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升平台下建筑垃圾运输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964358阅读:658来源:国知局
顶升平台下建筑垃圾运输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顶升平台下建筑垃圾运输装置,包括:在核心筒内布置的直达顶升平台顶部的施工电梯,施工电梯通过顶升平台下挂的电梯框进行附着;布置于核心筒内且对应于施工电梯的开启方向一侧的挂架;以及通道,通过加强组件连接挂架和电梯框。本实用新型通过停留在该部位的施工电梯将建筑垃圾运输至地面,大大减少人工搬运建筑垃圾至平台顶部的工作量,可将不同区域的建筑垃圾就近通过施工电梯运输至地面,为建筑垃圾运输提供了多种不同的途径,减轻了人员作业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专利说明】
顶升平台下建筑垃圾运输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尤指一种顶升平台下建筑垃圾运输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与传统爬模相比,超高层智能整体顶升平台系统在施工速度、安全性能、工程质量、适应范围、使用成本等方面效果显著,具有明显优势,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超高层建筑核心筒施工中。由于采用整体顶升平台,竖向结构领先于水平结构先行施工,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建筑垃圾,同时,整体顶升平台中有多步挂架,对于建筑垃圾的运输处理较为困难,在楼层中安装建筑垃圾运输管道已无法适用于整体顶升平台。
[0003]目前在整体顶升平台施工作业环境下,对于建筑垃圾的处理均为人工运输至平台顶部,然后通过塔吊吊走。由于存在多步挂架,加之受挂架空间限制,人工搬运建筑垃圾至平台顶部劳动量大,工作效率低下。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顶升平台下建筑垃圾运输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建筑垃圾的处理难的问题。
[0005]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提供顶升平台下建筑垃圾运输装置,包括:
[0006]在核心筒内布置的直达顶升平台顶部的施工电梯,所述施工电梯通过顶升平台下挂的电梯框进行附着;
[0007]布置于所述核心筒内且对应于所述施工电梯的开启方向一侧的挂架;以及
[0008]通道,通过加强组件连接所述挂架和所述电梯框。
[0009]本实用新型顶升平台下建筑垃圾运输装置的有益效果:
[0010]本实用新型顶升平台下建筑垃圾运输装置通过在挂架与施工电梯框之间不同高度安装多个可通行的通道,将建筑垃圾提前运输至通道处,通过停留在该部位的施工电梯将建筑垃圾运输至地面,大大减少人工搬运建筑垃圾至平台顶部的工作量,可将不同区域的建筑垃圾就近通过施工电梯运输至地面,为建筑垃圾运输提供了多种不同的途径,减轻了人员作业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0011]本实用新型顶升平台下建筑垃圾运输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使所述通道和所述施工电梯的开启高度相适应的台阶,所述台阶设于所述通道。
[0012]本实用新型顶升平台下建筑垃圾运输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电梯框的电梯防护门。
[0013]本实用新型顶升平台下建筑垃圾运输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通道包括:
[0014]支撑框架;
[0015]铺设于所述支撑框架的底板;以及
[0016]设于所述支撑框架两侧的立面防护板。
[0017]本实用新型顶升平台下建筑垃圾运输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支撑框架为型钢交叉搭接而成,所述底板和所述立面防护板为钢板。
[0018]本实用新型顶升平台下建筑垃圾运输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加强组件包括:
[0019]吊挂于所述顶升平台下的立杆;
[0020]供连接所述电梯框和所述挂架的横梁,所述横梁交叉连接于所述立杆;以及[0021 ]加强杆,连接于所述立杆和所述挂架。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实用新型顶升平台下建筑垃圾运输装置的平面示意图。
[0023]图2为本实用新型顶升平台下建筑垃圾运输装置的立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2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顶升平台下建筑垃圾运输装置,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
[0026]参阅图1,显示了本实用新型顶升平台下建筑垃圾运输装置的平面示意图。参阅图2,显示了本实用新型顶升平台下建筑垃圾运输装置的立面示意图。结合图1和图2所示,在超高层建筑核心筒的施工中,本实用新型顶升平台下建筑垃圾运输装置包括:顶升平台1、核心筒2、挂架3、施工电梯4、电梯框5、通道6、加强组件7、台阶8、电梯防护门,其中核心筒2内布置有施工电梯4,施工电梯4能直达顶升平台I的顶部,施工电梯4通过顶升平台I下挂的电梯框5进行附着。挂架3布置于核心筒2内,挂架3对应设于施工电梯4的开启方向一侧。通道6通过加强组件7连接挂架3和电梯框5,台阶8设于通道6,用于在通道和施工电梯的开启高度存在高度差时也方便施工,电梯防护门设于电梯框5。
