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巷车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46508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堆巷车库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车库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堆巷车库。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汽车的数量已经越来越多,各类车库在生活中也已十分常见。尤其是立体车库,更是未来的主流趋势之一。目前的立体车库中,转运式的车库是其中的一种,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转运式车库中,转运结构的核心原理就是“梳齿转运”。举一个现有技术的例子:存车利用存车梳板结构来实现,转运利用运输小车来实现,其中存车梳板结构包括一排左梳齿(支撑汽车左前、后轮)和一排右梳齿(支撑汽车右前、后轮),左梳齿与右梳齿之间为一个升降空间,运输小车也具备一排左侧梳齿和一排右侧梳齿,并具有升降机构来带动左侧梳齿和右侧梳齿一起升降,升降机构是可以在升降空间中升降的。需要存车时,驾驶者将汽车开到存车的梳板结构上,然后运输小车达到汽车下方,升降机构上升并通过升降空间,同时带动运输小车上的左侧梳齿和右侧梳齿上升,左侧梳齿会通过左梳齿的间隙,右侧梳齿会通过右梳齿的间隙,待左侧梳齿和右侧梳齿高于左梳齿和右梳齿后,汽车车轮就被左侧梳齿和右侧梳齿支撑了(车轮脱离了左梳齿和右梳齿),此时运输小车可以离开当前的存车位置,将汽车运输到车库内部的存车车位,同样的,存车车位也是存车梳板结构,此时运输小车只要做和之前相反的动作:升降机构下降并通过升降空间,同时带动运输小车上的左侧梳齿和右侧梳齿下降,左侧梳齿会通过左梳齿的间隙,右侧梳齿会通过右梳齿的间隙,待左侧梳齿和右侧梳齿低于左梳齿和右梳齿后,汽车车轮就被存车车位的左梳齿和右梳齿支撑住了(车轮脱离了运输小车的左侧梳齿和右侧梳齿),如此就完成了转运存车过程。中国专利公开号,CN205777768U,CN106337583A,CN106285108A,CN106088731A所记载的,都是利用“梳齿转运”原理的车库。不过,目前利用“梳齿转运”的转运式车库,在结构合理性、成本科学控制等方面,仍有所欠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结构合理,在不影响安全性的前提下降低了成本,一个转运结构可以实现全部的存、取车过程,且工作过程的稳定性好的堆巷车库。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堆巷车库,包括立体主库体、电动底导轨、电动转运车、与电动底导轨配合的底滑座及设置在底滑座上的竖直转运电梯,所述立体主库体包括若干沿竖直方向依次排列的横排车库组,横排车库组包括若干存车位结构,存车位结构包括车位通槽、设置在车位通槽槽底且与电动转运车相配的定导轨及设置在车位通槽中且处在定导轨上方的定梳架,定梳架包括三个左前定梳杆、三个右前定梳杆、若干左后定梳杆及若干右后定梳杆,电动转运车包括车体、可相对车体升降的架基、用于带动架基升降的升降机构及设置在架基上的动梳架,动梳架包括两个左前动梳杆、两个右前动梳杆、若干左后动梳杆及若干右后动梳杆,竖直转运电梯包括转运台、设置在转运台上且与电动转运车相配的动导轨及用于带动转运台上下移动的升降电机。

作为优选,所述竖直转运电梯还包括第一链轮传动结构、与底滑座连接的转运机架及与升降电机连接的减速机,转运台与转运机架滑动连接,转运台滑动方向为上下方向,第一链轮传动结构包括第一主动链轮、第一从动链轮及绕过第一主动链轮和第一从动链轮的第一传动链条,减速机的输出端连接第一主动链轮,第一从动链轮可转动的设置在转运机架上,第一传动链条连接转运台。

作为优选,所述转运机架上设有顶部滑轮及绕过顶部滑轮的钢丝绳,钢丝绳一端连接转运台,钢丝绳另一端设有配重体。

作为优选,所述电动转运车还包括两个主动前轮、两个从动后轮及用于带动主动前轮转动的移车电机,两个主动前轮之间通过前轮轴连接,两个从动前轮之间通过后轮轴连接,移车电机的输出端通过第二链轮传动结构与前轮轴连接,第二链轮传动结构包括与移车电机的输出端连接的第二主动链轮、与前轮轴同轴连接的第二从动链轮及绕过第二主动链轮和第二从动链轮的第二传动链条。

