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建筑的施工方法及其专用的起重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42392阅读:57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层建筑的施工方法及其专用的起重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造建筑物的施工方法及其专用设备,尤其涉及建造多层建筑的特殊方法及其专用的起重设备。
现有的多层建筑的通常施工方法的基本特征是由基础开始向上逐层叠加,主要施工现场的高度不断变化,并且必须在现场架设逐层升高的垂直运送设备。这些基本特征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下面所述的各种问题1、多层建筑施工现场高度的逐层增加,使建筑材料、设备、施工人员的运送难度和成本都随之增大,垂直运送设备的效率也逐渐降低,并制约了整个工程进度的提高;2、远离地面、空间狭小并且不断升降变化的施工现场难以实现高度机械化和自动化;而且,在楼体外侧凌空搭建并且还要逐层升降的脚手架能够提供的施工空间和承重能力都很有限,基本上只能为建筑工人提供手工作业的操作台,难以满足机械化施工的要求;3、规模庞大和复杂的脚手架和模板组件必须不断升降移动,甚至反复拆装;不可缺少的竖向运输系统、脚手架、活动模架的租用、安装、拆卸以及运行费用占掘了整个工程成本的很大比例,也耗用了整个工程的建设周期中的很大部分。而这部分费用和工期的耗用都是现有建筑方法带来的大量无功消耗,并非形成建筑物本身所必须;4、复杂昂贵而且身躯庞大的吊塔系统必须随着楼层的增加而不断加高,其运送效率也随之不断降低;5、在上述施工环境下,建筑工人的手工作业量和劳动强度都难以降低,整体效率不高,施工质量不易控制;6、施工现场的危险性和对建筑物周边环境的威胁都较大;7、高度不断变化而且完全敞开的高空施工现场无法提供整个场地的封闭隔温环境。因此,在冬季、酷暑季节或雨雪强风气候中,都难以满足建筑材料、施工人员和设备所需的气温和作业条件;8、由于施工环境的矛盾和施工过程的相互干扰,以及还可能存在投资步骤问题的限制,按着现有的建筑方法进行施工的楼盘项目,其土建工程与装饰工程基本上不能同时进行。因此,建设周期很难缩短。大厦的“封顶”往往只意味着工程仅完成大约一半。余下的外墙装饰工程和室内装饰工程仍然需要很长的工期。所谓的“几天一层楼”的施工速度的意思仅仅是土建框架几天升高了一层楼。如果按着整个建筑工程周期来平均计算,全部建完每层楼平均需要的时间往往是多个“几天”;9、越来越讲究外观造型的现代楼宇,其顶部的形状和结构往往比较复杂和特殊。空中旋转厅、凌空悬伸造型、尖顶、高塔、楼桥之类的异型建筑结构的施工往往由于过高的施工场地而变得异常困难,造价也因此提高;10、土建工程中的粗糙裸露的楼体框架、脚手架、护网,以及给人以威胁感的十字吊塔,构成了一个个毫无美感甚至丑陋恐怖的庞然大物散布在现代都市中,使周围已经建成的漂亮楼群难以形成完美景观。如果没有建筑技术上的突破,在任何处于不断发展和新旧更迭中的现代都市当中,这种状况将始终存在;11、处于城市上空的一座座裸露的钢混楼体框架和上面的开放的施工现场,以及用于搭建脚手架的数量极大的肮脏管件、篱笆和网布,是向市区随风散发粉尘碎屑的重要来源;12、“半拉子工程”的大量存在,与现在的建筑施工方法有直接关系。其原因是,一方面,按现有的建筑施工方法,一栋大楼必须分期建设。先完成土建工程,然后再进行楼内外基本装修。而且,没有进行基本装修的土建工程无法交付使用。而另一方面,鉴于一项楼盘工程的投资额很大,工期也很长,投资方为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或者投资方在工程初期资金不足,计划逐步筹措等原因,其建设资金一般都是分期到位。后续资金往往还处于流动之中,甚至还没有着落。影响投资方后续资金能否如期到位的因素很多,而且难以准确预测。