[0027]本实用新型顶升平台下建筑垃圾运输装置通过在挂架与施工电梯框之间不同高度安装多个可通行的通道,将建筑垃圾提前运输至通道处,通过停留在该部位的施工电梯将建筑垃圾运输至地面,大大减少人工搬运建筑垃圾至平台顶部的工作量,可将不同区域的建筑垃圾就近通过施工电梯运输至地面,为建筑垃圾运输提供了多种不同的途径,减轻了人员作业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0028]结合图1和图2所示,在超高层建筑核心筒的施工中,核心筒2内布置有施工电梯4,施工电梯4能直达顶升平台I的顶部,施工电梯4通过顶升平台I下挂的电梯框5进行附着。核心筒2内还布置有挂架3,挂架3对应设于施工电梯4的开启方向一侧。在本实施例中,挂架3是由型钢搭接而成的一个框架结构,可以用于后续施工结构的依附连接。
[0029]电梯框5吊挂于顶升平台I下,在本实施例中,电梯框5是一个矩形的框架结构。电梯框5用于给内部安装的施工电梯4提供附着。电梯防护门设于电梯框5的相应位置处,以保证运输建筑垃圾时的安全性。
[0030]施工电梯4安装于电梯框5内,从而施工电梯4能够沿着电梯框5,在电梯框5内上下移动,停靠于需要的高度位置处。
[0031]为了将施工中产生的垃圾通过施工电梯4运输下去,在电梯框5和挂架3之间架设连接的通道6。具体地,通道6通过加强组件7连接挂架3和电梯框5,从而直接在挂架3和电梯框5之间建立通行过道,方便直接通行,运输建筑垃圾。
[0032]通道6包括:支撑框架60、底板61以及立面防护板62,其中底板61铺设于支撑框架60,立面防护板62立设于支撑框架60的两侧,从而形成两边有保护栏杆的通道,方便通行和运输。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框架为型钢交叉搭接而成的矩形状的框架结构,有底部有竖向的侧部,底板和立面防护板为花纹钢板,但并不以此为限,还可以采用脚手板和木板搭建通道。进一步地,在不同的高度安装多个通道6,这样可以比较快捷方便地进行运输。
[0033]加强组件7包括:立杆70、横梁71以及加强杆72,其中立杆70吊挂于顶升平台下,横梁71横梁交叉连接于立杆70,横梁71连接电梯框5和挂架3,加强杆72连接于立杆70和挂架
3。加强杆72增强立杆70的稳定性,立杆70、横梁71以及加强杆72搭接组成的加强组件7能够提高通道6的承载力和安全性。台阶8设于通道6,在通道和施工电梯的开启高度相差较大时提供方便。
[0034]下面对本实用新型顶升平台下建筑垃圾运输装置的施工方法作说明:
[0035]在超高层建筑核心筒中使用超高层智能整体顶升平台施工时,利用整体顶升平台中有多步挂架,安装本实用新型顶升平台下建筑垃圾运输装置来运输建筑垃圾,将临近各区域的建筑垃圾提前运输至通道处,通过停留在该部位的施工电梯将建筑垃圾运输至地面。为了方便,可在核心筒的不同的高度安装多个通道。
[0036]本实用新型顶升平台下建筑垃圾运输装置的有益效果为:
[0037]本实用新型顶升平台下建筑垃圾运输装置通过在挂架与施工电梯框之间不同高度安装多个可通行的通道,将建筑垃圾提前运输至通道处,通过停留在该部位的施工电梯将建筑垃圾运输至地面,大大减少人工搬运建筑垃圾至平台顶部的工作量,可将不同区域的建筑垃圾就近通过施工电梯运输至地面,为建筑垃圾运输提供了多种不同的途径,减轻了人员作业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0038]以上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顶升平台下建筑垃圾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核心筒内布置的直达顶升平台顶部的施工电梯,所述施工电梯通过顶升平台下挂的电梯框进行附着; 布置于所述核心筒内且对应于所述施工电梯的开启方向一侧的挂架;以及 通道,通过加强组件连接所述挂架和所述电梯框。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升平台下建筑垃圾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使所述通道和所述施工电梯的开启高度相适应的台阶,所述台阶设于所述通道。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升平台下建筑垃圾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电梯框的电梯防护门。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升平台下建筑垃圾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包括: 支撑框架; 铺设于所述支撑框架的底板;以及 设于所述支撑框架两侧的立面防护板。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顶升平台下建筑垃圾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架为型钢交叉搭接而成,所述底板和所述立面防护板为钢板。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升平台下建筑垃圾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组件包括: 吊挂于所述顶升平台下的立杆; 供连接所述电梯框和所述挂架的横梁,所述横梁交叉连接于所述立杆;以及 加强杆,连接于所述立杆和所述挂架。
【文档编号】E04G17/00GK205654091SQ201620426920
【公开日】2016年10月19日
【申请日】2016年5月12日 公开号201620426920.4, CN 201620426920, CN 205654091 U, CN 205654091U, CN-U-205654091, CN201620426920, CN201620426920.4, CN205654091 U, CN205654091U
【发明人】周申彬, 刘鹏, 周洪涛, 李可柏, 裴鸿斌, 张连魁, 唐祖锡, 曹宇航, 杨明龙, 范少兴
【申请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