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用具有除尘功能的墙体表面平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03317发布日期:2019-01-22 21:54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用具有除尘功能的墙体表面平整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建筑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建筑用具有除尘功能的墙体表面平整系统。



背景技术:

在建筑装修施工中,常常需要对墙体表面进行平整处理,经过平整处理后的墙面才能进行后续施工,目前,主要采用手工工具对墙面进行处理,其施工效率低,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粉尘,不利于施工人员健康。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建筑用具有除尘功能的墙体表面平整系统。

为达到本发明之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建筑用具有除尘功能的墙体表面平整系统,所述建筑用具有除尘功能的墙体表面平整系统包括底板、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定位装置、位于所述定位装置左端的吸气装置、位于所述定位装置上方的电缸装置、位于所述电缸装置左侧的移动装置、位于所述移动装置左侧的平整装置、位于所述平整装置上方的滚轮装置、位于所述滚轮装置上方的吹气装置及设置于所述移动装置上方的提升装置,所述底板上设有位于其下方左右两侧的第一固定块、位于所述第一固定块下方的第一滚轮,所述定位装置包括第一定位架、设置于所述第一定位架上的第一定位杆、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杆右侧的第一弹簧、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杆左侧的第一横杆、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架右侧的第二横杆、位于所述第二横杆下方的第一支撑杆及位于所述第二横杆上方的第一支架,所述吸气装置包括第二支架、位于所述第二支架下方的第一斜杆、位于所述第二支架左侧的第一固定杆、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杆上方的进气斗、位于所述进气斗右侧的第一管道、设置于所述第一管道上的第一风机、位于所述第一管道右侧的净化箱、位于所述净化箱上方的排出管、收容于所述净化箱内的第一过滤网及位于所述第一过滤网下方的第二弹簧,所述电缸装置包括电缸、位于所述电缸左侧的推动杆、位于所述推动杆上下两侧的第三弹簧、位于所述第三弹簧左侧的第三支架、位于所述第三支架上方的第一竖杆,所述移动装置包括第一移动杆、位于所述第一移动杆左侧的第一移动架、位于所述第一移动架下方的第二移动杆、位于所述第二移动杆左侧的第四弹簧、位于所述第一移动杆右侧的第一横板、位于所述第一横板下方的第一弯曲杆,所述平整装置包括第三移动杆、位于所述第三移动杆左侧的第二移动架、设置于所述第二移动架左侧的第二固定杆、位于所述第二固定杆左侧的移动板、位于所述第三移动杆下方的第五弹簧、位于所述移动板左方上下两侧的第二定位杆、收容于所述第二定位杆内的第六弹簧、位于所述第六弹簧左侧的第一顶靠杆、位于所述第一顶靠杆左侧的平整板及设置于所述移动板左侧的第七弹簧,所述滚轮装置包括第二固定块、位于所述第二固定块左侧的第四支架、位于所述第二固定块右侧的第五支架、位于所述第五支架下方的第三固定杆、设置于所述第五支架上的第八弹簧、位于所述第八弹簧左侧的第四移动杆、位于所述第四移动杆左侧的第二滚轮、位于所述第五支架上方的固定环及位于所述第五支架右侧的第三定位杆,所述吹气装置包括第一固定架、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架上的第四固定杆、第五固定杆、设置于所述第四固定杆上的吹气管、设置于所述吹气管上的第二风机及位于所述吹气管左侧的吹气斗,所述提升装置包括电机、设置于所述电机上的输出轴、位于所述电机左侧的第六固定杆、设置于所述输出轴上的拉线、位于所述第一移动架上方的第二支撑杆、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杆右侧的第三横杆、设置于所述第三横杆右端的第三滚轮及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杆上端的第四滚轮。

所述第一固定块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固定块的上表面与所述底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块的下表面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滚轮设有两个,所述第一滚轮呈圆柱体,所述第一滚轮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一固定块轴转连接。

