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建筑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48809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一种装配式建筑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建筑设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装配式建筑。



背景技术:

长期以来,我国建筑业主要采用的是现场施工的方式,即从搭设脚手架、支设模板、绑扎钢筋到混凝土的浇筑,大部分工作都在施工现场由人工来完成,不但劳动强度大,而且施工现场混乱,建筑材料消耗量大,现场产生的建筑垃圾较多,同时对周围的环境有较大影响,且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以低廉的劳动力价格为基础的现场施工生产方式正日益受到挑战,而预制装配式施工方式,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关注。

预制装配式施工,是指建筑的部分或全部构件在构件预制工厂生产完成,然后通过相应的运输方式运到施工现场,采用可靠的安装方式和安装机械将构件组装起来,成为具备使用功能的建筑物的建筑施工方式。与现场施工相比,预制装配式施工具有施工方便、工程进度快、对周围环境影响小且建筑构件的质量容易得到保证等优点,过去我国主要在工业建筑中应用的较多,近年来开始在民用建筑特别是住宅建筑中采用。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预制装配式建筑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预制装配式建筑存在较多的连接节点,保证这些节点的质量是确保预制装配式建筑质量的关键,目前节点的做法对承载力和刚度的要求可较好地实现,但延性往往达不到要求,应采取可靠的构造措施保证这些节点的承载力、刚度以及延性均不低于同类现浇结构和预制构件本身,否则,连接问题将成为制约预制装配式建筑应用的最大问题。另外预制装配式建筑节点防水问题也不容忽视,预制装配式不像现场施工那样整体浇筑,所以在构件的连接节点存在着渗漏的质量通病,因此在构造处理上,必须对节点防水采取有效的处理,在控制现场工程量的基础上保证节点的防水性能。

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5317116A公开一种模块化设计的装配式建筑,包括模块化设计的建筑本体,建筑本体底部靠近中央位置设有向下延伸的柱承,柱承底端设置插接部;与柱承和插接部构成的安装部适配的衔接部设置于建筑本体顶部,建筑本体顶部且高于建筑顶部的位置设有向外侧延伸的扶檐。该结构的不足之处在于:仅通过插接部、柱承与衔接部的相互配合,各建筑本体之间的衔接性较差,整体结构的安全性和防水性得不到有效保障。

中国专利公告号CN103265253B公开一种装配式建筑墙梁稳定连接结构,属于装配式建筑连接技术领域,由叠合梁、预制墙板、转接件和限位固定连接构件组成,转接件为L型钢筋混凝土转接件,设有预埋钢筋、C型钢槽;限位固定连接构件由限位型钢压条和固定型钢压块组成,该限位固定连接构件沿上、下预制墙板及其之间的L型钢钢筋混凝土转接件外侧设置,上、下预制墙板分别通过限位固定连接构件与L型钢筋混凝土转接件的预埋C型钢槽连接;沿叠合梁上部钢骨混凝土现浇梁的钢骨顶面现浇混凝土,形成叠合梁与预制墙板的稳固连接,该结构的不足之处在于:不仅安装过程复杂,而且上、下预制墙板是通过连接件在墙的外壁进行固定,相邻预制墙板之间存在密封不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装配式建筑,上下相邻的两个预制墙板组合后,通过第一凸起与第一凹槽相配合,有效预防雨水从相邻预制墙板之间灌入建筑内部的问题发生,另外,两个预制墙板之间形成容纳槽,叠合板的端部与容纳槽的结构相匹配,使叠合板和预制墙板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凑。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装配式建筑,包括预制墙板、叠合板、现浇楼板和紧固机构,所述预制墙板外表面的上端设置第一凹槽,所述预制墙板外表面的下端设置与所述第一凹槽相匹配的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和第一凹槽均设置相对应的第一孔,所述第一孔内设置第一螺栓,所述预制墙板内表面的上端和下端均设置第二凹槽,上下相邻两块预制墙板的两个第二凹槽扣合形成一个容纳槽,所述紧固机构包括固定板和第二螺栓,相邻预制墙板之间通过紧固机构进行固定,所述叠合板的端部设置与所述容纳槽相匹配的承接件。

进一步的,所述预制墙板的左端面设置第二凸起,所述预制墙板的右端面设置与所述第二凸起相匹配的第三凹槽。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凸起和第三凹槽均为燕尾状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容纳槽为多个。

进一步的,所述叠合板的纵截面为T型。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 本发明包括预制墙板、叠合板、现浇楼板和紧固机构,预制墙板外表面的上端设置第一凹槽,预制墙板外表面的下端设置与第一凹槽相匹配的第一凸起,第一凸起和第一凹槽均设置相对应的第一孔,第一孔内设置第一螺栓,预制墙板内表面的上端和下端均设置第二凹槽,上下相邻两块预制墙板的两个第二凹槽扣合形成一个容纳槽,紧固机构包括固定板和第二螺栓,相邻预制墙板之间通过紧固机构进行固定,叠合板的端部设置与容纳槽相匹配的承接件;

