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泵送设备的搅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42686阅读:9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混凝土泵送设备的搅拌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混凝土泵送设备中的搅拌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混凝土泵车和混凝土拖式泵中的搅拌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一种混凝土泵送设备的搅拌装置的结构如


图1所示,包括相互正对地安装在混凝土料斗1′侧壁上的两个轴承、穿设在两个轴承中并位于料斗1′中且横跨料斗1′的一根搅拌轴5′、固定在搅拌轴5′上并位于料斗1′中的两个搅拌叶片4′、以及安装在料斗1′外壁的马达安装座21′上的并驱动搅拌轴5′的马达2′。搅拌装置可以如
图1所示,采用双马达一体式搅拌轴结构,搅拌轴5′的两端均装有马达2′,即搅拌装置采用双马达驱动一根搅拌轴。实际使用中也有采用单马达驱动的,而搅拌轴的结构也有不采用整根结构而采用分三段安装成一体式结构的搅拌轴。
泵送设备的搅拌泵送装置中很多是磨损件,工作一段时间后必须进行更换,现有的搅拌装置中,一体式搅拌轴因其横跨料斗,给零件(如位于料斗底部的眼镜板6′、S阀总成7′和切割环8′等)的更换带来极大的不便,增加了维修、保养的时间与成本。而分段安装式搅拌轴,虽然初期零件更换时可将搅拌轴中间段拆除,给产品的维修与保养带来方便,但搅拌轴再安装后会影响甚至难以保证整根轴的同轴度,无法保证较佳的工作状态,缩短了设备以及设备零部件的寿命,更重要的是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分段安装式的搅拌轴因螺栓磨损和锈蚀等原因,分段式的搅拌轴的中间段无法拆除。
搅拌轴无论是整体式的还是分三段安装成一体式结构的搅拌轴,都要求搅拌轴有良好的同轴度,也就要求支承搅拌轴5′的轴承以及料斗1′侧壁上用于安装轴承的轴承座3′有良好的同轴度。而两轴承座3′的间距因结构设计一般达到1100mm之远,为了达到两者的同轴度要求,需要大型的机械加工设备和复杂的工艺工装保证,增加了泵送设备的生产成本投入和加工难度。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的混凝土泵送设备的搅拌装置,在解决设备零部件的更换和维修问题以及满足搅拌轴的同轴度要求上,存在缺陷和不足,有必要加以改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采用两根相互独立且其位于料斗中的端部之间留有空隙的搅拌轴的混凝土泵送设备的搅拌装置,从而有利于混凝土泵送设备维修保养的方便、工作过程的稳定可靠、工作寿命的延长以及混凝土泵送设备本身生产加工的方便。
一种混凝土泵送设备的搅拌装置,包括料斗;第一轴承组,包括至少两个轴承,安装在料斗侧壁的搅拌轴轴承座上;第一搅拌轴,一端安装在第一轴承组中而另一端露于料斗中;第一搅拌叶片,安装在第一搅拌轴露于料斗中的端部;第一马达,安装在料斗外部,驱动第一搅拌轴;第二轴承组,包括至少两个轴承,安装在料斗的侧壁的搅拌轴轴承座上,并正对该第一轴承组;第二搅拌轴,一端安装在第二轴承组中,另一端露于料斗中,在料斗中第一搅拌轴的端部与第二搅拌轴的端部间留有间距;第二搅拌叶片,安装在第二搅拌轴露于料斗中的端部;第二马达,安装在料斗外部,驱动第二搅拌轴。
所述的混凝土泵送设备的搅拌装置,其中,所述的料斗上设有两个相互正对的轴承座,在轴承座中分别安装有第一轴承组和第二轴承组。
所述的混凝土泵送设备的搅拌装置,其中,所述的料斗外侧壁安装有第一马达安装座和第二马达安装座,马达座上分别安装有第一马达和第二马达。
由于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本搅拌装置采用双马达、双搅拌轴构成两组相互独立的搅拌结构,两根搅拌轴之间并无连接轴,即两根搅拌轴的端部之间留有较宽的空隙,便于搅拌泵送设备的零部件特别是位于料斗底部零部件的更换,节省了维修保养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采用双马达分别驱动两根搅拌轴的方式对混凝土进行搅拌,两轴互不影响,对位于料斗两侧的两根搅拌轴间的同轴度要求很高而形成的轴承座的加工难点进行了分解以至解决,现仅需保证支撑每根搅拌轴的轴承所在的单个轴承座的精度就行了,降低了泵送设备的加工难度和生产成本。两轴互不影响,也提高了设备工作的稳定性。
总之,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搅拌装置的混凝土泵送设备,可方便、快捷地更换搅拌泵送设备的零部件,节省了维修保养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使用成本。同时因采用双马达驱动相互独立的两根搅拌轴,分解了泵送设备本身的制造加工难点,降低了加工难度和生产成本,提高了设备工作的稳定性。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将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附图中,
图1是现有的混凝土泵送设备的搅拌装置的剖开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混凝土泵送设备的搅拌装置的剖开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右侧搅拌结构的示意图,图中用剖面示出了轴承的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相信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与特点,应当可以由此得到深入且具体的了解,然而附图和实施方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如图2和图3所示混凝土泵送设备的搅拌装置的料斗1的左右两侧设置有左、右轴承座3,第一、二轴承组及左、右马达分别从内至外安装于左、右轴承座上。即马达座与轴承座也可以是同一个零件,当然也可采用独立设置在料斗外部的马达座。
