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工作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39302阅读:806来源:国知局
升降工作平台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设施工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升降工作平台。



背景技术:

在建筑施工领域或者外墙清洁领域,经常需要工人在建筑外墙上进行作业,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安全绳将工人悬挂在建筑外墙上进行施工,该操作方式不仅安全性不高,同时工人在施工时很难操作,导致施工效率大大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升降工作平台,以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安全绳将工人悬挂建筑外墙上进行作业施工效率较低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升降工作平台,包括:承力框架;工作台板,可拆卸地安装在承力框架内;提升电机,可拆卸地设置在承力框架上,提升电机通过牵拉绳索与固定基础悬挂连接,提升电机用于驱动承力框架上升或下降。

进一步地,承力框架包括:两个主框架,两个主框架相间隔设置;多根连接杆,多根连接杆相互可拆卸地连接并可拆卸地连接在两个主框架上。

进一步地,提升电机设置有两个,两个提升电机分别连接在两个主框架上。

进一步地,提升电机通过连接卡板可拆卸地连接在承力框架上。

进一步地,连接卡板通过紧固螺栓和卡接竖梁锁紧固定在承力框架的横梁上。

进一步地,升降工作平台还包括:安全锁,安装在承力框架上并通过安全绳与固定基础连接。

进一步地,承力框架上设置有两块固定夹板,两个固定夹板之间形成安装槽,安全锁固定安装在安装槽内。

应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升降工作平台,通过设置承力框架、工作台板和提升电机,工作台板可拆卸地安装在承力框架内,提升电机可拆卸地设置在承力框架上,提升电机通过牵拉绳索与固定基础悬挂连接驱动承力框架上升或下降,从而在建筑外墙施工时,工人可以站在承力框架内的工作台板上进行施工,有效提升施工效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采用安全绳将工人悬挂建筑外墙上进行作业施工效率较低的问题。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选的一种升降工作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选的一种升降工作平台的连接卡板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承力框架;11、主框架;12、连接杆;13、横梁;20、工作台板;30、提升电机;40、连接卡板;41、卡接竖梁;50、安全锁;60、固定夹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升降工作平台,如图1所示,包括:承力框架10、工作台板20和提升电机30,工作台板20可拆卸地安装在承力框架10内;提升电机30可拆卸地设置在承力框架10上,提升电机30通过牵拉绳索与固定基础悬挂连接,提升电机30用于驱动承力框架10上升或下降。

应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升降工作平台,通过设置承力框架10、工作台板20和提升电机30,工作台板20可拆卸地安装在承力框架10内,提升电机30可拆卸地设置在承力框架10上,提升电机30通过牵拉绳索与固定基础悬挂连接驱动承力框架10上升或下降,从而在建筑外墙施工时,工人可以站在承力框架10内的工作台板20上进行施工,有效提升施工效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采用安全绳将工人悬挂建筑外墙上进行作业施工效率较低的问题。

具体实施时,为了便于增强升降工作平台的整体结构强度,承力框架10包括:两个主框架11和多根连接杆12,两个主框架11呈竖向设置且两者之间相间隔有一定的距离;多根连接杆12之间通过螺栓可拆卸地连接并可拆卸地连接在两个主框架11上,两个主框架11作为主承力部分。

可选地,提升电机30设置有两个,两个提升电机30分别通过连接卡板40可拆卸地连接在两个主框架11上,如图2所示,连接卡板40通过紧固螺栓和卡接竖梁41锁紧固定在承力框架10的横梁13上。通过设置两个提升电机30能够在提升和下降过程中保证整个承力框架10的平衡。

为了防止承力框架10在提升或下降过程中出现坠落而发生意外,可选地,在承力框架10上还安装有安全锁50,承力框架10上设置有两块固定夹板60,两个固定夹板60之间形成安装槽,安全锁50固定安装在安装槽内。安全锁50通过安全绳与固定基础连接,从而在承力框架10发生坠落时将安全绳夹住从而防止发生坠落。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