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自行车转存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预存车位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的自行车库多为地上车棚,地上车棚占用面积大、车停放数量较少。为了在有限的占用面积内提高自行车库的停放量,立体式地下自行车库应运而生,且目前已得到广泛的引用。现有技术中的立体式地下车库,除了地下的存车库之外,还有地上的转存结构,以及库内转运结构,转存结构包括入库室以及用于抓取自行车入库的入库机械手,库内转运结构则可将入库后的自行车转运到地下的存车库内。现有技术中,入库室上设置对开门,对开门包括两个对称布置的对开门板,对开门板上设有门板缺口,对开门关闭时,两个对开门板上的门板缺口共同构成前轮预限位口,如此一来,需要存车时,使用者可将前轮推入前轮预限位口,随后转存结构、库内转运结构会开始工作,进行存车操作。中国专利CN105952202A,就是现有技术的一种例子。不过,目前的转存结构,在停车时,一旦。入库室内机械手抓住自行车前轮后,就会开启对开门并拉自行车入库,而使用者存车时又是站在对开门之前的,若还未离开自行车或抓着自行车,就有可能掉入库内,导致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可以直接进行自行车停放,并可实现自行车入库前的自动转存,使用方便,且能保障使用者人身安全的预存车位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预存车位结构,包括地基座、与地基座滑动连接的主滑板、用于带动主滑板滑动的换位缸、设置在主滑板上的车轮导轨、与车轮导轨滑动连接的推轮架及用于带动推轮架滑动的动力缸,车轮导轨上设有沿车轮导轨长度方向布置的车轮导槽,推轮架包括两块平行布置的夹轮板及连接两块夹轮板的限轮板,限轮板与两块夹轮板之间共同围成架内槽,动力缸的活塞杆与设置在推轮架上的连接座连接,车轮导槽一端为用于让车轮通过并进入的进出口端,车轮导轨的另一端为可伸入架内槽中的背端,推轮架上设有可让背端穿过的避让口。
作为优选,所述换位缸的活塞杆的伸缩方向水平,动力缸的活塞杆的伸缩方向水平且垂直于换位缸的活塞杆的伸缩方向,主滑板滑动方向平行于换位缸的活塞杆的伸缩方向,车轮导轨长度方向平行于推轮架滑动方向,车轮导轨长度方向平行于动力缸的活塞杆的伸缩方向。
作为优选,所述动力缸通过第一缸支架与主滑板固定,换位缸通过第二缸支架与地基座固定。
作为优选,所述换位缸的活塞杆上设有限位动板,地基座上设有U形支架,两个用于接触限位动板的限位定板分别设置在U形支架的两端,在换位缸的活塞杆的伸缩方向上,限位动板处在两个限位定板之间。
作为优选,所述地基座上设有限轮结构,限轮结构包括动压缸体、夹轮缸体、触轮压板及夹轮动板,触轮压板及夹轮动板均处在架内槽中,动压缸体内设有与动压缸体滑动密封配合的第一活塞,第一活塞将动压缸体内部分隔成第一油腔及与外界连通的第一气腔,第一气腔内设有到位弹簧,到位弹簧一端连接第一活塞,到位弹簧另一端连接动压缸体,第一活塞上设有动压活塞杆,动压活塞杆穿过限轮板,且动压活塞杆连接触轮压板,夹轮缸体内设有与夹轮缸体滑动密封配合的第二活塞,第二活塞将夹轮缸体内部分隔成第二油腔及与外界连通的第二气腔,第二活塞上设有夹轮活塞杆,夹轮活塞杆穿过一块夹轮板,且夹轮活塞杆连接夹轮动板,触轮压板处在夹轮动板与限轮板之间,第一油腔与第二油腔之间通过锁定油管连通,锁定油管为一金属软管,第一油腔、第二油腔及锁定油管中均充满液压油,车轮导槽槽底与水平面之前成5至15度角,车轮导槽槽底靠近推轮架一端所处的位置低于车轮导槽槽底远离推轮架一端所处的位置。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活塞滑动方向水平且平行于车轮导轨长度方向,第二活塞滑动方向水平且垂直于车轮导轨长度方向,第一气腔处在第一油腔与触轮压板之间,第二气腔处在第二油腔与夹轮动板之间。
