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C形钢板组合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83719阅读:334来源:国知局
一种C形钢板组合墙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C形钢板组合墙。



背景技术:

随着建筑工业化的推广,装配式钢结构在住宅建筑中的应用逐步加大。其中,钢板组合墙可形成剪力墙体系,或与框架形成框架--剪力墙体系,可应用于高层建筑,因此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但是,现有的钢板组合墙或内部隔板设置过多,影响混凝土浇筑;或对外管壁及混凝土约束不足,导致墙体的整体结合性较差,影响墙体的承载力和抗震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C形钢板组合墙,以提高钢板组合墙与墙柱的整体结合性,改善墙体的承载力和抗震性能。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C形钢板组合墙,其包括C形的外管壁;所述外管壁设置有C形的中空腔室以及灌注于所述中空腔室内的混凝土;所述中空腔室内设置有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以及第四隔板;所述第一隔板、所述第二隔板、所述第三隔板和所述第四隔板均沿所述外管壁竖直设置,且所述第一隔板、所述第二隔板、所述第三隔板和所述第四隔板的两端均分别与所述外管壁相对的两侧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分别位于第一拐角的两侧,所述第三隔板和所述第四隔板分别位于第二拐角的两侧,且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所述第三隔板和所述第四隔板分别与所述外管壁形成拐角暗柱灌注腔。

进一步,所述中空腔室内还设置有第一内管壁和第二内管壁;所述第一内管壁和所述第二内管壁均沿所述外管壁竖直设置,且所述第一内管壁和所述第二内管壁的两端均分别与所述外管壁相对的两侧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内管壁设置于所述第一拐角,并位于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之间,并将所述第一拐角的拐角暗柱灌注腔斜向分为两个相互独立的混凝土灌注腔;所述第二内管壁设置于所述第二拐角,并位于所述第三隔板和所述第四隔板之间,并将所述第二拐角的拐角暗柱灌注腔斜向分为两个相互独立的混凝土灌注腔。

进一步,所述中空腔室内还设置有第五隔板和第六隔板,所述第五隔板和所述第六隔板均沿所述外管壁竖直设置,且所述第五隔板和所述第六隔板的两端均分别与所述外管壁相对的两侧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五隔板和所述第六隔板分别位于邻近所述外管壁的两端部的位置,且所述第五隔板和所述第六隔板分别与所述外管壁形成端部暗柱灌注腔。

进一步,所述第一隔板、所述第二隔板、所述第三隔板,所述第四隔板、所述第五隔板、所述第六隔板、所述第一内管壁以及所述第二内管壁均分别采用坡口焊或电渣焊与所述外管壁焊接。

进一步,所述中空腔室内还设置有若干个连接构件;所述连接构件沿所述外管壁竖直设置,且所述连接构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外管壁相对的两侧板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连接构件包括相对竖直设置的两根第一角钢以及沿所述两根第一角钢竖直方向间隔设置的若干根第二角钢;所述两根第一角钢与所述外管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角钢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两根第一角钢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两根第一角钢分别与所述外管壁焊接,所述第二角钢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两根第一角钢焊接。

进一步,所述两根第一角钢通过角焊缝与所述外管壁焊接。

进一步,所述外管壁包括首尾依次连接的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第四侧板、第五侧板、第六侧板、第七侧板以及第八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八侧板位于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第七侧板位于相对的两侧,所述第四侧板和所述第六侧板位于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五侧板分别位于两端部,且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三侧板、所述第四侧板、所述第五侧板、所述第六侧板、所述第七侧板以及所述第八侧板围成C形的所述中空管腔。

进一步,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三侧板、所述第四侧板、所述第五侧板、所述第六侧板、所述第七侧板和所述第八侧板间采用焊接或者冷弯成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C形钢板组合墙,通过分别设置于中空腔室的两拐角处的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以及第三隔板和第四隔板,不仅可以起到模板的作用,将混凝土灌注于中空腔室内形成整体成型的墙体和拐角暗柱,提高了墙体的整体结合性;而且还可以提高墙体的承载力,并作为外管壁的平面外约束,因此,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受力合理、构造简单、承载力和抗震性能良好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实施例中所述的C形钢板组合墙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中所述的连接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

第一侧板101,第二侧板102,第三侧板103,第四侧板104,第五侧板105,第六侧板106,第七侧板107,第八侧板108,第一隔板109,第一内管壁110,第二隔板111,第三隔板112,第二内管壁113,第四隔板114,拐角暗柱灌注腔115,第五隔板116,第六隔板117,端部暗柱灌注腔118,连接构件119,第一角钢120,第二角钢121。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C形钢板组合墙,其包括C形的外管壁;外管壁包括首尾依次焊接的第一侧板101、第二侧板102、第三侧板103、第四侧板104、第五侧板105、第六侧板106、第七侧板107和第八侧板108;第二侧板102和第八侧板108位于相对的两侧,第三侧板103和第七侧板107位于相对的两侧,第四侧板104和第六侧板106位于相对的两侧,第一侧板101和第五侧板105分别位于两端部,并于外管壁的内部围成C形的中空腔室,且中空腔室内灌注有混凝土。

