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凝土泵车、折叠臂架及其软管托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30202阅读:366来源:国知局
一种混凝土泵车、折叠臂架及其软管托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折叠臂架的软管托架。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软管托架的折叠臂架和一种混凝土泵车。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机械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机械设备已得到广泛使用。

混凝土泵车是一种利用压力将混凝土沿管道连续输送的工程车辆,由泵体和输送管组成。混凝土泵车是在载重汽车底盘上进行改造而成的,它是在底盘上安装有运动和动力传动装置、泵送和搅拌装置、布料装置以及其它一些辅助装置。混凝土泵车的动力通过动力分动箱将发动机的动力传送给液压泵组或者后桥,液压泵推动活塞带动混凝土泵工作。然后利用泵车上的布料杆和输送管,将混凝土输送到一定的高度和距离。

在混凝土泵车上一般设置有折叠臂架,通过折叠臂架的伸展和弯曲,可将混凝土输送到较远位置的施工地点。为提高折叠臂架输送混凝土的输送位置灵活性,一般在折叠臂架的末端设置有软管。在施工时,该软管可在末节臂架上旋转等,混凝土从软管出口流出进入施工点。而在非施工时,该软管一般需要固定在软管托架内。该软管托架一般固定在末节臂架上,当需要固定软管时,只需将软管托架打开,将软管固定即可,反之可将其放松。

在现有技术中,软管托架一般利用一个旋转把手与一个异性管支撑围成一个尺寸小于末端软管管径的开口,末端软管落入软管托架内后,旋转把手恢复到原来位置,末端软管被限定在软管托架内。末端软管从软管托架内取出。推动软管托架的旋转把手,开口张开,末端软管从托架中取出。

然而,末端软管从软管托架取出过程,旋转把手需要处于打开状态,需要外力来平衡复位弹簧的拉力作用。因而操作过程需要工人一直用手压着旋转把手,操作不方便,且手容易被末端软管挤压及擦伤。

因此,如何使末端软管在从软管托架中取出的过程中,避免工人对旋转把手的持续操作,提高对末端软管的收放操作便捷性,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折叠臂架的软管托架,能够使末端软管在从软管托架中取出的过程中,避免工人对旋转把手的持续操作,提高对末端软管的收放操作便捷性。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软管托架的折叠臂架和一种混凝土泵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折叠臂架的软管托架,包括设置于末节臂架的侧壁上、用于容纳末端软管的弯管,还包括与所述弯管的末端相连的安装板、设置于所述安装板上并用于启闭所述弯管形成的容纳腔开口的旋转把手、设置于所述安装板上并用于使所述旋转把手旋转到关闭所述容纳腔开口位置时对末端软管保持支撑的限位件,以及设置于所述安装板上、用于在所述旋转把手旋转到开启所述容纳腔开口位置时使其保持固定的固锁机构。

优选地,所述固锁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安装板上且可旋转的锁杆,所述锁杆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在所述旋转把手旋转到开启位置时通过旋转与其形成可拆卸连接的固定部。

优选地,所述固锁机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安装板上、用于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旋转把手连接时使其保持当前状态的复位机构。

优选地,所述固定部具体为设置于所述锁杆端部的弯钩,且所述旋转把手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弯钩配合的卡槽。

优选地,所述复位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安装板上、与所述锁杆相连、用于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旋转把手连接时通过弹力将所述固定部压紧在所述卡槽内的第一弹簧。

优选地,所述复位机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安装板上、位于所述锁杆的另一端、用于使所述第一弹簧通过所述固定部将所述旋转把手压紧在开启位置的第一挡销。

优选地,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安装板上、与所述旋转把手的一端相连、用于在所述旋转把手从关闭位置旋转到开启位置的过程中通过弹力使其具有复位趋势的第二弹簧。

优选地,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安装板上、用于使所述旋转把手旋转到开启位置后将其挡住以避免其碰撞到所述第二弹簧的第二挡销。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折叠臂架,包括架体和设置于所述架体末端的软管托架,其中,所述软管托架具体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软管托架。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混凝土泵车,包括车体和设置于所述车体上的折叠臂架,其中,所述折叠臂架具体为上一项所述的折叠臂架。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折叠臂架的软管托架,旋转把手在旋转过程中,将具有开启位置和关闭位置,该开启位置即指使末端软管能够顺利进入到弯管形成的容纳腔内的旋转把手的旋转位置,而关闭位置即指末端软管无法从弯管形成的容纳腔的开口顺利进出的旋转把手的旋转位置。如此,通过固锁机构将旋转把手固定后,弯管形成的容纳腔开口完全打开,此时末端软管可以顺利安装进容纳腔内。同时,通过固锁机构将旋转把手固定后,末端软管亦可顺利从弯管形成的容纳腔内取出。而在末端软管安装完成后,固锁机构即可将旋转把手解锁,从而使旋转把手在重力的影响下旋转回复到与前述限位件抵接的位置处,对末端软管保持稳定支撑。如此,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软管托架,在需要将末端软管取出时,只需将旋转把手旋转到开启位置并与固锁机构保持固锁,即可顺利将末端软管从弯管形成的容纳腔中取出,取出过程中无需工人对旋转把手的持续操作;同时,在需要安装末端软管时,只需将旋转把手与固锁机构解锁,即可使旋转把手旋转到关闭位置并对末端软管形成稳定支撑,提高了对末端软管的收放操作便捷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示的A圈的具体结构方法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所示的旋转把手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旋转把手被固锁机构固定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图4中:

末节臂架—1,弯管—2,安装板—3,旋转把手—4,卡槽—401,限位件—5,锁杆—6,固定部—601,第一弹簧—7,第一挡销—8,第二弹簧—9,第二挡销—10,末端软管—1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在关于折叠臂架的软管托架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该软管托架主要包括弯管2、安装板3、旋转把手4、限位件5和固锁机构。

其中,弯管2设置在末节臂架1的侧壁上,通过弯曲形成具有开口的容纳腔,主要用于容纳末端软管11。具体的,该弯管2可在末节臂架1的侧壁上同时设置多个,末端软管11可通过嵌入安装到多个弯管2所形成的容纳腔中。

安装板3连接在弯管2的末端,主要用于安装后续的零部件。

旋转把手4设置在安装板3上,主要用于通过自身的旋转运动而开启或关闭(或封闭)弯管2形成的容纳腔的开口,如此,旋转把手4在旋转过程中,将具有开启位置和关闭位置,该开启位置即指使末端软管11能够顺利进入到弯管2形成的容纳腔内的旋转把手4的旋转位置,而关闭位置即指末端软管11无法从弯管2形成的容纳腔的开口顺利进出的旋转把手4的旋转位置,显然,该开启位置和关闭位置均为具有一定角度范围的旋转区域。

限位件5设置在安装板3上,主要用于在末端软管11安装进入弯管2的容纳腔内且旋转把手4旋转到将弯管2的容纳腔开口关闭的位置时,将旋转把手4的一端挡住,避免旋转把手4的另一端在末端软管11重力的驱动下继续运动而将容纳腔开口打开,同时旋转把手4的另一端对末端软管11保持支撑力,使末端软管11稳定地安装在弯管2形成的容纳腔内,此时即为末端软管11在泵车未作业时的安装平衡状态。

固锁结构也设置在安装板3上,主要用于在将旋转把手4旋转到开启位置后,将旋转把手4固定住。

如此,通过固锁机构将旋转把手4固定后,弯管2形成的容纳腔开口完全打开,此时末端软管11可以顺利安装进容纳腔内。同时,通过固锁机构将旋转把手4固定后,末端软管11亦可顺利从弯管2形成的容纳腔内取出。而在末端软管11安装完成后,固锁机构即可将旋转把手4解锁,从而使旋转把手4在重力的影响下旋转回复到与前述限位件5抵接的位置处,对末端软管11保持稳定支撑。

因此,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软管托架,在需要将末端软管11取出时,只需将旋转把手4旋转到开启位置并与固锁机构保持固锁,即可顺利将末端软管11从弯管2形成的容纳腔中取出,取出过程中无需工人对旋转把手4的持续操作;同时,在需要安装末端软管11时,只需将旋转把手4与固锁机构解锁,即可使旋转把手4旋转到关闭位置并对末端软管11形成稳定支撑,提高了对末端软管11的收放操作便捷性。

如图2和图3所示,图2为图1中所示的A圈的具体结构方法示意图,图3为图1中所示的旋转把手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在关于固锁机构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该固锁机构主要包括锁杆6和复位机构。其中,锁杆6可旋转地设置在安装板3上,一般可设置在靠近旋转把手4顶端的位置。在锁杆6的一端设置有固定部601,该固定部601主要用于在旋转把手4旋转到开启位置时,与旋转把手4形成可拆卸连接,从而将旋转把手4暂时固定。具体的,该固定部601可为设置于锁杆6端部的弯钩,并且为了与该弯钩相配合,在旋转把手4上的对应位置处可设置用于与其配合的卡槽401。如此设置,当旋转把手4旋转到开启位置时,即可通过自身上的卡槽401与锁杆6上的固定部601,将旋转把手4固定在当前位置。

同时,考虑到锁杆6是可旋转的,当旋转旋转到开启位置并与其固定部601形成配合时,必然会造成锁杆6的旋转运动,为保证锁杆6上的固定部601与旋转把手4上的卡槽401的配合紧密程度,本实施例在固锁机构中还增设了复位机构。