作为优选,所述限轮结构还包处在架内槽中的夹轮定板,夹轮定板与推轮架固定,夹轮定板朝向夹轮动板一侧的表面为定板触轮面,夹轮动板朝向夹轮定板一侧的表面为动板触轮面,定板触轮面与动板触轮面沿车轮导轨对称布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以直接进行自行车停放,并可实现自行车入库前的自动转存,使用方便,且能保障使用者人身安全;具备定位结构,可有效提升转存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换位缸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车轮导轨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推轮架处的一个截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推轮架处的另一个截面图;
图6是现有技术中入库室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中:地基座1、U形支架11、限位定板12、主滑板2、换位缸3、限位动板31、车轮导轨41、推轮架42、夹轮板42a、限轮板42b、夹轮定板421、动压缸体43、第一油腔43a、第一气腔43b、触轮压板431、第一活塞432、到位弹簧433、动压活塞杆434、夹轮缸体44、第二油腔44a、第二气腔44b、夹轮动板441、第二活塞442、夹轮活塞杆443、动销槽443a、竖销443b、销弹簧443c、外侧座45、定销孔45a、竖顶杆451、限位块451a、弹顶缸体46、第三油腔46a、第三气腔46b、第三活塞461、回位弹簧462、弹顶活塞杆463、解锁缸体47、第四油腔47a、第四气腔47b、第四活塞471、解锁活塞杆472、动力缸5、球顶滑座6、受压球面6a、入库室7、对开门71、前轮预限位口7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至图6中所示,一种预存车位结构,包括地基座1、与地基座滑动连接的主滑板2、用于带动主滑板滑动的换位缸3、设置在主滑板上的车轮导轨41、与车轮导轨滑动连接的推轮架42及用于带动推轮架滑动的动力缸5,车轮导轨上设有沿车轮导轨长度方向布置的车轮导槽,推轮架包括两块平行布置的夹轮板42a及连接两块夹轮板的限轮板42b,限轮板与两块夹轮板之间共同围成架内槽,动力缸的活塞杆与设置在推轮架上的连接座连接,车轮导槽一端为用于让车轮通过并进入的进出口端,车轮导轨的另一端为可伸入架内槽中的背端,推轮架上设有可让背端穿过的避让口。
所述换位缸的活塞杆的伸缩方向水平,动力缸的活塞杆的伸缩方向水平且垂直于换位缸的活塞杆的伸缩方向,主滑板滑动方向平行于换位缸的活塞杆的伸缩方向,车轮导轨长度方向平行于推轮架滑动方向,车轮导轨长度方向平行于动力缸的活塞杆的伸缩方向。
所述动力缸通过第一缸支架与主滑板固定,换位缸通过第二缸支架与地基座固定。
所述换位缸的活塞杆上设有限位动板31,地基座上设有U形支架11,两个用于接触限位动板的限位定板12分别设置在U形支架的两端,在换位缸的活塞杆的伸缩方向上,限位动板处在两个限位定板之间。
