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墙隔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1029阅读:31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外墙隔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根据权利要求I的前序所述的外墙隔热结构,根据权利要求14的前序所述的保持隔热板的安装包,以及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外墙隔热系统。
背景技术
由于节能原因,建筑行业必须使得用于建筑隔热的隔热板过厚。还期望隔热板可以直接用网状增强灰泥打底,其在它们的外侧要求高密度。然而,随着这种隔热板的重量增力口,对这种改进存在限制。从而这影响隔热板的成本和固定的复杂性。因此,第一要求由使隔热板尽可能轻的要求所反对。隔热板根据标准粘接和钉至建筑物外墙。要固定具有更大重量的隔热板,因此需要更多数目的钉子以将隔热板可靠连接。因此,这种类型的固定是成本密集型的。德国专利DE9413214披露了一种用于固定隔热板至建筑物外墙的设备。该设备涉 及以角度轮廓形式的保持轨。该角度轮廓的第一条腿用于固定支撑轨至建筑物外墙。与第一条腿成直角的第二条腿碰到与第一条腿大致平行延伸的保持网状物。安装时,预先安装凹槽的隔热板推到保持网状物上。这些保持轨的好处是可以省略钉子的使用。但是,轨只能保持相对薄的高密度隔热板。高密度对于凹槽的形成以及凹槽区域的负荷的支撑是必不可少的。德国专利DE2849727披露了一种高度可调的熟料支撑物。支撑物具有锚定网状物,在一端可调节地连接支撑支架以通过铰链移动。在另一端锚定网状物高度可调地连接剪力连接件并由剪力连接件保持在支撑墙中。支撑支架通过可调锚杆支护支撑在支撑墙上。明显的,通过熟料阱保持在支撑墙的前面并与该部件间隔的悬挂的熟料或瓷砖墙具有高重量。因此,熟料支撑物必须设计成相应结实的以能够支撑悬挂墙。另外,熟料或瓷砖墙通过线或钉锚定物连接支撑墙。支撑支架和锚定网状物之间的铰接连接是形成相对复杂的。没有披露与悬挂墙相比较轻的隔热板可以如何由熟料支撑物保持。德国专利DE3213899披露了一种用于在离建筑物外壳特定距离悬挂预制混凝土构件的设备。在生产过程中,固定件已经牢固地安装在该建筑物外壳和预制混凝土部件中。悬挂张力锚定物在一侧悬挂在融入建筑物外壳的悬挂靴中。在其另一端悬挂张力锚定物垂直可移动保持在锚定轨中。锚定轨铸在预制混凝土部件中。拧紧在焊接至锚定轨的螺纹套筒中的双端螺柱用于悬挂张力锚定物沿锚定轨的位移。该悬挂方法适用于保持非常沉重的部件例如混凝土预制部件。但是对于隔热板,这种悬挂方法是不合适的,因为锚定轨只是不充分保持在隔热板中,往往撕下。欧洲专利EP0026495披露了一种用于固定至用于背部通风外墙板的亚结构的墙壁保持结构组件。垂直导向的外墙支撑物设置在墙壁的前面并横向外墙板的纵向范围延伸。垂直导向的外墙支撑物与墙壁通过间隔件间隔开。连接间隔件和墙壁的第一墙壁保持结构作为固定点。带有狭槽的第二墙壁保持结构,也与间隔件连接并设置在第一墙壁保持结构上方,作为滑动点。为了防止向左或向右横向移动,外墙支撑物也通过保持块与墙壁保持离开。在该墙壁保持结构组件中没有提供水平外墙保持件,因此外墙板必须采用额外的固定装置例如铆钉或螺丝保持在外墙支撑物上。但是为了快速安装隔热板,通常需要水平支撑物。因此该保持结构组件不能用于固定隔热板到墙上。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外墙隔热结构,其考虑外部隔热的增加的要求并允许经济和快速地固定隔热板。根据本发明,目的通过根据权利要求I的前序所述的外墙隔热结构实现,因为许多第二隔热板由支撑轨支撑并与建筑物的外墙间隔开,其中在第二隔热板的内侧和外墙之间形成容纳许多隔热板的腔体。 