当其中任何因素导致后续资金不及时到位,就会产生未完工的“半拉子工程”。按着现有建筑施工方法建造的这种水泥框架“大厦”虽然消耗了巨大的投资,却没有任何使用价值。不仅无法产生任何效益回报,还造成了巨额资金沉淀,并且不断产生利息、维护和折旧等方面的数目可观的开支。因此,“半拉子工程”反过来又成为阻碍投资方后续资金到位的巨大障碍和沉重负担,甚至还会拖垮投资方本身。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如上所述的诸多问题,本发明提出新的多层建筑施工方法及其专用起重设备的目的是1、避免主要建筑材料、设备和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的长距离的竖向运送;2、使施工现场离地面的高度足够低,并且,使施工现场的位置、范围和高度都基本保持稳定,从而为机械化和自动化作业提供有利条件;3、避免大量使用脚手架和活动模架,并且大幅度减少脚手架和模板组件的拆装和移动作业,显著缩短无效作业过程;4、避免使用吊塔或施工电梯之类的竖向高行程运送设备;5、大幅度减少手工作业过程,为提高效率和保证质量创造条件;6、降低施工现场的危险性和施工场地对周边环境的安全威胁;7、为施工现场的全封闭和全天候作业创造便利条件;8、为土建工程和装饰工程的同步实施创造便利条件,从而为大幅度缩短建设周期提供可能;9、为大幅度降低特殊造型的楼顶结构的施工难度、施工周期和工程费用提供条件;10、避免楼体框架构件、脚手架、护网以及吊运设备的大面积暴露;为施工中的建筑体提供美观的外表;11、提供便于封闭的施工现场,为减小粉尘碎屑对外界的污染创造便利条件;12、为避免“半拉子工程”的出现提供技术解决途径。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首先,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多层建筑物的施工方法,其区别于现有建筑施工方法的特征在于包含如下施工过程a、当建造了至少包括基础在内的底部建筑体之后,以该底部建筑体作为作业场地,制造该多层建筑物的一层或若干层顶部建筑层;制成的顶部建筑层不与底部建筑体固定连接;以底部建筑体为依托,设置多个起重设备,各起重设备的顶升部件分别顶托在该顶部建筑层上的足以共同承载该顶部建筑层全部重量的若干部位上;b、协调控制各个起重设备,将制成的顶部建筑层整体同步抬升一个设计层高后停止,并暂时利用这些起重设备或其他临时支撑物支撑和稳定被抬升的顶部建筑层;c、仍以底部建筑体为作业场地,在被抬升的顶部建筑层下方空出的施工空间中,制造一中间建筑层的主体结构;该中间建筑层的重量由底部建筑体直接或间接承载,但该中间建筑层不与底部建筑体固定连接;并且,该中间建筑层的上部与先前被抬升的顶部建筑层的底部相对位置相互对应结合,并接替上述的起重设备或其他临时支撑物支撑顶部建筑层d、继续将上述的各起重设备的顶升部件分别顶托在该中间建筑层主体结构上的足以共同承载包括该中间建筑层在内的全部上方建筑体的总重量的若干部位上然后,协调控制各个起重设备,将包括这一中间建筑层在内的全部上方建筑体整体同步抬升一个设计层高后停止,并暂时利用这些起重设备或其他临时支撑物支撑和稳定被抬升的全部上方建筑体;e、仍以底部建筑体为作业场地,在被抬升的上方建筑体下空出的施工空间中,制造另一中间建筑层的主体结构;该中间建筑层的重量由底部建筑体直接或间接承载,但该中间建筑层不与底部建筑体固定连接;并且,该中间建筑层的上部与先前被提升的上一中间建筑层底部相对位置相互对应结合,并接替上述的起重设备或其他临时支撑物支撑全部上方建筑体;f、继续将上述的各起重设备的顶升部件分别顶托在该中间建筑层主体结构上的足以共同承载包括该中间建筑层在内的全部上方建筑体的总重量的若干部位上;然后,协调控制各个起重设备,将包括这一中间建筑层在内的全部上方建筑体整体同步抬升一个设计层高后停止,并暂时利用这些起重设备或其他临时支撑物支撑和稳定被抬升的全部上方建筑体;g、依此类推,根据该多层建筑的设计要求循环重复上述e、f过程若干次;h、在进行上述施工过程中,在被抬升的上方建筑体的内部和外部进行其他施工作业。