该复位机构主要包括第一弹簧7进而第一挡销8。该第一弹簧7设置在安装板3上,其一端可与安装板3上设置的插销相连,而另一端与锁杆6相连,主要用于在锁杆6上的固定部601与旋转把手4上的卡槽401配合时通过弹力将固定部601压紧。第一挡销8设置在安装板3上,一般可位于锁杆6的另一端位置,主要用于在锁杆6旋转一定角度并与旋转把手4形成固定连接后,在固定部601将旋转把手4压紧的旋转位置处将其挡住,避免锁杆6继续沿同向进行旋转,防止破坏固定部601与卡槽401之间的连接紧密性。

具体的,第一弹簧7可设置在锁杆6的另一端位置,也就是和第一挡销8同方位的位置,并且该第一弹簧7可随时保持拉伸状态,以便对锁杆6保持拉力,以使锁杆6一端的固定部601保持与卡槽401的稳定结合。同时,锁杆6在旋转道与第一挡销8抵接的极限位置时,锁杆6依然对第一弹簧7保持拉力。

另外,第一弹簧7还可设置在锁杆6的一端位置,也就是和固定部601同方位的位置,并且该第一弹簧7可随时保持压缩状态,以便对锁杆6保持推力,以使锁杆6一端的固定部601保持与卡槽401的稳定结合。同样,当锁杆6在旋转道与第一挡销8抵接的极限位置时,锁杆6依然对第一弹簧7保持压力。

如图4所示,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旋转把手被固锁机构固定的结构示意图。

无论第一弹簧7与锁杆6的位置关系如何,当需要解除固定部601与卡槽401的连接时,只需反向扳动锁杆6,使得锁杆6沿远离第一挡销8的方向旋转,进而使固定部601放松卡槽401,锁杆6与旋转把手4脱离连接。当然,还可在沿着此时锁杆6的旋转方向的路径上增设限位销,以避免将第一弹簧7拉得过长或压得太紧。

此外,本实施例中还增设了第二弹簧9。具体的,该第二弹簧9设置在安装板3上,一般可位于旋转把手4的首端(末端用于支撑末端软管11)位置,并且第二弹簧9的一端可与设置于安装板3上的插销相连,另一端连接在旋转把手4位于首端的侧边上。并且当旋转把手4在从关闭位置逐渐旋转到开启位置的过程中,第二弹簧9逐渐被旋转把手4的侧边拉伸,从而使得在旋转把手4被放松后,第二弹簧9通过弹力将旋转把手4迅速拉回到原位,即使旋转把手4迅速从开启位置回复到关闭位置。如此,在安装末端软管11时,只需将末端软管11直接插入到弯管2所形成的容纳腔开口中,末端软管11会逐渐推开旋转挡板,使得旋转挡板从管壁位置向开启位置旋转。此时,若工人不操作固锁机构,则当末端软管11完全安装进弯管2形成的容纳腔中后,旋转把手4即在第二弹簧9的拉力作用下迅速回复到关闭位置,从而对末端软管11形成稳定支撑,无需工人进行手动操作。当然,若此时工人操作了固锁机构,将旋转把手4与固锁机构暂时相连,那么第二弹簧9的弹力就暂时无法释放。

进一步的,考虑到旋转把手4在逐渐旋转到开启位置时,旋转把手4的侧边将与第二弹簧9非常接近,并且有可能直接碰撞到第二弹簧9,为避免产生碰撞和磨损,本实施例在安装板3上位于旋转把手4的开启位置处附近设置了第二挡销10。具体的,该第二挡销10主要用于在旋转把手4旋转到开启位置后将其挡住,避免其沿着当前旋转方向进行旋转,开口既保证了旋转把手4与固锁机构的顺利连接,又对旋转把手4进行了旋转限位,避免其撞击到第二弹簧9,防止损害。

另外,本实施例还在安装板3的中间区域开设了减重孔,以便实现轻量化设计。

同时,考虑到旋转把手4在旋转到开启位置的过程中,当安装板3的面积较大时,旋转把手4可能会旋转到与安装板3的表面重叠的位置,此时末端软管11完全安装进弯管2形成的容纳腔,无法继续推着把手进行旋转,而在第二弹簧9的作用下,旋转把手4将会沿着反方向旋转并回复原位,针对此,本实施例在安装板3的侧边上增设了推进槽。如此设置,工人可在将末端软管11安装进弯管2形成的容纳腔内后,通过手指伸入推进槽中继续推动旋转把手4的方式将旋转把手4与固锁机构形成配合连接。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折叠臂架,主要包括架体和设置在架体末端的软管托架,其中,该软管托架与前述相关内容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混凝土泵车,主要包括车体和设置在车体上的折叠臂架,其中,该折叠臂架与上述相关内容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