根据本发明的外墙隔热结构具有优势,不同壁厚和密度的第一和第二隔热板可以非常容易因此快速地设置在外墙上。通过选择相应的第一和第二隔热板,外墙隔热结构还能够灵活地适应各自的隔热要求。厚度大和重量增加的隔热板还可以可靠地保持在建筑物外墙上。可以通过不同的间隔件长度考虑隔热板的不同厚度。张力支架防止间隔件在隔热板的重量下弯曲。不使用张力支架,而使用压缩支架,其设置在支撑轨下面,这也将是可以想象的。腔体用于额外的隔热。第一内隔热板方便地保持在该腔体中。对于腔体内填充散装保温材料,这也将是可以想象的。在这种情况下腔体在最低点封闭,以便散装产品不能因重力掉落。通过不同密度和厚度的隔热板的组合,实现最佳的隔热,其具有用于较低重量的低导热系数。如果隔热板具有密度,其上限值是190kg/m3,优选170kg/m3,特别优选150kg/m3,其下限值是100kg/m3,优选110kg/m3,特别优选120kg/m3,并朝向远离外墙,内隔热板具有密度,其上限值是90kg/m3,优选70kg/m3,特别优选65kg/m3,其下限值是20kg/m3,优选30kg/m3,特别优选55kg/m3,已证明有利的。两层的不同密度导致较低重量和厚度的隔热板非常良好的隔热值。在一优选的示例性的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内隔热板比第二隔热板具有更大的厚度,其中第一隔热板的厚度优选是第二隔热板的厚度的至少I. 5倍。采用第一和第二的隔热板的密度和厚度的选定参数,根据本发明的外墙隔热结构可以最佳地适于所需的隔热要求。如果第一隔热板由至少一个间隔件支撑,已证明有利的。因此,无需额外的固定以保持第一隔热板,因为间隔件在任何情况下存在以间隔第二隔热板和外墙。当安装外墙隔热结构时,第一隔热板因此仅仅放置在间隔件上,无需进一步的固定装置。方便地,支撑轨具有朝向外墙并连接至间隔件的第一端的网状物。间隔件可以通过开放式结构容易地连接至网状物。如果保持延伸件设置在隔热板通过形状配合保持在其上的网状物的两侧上,已证明有利的。保持延伸件可以通过型材生产从而经济地进行生产并保证隔热板的安全保持。对于保持延伸件仅形成在网状物的一侧上,这也将是可以想象的。特别对于在外墙的最顶部或最底部的支撑轨来说,这是合理的。随着第一层的隔热板的重量转移到支撑轨,没有剪切力作用在第二层内。因此,如已经如上所述的,第二层可以设计为极轻的重量。
在一特别优选的具体实施例中,沿每块隔热板的外周设置用于容纳支撑轨的保持延伸件的凹槽。由于隔热板也有在安装状态在垂直方向的凹槽,相邻的隔热板全面相互对准。这导致外墙隔热结构的整个区域上的可以容易打底的平坦表面。在一进一步的优选具体实施例中,许多通道开口有规律地间隔设置在网状物上。因此张力支架可以很容易地定位在相邻的隔热板的分隔纵缝中。为了快速固定张力支架至支持轨,这些部件通过它们的第一端悬挂在支撑轨上。有利的,张力支架设置在两块相邻的隔热板的分隔纵缝中。因此隔热板可以快速安装,不必适应张力支架,因为支架设置在在任何情况下均存在的分隔缝中。为了允许使用不同长度的间隔件,间隔件在它们的第二端通过至少一个固定件固定至外墙。固定件可以例如是单个间隔件固定其上的角度支架,或可以使用许多间隔件固定其上的角度轨。
在一进一步特别优选的具体实施例中,与外墙垂直延伸的狭孔设置在间隔件上离第二端短距离,在支撑轨的网状物中或在固定件上。狭孔允许支撑轨固定至间隔件以在朝向外墙或远离外墙的方向上可移动的。因此,保持延伸件可以在凹槽下精确调节。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涉及根据权利要求14的安装包。有利的,安装包除了安装轨外还包括至少两个间隔件,至少两个张力支架和至少两个墙壁固定件。采用该安装包,所有市场上可得的隔热板可以连接到建筑物的外墙,不论其重量或厚度,只要凹槽安装在它们的侧面上。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外墙隔热系统有利地包括高密度的隔热板,其中凹槽形成在至少两个相对的侧面中,优选在所有四个侧面中,内隔热板,设置在建筑物的外墙和隔热板之间,和采用设置在凹槽中的至少两个支撑轨、每个支撑轨至少一个间隔件以及将下部支撑轨悬挂在外墙上的至少两个张力支架从而将隔热板保持在建筑物的外墙上的安装包。