本发明在使用时,多个预制墙板组合成建筑墙体并通过紧固机构进行固定,其中紧固机构通过多个第二螺栓和多个固定板对前后左右相邻的预制墙板进行连接固定,从建筑墙体外表面的结构分析:上下相邻的两个预制墙板在安装时,在两者的衔接处,第一凸起与第一凹槽相配合,从而实现第一凸起向下覆盖第二凹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结构设计有效预防雨水从相邻预制墙板之间灌入建筑内部的问题发生;从建筑腔体内表面的结构分析:上下相邻的两个预制墙板的衔接处均预留第二凹槽,两个第二凹槽在安装后形成容纳槽,叠合板的端部与容纳槽的结构相匹配,从而实现叠合板与预制墙板的相互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结构设计有效减少叠合板与预制墙板之间的辅助连接件,不仅有效提高安装效率,而且使叠合板和预制墙板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凑。

2.预制墙板的左端面设置第二凸起,预制墙板的右端面设置与第二凸起相匹配的第三凹槽,对于跨度较大的厂房建筑需要多个预制墙板进行连接,本结构设计可以实现左右相邻的两个预制墙板进行插接对接,从而提高本发明左右相邻墙板之间的连接紧密型,增加厂房建筑的整体结构强度。

3.第二凸起和第三凹槽可以采用燕尾状结构,本设计在结构上可以增加第二凸起和第三凹槽的接触面积,从而实现增加相邻预制墙板的紧固强度,同时在生产制作过程中,单个的预制墙板结构相同,从而开发一套磨具即可,有效节约生产投入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安装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拆分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预制墙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三预制墙板和叠合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四预制墙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标号A的放大图。

图中标号,1-预制墙板,2-叠合板,3-现浇楼板,4-第一凹槽,5-第一凸起,6-第一螺栓,7-第二凹槽,8-容纳槽,9-固定板,10-第二螺栓,11-承接件,12-第二凸起,13-第三凹槽,14-固定钢筋,15-第三孔,16-滑轨,17-滑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包括预制墙板1、叠合板2、现浇楼板3和紧固机构,叠合板2的纵截面为T型,预制墙板1外表面的上端预留第一凹槽4,预制墙板1外表面的下端一体成型与第一凹槽4相匹配的第一凸起5,第一凸起5和第一凹槽4均开设相对应的第一孔(图未示),第一孔内安装第一螺栓6,预制墙板1内表面的上端和下端均预留三个第二凹槽7,上下方向上的两种第二凹槽7均为长方体结构,下端的第二凹槽7的宽度大于上端的第二凹槽7的宽度,上下相邻两块预制墙板1的两个第二凹槽7扣合形成一个T型的容纳槽8,紧固机构包括固定板9和第二螺栓10,相邻预制墙板1之间通过紧固机构进行固定,叠合板2的两个端部一体成型与容纳槽8相匹配的承接件11,预制墙板1上预留容纳第二螺栓10的第二孔(图未示),第一孔和第二孔均为盲孔,第一螺栓6和第二螺栓10均为膨胀螺栓。

本结构在使用时,首先将叠合板2的承接件搭设在下方预制墙板1的第二凹槽7内,将上方预制墙板1的第二凹槽7覆盖在承接件11的上方,从而使承接件11完全落入两个第二凹槽7扣合而成的容纳槽内,本结构设计从而无需使用多余的紧固件对预制墙板1和叠合板2的紧密连接;此时,上下相邻的预制墙板1通过第一凹槽4和第一凸起5的相互配合,使第一凹槽4自上而下对第一凸起5进行覆盖,预防雨水自上而下冲刷时,雨水从第一凹槽4和第一凸起5的缝隙中进入预制墙板1内,起到防水效果;然后,通过固定板9和第二螺栓10对上下两个预制墙板1再次进行固定,固定方式可以采用预制墙板单侧(内、外两侧)固定,即通过第二螺栓10将固定板9的上下两端固定在预制墙板1的外侧,此时第二螺栓10可以采用膨胀螺栓对固定板9进行固定;也可以采用预制墙板双侧固定,即在预制墙板1的内壁也安装有固定板9,通过第二螺栓10将内外两侧的固定板9进行固定,该结构相对第一种连接方式结构更加稳固;最后,将现浇楼板3铺设在叠合板2形成楼板。

