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房顶楼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96183阅读:1005来源:国知局
一种房顶楼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楼板结构,尤其涉及一种房顶楼板结构,属于房屋建筑领域。



背景技术:

现代房屋建筑的房顶一般都是平顶。“平顶”简单来说,就是建筑物的顶部是平的。这种“平”既包括水平,也包括中间顶部略有突起,或是屋顶为一面坡式,当然这种“一面坡”与单顶坡是不同的。他没有单顶坡屋面那么大的坡度,平顶建筑主要常用于我国的西北,西南,和华北等地区,这些地区干旱少雨,较为适合建筑平顶房屋。

平顶房屋的房顶结构结实,同时平顶房顶可以产生其他用途,例如晾晒衣物、种植蔬菜等等。由于房顶的具体结构,到时房顶的外侧面直接是大气层,日照雨淋,要求房顶至少需要满足两个条件:防水、隔热。现有技术中,房顶的结构一般为混凝土层上面铺设防水材料,再在防水材料上层铺设混凝土层。由于房顶直接接触的是日照和雨水,防水和隔热是现有技术中的一大难题,需要做好防水的同时还能起到隔热的作用。沥青是现在普遍使用的防水材料,沥青是由不同分子量的碳氢化合物及其非金属衍生物组成的黑褐色复杂混合物,是高黏度有机液体的一种,呈液态,表面呈黑色,沥青是一种防水防潮和防腐的有机胶凝材料。但是由于沥青的特性,沥青粘度很大但是具有流动性。在现有技术中,沥青作为夹层设置在混凝土中间,沥青与混凝土的结合不牢固,由于受到外界冷热交替的影响,沥青的热胀冷缩较为明显,导致沥青与混凝土容易分层或者开裂。如果沥青与混凝土分层,雨水容易沿着分层的缝隙渗入到房屋中;如果沥青层开裂,则直接导致雨水沿着裂缝进入房屋,这将严重影响房顶的防水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房顶结构中的沥青层和混凝土层容易分层、沥青层容易开裂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房顶楼板结构,使得混凝土层和沥青层结合紧密,不分层;在沥青层中设置钢丝网,使得沥青层不开裂,该房顶楼板结构能够起到很好的防水和隔热作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方案,提供一种房顶楼板结构。

一种房顶楼板结构,该房顶楼板包括楼板混凝土层、沥青层和盖面混凝土层。楼板混凝土层、沥青层和盖面混凝土层的周围均为墙体。楼板混凝土层位于该房顶楼板的最底部。楼板混凝土层的上表面设有网格结构。沥青层设置在楼板混凝土层的上方。网格结构从沥青层的下表面嵌入沥青层中。盖面混凝土层设置在沥青层的上方并位于该房顶楼板的最顶部。

作为优选,网格结构的上方设有一层钢丝网。钢丝网与网格结构的上表面接触并位于沥青层的中间。

作为优选,盖面混凝土层的下表面设有盖面凸起。盖面凸起从沥青层的上表面嵌入沥青层中。

作为优选,位于沥青层高度处的墙体上设有墙体凸起。墙体凸起从沥青层的侧面嵌入沥青层中。

在本实用新型中,沥青层的厚度大于网格结构和盖面凸起的高度的总和。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网格结构的形状为三角形格状、四边形格状、五边形格状、六边形格状或圆形格状中的一种。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网格结构的高度为5-30mm,优选为6-20mm,更优选为8-15mm。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盖面凸起的高度为2-20mm,优选为4-15mm,更优选为6-10mm。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墙体凸起的高度为10-40mm,优选为12-30mm,更优选为15-20mm。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沥青层的厚度为10-60mm,优选为12-40mm,更优选为15-30mm。

在本实用新型中,楼板混凝土层的上表面设有网格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网格结构与楼板混凝土层是一起浇筑成型的,也就是说网格结构和楼板混凝土层是一个整体。在铺设沥青层时,网格结构会从沥青层的下表面嵌入沥青层中,这就使得网格结构和沥青层也成为一个整体,可以阻止沥青层和楼板混凝土层的上表面分层。