本发明通过参考图表描绘中的附图更详细解释如下。这些附图显示图I是根据本发明的外墙隔热结构的侧视图。图2是图I的外墙隔热结构的立体图。11,外墙隔热结构;13,高密度隔热板;17,低密度内隔热板;19,建筑物的外墙;21,凹槽;23,支撑轨;24,反转切口 ;25,支撑轨23的网状物;27a,27b,支撑轨23的保持延伸件;28,弹簧;29,以扁杆形式的间隔件;30,分隔缝;31,狭孔;33,固定件,角度支架;35,张力支架;37,用于张力支架固定至支撑轨的通道开口 ;39,张力支架上用于固定至支撑轨的钩子;41,张力支架的安装环;43,隔热板的侧壁。
具体实施例方式图I和图2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外墙隔热结构,其作为一个整体用附图标记11表示。单个隔热板13优选具有600 X IOOOmm的标准尺寸,虽然任何其它的隔热板尺寸也是有可能的。在设置在隔热板13和建筑物的外墙19之间的腔体中设置有内隔热板17。内隔热板17优选具有与隔热板13相同的标准尺寸,并与该部件平齐。内隔热板17的密度优选60kg/m3,而隔热板13的密度优选120kg/m3。隔热板优选采用矿物纤维制造,但是可以使用其它隔热材料。不同密度的隔热板的组合允许低重量具有改善的隔热。更轻的内隔热板17朝向建筑物的外墙19,密度更大的隔热板13与外墙19间隔开。这允许整体上低体积重量,并具有相应的高隔热能力,同时具有可以涂覆网状增强外部灰泥的耐压缩表面。在隔热板13上,在外周表面上设置了支撑轨23保持其中的凹槽21。这导致了在负载下不会撕下的稳定的凹槽21。隔热板13设置有抵靠支撑轨23的反转切口 24。因此可以实现由隔热板13完全覆盖支撑轨23。因此增强和/或最终涂层的应用大大简化。支撑轨23优选具有T-轮廓的形状,由聚丙烯、硬质PVC、铝或其他合适的材料制成。T-轮廓23具有朝向外墙的网状物25以及在网状物25的两侧上与隔热层的表面平行延伸的两个保持延伸件27a,27b。保持延伸件27a,27b通过形状配合保持在凹槽21中。支撑轨23水平固定至外墙19。为了保持延伸件27a,27b对准凹槽21,支撑轨23通过至少两个间隔件29与外墙19间隔开。间隔件29优选具有扁杆29的形状。在其朝向支撑轨的一侦牝它例如通过螺纹连接连接至支撑轨。在其朝向外墙19的一侧,在扁杆29上设置有沿杆 29的纵向方向延伸的狭孔31。通过进一步的连接例如也是通过螺纹连接,扁杆29固定至角度支架33。角度支架可以设计成用于固定单个扁杆29,宽度稍微大于扁杆29。对于角度支架33也有可能设计成许多扁杆固定其上的角度轨。角度支架33反过来通过螺丝钉或销钉固定至外墙19。保持延伸件27a,27b与外墙19的间距必须对应凹槽21与外墙的间距,否则隔热板13不能推到支撑轨23上。要精确保持凹槽21的预定间距,可以使用不同长度的扁杆29。微调得以实现,因为扁杆23可以沿狭孔31相对于角度支架33滑动。狭孔31设置在角度支架33上以及仅仅圆形通道开口设置在扁杆29上,这也是可以想象的。 为了防止扁杆29在隔热板11的重量下弯曲,支撑轨通过至少两个张力支架35也保持在外墙上。张力支架35保持在两块相邻的隔热板的分隔缝30上。为了灵活安装张力支架35,纵向通道开口 37有规律地间隔设置在网状物25上。张力支架35的第一端形成为钩子39。张力支架35可以简单和快速地安装在支撑轨23上,因为钩子仅需导向通过通道开口 37的其中一个。张力支架35的第二端形成安装环41。这用于例如用螺丝钉固定张力支架35至外墙19。采用这种形式固定隔热板13,实际上没有剪切力作用在隔热板内。