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全双轴螺旋碾泥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28569阅读:242来源:国知局
一种安全双轴螺旋碾泥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陶瓷生产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安全双轴螺旋碾泥机。



背景技术:

陶瓷干法造粒技术,因其消耗能源少,碳排放量低,在建筑陶瓷尤其是陶瓷墙地砖的原料制备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陶瓷干法造粒技术是通过将物料研磨成极细的干粉料,然后将粉料送入造粒机中,并向造粒机内喷洒水雾,使得粉料与水混合而具有粘性,并进行切割搅拌,从而形成球状颗粒。陶瓷干法造粒技术除水烘干水分量少,因此节约能源,符合现代化绿色生产要求。

但现有干法造粒中由于现有混合破碎工艺使得黏性原料于脊性原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破碎,陶瓷原料容易重新结团,无法保证后续研磨中泥料均匀地粉碎制成细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可使陶瓷原料破碎充分,避免陶瓷原料重新结团,并防止破碎混合过程中陶瓷原料飞溅的安全双轴螺旋碾泥机。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安全双轴螺旋碾泥机,包括搅拌箱、第一搅拌轴、第二搅拌轴、碾泥刀片和碾泥防护罩,所述第一搅拌轴和第二搅拌轴均穿过所述搅拌箱的内部;

在所述搅拌箱内的所述第一搅拌轴和第二搅拌轴上间隔设置所述碾泥刀片;

所述碾泥刀片的边缘为锯齿状;

所述碾泥防护罩设置于所述搅拌箱的顶部。

优选地,还包括防护罩安装转轴和防护罩固定锁,所述防护罩安装转轴安装于所述搅拌箱的一侧,所述防护罩固定锁安装于所述搅拌箱的另一侧;

所述碾泥防护罩的一侧套接于所述防护罩安装转轴,所述碾泥防护罩的另一侧和所述防护罩固定锁连接。

优选地,还包括防护罩固定锁和至少两条防护罩安装转轴,所述防护罩安装转轴安装于所述搅拌箱的两侧;

所述碾泥防护罩包括第一防护分罩和第二防护分罩,所述第一防护分罩和第二防护分罩均通过所述防护罩安装转轴分别设置于所述搅拌箱的两侧;

所述第一防护分罩和第二防护分罩通过防护罩固定锁连接。

优选地,还包括碾泥驱动电机和碾泥传动装置,所述碾泥传动装置包括碾泥主动齿轮和碾泥从动齿轮,所述碾泥驱动电机的输出轴通过碾泥主动齿轮和第一搅拌轴的一端连接;

所述碾泥从动齿轮安装于所述第二搅拌轴的一端,所述碾泥主动齿轮和碾泥从动齿轮相互啮合。

优选地,所述碾泥防护罩的一端设有碾泥进料口;

所述搅拌箱包括碾泥出料口,所述碾泥出料口设置于所述搅拌箱的底部,并且所述碾泥出料口远离所述碾泥进料口。

优选地,所述碾泥防护罩为网状结构。

优选地,所述碾泥刀片的边缘具有弧度。

优选地,所述碾泥刀片的边缘弧度为6°-10°。

所述安全双轴螺旋碾泥机通过所述第一搅拌轴和第二搅拌轴在不停地转动,将陶瓷原料(包括黏性原料和脊性原料)进行混合和破碎成均匀的陶瓷原料,将大块泥团打散后粘附在其它脊性料上,既可将陶瓷原料打碎混合,又可避免因黏性原料的黏附对破碎混合效果造成影响;所述安全双轴螺旋碾泥机使黏性原料和脊性原料充分混合,从而避免陶瓷原料在破碎后重新结团。

所述碾泥刀片的边缘为锯齿状,从而增大与陶瓷原料的接触面积,尖锐的锯齿刀刃和平切刀刃相比可产生更大的压强,提高剪切能力,提高破碎效率。所述碾泥防护罩设置于所述搅拌箱的顶部,从而防止破碎混合过程中陶瓷原料从搅拌箱飞溅出来,避免陶瓷原料浪费和飞溅出来的陶瓷原料击中操作人员,大大地提高生产使用安全性。

附图说明

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内容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碾泥机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碾泥机横面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碾泥机纵面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单门式碾泥防护罩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双门式碾泥防护罩结构示意图。

其中:搅拌箱11;第一搅拌轴12;第二搅拌轴13;碾泥刀片15;碾泥防护罩16;进料输送装置2;防护罩安装转轴161;防护罩固定锁162;第一防护分罩163;第二防护分罩164;碾泥驱动电机14;碾泥传动装置17;碾泥主动齿轮171;碾泥从动齿轮172;碾泥进料口165;碾泥出料口11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本实施例的安全双轴螺旋碾泥机,如图1、图2所示,包括搅拌箱11、第一搅拌轴12、第二搅拌轴13、碾泥刀片15和碾泥防护罩16,所述第一搅拌轴12和第二搅拌轴13均穿过所述搅拌箱11的内部;在所述搅拌箱内的所述第一搅拌轴12和第二搅拌轴13上间隔设置所述碾泥刀片15;如图3所示,所述碾泥刀片15的边缘为锯齿状;如图2所示,所述碾泥防护罩16设置于所述搅拌箱11的顶部。

所述安全双轴螺旋碾泥机用于将陶瓷原料(包括黏性原料和脊性原料)进行混合和破碎成极细的粉料。优选地,在所述安全双轴螺旋碾泥机的输入端设置进料输送装置2,陶瓷原料(包括黏性原料和脊性原料)通过所述进料输送装置2放入所述搅拌箱11中,工作时所述第一搅拌轴12和第二搅拌轴13在不停地转动,从而所述第一搅拌轴12和第二搅拌轴13上的碾泥刀片15在旋转过程中对陶瓷原料进行破碎搅拌,从而形成均匀的陶瓷原料。

