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帐篷头结构的帐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23446阅读:524来源:国知局
具有帐篷头结构的帐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动折叠帐篷,特别涉及可以选择支撑杆安装方向的帐篷。



背景技术:

一般地,随着经济的繁荣,更多的人享受他们的业余时间。室外活动诸如野营或者钓鱼,是一项在人们业余时间做的最流行的事情之一。同样,帐篷普遍被采用作为在室外活动使用的装置,使用者可以在其中休息或者避免日照。

目前,很多自动帐篷头的支撑杆的安装方向是固定的,例如CN100473799C所示的帐篷头,而一人帐篷、两人帐篷、六人帐篷等所需的支撑杆的数目不同,安装的方向也不同,这就导致了上述不同的帐篷需要制作不同的帐篷头的模具,极大的增加的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以下给出对一个或更多个方面的简化概述以力图提供对此类方面的基本理解。此概述不是所有构想到的方面的详尽综览,并且既非旨在指认出所有方面的关键性或决定性要素亦非试图界定任何或所有方面的范围。其唯一的目的是要以简化形式给出一个或更多个方面的一些概念以作为稍后给出的更加具体的说明之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帐篷头结构的帐篷,用于解决不同的帐篷需要制作不同的帐篷头的模具,极大的增加的生产成本的问题,其包括支撑杆、帐篷布,帐篷头与多个支撑杆铰接,帐篷布用于固定于帐篷杆上形成帐篷的外表面,帐篷头包括上连接体、下连接体、拉绳、连接件、第一支撑杆、第 二支撑杆;

上连接体与下连接体同心设置;第一支撑杆通过连接件与上连接体铰接;第二支撑杆通过连接件与下连接体铰接;

上连接体的侧面开设凹槽,凹槽沿上连接体的侧面等间隔排列;凹槽与上连接体的轴平行;凹槽的一端开放,并且凹槽的内腔最大的径向宽度大于凹槽的开口宽度;

连接件上具有铰接部,以及具有与凹槽对应的柱体部,柱体部可以从凹槽的开放端深入凹槽内,使连接件的柱体部嵌入凹槽;铰接部用于与第一支撑杆铰接。

进一步,所述凹槽包括优弧形部和开口部,开口部与优弧形部的末端相接;

连接件的柱体部的与凹槽的形状配合,柱体部从凹槽的开放端深入凹槽内,使连接件的柱体部嵌入凹槽。

进一步,还包括底盘,在连接件的柱体部嵌入凹槽后,底盘用于与上连接体配合,封住凹槽的开放端,使连接件固定于凹槽内。

进一步,上连接体的上表面中心处设有第一孔,第一孔为一对,用于供拉绳穿过;上连接体内为空腔且下表面开放;在所述的下连接体上设有中空的定位柱,所述的定位柱的上表面设有定位柱第二孔,第二孔为4个,第二孔的其中两个相对的孔分别与第一孔对应,定位柱的截面形状与上连接体的开放端形状对应;在所述的定位柱内的下端内设有动滑轮构。

进一步,定位柱与下连接头为一体成型结构;上连接体和下连接体的在水平方向的横截面为圆形。

进一步,下连接体通过连接件与第二支撑杆铰接。

进一步,下连接体通过连接件与第二支撑杆铰接;

还包括第一底盘和第二底盘,在连接件的柱体部嵌入凹槽后,第一底盘用于与上连接体配合,封住上连接体凹槽的开放端,使连接件固定于上连接 体的凹槽内;第二底盘用于与下连接体配合,封住下连接体凹槽的开放端,是连接件固定于下连接体的凹槽内;

凹槽包括优弧形部和开口部,开口部与优弧形部的末端相接;连接件的柱体部的与凹槽的形状配合,柱体部从凹槽的开放端深入凹槽内,使连接件的柱体部嵌入凹槽;

上连接体的上表面中心处设有第一孔,第一孔为一对,用于供拉绳穿过;上连接体内为空腔且下表面开放;在所述的下连接体上设有中空的定位柱,所述的定位柱的上表面设有定位柱第二孔,第二孔为一对,第二孔与第一孔对应,定位柱的截面形状与上连接体的开发端形状对应;在所述的定位柱内的下端内设有动滑轮构。