比如楼板和墙体门窗的施工、管线的敷设、楼梯和整体卫生间的安装、电梯和空调设备的预装、户外阳台的安装和修饰,楼体外墙的涂饰,甚至玻璃幕墙的施工等等。其次,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还提出了专用于本发明所述的多层建筑施工方法的专用起重设备,该专用起重设备具有以下特征a、该设备包括若干竖直安装的导向柱和依靠导向柱导向的顶升部件;b、包括可以安装在各顶升部件上端之间的可拆卸的承重桥;c、包括可向各顶升部件传递起重力并驱动各顶升部件沿导向柱竖直升降的动力系统;d、包括控制各顶升部件进行同步顶升作业的控制系统;e、包括可以阻止各顶升部件和导向柱倾斜的支撑部件;f、当各顶升部件升到上极限位置后,被各顶升部件围绕的中部有用于构建建筑物柱体和梁体的必要施工空间;在该空间的底部有用于承托建筑体的托座。
本发明的实施所依赖的关键技术是适用于这种施工方法的起重设备。当然,变通地采用现有的起重设备也可以实施本发明提出的多层建筑的施工方法,但其效率和效果可能会变差。不管采用何种起重设备,其综合起重能力都必须符合楼层设计高度和楼体预计总重量的要求。
一般来说,一栋十几层的塔楼完工时总重量不会超过3千吨。并且至少有20根支柱。如果每根支柱用四根顶升部件支撑,则每根顶升部件承担的平均最大静压力不会超过40吨。而现有技术中的单台液压起重机械已经可以产生数百吨的顶升力。因此,本发明提出的专用起重设备中的动力系统完全可以引用现有技术中的液压起重原理。
显然,当本发明应用于高层建筑的施工时,应该同时采用有效的计算机监测系统监控楼体关键部位的受力状态的变化和楼体的倾斜度的变化,并据此统一调控各起重设备。
本发明的更具体的特征将在后面的实施方案及其附图中得到进一步描述。
采用本发明提出的新的多层建筑施工方法能够产生如下所述的积极效果;并且,如果在采用本发明提出的施工方法的同时,还利用本发明提出的专用于该方法的起重设备,将会更有助于增强这些积极效果1、采用本发明提出的方法建造多层建筑,其主要施工场地将可以始终保持在距离地面很近的固定位置上,所有建筑材料都只需运送到该施工场地中即可,无需向高层运送。设备和施工人员也都可以只需在该场地内作业。因此,建筑物的楼层数的多寡已经不会影响建材、设备和人员的运送难度和施工效率。事实上,整个施工现场已经变成了一个多层的生产车间。这个车间能够以稳定的生产效率和流水化作业(向上流动)方式制造“楼层产品”,并且,生产出的产品直接相互连接并向上“生长”到位,在车间上方逐渐形成由内到外均达到验收标准的处于完工状态的楼体;
2、近地并且固定的施工车间的形成,为开发和应用各种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手工劳动的建筑机械设备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使建筑业的高度机械化甚至自动化更容易实现。
3、规模庞大的楼体外高空脚手架将不再需要。构建梁柱、楼板和墙体的大部分模板组件也将不需要频繁拆卸和升降移动,所需模板的数量也相对减少。因此,相关的无功作业过程将十分显著地缩减。
4、高高的吊塔已经不再需要,竖向运送效率的问题也将不复存在。
5、如前所述,由于施工现场的近地化、固定化和车间化,使生产过程的机械化甚至自动化更容易实现。因而,建筑工人的手工作业和劳动强度显然将会随之大幅度降低。所需的人员数量也会减少。在车间化的施工现场当然更容易实现质量的监控。
6、近地、固定和便于封闭的施工现场,其内部安全措施更容易实施。户外高空作业过程的消失使整个建筑物的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安全威胁也同时消失了。
7、由于施工现场始终位于楼层下方,因此很容易实现低成本的全场封闭。封闭的施工现场当然容易安装大功率的空调设备。因此,一般情况下,施工进度将不再受季节和气候的影响。