所述第一定位架呈倒置的凹字形,所述第一定位架的两端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定位杆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定位杆的下端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定位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定位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杆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横杆的左端与所述第一定位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杆的右端与所述第一定位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呈水平状,所述第一弹簧的左端与所述第一定位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杆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横杆的左端与所述第一定位架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横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横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的上端呈水平状。

所述第二支架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定位架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的上端与所述第一风机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杆呈倾斜状,所述第一斜杆的下端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呈水平状,所述第一固定杆的右端与所述第二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的左端与所述进气斗固定连接,所述进气斗呈空心的圆台状,所述进气斗竖直放置,所述第一管道呈水平状,所述第一管道的左表面与所述进气斗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净化箱呈空心的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净化箱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定位架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净化箱上设有位于其左表面的第一通孔及位于其上表面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管道的右端对准所述第一通孔且与所述净化箱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排出管呈竖直状,所述排出管的下端对准所述第二通孔且与所述净化箱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过滤网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过滤网的侧面与所述净化箱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弹簧呈竖直状,所述第二弹簧的下端与所述净化箱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上端与所述第一过滤网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电缸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二横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的上端与所述电缸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推动杆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推动杆的右端与所述电缸连接,所述第三支架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的下端顶靠在所述第一定位架的上表面上且与其滑动连接,所述推动杆贯穿所述第三支架的左右表面且与其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架的上端呈水平状,所述第三弹簧设有两个,所述第三弹簧呈水平状,所述第三弹簧的右端与所述电缸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的左端与所述第三支架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竖杆呈竖直状,所述第一竖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三支架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移动杆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定位架贯穿所述第一移动杆的左右表面且与其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的右端与所述第一移动杆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移动架呈凹字形,所述第一移动架的两端与所述第一移动杆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移动杆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二移动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一移动架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移动杆的下端顶靠在所述第一定位架的上表面上且与其滑动连接,所述第四弹簧呈水平状,所述第四弹簧的右端与所述第二移动杆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弹簧的左端与所述净化箱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板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横板的左端与所述第一移动杆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弯曲杆呈弯曲状,所述第一弯曲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一移动杆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弯曲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横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竖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弯曲杆固定连接。

所述第三移动杆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移动架贯穿所述第三移动杆的上下表面且与其滑动连接,所述第三移动杆的右表面与所述第一移动杆的左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三移动杆的左端与所述第二移动架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移动架的横截面呈凹字形,所述第二移动架的两端与所述移动板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固定杆的右端与所述第二移动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的左端与所述移动板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板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五弹簧呈竖直状,所述第五弹簧的下端与所述第二移动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五弹簧的上端与所述第三移动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定位杆设有两个,所述第二定位杆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定位杆的右端与所述移动板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定位杆的左表面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六弹簧设有两个,所述第六弹簧的右端与所述第二定位杆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六弹簧的左端与所述第一顶靠杆的右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顶靠杆设有两个,所述第一顶靠杆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顶靠杆的右端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二定位杆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一顶靠杆的左端与所述平整板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平整板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平整板上设有位于其上方的倾斜板,所述倾斜板呈倾斜状,所述倾斜板的下端与所述平整板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七弹簧呈水平状,所述第七弹簧的右端与所述移动板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七弹簧的左端与所述平整板的右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固定块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二固定块的下表面与所述移动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架呈L型,所述第四支架的上端与所述第二固定块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架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定位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五支架呈凹字形,所述第五支架的两端与所述第二固定块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固定杆呈竖直状,所述第三固定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五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固定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二移动架固定连接,所述第八弹簧呈水平状,所述第八弹簧的右端与所述第五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八弹簧的左端与所述第四移动杆的右端固定连接,所述第四移动杆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四移动杆贯穿所述第二固定块的左右表面且与其滑动连接,所述第四移动杆的左端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二滚轮呈圆柱体,所述第二滚轮收容于所述第三凹槽内且与所述第四移动杆轴转连接,所述固定环呈半圆环状,所述固定环的两端与所述第五支架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定位杆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三定位杆的左端与所述第五支架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定位杆的右表面与所述第一移动架的左表面滑动连接。

