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衣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802426发布日期:2022-07-19 22:20阅读:94来源:国知局
干衣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衣物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干衣机。


背景技术:

2.干衣机是一种利用电加热等方式对洗好的衣物进行烘干的家用电器。干衣机在其滚筒和底座之间形成有内部循环风道,风机和加热器置于底座中,加热后形成的热风进入烘干滚筒内对湿衣物进行干燥,热风将滚筒内的湿气带出到底座中形成冷凝水。
3.目前,一般会通过水泵将底座中的冷凝水泵送至干衣机设置的水盒内,将水盒拿出即可实现对冷凝水的排放。同时,还将水盒放置在水盒槽内,水盒槽通过溢水管与底座连通。而在干衣过程中,如果没及时处理水盒中的水,水盒中溢出的水会溢出到水盒槽内,再通过回水管回流到底座。
4.但是,现有的上述干衣机中,溢流管很容易将底座与外界空气连通,无法保证内部循环风道的密闭性,造成了热量散失并增加干衣机能耗的问题,降低干衣机的效率。
5.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干衣机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的干衣机中回水管很容易将底座与外界空气连通,无法保证内部循环风道的密闭性,造成了热量散失并增加干衣机能耗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干衣机。
7.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干衣机中,包括机身以及位于所述机身内的滚筒,所述机身内在所述滚筒的下方设置有底座,所述底座上形成有与所述滚筒的出风口连通的储水腔,所述储水腔内设置有溢水槽;所述机身在所述底座的上方设置有用于放置盛水盒的水盒槽,所述水盒槽的底部的出水孔连接有回水管,所述回水管的底端由上向下伸至所述溢水槽的底部;还包括引水管,所述引水管的第一端伸至所述储水腔的底部并位于所述溢水槽外侧,所述引水管的第二端设置成能够向所述盛水盒出水。
8.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干衣机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溢水槽为所述底座上形成的凹陷;或者,所述溢水槽由所述底座上形成的凸环围设而成;或者,所述溢水槽由所述底座上设置的围板围设而成;或者,所述溢水槽为固定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储水罐。
9.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干衣机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溢水槽的顶部或者侧部形成有溢水口。
10.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干衣机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溢水槽的顶部设置有供所述回水管的底端伸入的通孔,所述回水管的底端由上向下竖直或者倾斜地伸至所述溢水槽的底部;或者,所述溢水槽的侧部设置有供所述回水管的底端伸入的通孔,所述回水管的底端由上向下倾斜伸至所述溢水槽的底部。
11.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干衣机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水盒槽为所述机身上形成的凹腔;或者,所述水盒槽为连接在所述机身上的设置有凹槽的容器。
1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干衣机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水盒槽内设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设置成将所述盛水盒支撑在所述出水孔的上方;或者,所述水盒槽在位于所述出水孔的一侧设置有放置所述盛水盒的空间。
13.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干衣机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水盒槽的内壁上设置有与所述盛水盒的卡接部配合的卡槽。
14.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干衣机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引水管上设置有水泵。
15.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干衣机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干衣机的加热器设置在所述底座上;并且/或者,所述干衣机的加热器为电加热器或者热泵加热器。
