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毡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589186发布日期:2021-01-08 14:24阅读:289来源:国知局
毛毡针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毛毡制品的纤维交织的毛毡针。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毛毡针,公知有通过在截面为三角形的针身的角部形成缺口从而形成多个较小的爪(倒钩)而成的毛毡针(参照例如专利文献1)。在使用这样的毛毡针对毛毡料进行穿孔时,在将针插入时倒钩捕捉纤维并且在拔出针时将纤维释放,从而能够高效地对纤维进行交织。

这样的毛毡针的倒钩成为顶端突出来的悬垂形状,由此能够在将毛毡针插入毛毡料时高效地补充纤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33157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持续使用这样的毛毡针时,会存在与纤维接触的倒钩的顶端发生磨损并且悬垂形状消失的问题。若悬垂形状消失,则纤维的保持性能会降低,因此纤维的交织性能会降低。如此,存在因毛毡针的持续使用而导致纤维的交织性能降低这样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持续使用的情况下纤维的保持性能也不容易降低、即纤维的交织性能不容易降低的毛毡针。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而做成的,一种毛毡针,其是在针身的表面形成有倒钩的毛毡针,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倒钩的两侧面形成有随着向上端方向去而向侧方突出的悬垂形状。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如上述那样,在倒钩的两侧面形成有随着向上端方向去而向侧方突出的悬垂形状。根据这样的结构,即使在纤维被拉拽而要从倒钩掉落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两侧面的悬垂形状来抑制纤维的移动。即,不是像以往那样利用倒钩的前表面而是能够利用倒钩的侧面来保持纤维,因此,能够不依赖容易磨损的倒钩的前表面的悬垂形状地保持纤维。因此,无论由磨损导致的倒钩前表面的角度变化如何,都能够稳定地维持纤维的保持性能,因此,能够提供一种即使在长时间持续使用的情况下纤维的交织性能也不容易降低的毛毡针。

此外,也可以是,倒钩的针尖侧的前端部形成为与毛毡针的轴向垂直。换言之,也可以在倒钩的前表面不设置悬垂形状。根据这样的结构,无论倒钩的前表面的磨损的进行情况如何,都能够将纤维的保持性能保持为恒定。另外,纤维的保持性能也不会过高,因此能够在拔出毛毡针时使纤维顺利地从倒钩脱落。

另外,也可以是,在倒钩的侧面的上端缘设置有非悬垂区域。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利用非悬垂区域来调整倒钩的侧面的悬垂形状的高度。例如,为了避免纤维的保持性能过高而在拔出毛毡针时纤维没有从倒钩释放这样的问题,也能够特意将悬垂形状的高度设定为较低,使纤维易于脱落。

附图说明

图1是毛毡针的外观图。

图2是a部放大图。

图3是b部放大图。

图4是c-c线剖视图。

图5是d-d线剖视图。

图6是e-e线剖视图。

图7是从f方向观察图3而观察到的图。

图8是倒钩附近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9是倒钩附近的放大图,图9的(a)是将毛毡针插入到毛毡料时的说明图,图9的(b)是将毛毡针从毛毡料拔出时的说明图。

图10是变形例1的倒钩附近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11是变形例2的倒钩附近的局部放大侧视图(相当于b部放大图)。

图12是变形例2的g-g线剖视图。

图13是变形例2的h-h线剖视图。

图14是变形例3的倒钩附近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15是变形例3的倒钩附近的局部放大侧视图(相当于b部放大图)。

图16是变形例3的i-i线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毛毡针10用于毛毡制品的纤维交织。如图1所示,该毛毡针10具备:针杆11,其形成为大致l字形;和针身12,其与针杆11的顶端连续。

该毛毡针10例如安装于板而使用。在供毛毡针10安装的板以与针杆11的直径大致相同的大小形成有多个安装孔。将毛毡针10插入该安装孔并从针杆11侧进行敲击等从而将针杆11压入并安装于安装孔。利用机械使如此安装有多个毛毡针10的板进行往复运动。若以与该往复运动的板相面对的方式配置毛毡料,则毛毡针10的顶端(针身12)会反复刺入毛毡料。通过该动作而对毛毡料进行穿孔从而使纤维50交织。

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针身12的截面为三角形形状。具体而言,针身12是利用平坦的侧面12b将r角形状的3个角部12a相连而成的形状,成为倒角后的三棱柱状。

