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凝土柱局部置换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149798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混凝土柱局部置换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施工准备:

通过计算确定临时支撑钢管的规格,并编写安全专项方案;

(2)分区放线并编号:

按从高层→低层、小截面→大截面、边柱→中柱、间隔跳开的处理原则进行分区并编号;

(3)设定沉降观测点:

3.1在置换层柱的上一层柱身上设置监测刻度尺,在同一层的其他柱子上做参照标记,做好标高初始记录,采用水准仪监测上部柱的沉降情况;

3.2沉降观测点的膨胀钉设置在室外观测控制点能观察到的位置;

3.3沉降观测点与参照标记和监测刻度尺的距离不大于10米,利用水准仪测量参照标记得出“相对标高”,利用水准仪测量读数,监测沉降观测点的变化;

3.4拆凿柱子及混凝土置换过程中,每根柱子凿除时、凿除完成后、浇筑砼之前、砼浇筑置换完成后分别监测并做好每次沉降观测记录,待砼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停止监测;

(4)搭设临时支撑系统:

支撑系统所受承载力经过设计单位验算核准,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梁截面设计剪力包络图、支撑系统荷载计算及空心圆管受力计算结果,支撑系统采用如下做法:

4.1主梁支撑系统构造:

在进行柱混凝土凿除施工时,对框架梁进行加固处理;每条框架梁底采用空心圆管进行支撑,空心圆管的长度根据所在位置的楼层高度裁割,从地下室向最顶层,逐层搭设支撑,上下层的空心圆管轴心对称,使所卸荷载能顺利传递到最下层持力层;

4.2与置换柱相连的梁、板支撑系统构造:

与置换柱相连的梁、板采用钢管架支撑系统,支撑的钢管立杆上端使用顶托,顶托上搁置方木固定在梁板底部,框架梁底搭设的临时钢管支撑架在混凝土凿除置换施工过程中不拆除,作为附加支撑,钢管架支撑系统从地下室到置换层逐层搭设;

4.3支撑系统的抱柱构造:

为增加空心圆管的立杆稳定性,支顶结构梁的空心圆管与满堂架进行连接;

(5)搭设安全支撑系统及工作平台;

(6)凿除柱局部混凝土:对于钻芯取样不合格的柱子,凿除柱缺陷部位混凝土;

(7)界面处理:

将置换区域的缺陷混凝土凿除后,清除原构件混凝土表面松动的骨料、沙砾、浮渣和粉尘,对混凝土界面进行打毛;

混凝土浇捣前,对置换柱上下结合面进行浇水湿润,然后涂刷水泥油;

(8)模板安装:

8.1模板采用建筑模板;

8.2模板根据实际置换区浇筑混凝土的尺寸加工,上下自原混凝土结合面延伸,模板上方靠梁底一层,设置喇叭型浇捣口,模板两侧采用钢管紧固,通过模板和方木固定定位;

8.3为确保混凝土在振捣时不漏浆和模板平整度符合施工规范要求,在接缝处用发泡双面胶贴缝,再通过钢管紧固;

8.4在置换区最下方的模板处,钻泄水孔,在置换混凝土前,浇水湿润,待置换区内的积水排干后,用实木榫头塞紧;

8.5模板斜口与混凝土灌注口紧贴,使上方混凝土能直接灌入;

(9)浇捣混凝土;

(10)拆模及混凝土养护;

(11)拆除卸荷支撑:将现场同养试块送检测中心试压,当抗压强度达到设计值,则开始拆除卸荷支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柱局部置换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4.1中,

(1)置换区和非置换区的空心圆管的制作方法为:空心圆管的顶部满焊一块顶部钢板,同时,在该钢板底部与空心圆管顶部之间满焊加肋钢板,加肋钢板两两互为90°;

置换区和非置换区空心圆管的底部设置一块底部钢板,与空心圆管底部满焊;