参见图3,右轴承座3的两侧安装有一对轴承14,右搅拌轴(即第一搅拌轴)11贯穿穿设在右轴承座3及一对轴承(即第一轴承)14中,右轴承座3的外侧与右马达安装座(即第一马达安装座)21相连,右马达(即第一马达)2安装在右马达安装座21上,右马达(即第一马达)2与右搅拌轴11的右端连接并驱动右搅拌轴11,右搅拌轴11带动右搅拌叶片(即第一搅拌叶片)9转动,对料斗中的混凝土进行搅拌,从而构成了右搅拌结构;左搅拌结构与右搅拌结构是对称设计,左轴承座3的两侧安装有一对轴承,左搅拌轴(即第二搅拌轴)10贯穿穿设在左轴承座3及一对轴承(即第二轴承)中,左轴承座3的外侧与左马达安装座(即第二马达安装座)21相连,左马达(即第二马达)2安装在左马达安装座21上,左马达(即第二马达)2与左搅拌轴10的左端连接并驱动左搅拌轴10,左搅拌轴10带动左搅拌叶片(即第二搅拌叶片)4转动,对料斗中的混凝土进行搅拌,从而构成了左搅拌结构;上述的第一轴承14和第二轴承均采用圆锥滚子轴承。
由上述结构可知上述搅拌装置工作时,搅拌轴会有轴向推力,并且搅拌轴是悬臂结构,工作时同时还有弯矩产生。
从图3可知,在料斗两侧各选用一对可以承受轴向力的轴承来支承搅拌轴,搅拌轴的轴向力由轴承承担,经初略计算可知工作时实际的轴向力约3800N。根据设计机械手册及搅拌的实际工作性质,很容易实现本搅拌装置的轴承的选型。
本方案中就是选择了一对外径为95,内径为60的圆锥滚子轴承(GB297),可见是很容易通过轴承来承受搅拌轴的轴向力的设想。
对于弯矩而言,搅拌轴虽说是悬臂结构,但是所受的弯矩很小,现有轴的强度就完全足以克服。
在轴承座3的两端设置2-3道密封圈13以及封盖12、15等,防止水等杂物进入而损坏轴承。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搅拌装置的结构的最基本的改善在于,相对于原来一体式的搅拌轴,采用了两根相互独立的搅拌轴;相对于分三段安装成一体式结构的搅拌轴可以看成是直接取消了位于中间段的连接轴,左侧搅拌轴10和右侧搅拌轴11之间相互独立而没有结构上的联系。
采用两个马达2分别驱动左侧搅拌轴10、右侧搅拌轴11的方式对混凝土进行搅拌,两根搅拌轴互不影响。只需分别保证左侧搅拌轴10和右侧搅拌轴11轴本身和轴承安装座3的同轴度,改变了现有技术中对横跨料斗的整根搅拌轴的同轴度的较难要求;并且两根搅拌轴10、11之间工作时互不影响;因此,既提高的搅拌装置的工作稳定性,也降低了设备本身的加工难度。
本实用新型的搅拌轴包括相互独立的左侧搅拌轴10和右侧搅拌轴11,料斗中部并无搅拌轴结构,不会对零部件特别是位于料斗底部的零部件形成遮挡,提高了零部件更换的效率和方便性。
由技术常识可知,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其它的不脱离其精神实质或必要特征的实施方案来实现。因此,上述公开的实施方案,就各方面而言,都只是举例说明,并不是仅有的。所有在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或在等同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的改变均被本实用新型包含。
权利要求1.一种混凝土泵送设备的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料斗;第一轴承组,包括至少两个轴承,安装在料斗侧壁的搅拌轴轴承座上;第一搅拌轴,一端安装在第一轴承组中而另一端露于料斗中;第一搅拌叶片,安装在第一搅拌轴露于料斗中的端部;第一马达,安装在料斗外部,驱动第一搅拌轴;第二轴承组,包括至少两个轴承,安装在料斗的侧壁的搅拌轴轴承座上,并正对该第一轴承组;第二搅拌轴,一端安装在第二轴承组中,另一端露于料斗中,在料斗中第一搅拌轴的端部与第二搅拌轴的端部间留有间距;第二搅拌叶片,安装在第二搅拌轴露于料斗中的端部;第二马达,安装在料斗外部,驱动第二搅拌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泵送设备的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料斗上设有两个相互正对的轴承座,在轴承座中分别安装有第一轴承组和第二轴承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泵送设备的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料斗外侧壁安装有第一马达安装座和第二马达安装座,马达座上分别安装有第一马达和第二马达。
专利摘要一种混凝土泵送设备的搅拌装置,采用双马达、双搅拌轴构成两组相互独立的搅拌结构,两根搅拌轴之间并无连接轴,即两根搅拌轴的端部之间留有较宽的空隙。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搅拌装置的混凝土泵送设备,可方便、快捷地更换搅拌泵送设备的零部件,节省了维修保养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使用成本。同时因采用双马达驱动相互独立的两根搅拌轴,分解了泵送设备本身的制造加工难点,降低了加工难度和生产成本,提高了设备工作的稳定性。
文档编号B28C5/12GK2895005SQ20062005613
公开日2007年5月2日 申请日期2006年3月8日 优先权日2006年3月8日
发明者白日见, 欧阳绪荣, 谢良富 申请人: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集车辆(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