中空腔室内设置有第一隔板109、第二隔板111、第三隔板112以及第四隔板114;第一隔板109、第二隔板111、第三隔板112和第四隔板114均沿外管壁竖直设置,且第一隔板109的两端分别与第二侧板102和第八侧板108焊接,第二隔板111的两端分别与第三侧板103和第七侧板107焊接,第三隔板112的两端分别与第三侧板103和第七侧板107焊接,第四隔板114的两端分别与第四侧板104和第六侧板106焊接;第一隔板109和第二隔板111分别位于第一拐角的两侧,第三隔板112和第四隔板114分别位于第二拐角的两侧,且第一隔板109和第二隔板111、第三隔板112和第四隔板114分别与外管壁于第一拐角和第二拐角处形成拐角暗柱灌注腔115。

基于上述结构的C形钢板组合墙,通过外管壁设置的C形的中空腔室以及设置于中空腔室内的第一隔板109、第二隔板111、第三隔板112以及第四隔板114,将中空腔室分隔成墙体灌注腔和拐角暗柱灌注腔115,从而在建筑过程中,其可以起到模板的作用,将混凝土灌注于中空腔室内,于外管壁内形成整体成型的墙体和拐角暗柱,提高了墙体的整体结合性;同时,第一隔板109、第二隔板111、第三隔板112和第四隔板114还可以提高墙体的承载力,并作为外管壁的平面外约束,因此,相对于现有技术,该C形钢板组合墙具有受力合理、构造简单、承载力和抗震性能良好等优点。

目前C形钢板组合墙主要采用在拐角的内凹角处设置角钢,并将角钢伸入内灌混凝土中作为外管壁的平面外约束,但是,其存在以下不足:在地震作用下或者混凝土进入塑性阶段时,由于混凝土开裂,锚入混凝土的角钢将发生滑移,影响墙体的承载力和抗震性能。

针对于上述问题,优选地,在中空腔室内还设置了第一内管壁110和第二内管壁113,并分别将第一拐角和第二的拐角暗柱灌注腔斜向分为两个相互独立的混凝土灌注腔;第一内管壁110和第二内管壁113均沿外管壁竖直设置,且第一内管壁110和第二内管壁113的两端均分别与外管壁相对的两侧板焊接;其中,第一内管壁110设置于第一拐角,并位于第一隔板109和第二隔板111之间;第二内管壁113设置于第二拐角,并位于第三隔板112和第四隔板114之间,从而在灌注混凝土后,将第一内管壁110和第二内管壁113分别预埋于混凝土中,其不仅可以提高第一内管壁110和第二内管壁113与混凝土的结合效果,而且通过将第一内管壁110和第二内管壁113的两端均与外管壁焊接,可以防止第一内管壁110和第二内管壁113发生滑移,从而提高第一内管壁110和第二内管壁113对外管壁的外约束效果,使得墙体具有更好地承载力和抗震性能。

更优地,本实施例的中空腔室内还设置有第五隔板116和第六隔板117,第五隔板116和第六隔板117均沿外管壁竖直设置,且第五隔板116的两端分别与第二侧板102和第八侧板108焊接,第六隔板117的两端分别与第四侧板104和第六侧板106焊接,且第五隔板116和第六隔板117分别位于邻近外管壁的两端部的位置,第五隔板116和第六隔板117分别与外管壁形成端部暗柱灌注腔118。

通过设置于中空腔室内的第五隔板116和第六隔板117,在中空腔室灌注混凝土过程中,通过端部暗柱灌注腔118在C形钢板组合墙的端部形成端部暗柱,从而更好低提高C形钢板组合墙的承载力。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案,为了更好地提高本实施例中的C形钢板组合墙的强度以及承载力和抗震性能,优选地,还可以在中空腔室内设置连接构件119,其中,第二侧板102和第八侧板108、第四侧板104和第六侧板106间均设置有连接构件119,第三侧板103和第七侧板107间设置有多个连接构件119。

连接构件119均沿外管壁竖直设置,且每个连接构件119的两端分别与外管壁相对的两侧板焊接;通过连接构件119可以对外管壁起到支撑加强和约束作用,进而使得C形钢板组合墙的强度以及承载力和抗震性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如图2所示,连接构件119包括相对竖直设置的两根第一角钢120以及沿两根第一角钢120竖直方向间隔设置的多根第二角钢121;两根第一角钢120与外管壁固定连接,第二角钢121的两端分别与两根第一角钢120焊接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一侧板101、第二侧板102,第三侧板103、第四侧板104、第五侧板105、第六侧板106、第七侧板107以及第八侧板108围成的外管壁还可以采用冷弯成型的方式制成。

容易理解地,本实施例包括但不限于上述连接构件119的设置方式,其根据C形钢板组合墙各段的长度以及实际使用情况,可以对设置于C形钢板组合墙内的连接构件119的数量进行适当的增加或减少。

本实施例中,第一隔板109、第二隔板111、第三隔板112,第四隔板114、第五隔板116以及第六隔板117均分别采用坡口焊或电渣焊的焊接方式与外管壁焊接;两根第一角钢120通过角焊缝与外管壁焊接。

本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内管壁和第二内管壁的两端凸出外管壁,有利于焊接操作。

本实施例中,连接构件119还可以采用其他现有结构,容易理解的,例如板状的连接构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