作为优选,所述升降机构为升降油缸/升降气缸/升降电缸/升降电梯。

作为优选,所述左前动梳杆、右前动梳杆、左后动梳杆及右后动梳杆平行布置且位于同一高度,在一个存车位结构中:左前定梳杆、右前定梳杆、左后定梳杆及右后定梳杆平行布置且位于同一高度,相邻两个左前定梳杆之间形成用于让左前动梳杆通过的左前杆道;相邻两个右前定梳杆之间形成用于让右前动梳杆通过的右前杆道;相邻两个左后定梳杆之间形成用于让左后动梳杆通过的左后杆道;相邻两个右后定梳杆之间形成用于让右后动梳杆通过的右后杆道。

作为优选,所述架基上设有用于横推汽车左前轮内侧和汽车左后轮内侧的左推杆、用于横推汽车右前轮内侧和汽车右后轮内侧的右推杆、用于带动左推杆移动以实现推动动作的左推缸及用于带动右推杆移动以实现推动动作的右推缸,各左前动梳杆与各左后动梳杆均处在左推杆下方,左推杆压住各左前动梳杆与各左后动梳杆,各右前动梳杆与各右后动梳杆均处在右推杆下方,右推杆压住各右前动梳杆与各右后动梳杆,左推杆的移动方向水平,右推杆的移动方向平行于左推杆的移动方向,左推杆与右推杆对称分布在车体的相对两侧,左推缸与右推缸对称分布在车体的相对两侧,各左前动梳杆、各右前动梳杆、各左后动梳杆及各右后动梳杆上均设有若干滚轮,所有滚轮轴线均平行且位于同一高度,滚轮轴线水平且平行于电动转运车的前进方向。

作为优选,所述左推杆上设有用于接触汽车左前轮内侧的左前弹性条及用于接触汽车左后轮内侧的左后弹性条,右推杆上设有用于接触汽车右前轮内侧的右前弹性条及用于接触汽车右后轮内侧的右后弹性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合理,在不影响安全性的前提下降低了成本,一个转运结构可以实现全部的存、取车过程,且工作过程的稳定性好;具备方向回正能力及整车对中能力,可有效保护车辆,并延长车库中停车结构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竖直转运电梯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立体主库体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定梳架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电动转运车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电动转运车的仰视图;

图7是图2中A处的放大图;

图8是图5中B处的放大图。

图中:立体主库体1、电动底导轨2、底滑座21、电动转运车3、车体31、架基32、左前动梳杆331、右前动梳杆332、左后动梳杆333、右后动梳杆334、主动前轮35、前轮轴351、从动后轮36、后轮轴361、左推杆37、右推杆38、滚轮39、竖直转运电梯4、转运台41、升降电机42、第一链轮传动结构43、第一主动链轮431、第一传动链条432、转运机架44、顶部滑轮451、钢丝绳452、定导轨51、左前定梳杆521、右前定梳杆522、左后定梳杆523、右后定梳杆52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至图8中所示,一种堆巷车库,包括立体主库体1、电动底导轨2、电动转运车3、与电动底导轨配合的底滑座21及设置在底滑座上的竖直转运电梯4,所述立体主库体包括若干沿竖直方向依次排列的横排车库组,横排车库组包括若干存车位结构,存车位结构包括定导轨51及处在定导轨上方的定梳架52,定梳架包括三个左前定梳杆521、三个右前定梳杆522、若干左后定梳杆523及若干右后定梳杆524,电动转运车包括车体31、可相对车体升降的架基32、用于带动架基升降的升降机构及设置在架基上的动梳架,动梳架包括两个左前动梳杆331、两个右前动梳杆332、若干左后动梳杆333及若干右后动梳杆334,竖直转运电梯包括转运台41、设置在转运台上且与电动转运车相配的动导轨及用于带动转运台上下移动的升降电机42。电动底导轨水平布置。左后动梳杆数目为8至15个,左后定梳杆数目与右后动梳杆数目一致。

所述竖直转运电梯还包括第一链轮传动结构43、与底滑座连接的转运机架44及与升降电机连接的减速机,转运台与转运机架滑动连接,转运台滑动方向为上下方向,第一链轮传动结构包括第一主动链轮431、第一从动链轮及绕过第一主动链轮和第一从动链轮的第一传动链条432,减速机的输出端连接第一主动链轮,第一从动链轮可转动的设置在转运机架上,第一传动链条连接转运台。