在本实用新型中,网格结构的上方设有一层钢丝网,由于网格结构有一定的高度,钢丝网设置在网格结构的上方,这样可以保证钢丝网和楼板混凝土层之间保持一定的间隙,设置钢丝网后,再铺设沥青,沥青会从钢丝网的空隙中流入钢丝网和楼板混凝土层之间的间隙,这样就可以保证钢丝网的上、下表面均有沥青层,也就是说钢丝网位于沥青层的中间位置。钢丝网对整个沥青层有一个牵扯作用,可以有效防止沥青层在热胀冷缩的作用下开裂。

在本实用新型中,盖面混凝土层的下表面设有盖面凸起,在施工过程中,盖面凸起与盖面混凝土层是一起浇筑成型的,也就是说盖面凸起和盖面混凝土层是一个整体。在铺设盖面混凝土层时,盖面凸起会从沥青层的上表面嵌入沥青层中,这就使得盖面凸起和沥青层也成为一个整体,可以阻止沥青层和盖面混凝土层的下表面分层。

在本实用新型中,位于沥青层高度处的墙体上设有墙体凸起,也就是说朴树沥青层位置的墙体处设有墙体凸起,在施工过程中,墙体凸起与墙体是一起浇筑成型的,也就是说墙体凸起和墙体是一个整体。在铺设沥青层时,墙体凸起会从沥青层的侧面嵌入沥青层中,这就使得墙体凸起和沥青层也成为一个整体,可以阻止沥青层和墙体分层。

在本实用新型中,沥青层的厚度大于网格结构和盖面凸起的高度的总和,该结构的目的是保证整个房顶楼板均有沥青层覆盖,进一步保证房顶不漏水。优选的是,网格结构的位置和盖面凸起的位置不相同,也就是说网格结构位置相对应的上方的盖面混凝土层上没有设有盖面凸起,盖面凸起位置相对应的下方的楼板混凝土层上没有设有网格结构,该设计可以使得沥青层的厚度增加,从而进一步保证整个房顶楼板的保温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中,网格结构的作用是使得楼板混凝土层和沥青层结合紧密、成为一个整体。网格结构的形状不受限制。网格结构的高度是指网格结构最高点的水平面距离网格结构最低点水平面的距离。网格结构的高度不受限制,根据施工中实际需要设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盖面凸起的高度是指盖面凸起高出盖面混凝土层其他位置的距离。墙体凸起的高度是指墙体凸起高出墙体其他位置的距离。盖面凸起的高度、墙体凸起不受限制,根据施工中实际需要设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沥青层的厚度只要大于网格结构和盖面凸起的高度的总和即可,具体厚度根据房屋的具体结构,周边环境、房屋用途要求等因素的决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网格结构的设置,可以使得沥青层和楼板混凝土层成为一个整体;由于盖面凸起的设置,可以使得沥青层和盖面混凝土层成为一个整体;由于墙体凸起的设置,可以使得沥青层和墙体成为一个整体。整个方案,由于沥青层的存在,可以使得整个房顶楼板结构为一个完整的整体,不会存在多层结构分层的情况。

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设有钢丝网,钢丝网可以保证整个沥青层处于一个完整的整体状态,保证沥青层不会开裂。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网格结构、盖面凸起、墙体凸起、钢丝网的设置,使得房顶楼板结构完整、扎实、不分层、不开裂,保证房屋不漏水,而且保温效果更加优越。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房顶楼板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房顶楼板结构,在楼板混凝土层的上表面设有网格结构,网格结构从沥青层的下表面嵌入沥青层中,使得混凝土层和沥青层结合紧密,不分层;防止雨水从混凝土层和沥青层的缝隙中渗入房屋;

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房顶楼板结构,在沥青层中设置钢丝网,由于钢丝网的牵扯作用,使得沥青层不开裂;防止雨水从沥青层的裂缝中渗入房屋;

