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拆卸模具组件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496745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可拆卸模具组件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特指一种可拆卸模具组件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在预制混凝土构件的拆分设计中,常常因设备专业的预留洞口大小及位置不同,而将板块进行重新编号。这些板块和预留洞口通常采用支设模具现浇的方式制作,传统的预留孔洞模具的结构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将套管41’采用焊接的方法固定于底模11’上,套管41’凸伸于底模11’上方的浇筑空间内,从而在底模11’上、边模12’内浇筑混凝土时,混凝土无法流入套管41’内,从而形成预留洞口。

然而,这种固定方法因为套管41’与底模11’已经焊接固定,对于外观尺寸相同,但预留洞口大小及位置不同的预制板块,就要制作多套模具。使得模具的周转使用率降低,成本大大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可拆卸模具组件及其施工方法,可以解决传统的预留孔洞模具周转率低导致施工成本高的问题。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拆卸模具组件,用于在模具内浇筑的预制构件中形成预留孔洞,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组件包括:

支设在模具的底模上方且平行设置的一对横梁,所述横梁的长度大于等于所述模具的宽度,且所述横梁之间留设有间隙,通过调整所述横梁支设的位置从而实现所述横梁在所述模具的第一方向的位置调节;

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横梁之间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两端可拆卸地连接于对应的横梁,通过调整所述固定板连接在所述横梁上的位置从而实现所述固定板在所述模具上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垂直的第二方向的位置调节;以及

连接于所述固定板下表面的套筒,所述套筒的底部抵于模具的底模的上表面,通过所述横梁的位置调节和所述固定板的位置调节实现了所述套筒于所述模具内的位置调节,从而在所述底模上浇筑混凝土时,混凝土无法流入套筒内而形成预留孔洞。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横梁设置的位置以及固定板连接于横梁的位置来定位预留孔洞。进一步地,通过将固定板通过可拆卸的连接方式连接于横梁,便于更换固定板和套筒的尺寸从而改变预留孔洞的大小。

本发明可拆卸模具组件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横梁为c型件且开口相对,所述c型件包括竖直设置的腹板、设于所述腹板上侧的上翼缘板和设于所述腹板下侧的下翼缘板,所述上翼缘板上间隔地开设有多个螺栓孔,所述下翼缘板之上形成有滑道,所述固定板的端部在对应的滑道内滑动而实现了固定板的位置调节,且所述固定板置于对应的下翼缘板之上,并通过螺栓穿过对应的螺栓孔且抵靠于所述固定板端部的上表面,使得所述固定板的端部紧紧抵靠于所述下翼缘板。

本发明可拆卸模具组件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下翼缘板远离所述腹板的一侧形成有一凸起,所述固定板的两端固设有侧板,所述侧板置于对应的所述下翼缘板上,通过所述凸起将对应的侧板限位于对应的c型件内。

本发明可拆卸模具组件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固定板上可拆卸地连接有丝扣,所述丝扣的底部与所述套筒连接,从而使得所述套筒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固定板的底部。

本发明可拆卸模具组件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横梁上开设有通孔,通过螺栓穿过所述通孔并螺合于模具的边模或模具下方的承台上开设的螺纹孔,从而将所述模具组件装设于模具的边模或模具下方的承台。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可拆卸模具组件的施工方法,包括:

根据预留孔洞的设计位置支设横梁;

根据所述预留孔洞的设计位置移动调整所述固定板的位置,使得所述固定板上连接的套筒位于所述预留孔洞的设计位置;以及

向所述模具内浇筑混凝土形成预制构件,从而所述套筒于所述预制构件内形成了对应的预留孔洞。

本发明可拆卸模具组件的施工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横梁为c型件且开口相对,所述c型件包括竖直设置的腹板、设于所述腹板上侧的上翼缘板和设于所述腹板下侧的下翼缘板,将所述固定板的两端可拆卸地连接于对应的横梁进一步包括:

于所述上翼缘板上间隔地开设多个螺栓孔;

将所述固定板的两端置于对应的所述下翼缘板之上,并利用螺栓穿过对应的螺栓孔且抵靠于所述固定板端部的上表面,使得所述固定板的端部紧紧抵靠于所述下翼缘板。

本发明可拆卸模具组件的施工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下翼缘板远离所述腹板的一侧形成有一凸起,所述固定板的两端固设有侧板,将所述固定板的两端可拆卸地连接于对应的横梁进一步包括:

将所述侧板置于对应的所述下翼缘板上,通过所述凸起将对应的侧板限位于对应的c型件内。

本发明可拆卸模具组件的施工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

提供一丝扣,将所述丝扣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固定板上,并将所述丝扣的底部与所述套筒连接,从而使得所述套筒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固定板的底部。

本发明可拆卸模具组件的施工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

于所述横梁上开设通孔,利用螺栓穿过所述通孔并螺合于模具的边模或模具下方的承台上开设的螺纹孔。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的预留孔洞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传统的预留孔洞模具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可拆卸模具组件装设于承台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a面的剖视图。