因此,如已经描述的,内隔热板17可以设计成非常轻便,因为由于墙壁固定,没有负荷作用在这个部件上。隔热板13和内隔热板17如下安装在外墙上在外墙19的下部边缘上,角度支架或角度轨33通过螺丝钉固定。然后扁杆29,其长度与使用的隔热板的厚度相关,用螺丝拧紧至角度支架33。角度支架33或扁杆29的数目计算好以便隔热板13,17的重量得到可靠支撑。在扁杆29上接连连接许多支撑轨23,以便这些部件延伸至要隔热的外墙19的整个长度。底排的支撑轨23也可以是L形的,而不是T形的,因为仅仅保持延伸件27a用于保持隔热板13.。从外墙19的一侧开始,内隔热板17设置在位于其下的扁杆29上,隔热板13通过凹槽21推到上部保持延伸件27a上。然后,第一张力支架35通过与支撑轨23平行的钩子39插入纵向通道开口 37中。通道开口 37选择最靠近隔热板的侧壁43的。然后张力支架绕其纵轴扭转90度,安装环导向至外墙上。在这个位置上,张力支架35固定至支撑轨23并抵靠隔热板的侧壁43。张力支架35通过螺丝钉连接至外墙19。可选地现在弹簧28可以插入垂直凹槽21中。弹簧28在长度上大概对应隔热板13的高度。通过使用额外的弹簧28,隔热板13在它们的纵缝相互对齐。在要隔热的外墙19的宽度已经用第一排隔热板13覆盖后,以描述的方式,第二排连接至外墙。然后第二支撑轨排的保持延伸件27b啮合在下面的第一隔热板排的上部凹槽21中。这样,随着许多排隔热板按需连接以隔热外墙19的整个表面。邻近的两排隔热板的分隔纵缝30相互偏置设置。排结构确保一排的保持结构只支撑一排隔热板的重量。综上,可以说明下列内容采用根据本发明的外墙隔热结构11,隔热板13和内隔热板17连接至建筑物的外墙19。两隔热板13,17具有不同的密度和厚度。在朝向远离外墙19的高密度隔热板13上,外周凹槽21设置在它们的侧面上。为了连接隔热板13,至少 在水平凹槽21中容纳设置在隔热板13下面的支撑轨23的上部保持延伸件27a,以及设置在隔热板13上方的另一支撑轨23的下部保持延伸件27b。支撑轨23与外墙19通过以扁杆形式的间隔件29间隔开。间隔件29反过来通过角度支架连接至外墙19。为了保持延伸件27a,27b精确位于水平凹槽21的平面中,使用相应长度的间隔件。微调通过沿狭孔31朝向外墙或远离外墙移动间隔件29实现。狭孔31可以设置在角度支架33或间隔件29上。为了避免间隔件29的弯曲,支撑轨23还由设置在两块相邻隔热板之间的纵缝中的张力支架35保持。
权利要求
1.外墙隔热结构(11),具有 -设置在建筑物的外墙(19)上的至少一个支撑轨(23); -至少一个更长的张力支架(35),和 -将支撑轨(23)保持在外墙(19)上的至少一个更短的间隔件(29),和 -设置在外墙(19)前面的许多第一隔热板(17), 其特征在于,许多第二隔热板(13)由支撑轨(23)支撑并与建筑物的外墙(19)间隔开,许多第二隔热板(13)和外墙(19)之间形成容纳许多第一隔热板(17)的腔体。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外墙隔热结构(11),其特征在于,第二隔热板(13)具有密度,其上限值是190kg/m3,优选170kg/m3,特别优选150kg/m3,其下限值是100kg/m3,优选110kg/m3,特别优选 120kg/m3。
3.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所述的外墙隔热结构(11),其特征在于,第一内隔热板(17)具有密度,其上限值是90kg/m3,优选70kg/m3,特别优选65kg/m3,其下限值是20kg/m3,优选30kg/m3,特别优选 55kg/m3。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外墙隔热结构(11),其特征在于,第一内隔热板(17)比第二隔热板(13)具有更大的厚度,其中第一隔热板(17)的厚度优选是第二隔热板(13)的厚度的至少I. 