所述转运机架上设有顶部滑轮451及绕过顶部滑轮的钢丝绳452,钢丝绳一端连接转运台,钢丝绳另一端设有配重块。

所述升降机构为升降油缸/升降气缸/升降电缸/升降电梯。升降机构可以选择现有技术中的各种升降装置。

所述电动转运车还包括两个主动前轮35、两个从动后轮36及用于带动主动前轮转动的移车电机,两个主动前轮之间通过前轮轴351连接,两个从动前轮之间通过后轮轴361连接,移车电机的输出端通过链轮传动结构与前轮轴连接,链轮传动结构包括与移车电机的输出端连接的主动链轮、与前轮轴同轴连接的从动链轮及绕过主动链轮与从动链轮的传动链条。

所述左前动梳杆、右前动梳杆、左后动梳杆及右后动梳杆平行布置且位于同一高度,在一个存车位结构中:左前定梳杆、右前定梳杆、左后定梳杆及右后定梳杆平行布置且位于同一高度,相邻两个左前定梳杆之间形成用于让左前动梳杆通过的左前杆道;相邻两个右前定梳杆之间形成用于让右前动梳杆通过的右前杆道;相邻两个左后定梳杆之间形成用于让左后动梳杆通过的左后杆道;相邻两个右后定梳杆之间形成用于让右后动梳杆通过的右后杆道。左前杆道与左前动梳杆一一对应,左前动梳杆可沿竖直方向穿过对应的左前杆道,右前杆道与右前动梳杆一一对应,右前动梳杆可沿竖直方向穿过对应的右前杆道,左后杆道与左后动梳杆一一对应,左后动梳杆可沿竖直方向穿过对应的左后杆道,右后杆道与右后动梳杆一一对应,右后动梳杆可沿竖直方向穿过对应的右后杆道。

初时,电动转运车处在转运台上,且转运台下降至最低点,此时驾驶者可将汽车由地面开至动梳架上(若有必要,也可设置导向斜面类的结构,让汽车能更轻易地开上动梳架),汽车左前轮达到两个左前动梳杆上,汽车右前轮达到两个右前动梳杆上,汽车左后轮架在左后动梳杆上,汽车右后轮架在右后动梳杆上。随后升降电机工作,通过第一链轮传动结构带动转运台升降,使转运台达到一个待存车的存车位结构的所在高度,同时底滑座与电动底导轨工作,带动竖直转运电梯水平移动,使动导轨与该待存车的存车位结构中的定导轨对接,电动转运车移动到该存车位结构中、达到定梳架下方,电动转运车停止移动后,升降机构带动架基、动梳架下降,架基下降并通过左前定梳杆与右前定梳杆之间,以及左后定梳杆与右后定梳杆之间的空间,同时带动电动转运车上的动梳架下降,左前动梳杆沿竖直方向穿过对应的左前杆道,右前动梳杆沿竖直方向穿过对应的右前杆道,左后动梳杆沿竖直方向穿过对应的左后杆道,右后动梳杆沿竖直方向穿过对应的右后杆道。汽车车轮就被定梳架支撑住了(车轮脱离了电动转运车的动梳架),如此就完成了转运存车过程。取车时,原理同上,过程相反。需要连续存车的话,则一次转运存车过程完成后,电动转运车再次回到竖直转运电梯上,并下降至最低点,以使下一辆车能够开上动梳架。

本实用新型中,将现有技术中电动转运车上“一排左梳齿、一排右梳齿”的形式改变为如下形式:两个支撑左前轮的左前动梳杆、两个支撑右前轮的右前动梳杆,一排支撑左后轮的左后动梳杆、一排支撑右后轮的左后动梳杆,如此一来,相当于邻近的左前动梳杆与左后动梳杆之间出现了一个“大空间”,邻近的右前动梳杆与右后动梳杆之间也出现了一个“大空间”,而在现有技术中,“大空间”中也是排布梳杆的。这是利用了汽车的结构特点所作出的改进:前轮只需要两个梳杆就能进行支撑,而由于不同汽车轴距不同,所以后轮部分依然采用多根梳杆,从而保障适应性,但在整体上,明显减少了梳杆的使用量,却仍然能保障使用效果及安全性,而存车位结构中也是同理。从而在整体上,极大降低了成本。

