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平衡施工载荷的可移动式楼板支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43877阅读:519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平衡施工载荷的可移动式楼板支顶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支顶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可平衡施工载荷的可移动式楼板支顶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建筑工程的要求已经不限于实用性方面了,除了功能要求以外还要求建筑施工方法的便捷性。这点在施工机械和施工工具的应用上尤为明显,外形精巧、使用便捷的施工机械和施工工具,在未来的施工工地有着广泛的市场。

目前在建筑施工中,楼板支顶技术主要包括两种方式:第一种是满堂红脚手架,对整个作业面进行整体支顶,其多用于楼板混凝土模板的支顶,承受混凝土施工载荷以及楼板上大面积的施工活荷载(例如施工材料等)。第二种是局部带状支撑脚手架,其用于施工机械,比如履带式起重机运行施工通道的楼板支顶加固。

对于汽车式或轮胎式起重机,往往存在如下情况:楼板本身强度和刚度满足汽车式或轮胎式起重机的行走,但不满足汽车式或轮式起重机吊装作业工况支腿局部载荷对楼板力学参数的要求,在此情况下,若采用满堂红脚手架或带状支撑脚手架的方法对楼板进行支顶,就会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方面的浪费,影响工期进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平衡施工载荷的可移动式楼板支顶装置;该支顶装置在实际施工作业中,能够在不能或不便于使用大面积脚手架支顶的条件下,根据汽车式或轮式起重机的不同站车位置进行起重机四条支腿的临时活动支顶,具有能够快捷支顶、支顶强度可靠、在加快施工进度的同时降低人工成本等优点,解决了采用现有支顶方法进行施工,不仅施工不便,还存在工序复杂,浪费人力物力等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可平衡施工载荷的可移动式楼板支顶装置,所述支顶装置包括可移动式脚手架和放置在可移动式脚手架架体中的用于支撑在楼层之间的楼板支撑柱;

所述楼板支撑柱包括上段支撑柱和下段支撑柱;所述楼板支撑柱的高度小于该楼板支撑柱所需要预装支顶的楼层之间的净高度;

所述可移动式脚手架上设有可调节的用于确保上段支撑柱垂直度并进行位置定位的定位杆;

所述支顶装置还包括用于提升上段支撑柱的提升装置、用于对提升后的上段支撑柱进行支顶的千斤顶和用于连接上段支撑柱与下段支撑柱的垫块,所述垫块设置在上段支撑柱的底端与下段支撑柱的顶端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上段支撑柱的顶端和所述下段支撑柱的底端均设有支撑钢板。所述支撑钢板用于增加楼板支撑柱的支顶面积和受力面积。

进一步的,在所述定位杆的上方或者下方,所述可移动式脚手架上还设有可调节的用于确保上段支撑柱在提升移动过程中垂直度并进行位置定位的辅助定位杆。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杆包括至少两根横向设置的第一杆件和至少两根纵向设置的第二杆件,所述上段支撑柱的柱体位于由第一杆件和第二杆件交叉所构成的第一限位孔内。

进一步的,所述辅助定位杆包括至少两根横向设置的第三杆件和至少两根纵向设置的第四杆件,所述上段支撑柱的柱体位于由第三杆件和第四杆件交叉所构成的第二限位孔内。

进一步的,所述上段支撑柱上设有用于与所述千斤顶顶杆相配合的第一支撑板。

进一步的,所述下段支撑柱上设有用于放置所述千斤顶底座的第二支撑板。

进一步的,所述提升装置设置在所述可移动式脚手架上。

进一步的,所述上段支撑柱上设有用于连接提升装置的提升环。

进一步的,所述提升装置为设置在可移动式脚手架上的倒链。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积极有益的效果:

1、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支顶装置在实际施工作业中,能够在不能使用大面积脚手架支顶的条件下,根据汽车式或轮式起重机的不同站车位置进行起重机四条支腿的临时活动支顶。

2、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支顶装置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在预先测量出需要支顶的楼层之间的净高度后,进而确定楼板支撑柱的上段长度和下段长度,方便应用于各种施工条件的施工现场。

3、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支顶装置中的可移动式脚手架的拼装可以在地面作业完成,避免了高空作业,降低了工程的安全管理的难度。

4、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支顶装置能结构简单,够快捷支顶,支顶强度可靠,方便作业人员施工,在加快施工进度的同时降低了人工成本,解决了大型机械在楼板上施工的难题,有效的提高了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可移动式脚手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上段支撑柱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下段支撑柱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上段支撑柱与下段支撑柱配合支撑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可移动式脚手架、上段支撑柱与下段支撑柱之间的配合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下面结合优选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附图中相似的部件以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表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下面所具体描述的内容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不应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如图1至5所示,一种可平衡施工载荷的可移动式楼板支顶装置,所述支顶装置包括可移动式脚手架1、提升装置、两个千斤顶3、垫块4和放置在可移动式脚手架1架体中的用于支撑在楼层之间的楼板支撑柱;可移动式脚手架1的架体底部设有滚轮11。

所述楼板支撑柱包括上段支撑柱5和下段支撑柱6;所述楼板支撑柱的高度小于该楼板支撑柱所需要预装支顶的楼层之间的净高度;所述上段支撑柱5的顶端和所述下段支撑柱6的底端均设有支撑钢板7。

所述提升装置用于提升上段支撑柱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提升装置为设置在可移动式脚手架1上的两个倒链2,与该两个倒链2相配合的,所述上段支撑柱5上设有两个用于分别连接倒链的提升环51。