由于陶瓷原理含有黏性原料(如粘土),黏性原料质地很软且具有较高黏性,现有的破碎装置(如鄂式破碎机、对辊破碎机)很难实现黏性原料的破碎混合;而且在破碎混合过程中,黏性原料会黏附于破碎装置的碾压滚轮上,造成故障。而所述安全双轴螺旋碾泥机通过双轴对滚式剪切破碎,使得黏性原料充分破碎混合,在所述第一搅拌轴12和第二搅拌轴13上设置所述碾泥刀片15,既可将陶瓷原料打碎混合,又可避免因黏性原料的黏附对破碎混合效果造成影响;所述安全双轴螺旋碾泥机使黏性原料和脊性原料充分混合,从而避免陶瓷原料在破碎后重新结团。

所述碾泥刀片15的边缘为锯齿状,从而增大与陶瓷原料的接触面积,尖锐的锯齿刀刃和平切刀刃相比可产生更大的压强,提高剪切能力,提高破碎效率。所述碾泥防护罩16设置于所述搅拌箱11的顶部,从而防止破碎混合过程中陶瓷原料从搅拌箱11飞溅出来,避免陶瓷原料浪费和飞溅出来的陶瓷原料击中操作人员,大大地提高生产使用安全性。

优选地,如图4所示,还包括防护罩安装转轴161和防护罩固定锁162,所述防护罩安装转轴161安装于所述搅拌箱11的一侧,所述防护罩固定锁162安装于所述搅拌箱11的另一侧;所述碾泥防护罩16的一侧套接于所述防护罩安装转轴161,所述碾泥防护罩16的另一侧和所述防护罩固定锁162连接。

所述碾泥防护罩16的另一侧可绕所述防护罩安装转轴161自由翻转,在所述碾泥机1工作时,所述碾泥防护罩16的另一侧和所述防护罩固定锁162连接,从而使所述碾泥防护罩16固定于所述搅拌箱11的顶部,防止陶瓷原料从搅拌箱11飞溅出来;而在非工作状态,可翻起所述碾泥防护罩16,以便于操作人员对所述碾泥机1进行保养维护。

优选地,如图5所示,还包括防护罩固定锁162和至少两条防护罩安装转轴161,所述防护罩安装转轴161安装于所述搅拌箱11的两侧;所述碾泥防护罩16包括第一防护分罩163和第二防护分罩164,所述第一防护分罩163和第二防护分罩164均通过所述防护罩安装转轴161分别设置于所述搅拌箱11的两侧;所述第一防护分罩163和第二防护分罩164通过防护罩固定锁162连接。

所述碾泥防护罩16包括第一防护分罩163和第二防护分罩164,即所述碾泥防护罩16双门式,工作时,所述第一防护分罩163和第二防护分罩164通过防护罩固定锁162连接,从而使所述碾泥防护罩16固定于所述搅拌箱11的顶部,防止陶瓷原料从搅拌箱11飞溅出来;而在非工作状态,可将所述第一防护分罩163和第二防护分罩164向外翻转,以便于操作人员对所述碾泥机1进行保养维护。双门式的所述碾泥防护罩16翻转所占用空间更小,并且更为省力。

优选地,如图1所示,还包括碾泥驱动电机14和碾泥传动装置17,所述碾泥传动装置17包括碾泥主动齿轮171和碾泥从动齿轮172,所述碾泥驱动电机14的输出轴通过碾泥主动齿轮171和第一搅拌轴12的一端连接;所述碾泥从动齿轮172安装于所述第二搅拌轴13的一端,所述碾泥主动齿轮171和碾泥从动齿轮172相互啮合。

所述碾泥驱动电机14通过碾泥主动齿轮171带动第一搅拌轴12转动,同时由于所述碾泥主动齿轮171和碾泥从动齿轮172相互啮合,从而所述碾泥驱动电机14可同时碾泥从动齿轮172转动,继而使与碾泥从动齿轮172连接的所述第二搅拌轴13转动,并且可使第一搅拌轴12和第二搅拌轴13的旋转方向不同,均向内旋转,提高陶瓷原料破碎的效率和陶瓷原料混合的匀称性。采用齿轮式的碾泥传动装置17,传动更为准确,效率高,结构紧凑,工作可靠,寿命长。

优选地,如图2所示,所述碾泥防护罩16的一端设有碾泥进料口165;所述搅拌箱11包括碾泥出料口111,所述碾泥出料口111设置于所述搅拌箱11的底部,并且所述碾泥出料口111远离所述碾泥进料口165。

在所述进料输送装置2的陶瓷原料从所述碾泥进料口165放入所述搅拌箱11中,所述碾泥出料口111远离所述碾泥进料口165,从而在所述第一搅拌轴12和第二搅拌轴13的作用下,粉料会自然地从所述碾泥出料口111流出,实现了原料混合破碎和配料工艺的无缝连接。

优选地,如图4、图5所示,所述碾泥防护罩16为网状结构。所述碾泥防护罩16为网状结构,从而在保护操作人员的前提下,便于操作人员观察安全双轴螺旋碾泥机的工作情况。

优选地,如图3所示,所述碾泥刀片15的边缘具有弧度,利于剪切物料。

优选地,所述碾泥刀片15的边缘弧度为6°-10°,提高剪切效率,使剪切物料更为匀称。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