所述第一固定架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固定块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架的上端呈倾斜状且与所述第二风机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固定杆呈竖直状,所述第四固定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五固定杆呈水平状,所述第五固定杆的右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五固定杆的左端与所述吹气斗固定连接,所述吹气管贯穿所述第四固定杆的左右表面且与其固定连接,所述吹气管的左端与所述吹气斗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吹气斗呈空心的圆台状。

所述电机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横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输出轴呈圆柱体,所述输出轴与所述电机连接,所述第六固定杆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六固定杆的左端与所述第一移动杆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六固定杆的右端与所述电机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拉线的右端与所述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拉线的左端与所述固定环固定连接,所述拉线顶靠在所述第三滚轮及第四滚轮上,所述第二支撑杆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一移动架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上端设有第四凹槽,所述第三横杆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三横杆的左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横杆的右端设有第五凹槽,所述第三滚轮呈圆柱体,所述第三滚轮收容于所述第五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三横杆轴转连接,所述第四滚轮呈圆柱体,所述第四滚轮收容于所述第四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二支撑杆轴转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建筑用具有除尘功能的墙体表面平整系统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对墙面进行有效的平整,平整效率高,并且平整效果较好,可以大大降低人工劳动强度,同时可以将平整过程中产生的灰尘吸收净化掉,防止其对环境造成污染,保护环境,自动化程度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建筑用具有除尘功能的墙体表面平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建筑用具有除尘功能的墙体表面平整系统做出清楚完整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建筑用具有除尘功能的墙体表面平整系统包括底板1、位于所述底板1上方的定位装置2、位于所述定位装置2左端的吸气装置3、位于所述定位装置2上方的电缸装置4、位于所述电缸装置4左侧的移动装置5、位于所述移动装置5左侧的平整装置6、位于所述平整装置6上方的滚轮装置7、位于所述滚轮装置7上方的吹气装置8及设置于所述移动装置5上方的提升装置9。

如图1所示,所述底板1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底板1上设有位于其下方左右两侧的第一固定块11、位于所述第一固定块11下方的第一滚轮12。所述第一固定块11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固定块11的上表面与所述底板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块11的下表面设有第一凹槽111。所述第一滚轮12设有两个,所述第一滚轮12呈圆柱体,所述第一滚轮12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111内且与所述第一固定块11轴转连接,使得所述第一滚轮12可以在所述第一凹槽111内旋转。

如图1所示,所述定位装置2包括第一定位架21、设置于所述第一定位架21上的第一定位杆22、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杆22右侧的第一弹簧23、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杆22左侧的第一横杆24、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架21右侧的第二横杆25、位于所述第二横杆25下方的第一支撑杆26及位于所述第二横杆25上方的第一支架27。所述第一定位架21呈倒置的凹字形,所述第一定位架21的两端与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定位杆22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定位杆22的下端与所述底板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定位杆22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定位架2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杆24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横杆24的左端与所述第一定位架2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杆24的右端与所述第一定位杆2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23呈水平状,所述第一弹簧23的左端与所述第一定位杆2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杆25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横杆25的左端与所述第一定位架2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杆25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定位架21的上表面处于同一平面内。所述第一支撑杆26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26的下端与所述底板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26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横杆25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27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27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横杆25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27的上端呈水平状。