图5为第一实施例中,图3中b-b面的剖视图。

图6为第二实施例中,图3中b-b面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底模;12’边模;41’套管;

10承台;11底模;12边模;21横梁;211凸起;22连接板;31固定板;311侧板;32丝扣;41套管;51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参阅图3,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拆卸模具组件,用于在模具内浇筑的预制构件中形成预留孔洞,可通过安装和拆卸组件内的部件从而改变模具中套管的位置和尺寸,进而调整浇筑出的预制构件中预留孔洞的位置和尺寸,具有周转率高、使用便捷等特点,解决了传统的预留孔洞模具周转率低导致施工成本高的问题。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可拆卸模具组件进行说明。

参阅图3至图6,模具由底模11和边模12组成,底模11和边模12围合形成浇筑混凝土的空间,当需要在混凝土构件上留设预留洞口时,将该模具组件装设于模具的边模12或模具下方的承台10,即可浇筑带有预留孔洞的混凝土构件。该模具组件包括:平行设置的一对横梁21,横梁21之间留设有间隙;可拆卸地连接于横梁21之间的固定板31;以及连接于固定板31下表面的套筒41,套筒41的底部抵于模具的底模11的上表面,从而使得在底模11上浇筑混凝土时,混凝土无法流入套筒41内而形成预留孔洞。

其中,如图3所示,横梁21的长度大于等于模具的宽度,横梁21支设于模具的底模11的上方,通过调整横梁21支设的位置从而实现横梁21在模具的第一方向的位置调节。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和图4所示,模具组件装设于模具下方的承台,横梁21固定于承台10,横梁21的两端开设有通孔,承台10上对应横梁21的长度间隔地开设有两排螺纹孔,通过螺栓51穿过横梁21上的通孔并螺合于承台上的螺纹孔,从而将横梁21的两端固定于位于模具之下的承台10的顶面。进而使横梁21的标高降低,使得套筒紧密贴合于底模11。进一步地,横梁21的两端均设有连接板22,连接板22连接于两个横梁21之间,连接板22的两端开设有螺纹孔,螺栓51穿过横梁21上的通孔前先穿过连接板22上的螺纹孔,从而将连接板22也一并固定于承台10上。连接板22用于保持横梁21之间的间距,且螺栓51的螺栓51头直接抵于连接板22,保护了横梁21,防止横梁21受力变形。

在另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模具组件装设于模具的边模(未图示),横梁固定于边模的顶部,横梁上间隔地开设有通孔,边模上间隔地开设有两排螺纹孔,通过螺栓穿过横梁上的通孔并螺合于边模上的螺纹孔,从而将横梁固定于模板的边模的顶部。进而使横梁的标高降低,使得套筒紧密贴合于底模。

优选地,如图5或图6所示,横梁21为c型件且开口相对,c型件包括竖直设置的腹板、设于腹板上侧的上翼缘板和设于腹板下侧的下翼缘板,上翼缘板上间隔地开设有多个螺栓51孔,下翼缘板之上形成有滑道,固定板的端部在对应的滑道内滑动,且置于对应的下翼缘板之上,并通过螺栓51穿过对应的螺栓51孔且抵靠于固定板31端部的上表面,使得固定板31的端部紧紧抵靠于下翼缘板,通过调整固定板31连接在横梁21上的位置从而实现固定板31在模具上与第一方向相垂直的第二方向的位置调节。这样的连接方式无需在固定板31上开孔,且仅仅拧紧螺栓51即可将固定板31固定、放松螺栓51即可取出固定板31,操作简便。

进一步地,下翼缘板远离腹板的一侧形成有一凸起211,固定板31的两端固设有侧板311,侧板311的底部置于对应的下翼缘板上,螺栓51抵靠于侧板311的顶部,通过凸起211将对应的侧板311限位于对应的c型件内,防止固定板31的端部从c形件内滑出。侧板311的高度且小于开口的高度,从而使得螺栓51放松后,固定板31的端部可以从c型件中取出。

套管41连接于固定板31下表面的中心,通过横梁21的位置调节和固定板31的位置调节实现了套筒41于模具内的位置调节。套管41的高度大于等于边模12的高度,从而使得横梁21底部的标高不低于边模12顶部的标高,通过更换套管41的尺寸改变浇筑的预留孔洞的直径。优选地,套管41的底部垫设有压缝条,防止浇筑混凝土时发生漏浆,而导致浇筑好的预留孔洞质量不佳。

在第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套管41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于固定板31下表面的中心,在需要更换套管41尺寸时,拧松螺栓51并将固定板31从横梁21中取出,将焊接有尺寸合适的套管41的固定板31重新安装至横梁21内即可。

在第二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固定板31的中心连接有丝扣32,丝扣32顶部具有第一连接端,第一连接端上开设有外螺纹,固定板31中心开设有与第一连接端适配的内螺纹孔;丝扣32底部具有第二连接端,第二连接端上开设有外螺纹,套筒的直径与第二连接端的直径适配,套筒的一端对应第二连接端的螺纹开设有内螺纹,套筒与丝扣32的底部螺纹连接,从而使得丝扣32可拆卸地连接于固定板31、套筒可拆卸地连接于丝扣32。进而实现在需要更换套管41尺寸时,无需更换固定板31,仅需从固定板31上卸下丝扣32,更换需要的套管41和对应型号的丝扣32并安装即可,较第一实施例更进一步地节省了施工成本。