16.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干衣机中,通过底座的储水腔内设置有溢水槽,底座的上方设置有底部连接有回水管的水盒槽,并且回水管的底端由上向下伸至溢水槽的底部。如此,溢水槽中的水很容易对回水管的底端形成水封结构,外界的空气无法通过回水管进入底座中,从而保证了内部循环风道的密闭。
17.此外,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干衣机中,溢水槽的顶部或者侧部形成有溢水口。如此,在溢水槽的多种设置方式的情况下,均可以使得溢水槽中存有较多的水量高于回水管的底端,使得气体更不容易通过由水盒槽通过回水管和溢水槽进入底座中。
附图说明
18.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干衣机。附图中:
19.图1为本实施例的干衣机中热空气内部循环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施例的干衣机中底座与水盒槽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施例的干衣机中溢水槽与回水管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22.附图标记列表
23.1-机身;10-滚筒;20-底座;201-储水腔;202-溢水槽;2021-溢水口;2022-通孔;30-盛水盒;40-水盒槽;50-回水管;60-循环风道。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5.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6.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
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7.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的干衣机中溢流管很容易将底座与外界空气连通,无法保证内部循环风道的密闭性,造成了热量散失并增加干衣机能耗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干衣机。
28.图1示出了本实施例中干衣机中热空气内部循环的结构;图2示出了本实施例中干衣机中底座与水盒槽连接的结构;图3示出了本实施例中干衣机中溢水槽与回水管连接的结构。
29.需要说明的是,图1示出了本实施例中干衣机中热空气内部循环的结构,如图所示,图中的箭头方向为空气循环方向,干衣机在其滚筒10和底座20之间通过风道首尾连接从而形成闭合的内部循环风道60,风机(图中未示出)和加热器置于底座20中,加热后形成的热风进入烘干滚筒10内对湿衣物进行干燥,热风将滚筒10内的湿气带出到底座20中形成冷凝水,储水腔201用于收集干衣机冷凝器产生的冷凝水。
30.如图1-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提供的干衣机中,该干衣机,包括机身1,在机身1内设有滚筒10、底座20和用于放置盛水盒30的水盒槽40,滚筒10和水盒槽40均位于底座20的上方,在底座20上形成有与滚筒10的出风口连通的储水腔201,使得热风将滚筒10中的湿气从滚筒10的出风口带出后在储水腔201中形成冷凝水,储水腔201通过引水管(图中未示出)将存于其内部的冷凝水送至盛水盒30中,在储水腔201内还设置有溢水槽202,溢水槽202通过回水管50与水盒槽40连通,其中,回水管50的底端伸至溢水槽202的底部。
31.需要说明的是,在干衣机进行工作前,需要提前向水盒槽40中注入适量的水,以使溢水槽202中能够有足够的水将回水管50的底端水封。
32.在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干衣机中,通过底座20中储水腔201设置的溢水槽202,以及溢水槽202通过回水管50与水盒槽40连通且回水管50的底端伸至溢水槽202的底部。如此,回水管50与溢水槽202之间形成水封,从而阻止空气从回水管50进入底座20中,从而保证了内部循环风道60的密闭。
33.具体地,引水管(图中未示出)的第一端伸至储水腔201的底部并位于溢水槽202外侧,引水管的第二端设置成能够向盛水盒30出水。如此,以实现将储水腔201中的冷凝水排至盛水盒30中,人们可以直接将盛水盒30中的冷凝水倒掉。
34.为了使得储水腔201的水能够快速排出同时又不减少储水腔201中的储水量,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在引水管上设置水泵(图中未示出)。通过水泵实现将储水腔201中的水分转移至盛水盒30中。
35.图2示出了本实施例中干衣机中底座与水盒槽连接的结构,如图2所示,储水腔201中设置的溢水槽202,溢水槽202通过回水管50与水盒槽40连通,水盒槽40中设有盛水盒30。
36.储水腔201中设置的溢水槽202,一方面,溢水槽202用于接收回水管50中的水并将接收到的水送至储水腔201中,这就需要溢水槽202与储水腔201连通;另一方面,溢水槽202中需要留有部分水与回水管50形成水封,以使空气不会从回水管50进入底座20中,这就需要溢水槽202中的储水部与储水腔201相对独立。
37.具体地,溢水槽202可以为底座20上形成的凹陷,这里的凹陷具体是底座20中储水腔201的底板向内凹形成,即储水腔201的最低位置为凹陷,从而溢水槽202可以与储水腔201连通,同时又可以使的溢水槽202的储水部与储水腔201保持相对独立,即在对储水腔
201的水分进行抽出时,不会使得溢水槽202的储水部中的水分被抽走,因此可以时刻保持溢水槽202与回水管50密封。