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房顶楼板结构,盖面混凝土层的下表面设有盖面凸起,盖面凸起(6)从沥青层的上表面嵌入沥青层中,在墙体上设置墙体凸起,墙体凸起从沥青层的侧面嵌入沥青层中,这使得整个楼板和墙体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可以起到强大的防水效果;

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房顶楼板结构的沥青层的厚度大于网格结构和盖面凸起的高度的总和,也就是说沥青层的厚度较厚,能够很好的起到隔热作用;

5、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房顶楼板结构简单、成本低廉、适用面广,极易推广和实现,而且效果明显。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房顶楼板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面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房顶楼板结构是个设有钢丝网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B-B面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房顶楼板结构设有盖板凸起和墙体凸起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楼板混凝土层;101:网格结构;2:沥青层;3:盖面混凝土层;4:墙体;5:钢丝网;6:盖面凸起;7:墙体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方案,提供一种房顶楼板结构。

一种房顶楼板结构,该房顶楼板包括楼板混凝土层1、沥青层2和盖面混凝土层3。楼板混凝土层1、沥青层2和盖面混凝土层3的周围均为墙体4。楼板混凝土层1位于该房顶楼板的最底部。楼板混凝土层1的上表面设有网格结构101。沥青层2设置在楼板混凝土层1的上方。网格结构101从沥青层2的下表面嵌入沥青层2中。盖面混凝土层3设置在沥青层2的上方并位于该房顶楼板的最顶部。

作为优选,网格结构101的上方设有一层钢丝网5。钢丝网5与网格结构101的上表面接触并位于沥青层2的中间。

作为优选,盖面混凝土层3的下表面设有盖面凸起6。盖面凸起6从沥青层2的上表面嵌入沥青层2中。

作为优选,位于沥青层2高度处的墙体4上设有墙体凸起7。墙体凸起7从沥青层2的侧面嵌入沥青层2中。

在本实用新型中,沥青层2的厚度大于网格结构101和盖面凸起6的高度的总和。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网格结构101的形状为三角形格状、四边形格状、五边形格状、六边形格状或圆形格状中的一种。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网格结构101的高度为5-30mm,优选为6-20mm,更优选为8-15mm。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盖面凸起6的高度为2-20mm,优选为4-15mm,更优选为6-10mm。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墙体凸起7的高度为10-40mm,优选为12-30mm,更优选为15-20mm。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沥青层2的厚度为10-60mm,优选为12-40mm,更优选为15-30mm。

实施例1

如图1和2所示,一种房顶楼板结构,该房顶楼板包括楼板混凝土层1、沥青层2和盖面混凝土层3。楼板混凝土层1、沥青层2和盖面混凝土层3的周围均为墙体4。楼板混凝土层1位于该房顶楼板的最底部。楼板混凝土层1的上表面设有网格结构101。沥青层2设置在楼板混凝土层1的上方。网格结构101从沥青层2的下表面嵌入沥青层2中。盖面混凝土层3设置在沥青层2的上方并位于该房顶楼板的最顶部。所述网格结构101的形状为四边形格状。所述网格结构101的高度为5mm。所述沥青层2的厚度为10mm。

实施例2

如图3和4所示,重复实施例1,只是网格结构101的上方设有一层钢丝网5。钢丝网5与网格结构101的上表面接触并位于沥青层2的中间。所述网格结构101的形状为三角形格状。

实施例3

如图5所示,重复实施例2,只是盖面混凝土层3的下表面设有盖面凸起6。盖面凸起6从沥青层2的上表面嵌入沥青层2中;位于沥青层2高度处的墙体4上设有墙体凸起7。墙体凸起7从沥青层2的侧面嵌入沥青层2中。所述网格结构101的高度为6mm。所述盖面凸起6的高度为2mm。所述墙体凸起7的高度为20mm。所述沥青层2的厚度为10mm。

实施例4

重复实施例3,只是所述网格结构101的高度为8mm。所述盖面凸起6的高度为4mm。所述墙体凸起7的高度为12mm。所述沥青层2的厚度为15mm。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