实施例二

本发明包括预制墙板1、叠合板2、现浇楼板3和紧固机构,叠合板2的纵截面为T型,预制墙板1外表面的上端预留第一凹槽4,预制墙板1外表面的下端一体成型与第一凹槽4相匹配的第一凸起5,第一凸起5和第一凹槽4均开设相对应的第一孔(图未示),第一孔内安装第一螺栓6,预制墙板1内表面的上端和下端均预留三个第二凹槽7,上下方向上的两种第二凹槽7均为长方体结构,下端的第二凹槽7的宽度大于上端的第二凹槽7的宽度,上下相邻两块预制墙板1的两个第二凹槽7扣合形成一个T型的容纳槽8,紧固机构包括固定板9和第二螺栓10,相邻预制墙板1之间通过紧固机构进行固定,叠合板2的两个端部一体成型与容纳槽8相匹配的承接件11,预制墙板1上预留容纳第二螺栓10的第二孔(图未示),第一孔和第二孔均为盲孔,第一螺栓6和第二螺栓10均为膨胀螺栓;预制墙板1的左端面一体成型第二凸起12,预制墙板1的右端面开设与第二凸起12相匹配的第三凹槽13,第二凸起12和第三凹槽13均为燕尾状结构。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如图4所示,预制墙板1的左端面一体成型第二凸起12,预制墙板1的右端面开设与第二凸起12相匹配的第三凹槽13,第二凸起12和第三凹槽13均为燕尾状结构,本结构适合长度较长的厂房建筑使用,其在结构上增加第二凸起12和第三凹槽13的接触面积,从而实现增加相邻预制墙板的接触面积和紧固强度,同时在生产制作过程中,单个的预制墙板1结构相同,从而开发一套模具即可,有效节约生产投入成本。

实施例三

本发明包括预制墙板1、叠合板2、现浇楼板3和紧固机构,叠合板2的纵截面为T型,预制墙板1外表面的上端预留第一凹槽4,预制墙板1外表面的下端一体成型与第一凹槽4相匹配的第一凸起5,第一凸起5和第一凹槽4均开设相对应的第一孔(图未示),第一孔内安装第一螺栓6,预制墙板1内表面的上端和下端均预留三个第二凹槽7,第二凹槽7内预埋固定钢筋14,上下方向上的两种第二凹槽7均为长方体结构,下端的第二凹槽7的宽度大于上端的第二凹槽7的宽度,上下相邻两块预制墙板1的两个第二凹槽7扣合形成一个T型的容纳槽8,紧固机构包括固定板9和第二螺栓10,相邻预制墙板1之间通过紧固机构进行固定,叠合板2的两个端部一体成型与容纳槽8相匹配的承接件11,承接件11上预留容纳固定钢筋14的第三孔15,预制墙板1上预留容纳第二螺栓10的第二孔(图未示),第一孔和第二孔均为盲孔,第一螺栓6和第二螺栓10均为膨胀螺栓;预制墙板1的左端面一体成型第二凸起12,预制墙板1的右端面开设与第二凸起12相匹配的第三凹槽13,第二凸起12和第三凹槽13均为燕尾状结构。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的结构基本相同,适合厂房类建筑使用,结构上存在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5所示,预制墙板1的上端和下端两个第二凹槽7内均预设固定钢筋14,固定钢筋14为两根以上,本实施例选择两根,固定钢筋14的端部与预制墙板1的两个端面位于同一水平面,承接件11上预留容纳固定钢筋14的第三孔15,第三孔15为通孔。本结构通过在第二凹槽7内设置固定钢筋14,安装时可以将承接件11与上下两个方向上的固定钢筋进行插接,有效提高预制墙板1与叠合板2之间的紧固关系。

实施例四

本发明包括预制墙板1、叠合板2、现浇楼板3和紧固机构,叠合板2的纵截面为T型,预制墙板1外表面的上端预留第一凹槽4,预制墙板1外表面的下端一体成型与第一凹槽4相匹配的第一凸起5,第一凸起5和第一凹槽4均开设相对应的第一孔(图未示),第一孔内安装第一螺栓6,预制墙板1内表面的上端和下端均预留三个第二凹槽7,上下方向上的两种第二凹槽7均为长方体结构,下端的第二凹槽7的宽度大于上端的第二凹槽7的宽度,上下相邻两块预制墙板1的两个第二凹槽7扣合形成一个T型的容纳槽8,紧固机构包括固定板9和第二螺栓10,相邻预制墙板1之间通过紧固机构进行固定,叠合板2的两个端部一体成型与容纳槽8相匹配的承接件11,预制墙板1上预留容纳第二螺栓10的第二孔(图未示),第一孔和第二孔均为盲孔,第一螺栓6和第二螺栓10均为膨胀螺栓;预制墙板1的左端面一体成型第二凸起12,预制墙板1的右端面开设与第二凸起12相匹配的第三凹槽13,第二凸起12和第三凹槽13均为燕尾状结构;第三凹槽内设置竖直方向的滑轨16,第二凸起12上设置与滑轨16相匹配的滑轮17。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如图6和图7所述,第三凹槽内开设竖直方向的滑轨16,第二凸起上内置滑轮17,滑动连接的结构设计有利于提高左右相邻的两块预制墙板的安装效率,特别是在长度较大的厂房建筑在建设过程中,可有效节约工期。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做的其他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只要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