如图1所示,所述吸气装置3包括第二支架31、位于所述第二支架31下方的第一斜杆32、位于所述第二支架31左侧的第一固定杆33、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杆33上方的进气斗34、位于所述进气斗34右侧的第一管道35、设置于所述第一管道35上的第一风机36、位于所述第一管道35右侧的净化箱37、位于所述净化箱37上方的排出管38、收容于所述净化箱37内的第一过滤网39及位于所述第一过滤网39下方的第二弹簧30。所述第二支架31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31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定位架2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31的上端与所述第一风机36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杆32呈倾斜状,所述第一斜杆32的下端与所述底板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杆32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支架3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33呈水平状,所述第一固定杆33的右端与所述第二支架3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33的左端与所述进气斗34固定连接。所述进气斗34呈空心的圆台状,所述进气斗34竖直放置,所述进气斗34的左右表面相通。所述第一管道35呈水平状,所述第一管道35的左表面与所述进气斗34的右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一管道35的内部与所述进气斗34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一风机36与电源连接。所述净化箱37呈空心的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净化箱37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定位架2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净化箱37上设有位于其左表面的第一通孔371及位于其上表面的第二通孔372,所述第一管道35的右端对准所述第一通孔371且与所述净化箱37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管道35的内部与所述净化箱37的内部相通。所述排出管38呈竖直状,所述排出管38的下端对准所述第二通孔372且与所述净化箱37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排出管38的内部与所述净化箱37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一过滤网39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过滤网39的侧面与所述净化箱37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弹簧30呈竖直状,所述第二弹簧30的下端与所述净化箱37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30的上端与所述第一过滤网39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第一过滤网39起到支撑作用。

如图1所示,所述电缸装置4包括电缸41、位于所述电缸41左侧的推动杆42、位于所述推动杆42上下两侧的第三弹簧44、位于所述第三弹簧44左侧的第三支架43、位于所述第三支架43上方的第一竖杆45。所述电缸41与电源连接,所述电缸41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二横杆25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27的上端与所述电缸4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推动杆42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推动杆42的右端与所述电缸41连接,使得所述电缸41带动所述推动杆42左右移动。所述第三支架43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43的下端顶靠在所述第一定位架21的上表面上且与其滑动连接,使得所述第三支架43可以在所述第一定位架21上左右移动,所述推动杆42贯穿所述第三支架43的左右表面且与其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架43的上端呈水平状。所述第三弹簧44设有两个,所述第三弹簧44呈水平状,所述第三弹簧44的右端与所述电缸4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44的左端与所述第三支架43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竖杆45呈竖直状,所述第一竖杆45的下端与所述第三支架43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移动装置5包括第一移动杆51、位于所述第一移动杆51左侧的第一移动架52、位于所述第一移动架52下方的第二移动杆53、位于所述第二移动杆53左侧的第四弹簧54、位于所述第一移动杆51右侧的第一横板55、位于所述第一横板55下方的第一弯曲杆56。所述第一移动杆51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定位架21贯穿所述第一移动杆51的左右表面且与其滑动连接,使得所述第一移动杆51可以在所述第一定位架21上左右移动,所述第一弹簧23的右端与所述第一移动杆5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移动架52呈凹字形,所述第一移动架52的两端与所述第一移动杆5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移动杆53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二移动杆53的上端与所述第一移动架5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移动杆53的下端顶靠在所述第一定位架21的上表面上且与其滑动连接,使得所述第二移动杆53可以在所述第一定位架21上左右移动。所述第四弹簧54呈水平状,所述第四弹簧54的右端与所述第二移动杆53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弹簧54的左端与所述净化箱37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板55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横板55的左端与所述第一移动杆5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弯曲杆56呈弯曲状,所述第一弯曲杆56的下端与所述第一移动杆5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弯曲杆56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横板55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竖杆45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弯曲杆56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平整装置6包括第三移动杆61、位于所述第三移动杆61左侧的第二移动架62、设置于所述第二移动架62左侧的第二固定杆63、位于所述第二固定杆63左侧的移动板64、位于所述第三移动杆61下方的第五弹簧65、位于所述移动板64左方上下两侧的第二定位杆66、收容于所述第二定位杆66内的第六弹簧67、位于所述第六弹簧67左侧的第一顶靠杆68、位于所述第一顶靠杆68左侧的平整板69及设置于所述移动板64左侧的第七弹簧60。所述第三移动杆61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移动架52贯穿所述第三移动杆61的上下表面且与其滑动连接,使得所述第三移动杆61可以上下移动,所述第三移动杆61的右表面与所述第一移动杆51的左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三移动杆61的左端与所述第二移动架62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移动架62的横截面呈凹字形,所述第二移动架62的两端与所述移动板64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63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固定杆63的右端与所述第二移动架6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63的左端与所述移动板64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板64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五弹簧65呈竖直状,所述第五弹簧65的下端与所述第二移动架62固定连接,所述第五弹簧65的上端与所述第三移动杆6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定位杆66设有两个,所述第二定位杆66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定位杆66的右端与所述移动板64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定位杆66的左表面设有第二凹槽661,所述第二凹槽661呈长方体状。所述第六弹簧67设有两个,所述第六弹簧67的右端与所述第二定位杆66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六弹簧67的左端与所述第一顶靠杆68的右端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第一顶靠杆68起到支撑作用。所述第一顶靠杆68设有两个,所述第一顶靠杆68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顶靠杆68的右端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661内且与所述第二定位杆66的内表面滑动连接,使得所述第一顶靠杆68的右端可以在所述第二凹槽661内左右移动,所述第一顶靠杆68的左端与所述平整板69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平整板69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平整板69上设有位于其上方的倾斜板691,所述倾斜板691呈倾斜状,所述倾斜板691的下端与所述平整板69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七弹簧60呈水平状,所述第七弹簧60的右端与所述移动板64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七弹簧60的左端与所述平整板69的右表面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平整板69起到支撑作用。