所述架基上设有用于横推汽车左前轮内侧和汽车左后轮内侧的左推杆37、用于横推汽车右前轮内侧和汽车右后轮内侧的右推杆38、用于带动左推杆移动以实现推动动作的左推缸及用于带动右推杆移动以实现推动动作的右推缸,各左前动梳杆与各左后动梳杆均处在左推杆下方,左推杆压住各左前动梳杆与各左后动梳杆,各右前动梳杆与各右后动梳杆均处在右推杆下方,右推杆压住各右前动梳杆与各右后动梳杆,左推杆的移动方向水平,右推杆的移动方向平行于左推杆的移动方向,左推杆与右推杆对称分布在车体的相对两侧,左推缸与右推缸对称分布在车体的相对两侧,各左前动梳杆、各右前动梳杆、各左后动梳杆及各右后动梳杆上均设有若干滚轮39,所有滚轮轴线均平行且位于同一高度,滚轮轴线水平且平行于电动转运车的前进方向。

存车时,由于驾驶者在初时将汽车停至动梳架上时,车身不一定能停的较正,这就会导致汽车停到定梳架上后,左前定梳杆与右前定梳杆之间的受力不平衡、左后定梳杆与右后定梳杆之间的受力不平衡,从而影响使用寿命(理想状态是,左前定梳杆与右前定梳杆之间受力较为均衡,从而保障总的使用寿命更长;而若单侧受力过大,会更快地减损使用寿命,左后定梳杆与右后定梳杆之间也是如此;注意:为了保障车身平衡性,汽车在设计、生产时,质量就可视为是左右近似均衡的,其它因素所导致的车身左右质量小幅不均衡,影响不大)。此外也可能出现方向盘没有完全回正的情形(这在马路上也是极为常见的,表现为前轮轴线明显不平行于车身左右方向),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汽车造成负面影响(如:方向盘不回正,会导致转向拉杆一直被拉着,长期如此,会导致方向盘松动甚至车辆跑偏)。而在本实用新型中,当电动转运车的动梳架升起,抬起汽车四轮后,左推缸与右推缸开始工作,左推杆向外推动汽车左前轮和左后轮、右推杆向外推动汽车右前轮和右后轮(左推杆处在左前轮和右前轮之间,右推杆在左前轮和右前轮之间,左推杆处在左后轮和右后轮之间,右推杆在左后轮和右后轮之间),左推杆与右推杆移动距离值始终保持一致,首先就会将前轮推动回正,从而也会带动方向盘回正(汽车停车熄火挂在P挡时,方向盘依然可以转动、前轮依然可以转向,只不过阻力会相对车辆发动状态下更大一点而已),此外,左推杆与右推杆一起推动着左、右车轮,就能将整个车身进行调正,从而两个汽车前轮会对称分布在车体(这个车体是电动转运车的车体,下同)的相对两侧、两个汽车后轮会对称分布在车体的相对两侧,整个车身相对定梳架而言,也是处在左右均衡的一个位置。如此一来,带汽车转运到定梳架上后,左前定梳杆与右前定梳杆受到的下压力就较为接近、左后定梳杆与右后定梳杆受到的下压力也较为接近,可保障“左右均衡”。而滚轮的存在,则让车身的调正变得十分轻松,极大减小了车轮摩擦、降低了调节难度。

所述左推杆上设有用于接触汽车左前轮内侧的左前弹性条及用于接触汽车左后轮内侧的左后弹性条,右推杆上设有用于接触汽车右前轮内侧的右前弹性条及用于接触汽车右后轮内侧的右后弹性条。汽车的前轮距和后轮距是有小幅差值的,大多数情况下前轮距略小于后轮距,不排除因前胎、后胎轮胎不同等因素造成的相反状况。以前者状况为例,左推杆与右推杆同时接触并推动汽车前轮回正后,若要继续调正车身,则前轮受压变形较大后,左推杆与右推杆才能接触到后轮;甚至于有些时候,从头至尾后轮都未被接触推动,全部靠前轮在受力。而在本实用新型中,左前弹性条、左后弹性条、右前弹性条、右后弹性条都可以弹性变形,从而汽车前轮、后轮都能轻易地被接触到,如此一来,即使汽车前轮和汽车后轮受到的推力大小存在差异,该差异也不会太大了(远远小于没有弹性条的状况),并且,弹性条可以保护车轮,并通过自身的弹性收缩,来减小车轮收缩的幅度,从而在进一步保护了车轮,又能更好地快速接触四轮,进行整体上的车身调整,避免了局部受力过大的状况。左前弹性条、左后弹性条、右前弹性条、右后弹性条均可采用橡胶等常规弹性材料制成。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