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体山形智能建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53484阅读:505来源:国知局
锥体山形智能建筑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建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锥体山形智能建筑结构。



背景技术:

大自然灾害带给人类的生命财产与安全无尽的威胁,严重影响到国计民生。1906年的旧金山大地震就造成了38万多人简介或直接的伤害,经济损失无以计数。

人类除了饱受自然灾害的严重威胁外,更是受到大气污染、酸雨、雾霾、沙尘、地球引力及大气压缩、辐射等的侵害。例如:地球引力及大气压缩的影响、生活在内陆沿海的人一旦进入高原地区,他的呼吸系统就会遇到困难,并且受到大气层压缩、地球引力的影响,皮肤易出现破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锥体山形智能建筑结构,能退避自然灾害,减少大气、酸雨、辐射、雾霾、沙尘、地球引力等对人类生命及财产的危害。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锥体山形智能建筑结构,包括基础建筑机构和山形建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础建筑机构包括圆形圈梁和设于圈梁上下左右四个方位的由钢筋混泥土制作而成的牵引基础件,所述的圈梁位于地表面上,各牵引基础件埋于地表内,所述左、右牵引基础件之间通过横向承托梁连接,上、下牵引基础件之间通过纵向承托梁连接,所述的横向承托梁和纵向承托梁相互贯穿于圈梁之间且交叉构成十字形结构,所述横向承托梁和纵向承托梁的交叉处与圈梁之间连接设有加强梁;所述的山形建筑机构为锥体结构,包括若干斜撑柱和围绕各斜撑柱的钢筋水泥墙体,所述各斜撑柱的底部分别支撑于横向承托梁和纵向承托梁与圈梁的交接点处,所述各斜撑柱的顶端通过顶板相连,所述山形建筑机构的内部横向设置有至少一层楼层隔板,所述各楼层隔板的四周与墙体连接,所述各楼层隔板的靠近端部处向上垂直设有用于支撑各斜撑柱的若干抗压柱,所述抗压柱与墙体之间形成循环通风道。

作为优选的,所述的横向承托梁和纵向承托梁分别设有两根平行的承托梁,各承托梁之间相交围合形成电梯井。

优选的,所述顶板的上端设有锥形的气窗盖,所述的气窗盖与顶板之间通过升降螺旋杆连接,且顶板上设置有窗口。

优选的,所述的楼层隔板向外水平延伸设有若干阳台,阳台的顶部设有液压救生门,所述的液压救生门与墙体之间连接且设置有液压装置。

优选的,所述墙体的外表面设置有隔热、防辐射面板。

优选的,所述圈梁与地表面之间设有地面垫层。

优选的,所述墙体底部至少一侧开设有大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圆锥体山形建筑体现在于圆锥体型和大山形状的建筑主体结构,使整个建筑构造成三角几荷圆锥体、大山形。从桩基础、地梁到主体框架都相互牵引,相互承载,相互抵御外力冲击,移动,高压,促拨,引力吸附,紫外线,电波等的侵害,提高对防御地震,台风,龙卷风,洪水,雾霾,电波,紫外线,引力等所引发的大自然对人类生命及财产的灾害。

附图说明

图1是基础建筑机构的俯视图。

图2是锥体山形智能建筑结构的内剖视图。

图3是锥体山形智能建筑结构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锥体山形智能建筑结构,包括基础建筑机构和山形建筑机构,基础建筑机构包括圆形圈梁1和设于圈梁上下左右四个方位的由钢筋混泥土制作而成的牵引基础件2,圈梁1位于地表面上,各牵引基础件2埋于地表内,左、右牵引基础件2之间通过横向承托梁3连接,上、下牵引基础件2之间通过纵向承托梁4连接,横向承托梁3和纵向承托梁4相互贯穿于圈梁1之间且交叉构成十字形结构,横向承托梁3和纵向承托梁4的交叉处与圈梁1之间连接设有加强梁5;山形建筑机构为锥体结构,包括若干斜撑柱6和围绕各斜撑柱的钢筋水泥墙体7,各斜撑柱6的底部分别支撑于横向承托梁3和纵向承托梁4与圈梁1的交接点处,各斜撑柱6的顶端通过顶板8相连,山形建筑机构的内部横向设置有至少一层楼层隔板9,各楼层隔板9的四周与墙体7连接,各楼层隔板7的靠近端部处向上垂直设有用于支撑各斜撑柱6的若干抗压柱10,抗压柱10与墙体7之间形成循环通风道11。

作为优选的实施例,横向承托梁3和纵向承托梁4分别设有两根平行的承托梁,各承托梁之间相交围合形成电梯井12。顶板8的上端设有锥形的气窗盖13,气窗盖13与顶板8之间通过升降螺旋杆14连接,且顶板8上设置有窗口15。楼层隔板9向外水平延伸设有若干阳台16,阳台16的顶部设有液压救生门17,液压救生门17与墙体7之间连接且设置有液压装置18。墙体7的外表面设置有隔热、防辐射面板19。圈梁1与地表面之间设有地面垫层20。墙体7底部至少一侧开设有大门21。

本实用新型一种锥体山形智能建筑结构的制作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根据所需楼层高度、层数、空间面积和使用性质设计建筑施工图。

2.依据地质承载参数设计基础直径,正常基础建筑机构的直径为楼高的80%-100%,外形坡度为45-65度之间。

3.采用预防10-15级防震结构设计布置钢筋,每个连接点需加强护助钢筋连接。

4.从基础到框架主体结构、抗化面板,楼层隔板与墙体均采用钢筋混凝土现灌、不间断一气呵成。

5.外墙门窗采用抗压,抗冲击液压门窗。

6.外墙抗压面板厚10-12cm,中间分布散热管,地暖空调,连接室内地面,墙面贴上抗辐射面砖或防辐射油漆。

7.根据楼层高度设置救生阳台,阳台的底部为方格式通风地面,预防龙卷风吸拨及引力磨擦。

8.楼顶部设计成复层升降抗御、通风、喷水、射灯、救生多功能窗口。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同等替换和改进等,均应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