如图1所示,所述滚轮装置7包括第二固定块71、位于所述第二固定块71左侧的第四支架72、位于所述第二固定块71右侧的第五支架73、位于所述第五支架73下方的第三固定杆74、设置于所述第五支架73上的第八弹簧75、位于所述第八弹簧75左侧的第四移动杆76、位于所述第四移动杆76左侧的第二滚轮77、位于所述第五支架73上方的固定环78及位于所述第五支架73右侧的第三定位杆79。所述第二固定块71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二固定块71的下表面与所述移动板64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架72呈L型,所述第四支架72的上端与所述第二固定块7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架72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定位杆66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第二固定块71起到固定作用。所述第五支架73呈凹字形,所述第五支架73的两端与所述第二固定块7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固定杆74呈竖直状,所述第三固定杆74的上端与所述第五支架73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固定杆74的下端与所述第二移动架62固定连接。所述第八弹簧75呈水平状,所述第八弹簧75的右端与所述第五支架73固定连接,所述第八弹簧75的左端与所述第四移动杆76的右端固定连接。所述第四移动杆76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四移动杆76贯穿所述第二固定块71的左右表面且与其滑动连接,使得所述第四移动杆76可以左右移动,所述第四移动杆76的左端设有第三凹槽761,所述第三凹槽761呈长方体状。所述第二滚轮77呈圆柱体,所述第二滚轮77收容于所述第三凹槽761内且与所述第四移动杆76轴转连接,使得所述第二滚轮77可以在所述第三凹槽761内旋转。所述固定环78呈半圆环状,所述固定环78的两端与所述第五支架7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定位杆79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三定位杆79的左端与所述第五支架73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定位杆79的右表面与所述第一移动架52的左表面滑动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吹气装置8包括第一固定架81、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架81上的第四固定杆82、第五固定杆83、设置于所述第四固定杆82上的吹气管85、设置于所述吹气管85上的第二风机84及位于所述吹气管85左侧的吹气斗86。所述第一固定架81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固定块7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架81的上端呈倾斜状且与所述第二风机84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固定杆82呈竖直状,所述第四固定杆82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架81固定连接。所述第五固定杆83呈水平状,所述第五固定杆83的右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架81固定连接,所述第五固定杆83的左端与所述吹气斗86固定连接。所述吹气管85贯穿所述第四固定杆82的左右表面且与其固定连接,所述吹气管85的左端与所述吹气斗86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吹气管85的内部与所述吹气斗86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二风机84设置于所述吹气管85上,所述第二风机84与电源连接。所述吹气斗86呈空心的圆台状,所述吹气斗86呈倾斜状且其左端朝向第二滚轮77。