5倍。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外墙隔热结构(11),其特征在于,第一隔热板(17)由至少一个间隔件(29)支撑。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外墙隔热结构(11),其特征在于,支撑轨(23)具有朝向外墙(19)的网状物(25)并通过该网状物固定至间隔件(29)的第一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外墙隔热结构(11),其特征在于,保持延伸件(27a,27b )设置在网状物(25)的两侧上,隔热板(13)通过形状配合保持在保持延伸件(27a,27b)上。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外墙隔热结构(11),其特征在于,沿每块隔热板(13)的外周设置用于容纳支撑轨(23)的保持延伸件(27a,27b)的凹槽(21)。
9.根据权利要求6-8任一所述的外墙隔热结构(11),其特征在于,许多通道开口(37)有规律地间隔设置在网状物(25)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外墙隔热结构(11),其特征在于,张力支架(35)通过 它们的第一端悬挂在支撑轨(23)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所述的外墙隔热结构(11),其特征在于,张力支架(35)设置在两块相邻的隔热板(13,17)之间的分隔纵缝(30)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任一所述的外墙隔热结构(11),其特征在于,间隔件(29)在第二端通过至少一个固定件(33)固定至外墙(19)。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任一所述的外墙隔热结构(11),其特征在于,与外墙(19)垂直延伸的狭孔(31)设置在间隔件(29)上离第二端短距离或在固定件(33)上。
14.一种通过至少两个支撑轨(23)将隔热板(13)保持在建筑物的外墙(19)上的安装包,其特征在于,安装包还包括至少两个间隔件(29),至少两个张力支架(35)和至少两个墙壁固定件(33)。
15.一种外墙隔热系统,具有高密度的隔热板(13),其中凹槽(21)形成在至少两个相对的侧面中,内隔热板(17),设置在建筑物的外墙(19)和隔热板(13)之间,和通过设置在凹槽中的至少两个支撑轨(23)、每个轨至少一个间隔件(29)以及将下部支撑轨悬挂在外 墙上的至少两个张力支架(35)从而将隔热板(13)保持在建筑物的外墙(19)上的安装包。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外墙隔热结构(11),具有设置在建筑物的外墙(19)上的至少一个支撑轨(23),以及由支撑轨(23)支撑的许多隔热板(13)。支撑轨(23)通过至少两个间隔件(29)与外墙(19)间隔开。为了转移隔热板(13)的重量至外墙(19),设置至少两个张力支架(35),每一个均能通过第一端固定至支撑轨(23),通过第二端固定至外墙(19)。本发明还涉及将隔热板(13)保持在建筑物的外墙(19)上的安装包。安装包包括至少一个支撑轨(23),至少两个间隔件(29),至少两个张力支架(35)和至少两个墙壁固定件(33)。
文档编号E04B1/76GK102812188SQ201180007091
公开日2012年12月5日 申请日期2011年1月18日 优先权日2010年1月18日
发明者汉斯·温特勒 申请人:罗克伍尔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