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编织机的织带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23429发布日期:2020-11-06 12:38阅读:83来源:国知局
一种编织机的织带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编织机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编织机的织带装置。



背景技术:

编织带是指以各种纱线为原料制成的狭幅状织物或管状织物,品种繁多,广泛用于服饰、鞋材、箱包、工业、农业、军需、交通运输等各产业部门。编织带采用自动织带机加工生产,现有技术中已经有多种型号的自动织带机可供选择,能够对生产多种规格的织带产品。上述设备已经实现了连续式、自动化的生产过程,除了初始的上线操作需要人工辅助以外,织带机可以不间断地连续生产织带产品。

现有的织机设备通常体积庞大,占用生产车间的空间。将织机设备设计得小型化是一个明显的趋势,通过令织机整体更加紧凑并优化织机的编织动作,令织机具备更优的工作特性,保证产品生产效率的同时提升产品质量。其中,织带装置作为核心的装置对编织机的设计以及工作特性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结构紧凑、织带效率高的编织机的织带装置。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编织机的织带装置包括横梁,在横梁上安装有基座,在基座的前部设有两个前部导套、后部设有两个后部导套,在基座上设有静编织组件以及由前动编织组件和后动编织组件构成的编织组件,还包括驱动前动编织组件和后动编织组件产生交替编织动作的驱动组件;静编织组件包括采用底座安装在基座上的相对的两个静织板,在静织板的顶部边缘安装有静织针;前动编织组件包括底部带有两个前部导杆的前升降托板,两个前部导杆分位于两个前部导套内,在前升降托板的内侧边缘安装有多个前连接块,在各前连接块的顶部边缘安装有前动织针;后动编织组件包括底部带有两个后部导杆的后升降托板,两个后部导杆分位于两个后部导套内,在后升降托板的内侧边缘安装有多个后连接块,在各后连接块的顶部边缘安装有后动织针。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设计合理的编织机的织带装置,与现有的织带装置相比,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将驱动组件、静编织组件和两个动编织组件形成一个组合化的整体,令整个装置结构更加紧凑,占用空间小,便于以整体的方式向编织机的机架上进行安装。通过设置编织组件由静编织组件和动编织组件构成,并且令两个动编织组件由驱动组件同步驱动交替动作,令编织动作更加简洁高效,提升了织带产品的生产效率。本编织机的织带装置通过优化整体结构,令织机实现高速编织的动作模式,令维护操作变得便捷,同时保证了织带产品的质量。

优选地:驱动组件包括上转轴、中间转轴和下转轴,在上转轴的中部安装有上部转块、下转轴的中部安装有下部转块,在中间转轴的中部安装有驱动上部转块和下部转块动作的主动轮;在前动编织组件的前升降托板与上部转块和上转轴构成的组合体之间设有第一拉杆,在后动编织组件的后升降托板与下部转块与下转轴构成的组合体之间设有第二拉杆。

优选地:在上部转块和下部转块上均设有销轴,主动轮为椭圆形,在主动轮的轮盘上设有供销轴置入的滑道。

优选地:基座的两个前部导套位于中部位置、两个后部导套位于两边位置;第一拉杆为一根,上端与前升降托板的中部铰接连接、下端与上部转块铰接连接,第二拉杆为左右两根,上端与后升降托板的两端铰接连接、下端与安装在下转轴上的连接基座铰接连接。

优选地:在基座的一端设有第一连接板,在基座的另一端设有第二连接板。

优选地:基座采用分位于两端下方的抱箍与横梁安装固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编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静编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中动编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转轴;2、中间转轴;3、下转轴;4、主动轮;5、下部转块;6、连接基座;7、上部转块;8、第一拉杆;9、第二拉杆;10、横梁;11、第一连接板;12、第二连接板;13、基座;13-1、抱箍;13-2、前部导套;13-3、后部导套;14、前动编织组件;14-1、前升降托板;14-2、前部导杆;14-3、前连接块;14-4、前动织针;15、静编织组件;15-1、底座;15-2、静织板;15-3、静织针;16、后动编织组件;16-1、后升降托板;16-2、后部导杆;16-3、后连接块;16-4、后动织针。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

技术实现要素:
、特点及功效,兹举以下实施例详细说明。

请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的编织机的织带装置包括横梁10,在横梁10上安装有基座13,在基座13的前部设有两个前部导套13-2、后部设有两个后部导套13-3,在基座13上设有静编织组件15以及由前动编织组件14和后动编织组件16构成的编织组件,还包括驱动前动编织组件14和后动编织组件16产生交替编织动作的驱动组件。

将本织带装置整体向编织机的机架上进行安装时,横梁10的两端与机架进行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基座13采用分位于两端下方的抱箍13-1和固定螺钉与横梁10安装固定。

