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爬模防护栏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81099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爬模防护栏杆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护栏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爬模防护栏杆。



背景技术:

目前,爬模体系顶平台的防护栏杆,各式各样,但是一般的防护栏杆结构都比较简单,功能比较单一,一般的防护栏杆仅仅只是防护的作用,不能调节防护栏杆高度,安装拆除比较麻烦,不能用作栈桥使用,而且都不能拆卸,搬运和存放都比较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爬模防护栏杆,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爬模防护栏杆,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为两个,两个底座的上表面均固定连接有连接装置,所述两个底座的上表面的四角转动连接有螺钉,所述连接装置和第一槽钢立柱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槽钢立柱的顶端和第二槽钢立柱的底端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槽钢立柱的侧表面和第二槽钢立柱的侧表面均设有第三插孔,两个第一槽钢立柱的内侧的第三插孔均插接有第三插销,两个第三插销的内侧固定连接有方钢防护护栏;

所述连接装置包括方钢管,所述方钢管的左右两侧均设有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且左右两侧的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对称,所述第一插销依次贯穿第一槽钢立柱的底部右侧的第三插孔、方钢管的右侧的第一插孔、方钢管的左侧的第一插孔和第一槽钢立柱的底部左侧的第三插孔,所述第二插销依次贯穿第一槽钢立柱的底部右侧的第三插孔、方钢管的右侧的第二插孔、方钢管的左侧的第二插孔和第一槽钢立柱的底部左侧的第三插孔。

优选的,所述底座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橡胶垫。

优选的,所述连接装置、第一槽钢立柱和第二槽钢立柱的表面均涂有防腐层。

优选的,所述方钢防护护栏的左右两侧表面均设有弹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实用新型结构比较丰满,在使用时可以临时组装,便于储存和搬运,而且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调节其高度,还可以将两个第一槽钢立柱放倒,铺设模板后用于上楼层作业面的栈桥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2连接装置、21方钢管、22第一插孔、23第二插孔、3螺钉、4第一槽钢立柱、5第一插销、6第二插销、7第二槽钢立柱、8方钢防护护栏、9第三插销、10第三插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新型爬模防护栏杆,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为两个,两个底座1的上表面均固定连接有连接装置2,所述两个底座1的上表面的四角转动连接有螺钉3,所述连接装置2和第一槽钢立柱4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槽钢立柱4的顶端和第二槽钢立柱7的底端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槽钢立柱4的侧表面和第二槽钢立柱7的侧表面均设有第三插孔10,两个第一槽钢立柱4的内侧的第三插孔10均插接有第三插销9,两个第三插销9的内侧固定连接有方钢防护护栏8;

所述连接装置2包括方钢管21,所述方钢管21的左右两侧均设有第一插孔22和第二插孔23,且左右两侧的第一插孔22和第二插孔23对称,所述第一插销5依次贯穿第一槽钢立柱4的底部右侧的第三插孔10、方钢管21的右侧的第一插孔22、方钢管21的左侧的第一插孔22和第一槽钢立柱4的底部左侧的第三插孔10,所述第二插销6依次贯穿第一槽钢立柱4的底部右侧的第三插孔10、方钢管21的右侧的第二插孔23、方钢管21的左侧的第二插孔23和第一槽钢立柱4的底部左侧的第三插孔10。

为了实现底座1在接触地面时可以起到减震的作用,并且不会对地面造成破坏,所述底座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橡胶垫,而且稳定性更高,使用更安全。

为了实现防止连接装置2、第一槽钢立柱4和第二槽钢立柱7之间在拼接时金属裸露后生锈,影响使用寿命,所述连接装置2、第一槽钢立柱4和第二槽钢立柱7的表面均涂有防腐层。

为了实现可以对方钢防护护栏8和两个第一槽钢立柱4之间起减震作用,所述方钢防护护栏8的左右两侧表面均设有弹簧。

工作原理:该新型爬模防护栏杆,在使用时根据当前的情况去拉伸滑动连接在第一槽钢立柱4凹槽内的第二槽钢立柱7,从而调节该栏杆的长度,通过方钢防护护栏8、方钢防护护栏8的两侧的第三插销9将第一槽钢立柱4、第二槽钢立柱7连接成梯子形状,如果在需要路过悬空位置时,可以将第一插销5或第二插销6取下一个,然后将两个第一槽钢立柱4放倒,然后再第一槽钢立柱4、第二槽钢立柱7的上部铺设模板,形成一个栈桥,以便人们通过。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