8、由于被顶升后的建筑层位于高处,而且脱离了框架施工现场,因此,较上层的楼层内外完全可以同时进行其他作业过程。比如上面所述的楼板和墙体门窗的施工、管线的敷设、楼梯和整体卫生间的安装、电梯和空调设备的预装、户外阳台的安装和修饰,楼体外墙的涂饰,甚至玻璃幕墙的施工等等。也就是说,施工车间可以分为三层由下至上分别为框架钢混施工层、楼板墙体施工层和综合装饰施工层。上升到第四层的楼层的室内外全部施工项目已经基本完成了。因此,以这种流水化作业建造的楼房,从第三层起,每“生”出层,便完工一层。多种作业的同步进行,加上前面所述的多种优势,使本发明提出的方法可以十分显著地缩短多层建筑的建设工期。可以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三、四天完工一层楼,一栋十几层高楼两三个月便交付使用将不再是神话。
9、由于本发明将高楼的顶层的建造过程转移到了地面,因此,楼体的设计高度将不会成为异型楼顶的施工难度提高和造价提高的主要原因。
10、从施工层上方升出的所有楼层已经全部完工,其楼体外墙颜色、饰面材料和形态完全符合设计要求。除了紧接地面的两三层施工层以外,人们看到的已经是完工后的楼体。如果施工层的临时封闭结构也采用富有美感的材料、颜色和造型,或者与广告招牌、临时建筑相结合,那么,人们甚至很难看出此楼正在施工中。因此,不存在传统施工方法无法避免的影响市容的问题。
11、同上所述,封闭而且集中的施工现场,加上已经完工的外露楼体,显然可以有效地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12、当工程进展到中间阶段,出现投资方的后续资金因故无法及时到位的情况时,由于已经建造起来的楼体只有底部两三层施工层没有完工,而上部的楼层实际上已经全部完工了,因此,只要及时停止加层施工,并用少量资金完成“封底”工作,就能得到一栋虽然没有达到预订高度,但却完全可以投入使用或通过租售很快产生投资回报的完整的楼宇。显然,这种半途而止的工程完全不同于现有的“半拉子工程”,不会造成资金沉淀,不会拖累投资方的经营。并且,这种“半途而止”还可以是暂时性的。当过一段时期之后,如果投资方的资金可以解决了,还可以重新打开底部施工层,继续顶升作业,补足设计中的楼层。在外观上,这种未完工的楼宇也不存在有碍观瞻的问题,不了解原始设计的人甚至很难看出这是一幢未完工的大楼。
13、与先有方法不同的是,由于本方法中的结构框架工程与装饰工程同步进行,为了获得最合理的流水作业节奏,框架施工的速度和顶升作业频率不能过快,否则就会使上层的装饰工程场地过早升高,增大物料运输成本。因此,在本方法中不仅可以充分利时间差,在框架施工中大量采用耗时较长但结构性能较好的现浇施工工艺,而且,还会保持较快的工程进度。本方法使各楼层柱体中的钢筋都可以方便地纵向连接为一体,因此,整个建筑体完全可以获得很高的整体抗震性。而且,起重设备和施工层的布局和设置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可以适应各种标准层核体布局的多层、高层建筑。
14、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实施和推广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使全球建筑业产生根本性变革。
以下,将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提出的多层建筑施工方法及其专用起重设备的具体实施方案。


图1至图12是本实施方案的不同进程的立体示意图;图13、图14是两种辅助支撑方法的立体示意图;这是一个按照本发明提出的多层建筑物的施工方法进行施工,并且应用本发明提出的专用起重设备的具体实施方案。此方案的施工过程如下a、先建成包括基础[1-1]和底层钢混梁柱框架[1-L][1-Z]在内的底部建筑体[1](参见图1)。