本实施例中,为了提升基座13的结构强度,在基座13的一端设有第一连接板11,在基座13的另一端设有第二连接板12。第一连接板11和第二连接板12两者与基座13采用螺栓进行固定连接,并采用螺栓与编织机的机架之间进行固定连接,保证了基座13与机架之间的结合强度,提升了本织带装置的结构强度和运行稳定性。

基座13的前部和后部各设有两个导套,四个导套可以与基座13一体成型得到,具体地,将金属块置于加工中心的操作台上,通过铣削和钻孔等加工步骤加工得到基座13与四个导套(两个前部导套13-2和两个后部导套13-3)的一体式构件,之后采用左右两个抱箍13-1与横梁10固定连接。

请参见图图3和图5,静编织组件15包括采用底座15-1安装在基座13上的相对的两个静织板15-2,在静织板15-2的顶部边缘安装有静织针15-3,在整个编织操作的过程中,静编织组件15是不动的。

请参见图3和图4,前动编织组件14包括底部带有两个前部导杆14-2的前升降托板14-1,两个前部导杆14-2分位于两个前部导套13-2内,在前升降托板14-1的内侧边缘安装有多个前连接块14-3,在各前连接块14-3的顶部边缘安装有前动织针14-4。

后动编织组件16包括底部带有两个后部导杆16-2的后升降托板16-1,两个后部导杆16-2分位于两个后部导套13-3内,在后升降托板16-1的内侧边缘安装有多个后连接块16-3,在各后连接块16-3的顶部边缘安装有后动织针16-4。

如图中所示,在前升降托板14-1的内侧边缘设有向上方延伸的、带有多个安装孔的前针座板体,各前连接块14-3采用螺钉与前针座板体固定连接,在各前连接块14-3的顶部边缘安装前动织针14-4;在后升降托板16-1的内侧边缘设有向上方延伸的、带有多个安装孔的后针座板体,各后连接块16-3采用螺钉与后针座板体固定连接,在各后连接块16-3的顶部边缘安装后动织针16-4。在整个编织操作的过程中,前动编织组件14与后动编织组件16两者是动作的,在前部导杆14-2与前部导套13-2的配合下以及后部导杆16-2与后部导套13-3的配合下,前升降托板14-1带动其各个前连接块14-3及前动织针14-4作升降移动、后升降托板16-1带动其各个后连接块16-3及后动织针16-4作升降移动,与静编织组件15配合实现织带的编织。

请参见图1和图2,可以看出:驱动组件包括上转轴1、中间转轴2和下转轴3,在上转轴1的中部安装有上部转块7、下转轴3的中部安装有下部转块5,在中间转轴2的中部安装有驱动上部转块7和下部转块5动作的主动轮4。整个装置安装到编织机的机架上之后,为中部转轴2配置驱动电机。

如图2中所示,在上部转块7和下部转块5上均设有销轴,主动轮为椭圆形,在主动轮4的轮盘上设有供销轴置入的滑道。这样当驱动电机驱动中间转轴2带动主动轮4转动时,由于上部转块7和下部转块5两者的销轴与主动轮4的轮盘上的滑道侧壁配合,可知上部转块和下部转块5两者各自以上转轴1和下转轴3为中心作上下摆动,由于上部转块7和下部转块5两者一个位于上方另一个位于下方,因此两者的摆动动作是交替进行的,对两个动编织组件的驱动作用也是交替发生的。

在前动编织组件14的前升降托板14-1与上部转块7和上转轴1构成的组合体之间设有第一拉杆8,在后动编织组件16的后升降托板16-1与下部转块5与下转轴3构成的组合体之间设有第二拉杆9,上述两组拉杆用于将上部转块7和下部转块5两者的摆动传递给前动编织组件14和后动编织组件16。

本实施例中,基座13的两个前部导套13-2位于中部位置、两个后部导套13-3位于两边位置。第一拉杆8为一根,上端与前升降托板14-1的中部铰接连接、下端与上部转块7铰接连接,第二拉杆9为左右两根,上端与后升降托板16-1的两端铰接连接、下端与安装在下转轴3上的连接基座6铰接连接。(如图1和图2中所示,连接基座6采用抱箍及固定螺栓与下转轴3固定连接)。

如此设置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第一拉杆8与第二拉杆9之间产生干扰,另一方面,令四个导套及导杆构成的导向组件分布在两端与中间位置,能够提升对前动编织组件14和后动编织组件16两者的导向能力,同时令产生的振动在基座13上均匀分布,有利于提升整机工作的稳定性。

工作过程:

牵引由线架放线的多股编织线,装载到静编织组件15和前动编织组件14、后动编织组件16上,启动驱动组件的驱动电机,本织带装置开始编织织带,编织方式属于现有工艺要求,本专利中不赘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