区别于现有技术,上述帐篷由于拉绳的配合,在打开或闭合时,可以快捷迅速地自动完成,避免人工手动操作的繁,同时,上述所有构件组装好出售,在使用时,消费者只需按照指示的方式将自动帐篷打开,避免了帐篷组装及拆卸的麻烦,以及避免骨架零散,不好携带的问题。同时,对于生产商,其可根据市场需求修改与帐篷头铰接的支撑杆的组数,而不需要所需为不同的帐篷需要制作不同的帐篷头的模具,从而上述方案降低了生产成本。

为能达成前述及相关目的,这一个或更多个方面包括在下文中充分描述并在所附权利要求中特别指出的特征。以下描述和附图详细阐述了这一个或更多个方面的某些说明性特征。但是,这些特征仅仅是指示了可采用各种方面的原理的各种方式中的若干种,并且本描述旨在涵盖所有此类方面及其等效方面。

附图说明

以下将结合附图来描述所公开的方面,提供附图是为了说明而非限定所公开的方面,附图中相似的标号标示相似要素,并且在其中:

图1为具体实施方式的帐篷头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2为具体实施方式的帐篷头侧视图(帐篷收起状态);

图3为图2所示帐篷头的剖面图;

图4为具体实施方式为帐篷头的俯视图(帐篷打开状态)

图4a为图4所示帐篷头的俯视图;

图5为图4所示帐篷头的剖面图;

图6为具体实施方式的帐篷头的侧视图(帐篷打开状态);

图7为具体实施方式的连接件;

图8为具体实施方式为凹槽截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绳子;

20、连接件;

201、铰接部;

202、柱体部;

30、第一支撑杆;

40、第二支撑杆;

50、连接件;

60、上连接体;

601、孔;

603、凹槽;

6031、开口部宽度指示

6032、凹槽内部最宽位置指示;

6036、开口部;;

6037、优弧形部;

605、底盘;

70、柱体部;

701、孔;

703、滑轮;

80、下连接体;

803、凹槽;

805、底盘。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技术方案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1-8详予说明。在以下描述中,出于解释目的阐述了众多的具体细节以提供对一个或更多个方面的透彻理解。但是显而易见的是,没有这些具体细节也可实践此类方面。

本文中大于半圆的弧叫优弧,小于半圆的弧叫劣弧。

参见图1,图1中只画了该帐篷的关键部位,以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帐篷为具有帐篷头结构的帐篷,支撑杆、帐篷布,帐篷头与多个支撑杆铰接,帐篷布用于固定于帐篷杆上形成帐篷的外表面,帐篷头包括上连接体60、下连接体80、拉绳10、连接件20、第一支撑杆30、第二支撑杆20;

上连接体60与下连接体80同心设置;第一支撑杆30通过连接件20与上连接体60铰接;第二支撑杆40通过连接件20与下连接体80铰接;

上连接体的侧面开设凹槽603,凹槽沿上连接体的侧面等间隔排列,即相邻凹槽与帐篷头的轴所形成的角度是相等的;凹槽603与上连接体60的轴平行;凹槽603的一端开放,并且凹槽的内腔最大的径向宽度6032大于凹槽的开口宽度6031;

连接件上具有铰接部202,以及具有与凹槽对应的柱体部202,柱体部202可以从凹槽的开放端深入凹槽内,使连接件的柱体部202嵌入凹槽603;铰接部201用于与第一支撑杆30铰接。凹槽为支持杆与上连接体的连接点,第一 支撑杆与上连接体呈放射状连接;在装配时,根据不同的生产需要,将若干的第一支撑杆与对应的凹槽铰接,从而生产出不同大小和形状的帐篷,例如四角帐篷、六角帐篷、异形帐篷等;