b、以底部建筑体[1]的各柱体[1-Z]的柱脚周围的基础[1-1]为依托,在底部建筑体[1]的每个承重柱体[1-Z]周围均安装一套具有本发明所述特征的专用起重设备[3](参见图2、图3)。每套专用起重设备[3]都包括4根圆柱形导向柱[3-2],各导向柱[3-2]之间通过连接部件[5-1]相互牢固连接,并紧紧绑固在中央的柱体[1-Z]上。各导向柱[3-2]内均有一根圆柱形顶升部件[3-1]。顶升部件[3-1]的下部由液压系统产生顶升力。各导向柱[3-2]的上端高于底层建筑体的上梁体[1-L],并且,每组导向柱[3-2]的上端之间安装了承重托座[3-6]。在每组圆柱形顶升部件[3-1]的上端之间安设井字形承重桥[3-5]。
c、在底部建筑体[1]各横梁[1-L]之间搭设临时楼板[1-2],形成一个平整的施工作业场地。参见图4。在这层临时楼板[1-2]下方,是各组专用起重设备[3]的操纵、监控和维护场所。由于底层梁柱框架[1-L][1-Z]与基础[1-1]相互结合,不仅具有足够的抗压能力,而且还具有很强的抵抗侧向力的能力。因此,牢固捆绑在这些刚性柱体[1-Z]上的各组专用起重设备[3]也具有很强的抵抗侧向力地能力。当然,如果有必要,也可以在各组专用起重设备[3]之间架设剪力支撑,以增强抗斜力。
d、以底层建筑上的临时楼板[1-2]为基础,在上层建筑的梁体之间架设用于制作标准层楼板的楼板模架[2-M-1]和人员操作台[2-M-2](参见图5),以及用于制作标准层横梁的模架[2-M-3](参见图6),并以此制成上层建筑体的钢混楼板和横梁。然后,采用通常的钢筋混凝土施工工艺制造该多层建筑物的最顶部的建筑层[2-1]的钢筋混凝土梁柱体[2-1-L2][2-1-L][2-1-Z](参见图7)。该顶部建筑层[2-1]的各个柱体[2-1-Z]的底部由专用起重设备[3]上的承重托座[3-6]支撑,并将压力通过专用起重设备[3]的导向柱[3-2]传递到基础[1-1]上。各专用起重设备[3]的顶升部件[3-1]分别通过承重桥[3-5]顶托在该顶部建筑层[2-1]的下横梁[2-1-L]端部靠近柱体的位置[2-1-L-1]上。该位置足以共同承载该顶部建筑层[2-1]的全部重量。
e、通过专用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协调控制各专用起重设备[3]同步运行,将制成的顶部建筑层[2-11缓慢平稳地整体同步抬升一个设计层高后停止。参见图8、图9。然后,暂时利用这些专用起重设备[3]的承重桥[3-5]支撑和稳定被抬升的顶部建筑层[2-1]。当然,如果有必要,也可以用其他支撑物支撑。此时,各专用起重设备[3]的圆柱形顶升部件[3-1]之间自然形成了一个开放的作业空间,而且,这个空间的顶部暴露出上层建筑体的柱体底面及预留的钢筋头[2-1-Z-1]。
f、在被抬升的顶部建筑层[2-1]下方空出的施工空间中,采用通常方式制造一中间建筑层[2-2]的钢混柱体[2-2-Z]和底梁[2-2-L]。参见图10。该中间建筑层[2-2]的重量仍然通过专用起重设备[3]的承重托座[3-6]传递到基础[1-1]。并且,该中间建筑层[2-2]的柱体[2-2-Z]上部与先前被抬升的顶部建筑层[2-1]的对应柱体[2-1-Z]底部相互结合,其内部的钢筋也相互焊接。经过养生过程达到足够强度后的该建筑层的钢混框架[2-2-L][2-2-Z]将接替专用起重设备[3]支撑顶部建筑层[2-1]。同时,顶部建筑层[2-1]的墙体、楼板和窗门等内外装饰工程也同时进行。
g、下降专用起重设备[3]的顶升部件[3-1](参见图11),再撤下各个承重桥[3-5](参见图12)。然后,将顶升部件[3-1]下降到已经成形的中间建筑层[2-2]底梁下方的合适高度位置(参见图13),并重新安装承重桥[3-5](参见图14)。
h、重复过程e,将制成的中间层[2-2]顶升一个层高后停止(参见图15)。然后再重复过程f、g,制造下一个中间建筑层。
i、依此类推,根据设计要求重复过程h若干次,继续各中间建筑层[2-n]的制作,并将各起重设备[3]的顶升部件[3-1]分别顶托在各中间建筑层[2-n]主体结构上的足以共同承载全部上方建筑体[2]的总重量的梁柱结合点周围[2-n-L-1],逐层向上顶升并结合成整体,直至达到预定高度和层数后终止顶升作业(参见图16)。
i、在进行上述过程的同时,始终在被顶升的楼层内同时进行其他施工作业。并且,施工管理部门应当科学地调控顶升作业的进度和上层装饰施工作业的进度,使其相互协调,以求获得最合理的流水作业步调。