以下对本发明可拆卸模具组件的使用过程进行说明。

根据预留孔洞的纵向位置安装固定横梁,根据预留孔洞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套筒和固定板(或套筒、丝扣和固定板),根据预留孔洞的横向位置将安装有套筒的固定板安装至横梁上合适的位置并固定,并对各部件做细微调整使得套筒紧密贴合于底模。然后浇筑混凝土并振捣密实、养护,即可形成具有预留孔洞的混凝土板块。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可拆卸模具组件的施工方法进行说明。

参阅图3至图6,该模具组件装设于模具模具的边模12或模具下方的承台,用于浇筑带有预留孔洞的混凝土构件。模具由底模1111和边模1212组成,底模1111和边模1212围合形成浇筑混凝土的空间,当需要在混凝土构件上留设预留洞口时,将该模具组件装设于模具的边模1212或模具下方的承台10,即可浇筑带有预留孔洞的混凝土构件。

如图3至图6所示,本发明可拆卸模具组件的施工方法包括:

如图3所示,提供一对横梁21,将横梁21平行地置于模具上方,并在横梁21之间留设间隙;

根据预留孔洞的大小选择一合适的固定板31,将固定板31的两端可拆卸地连接于对应的横梁21,从而将固定板31可拆卸地连接于横梁21之间;以及

根据预留孔洞的大小选择一合适的套筒,将套筒连接于固定板31的下表面,调整固定板31和横梁21高度,使得套筒的底部抵于模具的底模11的上表面,在底模11上浇筑混凝土并振捣密实、养护,由于混凝土无法流入套筒内从而形成预留孔洞。优选地,于套管41的底部垫设压缝条,防止浇筑混凝土时发生漏浆,而导致浇筑好的预留孔洞质量不佳。

如图5和图6所示,横梁21为c型件且开口相对,c型件包括竖直设置的腹板、设于腹板上侧的上翼缘板和设于腹板下侧的下翼缘板,将固定板31的两端可拆卸地连接于对应的横梁21进一步包括:

于上翼缘板上间隔地开设多个螺栓51孔;

将固定板31的两端置于对应的下翼缘板之上,并利用螺栓51穿过对应的螺栓51孔且抵靠于固定板31端部的上表面,使得固定板31的端部紧紧抵靠于下翼缘板。

进一步地,下翼缘板远离腹板的一侧形成有一凸起211,固定板31的两端固设有侧板311,将固定板31的两端可拆卸地连接于对应的横梁21进一步包括:

将侧板311置于对应的下翼缘板上,通过凸起211将对应的侧板311限位于对应的c型件内。

在第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将套管41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于固定板31下表面的中心,在需要更换套管41尺寸时,拧松螺栓51并将固定板31从横梁21中取出,将焊接有尺寸合适的套管41的固定板31重新安装至横梁21内即可。

在第二实施例中,提供一丝扣32,丝扣32顶部具有第一连接端、底部具有第二连接端,于第一连接端上开设外螺纹,于固定板31上对应第一连接端开设内螺纹孔,于第二连接端上开设外螺纹,与套筒的一端对应第二连接端开设内螺纹。将第一连接端螺纹连接于固定板31上,并将套筒螺纹连接于第二连接端,从而使得套筒可拆卸地连接于固定板31的底部。进而实现在需要更换套管41尺寸时,无需更换固定板31,仅需从固定板31上卸下丝扣32,更换需要的套管41和对应型号的丝扣32并安装即可,较第一实施例更进一步地节省了施工成本。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和图4所示,将模具组件装设于模具下方的承台,具体包括:于横梁21的两端开设通孔,于承台10上对应横梁21的长度间隔地开设有两排螺纹孔,利用螺栓51穿过通孔并螺合于承台10上开设的螺纹孔。进一步地,将连接板22连接于两个横梁21之间且位于横梁21的端部处,于连接板22的两端开设螺纹孔,利用螺栓51穿过横梁21上的通孔前先穿过连接板22上的螺纹孔,从而将连接板22也一并固定于承台10上。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将模具组件装设于模具的边模(未图示),具体包括:于横梁上间隔地开设通孔,于边模上间隔地开设螺纹孔,利用螺栓穿过通孔并螺合于边模上开设的螺纹孔,从而将横梁固定于模板的边模的顶部。

本发明可拆卸模具组件及其施工方法的有益效果为:

通过横梁支设的位置以及固定板连接于横梁的位置来定位预留孔洞。进一步地,通过将固定板通过可拆卸的连接方式连接于横梁,便于更换固定板和套筒的尺寸从而改变预留孔洞的大小,较使用传统的模具大幅节省了施工成本。

以上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发明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本发明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