存车前时,换位缸带动主滑板滑动、动力缸移动,车轮导轨会处在待存车状态,此时车轮导轨与入库室7的对开门71上的前轮预限位口72不对齐,进出口端处敞开,无阻挡结构。使用者可将自行车的后轮通过进出口端并推入车轮导轨(车轮导槽),继而让前轮通过进出口端并推入车轮导轨,最终后轮进入推轮架即可。随后,换位缸会带动主滑板滑动,让车轮导轨上的自行车前轮与入库室上的前轮预限位口对齐,此时推轮架也一起移动到了入库室7上的前轮预限位口72对齐的位置。动力缸(可以是气缸、油缸、电缸等任意现有技术中的动力缸)的活塞杆移动,带动推轮架向入库室7移动,推轮架推动自行车沿着车轮导轨滑动,直至前轮前端卡入入库室7上的前轮预限位口72中,此时入库室内的机械手可抓住自行车前轮,随后开启对开门、抓车入库。入库室内的机械手抓住自行车前轮后,动力缸的活塞杆可复位,并带动推轮架复位。然后调位机构可再次带动主滑板、动力缸等一起移动,回到之前的待存车状态。
所述地基座上设有限轮结构,限轮结构包括动压缸体43、夹轮缸体44、触轮压板431及夹轮动板441,触轮压板及夹轮动板均处在架内槽中,动压缸体内设有与动压缸体滑动密封配合的第一活塞432,第一活塞将动压缸体内部分隔成第一油腔43a及与外界连通的第一气腔43b,第一气腔内设有到位弹簧433,到位弹簧一端连接第一活塞,到位弹簧另一端连接动压缸体,第一活塞上设有动压活塞杆434,动压活塞杆穿过限轮板,且动压活塞杆连接触轮压板,夹轮缸体内设有与夹轮缸体滑动密封配合的第二活塞442,第二活塞将夹轮缸体内部分隔成第二油腔44a及与外界连通的第二气腔44b,第二活塞上设有夹轮活塞杆443,夹轮活塞杆穿过一块夹轮板,且夹轮活塞杆连接夹轮动板,触轮压板处在夹轮动板与限轮板之间,第一油腔与第二油腔之间通过锁定油管连通,锁定油管为一金属软管,第一油腔、第二油腔及锁定油管中均充满液压油,车轮导槽槽底与水平面之前成5至15度角,车轮导槽槽底靠近推轮架一端所处的位置低于车轮导槽槽底远离推轮架一端所处的位置。
所述第一活塞滑动方向水平且平行于车轮导轨长度方向,第二活塞滑动方向水平且垂直于车轮导轨长度方向,第一气腔处在第一油腔与触轮压板之间,第二气腔处在第二油腔与夹轮动板之间。
所述限轮结构还包处在架内槽中的夹轮定板421,夹轮定板与推轮架固定,夹轮定板朝向夹轮动板一侧的表面为定板触轮面,夹轮动板朝向夹轮定板一侧的表面为动板触轮面,定板触轮面与动板触轮面沿车轮导轨对称布置。夹轮定板可配合夹轮动板一起夹住车轮,并保障夹住车轮后整体结构的左右对称性,提高整体结构稳定性。
如前所述,使用者将自行车推到车轮导轨上后,主滑板会带动车轮导轨连同自行车一起整体移动,而在整体移动过程中,因震动等因素,可能会导致整体移动过程中出现自行车掉出导轨的状况,或是在整体移动过程中有自行车出现回退距离较多的情况(自行车向着远离推轮架的方向移动),导致整体移动过程中自行车与入库室发生干涉。而在本方案中,自行车进入车轮导轨后,继续推动自行车,后轮推动触轮压板,并通过动压活塞杆带动第一活塞移动(第一活塞移动时到位弹簧拉长),第一油腔中的部分液压油经锁定油管流入第二油腔中,带动第二活塞、夹轮活塞杆移动,从而带动夹轮动板向内夹住后轮,后轮被夹住后,使用者释放自行车。由于“车轮导槽槽底与水平面之前成5至15度角,车轮导槽槽底靠近推轮架一端所处的位置低于车轮导槽槽底远离推轮架一端所处的位置”,即槽底为斜面,所以在自行车重力(分力)作用下,触轮压板始终受压,此时到位弹簧的回复力不足以克服自行车重力(分力)及夹轮动板、夹轮定板与后轮之间的摩擦力,所以可保持夹住后轮的状态。如此一来,主滑板带动车轮导轨连同自行车一起整体移动时,自行车的稳定性就大大提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