如图1所示,所述提升装置9包括电机91、设置于所述电机91上的输出轴92、位于所述电机91左侧的第六固定杆93、设置于所述输出轴92上的拉线94、位于所述第一移动架52上方的第二支撑杆95、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杆95右侧的第三横杆96、设置于所述第三横杆96右端的第三滚轮97及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杆95上端的第四滚轮98。所述电机91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横板55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电机91与电源连接。所述输出轴92呈圆柱体,所述输出轴92与所述电机91连接,使得所述电机91可以带动所述输出轴92旋转。所述第六固定杆93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六固定杆93的左端与所述第一移动杆5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六固定杆93的右端与所述电机9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拉线94的右端与所述输出轴92固定连接,所述拉线94的左端与所述固定环78固定连接,所述拉线94顶靠在所述第三滚轮97及第四滚轮98上。所述第二支撑杆95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二支撑杆95的下端与所述第一移动架5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95的上端设有第四凹槽951,所述第四凹槽951呈长方体状。所述第三横杆96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三横杆96的左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95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横杆96的右端设有第五凹槽961,所述第五凹槽961呈长方体状。所述第三滚轮97呈圆柱体,所述第三滚轮97收容于所述第五凹槽961内且与所述第三横杆96轴转连接,使得所述第三滚轮97可以在所述第五凹槽961内旋转。所述第四滚轮98呈圆柱体,所述第四滚轮98收容于所述第四凹槽951内且与所述第二支撑杆95轴转连接,使得所述第四滚轮98可以在所述第四凹槽951内旋转。

如图1所示,所述本发明建筑用具有除尘功能的墙体表面平整系统使用时,首先将其移动到需要平整的墙面前,使用者扶住本发明,使其固定不动。然后启动电缸41,使得所述推动杆42向左移动,进而使得所述第一移动杆51、第一移动架52向左移动,进而使得所述第三移动杆61、第二移动架62、移动板64、第二定位杆66、第一顶靠杆68及平整板69向左移动,使得平整板69顶靠在墙面上,同时第二滚轮77顶靠在墙面上,此时所述第六弹簧67、第七弹簧60及第八弹簧75被压缩,使得平整板69及第二滚轮77可以紧密的顶靠在墙面上。然后启动第一风机36、第二风机84,使得外界的空气进入到所述吹气管85内,然后进入到所述吹气斗86内,然后向墙面吹去,从而可以将墙面上的灰尘向下吹动,然后被吸入到所述进气斗34内,然后进入到所述第一管道35内,然后进入到所述净化箱37内,经过第一过滤网39的过滤后从排出管38排出,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所述第一弹簧30对所述第一过滤网39起到支撑作用,并且在平整的过程中,可以使得平整产生的灰尘进行有效的清除,防止污染环境及对工人的健康造成损坏。然后启动电机91,使得所述输出轴92旋转,进而使得所述拉线94被拉紧,然后使得所述固定环78向上移动,进而使得所述第五支架73、第二固定块71向上移动,进而使得所述第二滚轮77及平整板69向上移动,从而可以使得所述第二滚轮77先对墙面进行粗略的平整,然后平整板69可以对墙面再次进行精细的平整,平整效果好,并且倾斜板691的设置可以防止平整板69对墙面刮坏,对墙面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直至平整完毕。至此,本发明建筑用具有除尘功能的墙体表面平整系统使用过程描述完毕。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