另外,如图2所示,在该针身12的表面形成有用于钩挂纤维50的多个倒钩20。通过在针身12的角部12a设置缺口部14从而形成倒钩20,分别在针身12的3个角部12a以预定间隔设置有多个倒钩20。

该倒钩20形成为钩状,构成为在利用毛毡针10对毛毡料进行穿孔时拉拽毛毡料的纤维50。即,如图9的(a)所示,在将毛毡针10插入毛毡料时倒钩20会捕捉纤维50并且进入毛毡料的内部。由此,将纤维50拉拽,执行纤维50的拉紧。之后,如图9的(b)所示,在将毛毡针10从毛毡料拔出时,所捕捉的纤维50从倒钩20被释放。通过反复进行这样的动作从而能够使毛毡料的纤维50交织而拉紧。

以下,详细论述上述的倒钩20的形状。

如上述那样,本实施方式的倒钩20是通过在针身12的角部12a设置缺口部14而形成的。如图3~图8所示,该缺口部14是对针身12的角部12a进行切割而形成的,作为切割面,其具备底面15和与底面15的针尖29侧的部分连续的倾斜面16。由于倒钩20是对针身12的角部12a进行切割而形成的,因此,在沿着毛毡针10的轴向观察时倒钩20形成为不会从针身12的轮廓线突出。

缺口部14的底面15形成为与针身12的轴线平行。不过,该底面15是与针身12的轴线平行的曲面,以中央向针身12的外周方向鼓出的方式形成。

缺口部14的倾斜面16形成为相对于针身12的轴线倾斜。该倾斜面16也是以中央鼓出的方式形成的曲面。

此外,通过如上述那样使底面15和倾斜面16由鼓出的曲面形成,从而使缺口部14的缘部的边缘缓和。通过使缘部的边缘平缓地形成,从而降低纤维50与边缘磨擦而断掉的可能性,因此,倒钩20对纤维50的保持性能提高。

此外,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缺口部14在俯视时成为大致u字形。并且,大致u字形的内部留存而未被切除,从而形成了倒钩20。因此,缺口部14(底面15)与倒钩20之间的分界25成为大致u字形。

如图7所示,该倒钩20的面向针尖29的前表面21在俯视时成为r角形状,与该前表面21连续的侧面22在俯视时成为直线形状。利用该前表面21和两侧的侧面22来形成图8所示那样的倒钩20的上升面。另外,两侧的侧面22借助由曲面形成的前表面21而连接。由此,在前表面21与侧面22之间的分界线不存在边缘,成为纤维50不容易受损伤的形状。

此外,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倒钩20的前表面21成为顶端不悬垂的形状。换言之,倒钩20的针尖29侧的前端部形成为与毛毡针10的轴向垂直。

另一方面,如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倒钩20的侧面22倾斜地立起,成为随着向上端方向(上升方向)去而向侧方突出的悬垂形状。换言之,在以与毛毡针10的轴向垂直的截面观察时,形成为倒钩20的上方(远离毛毡针10的中心那一侧)的宽度比下方(靠近毛毡针10的中心那一侧)的宽度大。

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倒钩20的上端处的两侧面22的宽度w1形成为比倒钩20的下端处的两侧面22的宽度w2大。另外,如图6所示,倒钩20的上端处的两侧面22的宽度w3形成为比倒钩20的下端处的两侧面22的宽度w4大。

通过具有这样的侧面22从而使倒钩20能够可靠地捕捉纤维50。即,如图9的(a)所示,在将毛毡针10插入毛毡料时纤维50会钩挂于倒钩20。钩挂到倒钩20的纤维50被倒钩20的侧面22的悬垂形状限制了向上方的移动,因此,能在使纤维50不向上方脱离的前提下将其保持。并且,在将毛毡针10拔出时,将纤维50按压于倒钩20的张力消失,因此纤维50会从倒钩20脱落而被释放。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倒钩20的侧面22形成有随着向上端方向去而向侧方突出的悬垂形状。根据这样的结构,即使在纤维50被拉拽而要从倒钩20掉落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两侧面22的悬垂形状来抑制纤维50的移动。即,不是像以往那样利用倒钩20的前表面21而是能够利用倒钩20的侧面22来保持纤维50,因此能够不依赖容易磨损的倒钩20的前表面21的悬垂形状地保持纤维50。因此,无论由磨损导致的倒钩20的前表面21的角度变化如何,都能够稳定地维持纤维50的保持性能,因此,能够提供一种即使在长时间持续使用的情况下纤维50的交织性能也不容易降低的毛毡针10。