k、当最底层的柱体建造完毕,各专用起重设备已经无须承担支撑作用时,便可以拆除所有设备,最后,进行底层的收尾装饰作业,完成全部工程。
以上实施方案中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梁柱框架。当建造超高层建筑时,将可能需要采用全钢的骨架结构或者钢骨混凝土结构。不难理解,全钢结构或者钢骨混凝土框架结构同样适合采用本发明提出的施工方法,而且,工序还会更加简化。当然,专用的起重设备必需符合更大的功率和载荷要求。从理论上说,依靠柱体承重的任何高楼,都可以采用本发明提出的施工方法建造。
对于剪力墙的建造和顶升,可以采用先建柱体并预留水平钢筋头,待柱体顶升完成后再补建柱间的钢混墙体。
施工中,仍然可以合理采用预应力构件。
另外,对于水塔之类的特殊建筑物,也可以应用本发明提出的逐段顶升方法建造。
当被顶升的全部楼层的总重量过大,在梁体两端靠近柱体的位置难以支撑全部负荷时,可以选择以下两个辅助方法解决第一个方法是在进行顶升作业过程之前,先在已经被顶升了一个层高的建筑层内的相互对应的上下主梁[2-n-L]之间靠近柱体的位置架设具有足够承重能力的刚性支撑物[4]。参见图17。其结果,相当于将梁体与柱体之间的结合面积增大了一倍,使上下两层对应梁柱结合点的支撑能力都得到利用。
第二个方法是在多层建筑物的至少部分下部楼层的框架结构的主要柱体[2-n-Z]底部设置具有足够强度的金属承托构件[2-n-Z-T];并且,将起重设备[3]的顶升部件[3-1]顶托在这些承托构件[2-n-Z-T]的底部周边部位。参见图18。显然,具有桥梁作用的金属承托构件[2-n-Z-T]可以显著增强相关部位的承重能力。当然,与第一个方法相比,其缺点是需要耗费更多的钢结构材料。
现代建筑中,高层商用建筑的底部若干层的柱体间距一般都通过结构转换层加宽。此时,在应用本发明过程中需要采取相应的应变措施,包括采用特制的起重设备。当结构转换层位置不太高时,一个简单方法是先完成结构转换层以下的建筑体的主体结构,然后在结构转换层以上搭建顶升施工车间。
权利要求
1.一种多层建筑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如下施工过程a、当建造了至少包括基础[1-1]在内的底部建筑体[1]之后,以该底部建筑体[1]作为作业场地,制造该多层建筑物的一层或若干层顶部建筑层[2-1];制成的顶部建筑层[2-1]不与底部建筑体[1]固定连接;以底部建筑体[1]为依托,设置多个起重设备[3],各起重设备[3]的顶升部件[3-1]分别顶托在该顶部建筑层[2-1]上的足以共同承载该顶部建筑层[2-1]全部重量的若于部位[2-1-L-1]上;b、协调控制各个起重设备[3],将制成的顶部建筑层[2-1]整体同步抬升一个设计层高后停止,并暂时利用这些起重设备[3]或其他临时支撑物[4]支撑和稳定被抬升的顶部建筑层[2-1];c、仍以底部建筑体[1]为作业场地,在被抬升的顶部建筑层[2-1]下方空出的施工空间中,制造一中间建筑层[2-2]的主体结构;该中间建筑层[2-2]的重量由底部建筑体[1]直接或间接承载,但该中间建筑层[2-2]不与底部建筑体[1]固定连接;并且,该中间建筑层[2-2]的上部与先前被抬升的顶部建筑层[2-1]的底部相对位置相互对应结合,并接替上述的起重设备[3]或其他临时支撑物[4]支撑顶部建筑层[2-1]d、继续将上述的各起重设备[3]的顶升部件[3-1]分别顶托在该中间建筑层[2-2]主体结构上的足以共同承载包括该中间建筑层[2-2]在内的全部上方建筑体12]的总重量的若干部位[2-2-L-1]上;然后,协调控制各个起重设备[3],将包括这一中间建筑层[2-2]在内的全部上方建筑体[2]整体同步抬升一个设计层高后停止,并暂时利用这些起重设备[3]或其他临时支撑物[4]支撑和稳定被抬升的全部上方建筑体[2];e、仍以底部建筑体[1]为作业场地,在被抬升的上方建筑体[2]下空出的施工空间中,制造另一中间建筑层[2-n]的主体结构;该中间建筑层[2-n]的重量由底部建筑体[1]直接或间接承载,但该