38.替代性地,溢水槽202也可以由底座20上形成的凸环围设而成,这就使得溢水槽202与储水腔201隔开,在对储水腔201的水分进行抽出时,依然不会使得溢水槽202的储水部中的水分被抽走,因此可以保持溢水槽202与回水管50密封。
39.替代性地,溢水槽202还可以由底座20上设置的围板围设而成,通过围板的设置也可以将溢水槽202的储水部与储水腔201隔开,在对储水腔201的水分进行抽出时,依然不会使得溢水槽202的储水部中的水分被抽走,因此可以保持溢水槽202与回水管50密封。
40.替代性地,溢水槽202还可以为固定设置在底座20上的储水罐,储水罐与底座20固定连接,同样储水罐的设置依然可以使得溢水槽202的储水部与储水腔201隔开,同样在对储水腔201的水分进行抽取时,溢水槽202中的储水部依然留有水,从而使得溢水槽202与回水管50密封。
41.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对于溢水槽202的结构描述仅是示意性的,在其他不同的实施例中溢水槽202也可以为其他结构。
42.请继续参见图2,如图所示,水盒槽40可以与机身1一体成型,此处一体成型可以是在机身1的面板冲压直接形成。水盒槽40一体成型的设置可以减少干衣机的零件装配。
43.当然,水盒槽40也可以是一个凹槽的容器,通过紧固件固定在机身1上。此处的紧固件可以是螺钉。水盒槽40通过螺钉固定在机身1上,便于检修更换。
44.进一步地,水盒槽40可以为金属材质,例如铝、钢等,也可以为塑料。可以根据具体的工况来选择具体的材料。
45.为了便于存取盛水盒30,同时,当盛水盒30中的水盛满后,溢出的水通过水盒槽40送至回水管50中,在水盒槽40内出水孔的上方设有支撑架(图中未示出),其能够形成盛水盒30中的水溢出后流至水盒槽40的底部的出水孔的通道或者间隙。支撑架可以为若干个支板组合形成,例如十字型、人字形和米字形等,这样的结构既保证了支撑强度又可以节约成本。
46.当然,也可以将水盒槽40位于出水孔的一侧设置凸起或者凹陷来代替支撑架,只要能够将盛水盒30放置在水盒槽40中,同时能够将溢出的水通过水盒槽40的底部的出水孔送至回水管50中即可。
47.图3示出了本实施例中干衣机中溢水槽与回水管连接的结构,如图3所示,溢水槽202的侧部设有溢水口2021,当溢水槽202盛满水时,多出的水会从溢流口2021中排出,溢水槽202的顶部设置有供回水管50的底端伸入的通孔2022,回水管50的底端由上向下竖直地伸至溢水槽202的底部。
48.通过把溢水口2021设在溢水槽202的侧部,既可以溢水口2021与回水管50的底端存在一定的高度差,使溢水槽202中有足够的水与回水管50形成水封,又可以降低溢水槽202中的存水量,加快冷凝水的排出。
49.当然,溢水口2021也可以设在溢水槽202的顶部,只要满足溢水口2021与回水管50的底端能够形成水封的最小高度差即可。
50.通过溢水槽202的顶部设有供回水管50的底端伸入的通孔2022,以及回水管50的底端由上向下竖直地伸至溢水槽202的底部,能够使得溢流出的水更快的通过回水管50进
入溢水槽202中,实现回水循环。
51.可以理解的是,溢水槽202的顶部设有供回水管50的底端伸入的通孔2022,以及回水管50的底端由上向下竖直地伸至溢水槽202的底部仅仅是示意性的描述,溢水槽202的侧部也可以设有供回水管50的底端伸入的通孔2022,回水管50的底端也可以倾斜的伸至溢水槽202的底部。
5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干衣机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水盒槽40的内壁上设置有与盛水盒30的卡接部配合的卡槽。如此,能够使得盛水盒30位置固定,准确的接收引水管中的冷凝水。
53.示意性的,盛水盒30的卡接部可以为弹性卡扣,当盛水盒30插入水盒槽40时,盛水盒30中对应的弹性卡扣卡在水盒槽40的卡槽中,以使盛水盒30与水盒槽40固定连接。当需要将盛水盒30中取出时,只需将盛水盒30整体向上提起即可。
54.当然,盛水盒30的卡接部可以为弹性卡扣只是示意性的,盛水盒30的卡接部还可以为能够使得盛水盒30能够方便的从水盒槽40中存取其他结构。
55.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干衣机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干衣机上还设置有对盛水盒的水位进行检测的水位检测器。如此,能够尽快提醒人们将盛水盒中的水排出,避免因冷凝水过多影响干衣机正常工作。
56.示例性地,本实施例中的水位检测器还包括接收水位检测器信号的控制器,以及提醒人们排水的发声器。当盛水盒中盛满水时,水位检测器检测到盛水盒30盛满水,并发出信号至控制器中,控制器接收到此信号后发出打开发生器发出声音,以此来提醒人们进行排水。
57.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干衣机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干衣机的加热器设置在底座20上,加热器为电加热器或者热泵加热器。如此,电加热器和热泵加热器能够快速加热烘干气体,同时电加热器和热泵加热器易于获取,可以降低干衣机的成本。
58.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所述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
59.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