第二驱动腔;2、染色缸;21、凸边;22、出液口;23、出液管;24、定位块;3、驱动机构;31、第一驱动轴;32、第二驱动轴;33、主动伞齿轮;34、从动伞齿轮;35、驱动件;351、电机;352、第一皮带轮;353、第二皮带轮;354、双槽皮带轮;4、驱动皮带;5、容纳槽;51、定位槽;6、排液管;61、主管;62、分管;7、控制阀;71、主控阀;72、分控阀。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染色车,包括长方体状的车体1,车体1的顶部设有若干用于对手术巾进行染色的染色缸2。

车体1的顶部上对应于染色缸2的位置开设有若干供染色缸2放置的容纳槽5,以便于将染色缸2可从车体1上拿下进行清洗,染色缸2的顶部凸出于容纳槽5的槽口,且染色缸2凸出于容纳槽5槽口的外侧壁上背对染色缸2方向延伸有凸边21,凸边21靠近车体1的侧壁所在位置高于容纳槽5的槽口,在拿取染色缸2时,可手持于凸边21上,以便于拿取时更加快速。

容纳槽5的槽壁上竖直开设有定位槽51,定位槽51远离容纳槽5槽底的一端贯穿容纳槽5的槽口,染色缸2的外侧壁上对应于定位槽51的位置固定有与定位槽51相卡接的定位块24。

参照图1、图2,车体1内设有与若干容纳槽5一一对应且与容纳槽5相连通的排液管6,染色缸2的底部开设有与排液管6相对的出液口22,以使染色缸2内的染色液通过出液口22流入排液管6内以排出,每个排液管6上均设置有控制阀7,可通过打开控制阀7以将进入到排液管6内的染色液排出。

若干排液管6包括主管61及若干与染色缸2一一对应的分管62,主管61远离容纳槽5的一端贯穿于车体1的外侧壁,若干分管62的一端与容纳槽5相连通,另一端与主管61相连通且朝主管61方向呈倾斜设置;控制阀7包括设置于主管61上且远离容纳槽5的主控阀71、设置于分管62上且靠近容纳槽5的分控阀72,染色液排出时,先打开分控阀72,使得染色缸2内的液体先流动至分管62并汇集至主管61内,再打开主控阀71将液体排出。

参照图2、图3,出液口22朝向排液管6的一侧向排液管6方向延伸有出液管23,出液管23一体成型于染色缸2的底部,出液管23延伸至排液管6内部后,出液管23的外侧壁抵紧于排液管6的内侧壁,使得染色液流至排液管6的过程中,减少染色液溢出至染色缸2的底部与容纳槽5的槽底之间。

参照图4、图5,车体1底壁宽度方向的两端沿长度方向分别开设有若干第一收纳槽11、第二收纳槽12,第一收纳槽11、第二收纳槽12的槽口贯穿车体1的底壁,且第一收纳槽11、第二收纳槽12的数量均优选为两个,且两个第一收纳槽11与两个第二收纳槽12均位于车体1长度方向的两端。

第一收纳槽11、第二收纳槽12内均滑移连接有轮架13,轮架13的外侧壁与第一收纳槽11、第二收纳槽12的槽壁相抵,轮架13背对染色缸2的一侧设固定有万向轮131,第一收纳槽11、第二收纳槽12内还分别设有第一丝杆14、第二丝杆15,第一丝杆14、第二丝杆15的一端竖直转动连接于第一收纳槽11、第二收纳槽12的槽底,另一端穿过且螺纹连接于对应的轮架13内。

第一收纳槽11、第二收纳槽12上方的车体1内开设有与第一收纳槽11、第二收纳槽12一一对应的第一驱动腔16、第二驱动腔17,第一丝杆14穿设至第一驱动腔16,第二丝杆15穿设至第二驱动腔17内。

参照图5、图6,车体1上还设有驱动第一丝杆14、第二丝杆15同时且同向转动的驱动机构3;驱动机构3包括沿车体1长度方向水平穿设至若干第一驱动腔16内且一端凸出于车体1外侧壁的第一驱动轴31、沿车体1长度方向水平穿设至若干第二驱动腔17内且一端凸出于车体1外侧壁的第二驱动轴32、同轴固定连接于第一驱动轴31与第二驱动轴32上的主动伞齿轮33、同轴固定连接于第一丝杆14与第二丝杆15上且位于第一驱动腔16与第二驱动腔17内的从动伞齿轮34、驱动第一驱动轴31与第二驱动轴32同时同向转动的驱动件35,从动伞齿轮34与主动伞齿轮33相互垂直啮合;第一驱动轴31、第二驱动轴32凸出于车体1外侧壁的一端位于车体1的同一外侧壁上,且第一驱动轴31、第二驱动轴32上主动伞齿轮33的小头端均朝向同一方向。

驱动件35包括固定连接于车体1外侧壁上的电机351、同轴连接于电机351输出轴上的双槽皮带轮354、同轴连接于第一驱动轴31凸出于车体1外侧壁一端的第一皮带轮352、同轴连接于第二驱动轴32凸出于车体1外侧壁一端的第二皮带轮353,电机351与第一驱动轴31、第二驱动轴32凸出于车体1外侧壁的一端处于同一侧,且电机351位于第一驱动轴31与第二驱动轴32之间,电机351到第一驱动轴31的距离与电机351到第二驱动轴32的距离相同;第一皮带轮352、第二皮带轮353与双槽皮带轮354之间均套设有驱动皮带4,电机351与第一驱动轴31之间的驱动皮带4套设于第一皮带轮352与双槽皮带轮354靠近车体1的槽内,电机351与第二驱动轴32之间的驱动皮带4套设于第二皮带轮353与双槽皮带轮354远离车体1的槽内。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

移动车体1时,启动电机351,带动双槽皮带轮354转动,双槽皮带轮354通过驱动皮带4带动第一皮带轮352、第二皮带轮353转动,以同时带动第一驱动轴31与第二驱动轴32转动,此时主动伞齿轮33开始转动并带动从动伞齿轮34开始转动,并使得第一丝杆14与第二丝杆15跟随从动伞齿轮34转动,进而带动轮架13向下运动以凸出第一收纳槽11与第二收纳槽12的槽口并与地面相接触,停止电机351,之后推动车体1使得万向轮131带动车体1移动。

车体1移动至指定位置后,启动电机351并使得电机351输出轴反向运动,带动双槽皮带轮354反向转动,双槽皮带轮354通过驱动皮带4带动第一皮带轮352、第二皮带轮353反向转动,以同时带动第一驱动轴31与第二驱动轴32反向转动,此时主动伞齿轮33开始转动并带动从动伞齿轮34开始转动,并使得第一丝杆14与第二丝杆15反向转动,进而带动轮架13向上运动以进入到第一收纳槽11与第二收纳槽12内,使得车体1的底壁与地面接触,停止电机351,使得车体1保持稳定,以开始染色工作。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