区别于现有技术,上述帐篷由于拉绳的配合,在打开或闭合时,可以快捷迅速地自动完成,避免人工手动操作的繁,同时,上述所有构件组装好出售,在使用时,消费者只需按照指示的方式将自动帐篷打开,避免了帐篷组装及拆卸的麻烦,以及避免骨架零散,不好携带的问题。同时,对于生产商,其可根据市场需求修改与帐篷头铰接的支撑杆的组数,而不需要所需为不同的帐篷需要制作不同的帐篷头的模具,从而上述方案降低了生产成本。

参见图7,所述凹槽包括优弧形部6036和开口部6037,开口部与优弧形部的末端相接;

连接件的柱体部的与凹槽的形状配合,柱体部从凹槽的开放端深入凹槽内,使连接件的柱体部嵌入凹槽。上述优弧部有利于连接件的柱形部沿凹槽的轴做一定角度的旋转(只能做一定角度是由于开口部宽度的限制)。上述结构能适应对于不同厂家不同批次的生产帐篷头时的误差,避免上连接体通过连接件与支撑杆铰接后,支撑杆所形成的放射角度与设计稿出现较大偏差的情况。

还包括底盘,在连接件的柱体部嵌入凹槽后,底盘用于与上连接体配合,封住凹槽的开放端,使连接件固定于凹槽内。

上连接体的上表面中心处设有第一孔601,第一孔为一对,用于供拉绳穿过;上连接体60内为空腔且下表面开放;在所述的下连接体上设有中空的定位柱70,所述的定位柱的上表面设有第二孔,第二孔为4个,第二孔的其中两个相对的孔分别与第一孔对应,定位柱70的截面形状与上连接体的开放端形状对应;在所述的定位柱内的下端内设有动滑轮构。

动滑轮构件包括中心轴,在中心轴的两端设有等大的两个滚轮703,动滑轮构件的中心轴与两端的滚轮是一体成型的,动滑轮构件的中心轴位于下连 接体内的动滑轮凹槽上,拉绳的两端由中空的定位柱穿过动滑轮构件,且拉绳的两端由上连接体上的孔穿出。中空的定位柱制造简单,不需要开设专门的拉绳通道。当对拉绳的两端施加拉力时,拉绳通过动滑轮构件带动下连接头以及下连接头上的定位柱朝向上连接头方向运动并相互靠近,直到定位柱的上端抵接在上连接体内,将上连接体和下连接体固定。支撑杆的各构件形成自锁支撑,以此将帐篷支架撑开。当需要收折时,向下拉动下连接体,下连接体通过拉绳和动滑轮构件的配合远离上连接体,支撑杆的各构件自锁打开,帐篷支架收折。

定位柱70与下连接头60为一体成型结构;上连接体和下连接体的在水平方向的横截面为圆形。

下连接体通过连接件与第二支撑杆铰接。下连接体与连接件的铰接方式与上连接体与连接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的末端铰接。

下连接体通过连接件与第二支撑杆铰接;下连接体与第二支撑杆铰接的方式和铰接结构,与上连接体与第一支撑杆的铰接方式和铰接结构相同。

优选的上述帐篷头还包括第一底盘605和第二底盘805,在连接件的柱体部嵌入凹槽后,第一底盘605用于与上连接体60配合,封住上连接体凹槽603的开放端,使连接件固定于上连接体的凹槽内;第二底盘805用于与下连接体配合,封住下连接体凹槽805的开放端,是连接件固定于下连接体的凹槽内;

凹槽包括优弧形部和开口部,开口部与优弧形部的末端相接;连接件的柱体部的与凹槽的形状配合,柱体部从凹槽的开放端深入凹槽内,使连接件的柱体部嵌入凹槽;

上连接体的上表面中心处设有第一孔,第一孔为一对,用于供拉绳穿过;上连接体内为空腔且下表面开放;在所述的下连接体上设有中空的定位柱,所述的定位柱的上表面设有定位柱第二孔,第二孔为一对,第二孔与第一孔对应,定位柱的截面形状与上连接体的开发端形状对应;在所述的定位柱内的下端内设有动滑轮构。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或“包含……”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要素。此外,在本文中,“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

尽管已经对上述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