中间建筑层[2-n]不与底部建筑体[1]固定连接;并且,该中间建筑层[2-n]的上部与先前被提升的上一中间建筑层底部相对位置相互对应结合,并接替上述的起重设备[3]或其他临时支撑物[4]支撑全部上方建筑体[2];f、继续将上述的各起重设备[3]的顶升部件[3-1]分别顶托在该中间建筑层[2-n]主体结构上的足以共同承载包括该中间建筑层[2-n]在内的全部上方建筑体[2]的总重量的若干部位[2-n-L-1]上;然后,协调控制各个起重设备[3],将包括这一中间建筑层[2-n]在内的全部上方建筑体[2]整体同步抬升一个设计层高后停止,并暂时利用这些起重设备[3]或其他临时支撑物支撑和稳定被抬升的全部上方建筑体[2]g、依此类推,根据该多层建筑的设计要求循环重复上述e、f过程若干次;h、在进行上述施工过程中,在被抬升的上方建筑体[2]的内部和外部进行其他施工作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层建筑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进行到所述的b、d、f过程时,所述的起重设备[3]的顶升部件[3-1]的顶托位置设在该层建筑层的横梁[2-n-L]端部靠近柱体的位置[2-n-L-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层建筑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当被顶升的上部建筑体[2]的总重量超过一定值时,在进行所述的d、f过程之前,先在已经被顶升了一个层高的建筑层内的相互对应的上下主梁[2-n-L]之间靠近柱体的位置架设具有足够承重能力的刚性支撑物[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层建筑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层建筑物的至少部分下部楼层的框架结构的主要柱体[2-n-Z]底部设置具有足够强度的金属承托构件[2-n-Z-T],所述的起重设备[3]的顶升部件[3-1]顶托在这些承托构件[2-n-Z-T]的底部周边部位。
5.一种用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建筑物的施工方法的专用起重设备[3],其特征在于a、包括若干竖直安装的导向柱[3-2]和依靠导向柱[3-2]导向的顶升部件[3-1];b、包括可以安装在各顶升部件[3-1]上端之间的可拆卸的承重桥[3-5];c、包括可向各顶升部件[3-1]传递起重力并驱动各顶升部件[3-1]沿导向柱[3-2]竖直升降的动力系统[3-3];d、包括控制各顶升部件[3-1]进行同步顶升作业的控制系统;e、包括可以阻止各顶升部件[3-4]和导向柱[3-2]倾斜的支撑部件;f、当各顶升部件[3-1]升到上极限位置后,被各顶升部件[3-1]围绕的中部有用于构建建筑物柱体[2-n-Z]和梁体[2-n-L]的必要施工空间;在该空间的底部有用于承托建筑体[2-n-L][2-n-Z]的托座[3-6]。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用于建造多层建筑物的逐层顶升施工法及其专用的起重设备。实现了建筑施工现场始终接近地面并保持固定的重要目的,并利用专用起重设备[3]将建成的所有楼层逐层顶升,形成逐渐长高的楼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高效、快速、低消耗、工序简化、无需吊塔之类的竖向运送设备,施工场所隐蔽、安全、低污染、施工中的楼体整洁美观,可中途结束工程并提前投入使用等优点。
文档编号E04B1/35GK1423020SQ0113907
公开日2003年6月11日 申请日期2001年12月6日 优先权日2001年12月6日
发明者于君 申请人:于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