另外,倒钩20的针尖29侧的前端部形成为与毛毡针10的轴向垂直。换言之,在倒钩20的前表面21未设置悬垂形状。根据这样的结构,无论倒钩20的前表面21的磨损的进行情况如何,都能够将纤维50的保持性能保持为恒定。另外,纤维50的保持性能也不会过高,因此能够在拔出毛毡针10时使纤维50顺利地从倒钩20脱落。

(变形例1)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通过在倒钩20的侧面22设置缺口部14从而形成了悬垂形状。并且,该悬垂形状在针身12的中途截止,未在针身12的全长上形成。

然而,并不限于此,如图10所示,也可以在针身12的全长上形成悬垂形状。

(变形例2)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倒钩20的针尖29侧的前端部形成为与毛毡针10的轴向垂直。

然而,并不限于此,倒钩20的针尖29侧的前端部也可以相对于毛毡针10的轴向倾斜。即,如图11~图13所示,也可以在倒钩20的前表面21设置悬垂形状。并且,也可以利用该前表面21的悬垂形状和侧面22的悬垂形状进一步提高纤维50的保持性能。

此外,在该图10~图13所示的例子中,如图12所示,倒钩20的上端处的两侧面22的宽度w5形成为比倒钩20的下端处的两侧面22的宽度w6大。另外,如图13所示,倒钩20的上端处的两侧面22的宽度w7形成为比倒钩20的下端处的两侧面22的宽度w8大。

在设为这样的结构时,即使因倒钩20的前表面21磨损而导致角度发生变化,也能够利用侧面22的悬垂形状来维持纤维50的保持性能。因而,能够提供一种即使在长时间持续使用的情况下纤维50的交织性能也不容易降低的毛毡针10。

(变形例3)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倒钩20的侧面22中,侧面22的整体成为悬垂形状。

然而,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在倒钩20的侧面22的上端缘设置非悬垂区域23。即,如图14~图16所示,倒钩20的侧面22也可以由上方(远离毛毡针10的中心那一侧)的非悬垂区域23和下方(靠近毛毡针10的中心那一侧)的悬垂区域24构成。

在非悬垂区域23中,如图16所示,在以与毛毡针10的轴向垂直的截面观察时,形成为随着向上方(远离毛毡针10的中心的方向)去而两侧面22的宽度逐渐变小或两侧面22的宽度不变化。因此,在非悬垂区域23中未形成抑制纤维50的移动的悬垂形状。

另一方面,在悬垂区域24中,在以与毛毡针10的轴向垂直的截面观察时,形成为随着向上方(远离毛毡针10的中心的方向)去而两侧面22的宽度逐渐变大。例如,如图16所示,悬垂区域24的上端处的两侧面22的宽度w9形成为比悬垂区域24的下端处的两侧面22的宽度w10大。因此,在悬垂区域24中形成有抑制纤维50的移动的悬垂形状。

此外,如图15和图16所示,上述的非悬垂区域23是利用大致三棱柱状的针身12的侧面12b而形成的。即,也可以是,大致三棱柱状的针身12的两侧面12b以随着朝向角部12a去而逐渐靠近的方式倾斜,因此该针身12的侧面12b会在倒钩20的侧面22有所体现,从而形成顶端较窄形状的非悬垂区域23。在如此利用针身12的形状来制作非悬垂区域23时,能够省略用于制作非悬垂区域23的加工。另外,通过使非悬垂区域23与针身12的侧面12b平齐,从而能够在插入毛毡针10时不产生多余的阻力。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利用非悬垂区域23来调整倒钩20的侧面22的悬垂形状的高度。通过设置非悬垂区域23从而能够特意将悬垂形状的高度设定为较低,因此能够使纤维50易于从倒钩20脱落。由此,能够避免纤维50的保持性能过高而在拔出毛毡针10时纤维50没有从倒钩20释放这样的问题。

此外,非悬垂区域23并不限于利用针身12的侧面12b而形成的形态。例如也可以对倒钩20的侧面22的上端缘进行倒角加工从而形成非悬垂区域23。

附图标记说明

10、毛毡针;11、针杆;12、针身;12a、角部;12b、侧面;14、缺口部;15、底面;16、倾斜面;20、倒钩;21、前表面;22、侧面;23、非悬垂区域;24、悬垂区域;25、分界;29、针尖;50、纤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