所述千斤顶3用于对提升后的上段支撑柱5进行支顶,在本实施例中,两个千斤顶3设置在上段支撑柱5的柱体与下段支撑柱6的柱体之间,具体为上段支撑柱5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千斤顶3顶杆相配合的第一支撑板52,下段支撑柱6上设置有用于放置所述千斤顶3底座的第二支撑板61。通过千斤顶3的支顶使得上段支撑柱5与下段支撑柱6之间保持在同一支撑轴线上,二者的位置相对固定,且通过千斤顶3可以把上段支撑柱5与下段支撑柱6之间相对顶紧,用以保证上段支撑柱5的顶端支撑钢板7和所述下段支撑柱6的底端支撑钢板7和需要支顶位置的支顶面贴实。

所述垫块4用于连接上段支撑柱5与下段支撑柱6,且该垫块4设置在上段支撑柱5的底端与下段支撑柱6的顶端之间。该垫块4的作用在于,当千斤顶3把上段支撑柱5与下段支撑柱6之间相对顶紧后,上段支撑柱5和下段支撑柱6之间的缝隙可通过垫块4进行楔实固定,进而使得需要支撑的楼层之间的支撑位置得到有效支顶。

所述可移动式脚手架1上设有可调节的用于确保上段支撑柱5垂直度并进行位置定位的定位杆;所述定位杆包括至少两根横向设置的第一杆件12和至少两根纵向设置的第二杆件13,所述上段支撑柱5的柱体位于由第一杆件12和第二杆件13交叉所构成的第一限位孔14内;其中,横向设置的第一杆件12可在水平方向上纵向移动,纵向设置的第二杆件13可在水平方向上横向移动;上段支撑柱5在运输中或提升之后,可通过呈相对设置的第一杆件12和第二杆件13进行加紧固定,避免上段支撑柱5产生偏移或倾斜。

本实施例中,在所述定位杆的下方,所述可移动式脚手架1上还设有可调节的用于确保上段支撑柱5垂直度并进行位置定位的辅助定位杆;所述辅助定位杆包括至少两根横向设置的第三杆件15和至少两根纵向设置的第四杆件16,所述上段支撑柱5的柱体位于由第三杆件15和第四杆件16交叉所构成的第二限位孔17内;其中,横向设置的第三杆件15可在水平方向上纵向移动,纵向设置的第四杆件16可在水平方向上横向移动;设置辅助定位杆的目的在于,辅助定位杆能够与定位杆相配合,对运输中的上段支撑柱5或提升之后的上段支撑柱5进行加紧固定;同时通过呈相对设置的第三杆件15和第四杆件16,辅助定位杆还能够与定位杆相配合在上段支撑柱5进行提升时,对上段支撑柱5的垂直度进行调整和定位。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首先:

1、测量出需要支顶的楼层之间的净高度,根据净高度确定楼板支撑柱的上段长度和下段长度,在实际应用中下段支撑柱6的高度可控制在1-1.5米,以方便作业人员可以将下段支撑柱进行人工就位;

2、用脚手架管和滚轮11制作好可移动式脚手架1;在可移动式脚手架1架体制作过程中,可根据需要选择围绕上段支撑柱5制作可移动式脚手架1架体,或者先制作可移动式脚手架1架体,待可移动式脚手架1架体制作完成后再将上段支撑柱5放入可移动式脚手架1架体中;

3、在可移动式脚手架1架体上设置定位杆,定位杆应包括至少两根横向设置的第一杆件12和至少两根纵向设置的第二杆件13,上段支撑柱5的柱体需要位于由第一杆件12和第二杆件13交叉所构成的第一限位孔内14;

4、可根据需要在定位杆的上方或者下方增设辅助定位杆,辅助定位杆应包括至少两根横向设置的第三杆件15和至少两根纵向设置的第四杆件16,上段支撑柱5的柱体需要位于由第三杆件15和第四杆件16交叉所构成的第二限位孔17内;

5、利用可移动式脚手架1架体上设置的提升装置提升上段支撑柱5到需要支顶的高度(梁下皮或板下皮),待上段支撑柱5提升完成后,将下段支撑柱6放入可移动式脚手架1中,并使下段支撑柱6与上段支撑柱5处在同一个支撑轴线上;同时使用千斤顶3把上段支撑柱5与下段支撑柱6之间通过第一支撑板52和第二支撑板61相对顶紧,用以保证上段支撑柱5的顶端支撑钢板7和所述下段支撑柱6的底端支撑钢板7和需要支顶位置的支顶面贴实。

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在利用千斤顶3支撑上段支撑柱5时,可采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结构及方法进行上段支撑柱5与下段支撑柱6之间的连接固定,也可采用直接将千斤顶3放置在地面上支顶上段支撑柱5,待上段支撑柱5支顶完成后,直接将放置就位的下段支撑柱6通过垫块4与上段支撑柱5楔实固定。

6、楼板支撑柱支撑完成后,拆除千斤顶3,即可移动式楼板支顶装置支撑完成。

本文中所采用的描述方位的词语“上”、“下”、“左”、“右”等均是为了说明的方便基于附图中图面所示的方位而言的,在实际装置中这些方位可能由于装置的摆放方式而有所不同。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实施方式仅提供一种最佳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及技术特点已揭示如上,然而熟悉本项技术的人士仍可能基于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内容而作各种不背离本发明创作精神的替换及修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实施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形状、构造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