(2)置换层的空心圆管支顶方法:将空心圆管垂直立在需要支撑的梁底下方,空心圆管顶放置一台千斤顶,通过千斤顶将一块梁底钢板顶向置换层上方的梁底,千斤顶水平安置,千斤顶加载直至梁底钢板能贴紧梁底;加载完成后,现场测量顶部钢板和梁底钢板的高度,根据实际高度,裁割一段工字钢,空心圆管的顶部钢板与楼面垫板之间用工字钢打紧,整个过程千斤顶不拆除,并随时检查千斤顶的紧固情况,工字钢钢楔在千斤顶失效时,起到保护作用;

非置换层空心圆管支顶方法:空心圆管的长度根据所在位置的楼层高度裁割,空心圆管加工后的总长度比结构板至梁底的高度低,楼层上方梁底设置一块梁底钢板,空心圆管立直后,空心圆管的顶部钢板与梁底钢板之间用钢楔打紧;

(3)置换层空心圆管加固方法:利用钢管搭设连接架体,将钢管与空心圆管卡紧,钢管与空心圆管形成静定结构的格构柱。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柱局部置换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4.2中,钢管架支撑系统除设钢管立杆外,还设置扫地杆和封顶杆,封顶杆与顶托底部的钢管立杆上端相连,其螺杆伸出钢管立杆顶部不大于200mm,螺杆外径与钢管立杆内径的间隙不大于3mm,安装时保证上下同心;钢管立杆接长采用对接扣件连接,立杆的对接扣件交错布置,两根相邻立杆的接头不能设置在同步内,同步内隔一根立杆的两个相隔接头在高度方向错开的距离不小于500mm;各接头中心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大于步距的1/3;水平杆采用搭接接长,相邻两水平杆的接头不在同一纵距或同一横距内;当遇到非置换层模板支撑架未拆除时,不搭设钢管架支撑;

钢管架支撑系统剪刀撑设置:纵横方向设置垂直剪刀撑,间距不大于4.5米,水平方向扫地杆部位设置一道水平剪刀撑,封顶杆设置一道水平剪刀撑;剪刀撑杆件的底端与地面顶紧,剪刀撑斜杆用旋转扣件固定在与之相交的横向水平杆的伸出端或立杆上,旋转扣件中心线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大于15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柱局部置换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6)中,所述的凿除柱混凝土采用全截面凿除和非全截面凿除两种:

(1)全截面凿除:

凿除梁底以下松散混凝土部位,上端凿除至密实的梁底露出混凝土中密实的石子,下端凿除至柱子施工缝底部密实部位露出的密实石子,柱子的上端凿成U或V型,有利于置换区的气体排出;

(2)非全截面凿除:

针对柱施工缝处浮浆、麻面、砼松散部位凿除柱混凝土,凿除直到露出密实粗骨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柱局部置换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10)中,拆模及混凝土养护的具体步骤为:

(1)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未达到拆模的时间段,对模板浇水湿润;

(2)达到拆除侧模条件后,拆除模板;拆模后洒水养护;

(3)拆除柱子侧模后,先用麻袋包裹置换区,再用塑料薄膜包裹麻袋,浇水养护,确保在养护期内麻袋始终处于湿润状态;

(4)待柱置换区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值,利用切割机将灌浆口凸出部分的素混凝土切割平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柱局部置换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11)中,拆除卸荷支撑的层间顺序是:先拆除最上层的卸荷支撑、再拆除下一层的卸荷支撑,以此类推;拆除每个柱子的卸荷支撑顺序是:按对称的顺序进行拆除;拆除支撑时,用水准仪监测柱脚水准观测点的竖向位移变化,当发现位移发生较大变化,则立即停止拆模,启动应急预案措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柱局部置换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3)中,监测的具体方法为:每次监测沉降量的报警值为0.5mm,总的沉降数值控制在2.5mm;当出现超0.5mm的报警值,则增加观测次数,测量员观察观测点及千斤顶的读数;当沉降值扩大至1mm时,则对千斤顶加载,对沉降进行修正;当沉降值继续扩大至2.5mm,置换层处马上暂停施工;采取应急预案措施,并回顶加固,确保楼房结构安全。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