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顶隔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46377发布日期:2018-06-08 21:03阅读:833来源:国知局
楼顶隔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隔热结构,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楼顶隔热结构。



背景技术:

夏天太阳强烈,天气炎热,热量通过楼顶传递至室内,使得楼体的温度较高,尤其是住在顶楼的住户,温度会更高,特别难受。

现有的楼体通常会在楼顶加装隔热层,现有的隔热层通常采用水泥砖、四方砖或长方火砖等砖块来进行隔热,这些砖块通常为颜色较深,容易吸收热量,是吸热快、散热慢的物体,太阳晒在隔热层水泥砖块上面,通过隔热层水泥砖吸入大量热能,以避免热量传递至楼体内,但是这类材料由于其散热慢,在长时间受到日照加温时,其吸收的热量无法散出,使得材料本身将一直积累热量,使得材料本身的温度越来越高,反而加热楼面,使楼面温度更高,影响楼顶隔热,导致达不到预计的隔热效果,建筑物顶层的温度仍会升高,还有改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楼顶隔热结构,具有稳定隔热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楼顶隔热结构,包括楼面,所述楼面上设有内部中空以放置水的隔热层,所述隔热层上设有连通隔热层且向上延伸的蒸发管,所述隔热层还连通有供水管,所述隔热层的一侧还连通有溢流管,所述隔热层的表面涂有隔热涂层。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隔热层内的水吸收日光照射的热量,减少热量向楼体传递,利用水的比热容高的特性,可吸收大量热量,同时当日照较长时,热量被大量吸收至水中,部分液态水将气化成气态的水蒸气,以释放热量,水蒸气通过蒸发管排出至大气中,进而将水吸收的热量带出,保持隔热层内的水处于热量较为稳定的状态,避免水吸热过多导致隔热层的温度持续上升导致楼体被隔热层加热,保证隔热效果,雨天时隔热层内被蒸发的水可通过蒸发管收集以进入隔热层内,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当雨水收集至雨水液面高于溢流管时,隔热层内的雨水从溢流管排出,以使隔热层内雨水液面保持稳定,避免雨水收集过多导致隔热层重量增加,避免增加楼体负担,在没有雨水补充时,通过供水管向隔热层内供水,保证隔热层始终处于有水状态,保持隔热层的隔热功能,使得隔热效果稳定。

优选的,所述隔热层铺满楼面。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隔热层铺满楼面,提高隔热层的吸热面积,提高隔热效果。

优选的,所述隔热层内设有支撑隔热层的支撑组件。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支撑组件保证隔热层的强度,使得隔热层可作为正常楼面供人们活动。

优选的,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紧贴隔热层远离楼面的一面的第一支撑件,第一支撑件上连接有抵紧楼面以支撑第一支撑件的第二支撑件。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支撑件提高隔热层远离楼面的一面的强度,通过第二支撑件支撑第一支撑件进而支撑隔热层远离楼面的一面,提高隔热层远离楼面的一面的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件为铺满隔热层远离楼面的层面的支撑条,所述支撑条呈格栅状分布。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格栅状分布的支撑条加强隔热层远离楼面的一面的强度,同时由于支撑条铺满隔热层远离楼面的一面,使得隔热层的承载能力更均匀,提高隔热层的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第二支撑件为垂直于支撑条的支撑管。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垂直的支撑管支撑第一支撑件,以使支撑管的受力方向大部分集中在支撑管的长度方向上,以充分利用支撑管的抗压能力对第一支撑件进行支撑,稳定性高。

优选的,所述蒸发管远离隔热层的端部设有雨水收集件。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雨水收集件收集雨水,提高雨水收集的效率,使的雨天时更好的对隔热层进行雨水补充。

优选的,所述雨水收集件为喇叭型挡环。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喇叭型挡环增加雨水收集的作用面积,提高雨水收集的效果,提高对隔热层进行雨水补充的效率。

优选的,所述雨水收集件上设有滤板。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滤板隔滤,减少杂物通过蒸发管进入隔热层内,提高隔热层的清洁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隔热层内的水吸收热量并利用水的蒸发将吸收的热量带走,减少水吸热过多而持续升温,减少隔热层对楼体加热,提高隔热的效果,通过雨水收集件收集雨水以充分利用雨水资源,通过雨水补充至隔热层内或通过供水管为隔热层供水,保证隔热层内始终有水以提供稳定的隔热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中楼顶隔热结构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中用于示意楼顶隔热结构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中:1、楼体;2、楼面;21、密封条;3、隔热层;31、第一支撑件;311、支撑条;32、第二支撑件;321、支撑管;33、隔热涂层;34、顶板;35、底板;36、侧板;37、支撑组件;4、蒸发管;41、滤板;5、女儿墙;6、溢流管;7、供水管;8、雨水收集件;81、挡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一种楼顶隔热结构,参照图1以及图2,包括位于楼体1上的楼面2,楼面2上设有隔热层3,楼面2的四周包围有女儿墙5,隔热层3上设有蒸发管4。

参照图2以及图3,隔热层3为内部中空的矩形箱体,隔热层3包括与楼面2紧贴的底板35、楼面2与底板35平行的顶板34以及位于底板35四周的侧板36,隔热层3布满楼面2,侧板36与女儿墙5之间留有间距。

隔热层3内设有支撑组件37,支撑组件37包括抵紧顶板34的第一支撑件31,第一支撑件31上连接有抵紧底板35以支撑第一支撑件31的第二支撑件32,第一支撑件31为格栅状的支撑条311,支撑条311布满顶板34且固定连接在顶板34朝向底板35的板面上,第二支撑件32为支撑管321,支撑管321为直管,支撑管321的一端与格栅状的支撑条311的相交点固定连接,另一端抵紧至底板35上与底板35固定连接,支撑管321有多个,且均匀分布在底板35上,通过支撑管321支撑支撑条311进而支撑顶板34,以保持隔热层3的稳定,隔热层3内灌注有水。

蒸发管4垂直设置在顶板34上,蒸发管4贯穿顶板34与隔热层3连通,蒸发管4与顶板34固定连接,蒸发管4插入隔热层3的端部与顶板34朝向底板35的板面平齐,蒸发管4远离隔热层3的端部设有雨水收集件8,雨水收集件8为固定连接在蒸发管4的端部朝远离楼面2的方向延伸的喇叭型的挡环81,挡环81远离蒸发管4的端部盖有滤板41,蒸发管4共五根,分别位于顶板34的四角以及顶板34的中心。

隔热层3还连通有溢流管6,溢流管6贯穿侧板36连通至隔热层3内,溢流管6贯穿侧板36的管口靠近顶板34,溢流管6远离隔热层3的端部与楼体1的排水系统连通,隔热层3还连通有供水管7,供水管7贯穿远离溢流管6的侧板36连通至隔热层3内,供水管7远离隔热层3的端部与楼体1的供水系统连通。

楼面2包括与隔热层3的底板35紧贴的层面板,层面板下设有第一找平层,第一找平层下设有第一防水层,第一防水层的下方设有保温层,保温层的下方设有第二防水层,第二防水层下设有第二找平层,第二找平层下设有细石砼面层,楼面2与女儿墙5之间留有间距,楼面2与女儿墙5之间填充有密封条21。

顶板34远离楼面2的板面上还设有隔热涂层33,隔热涂层33包括表涂层、中间层以及底涂层,表涂层为新型太阳热反射水性纳米隔热保温材料,中间层为新型水性纳米保温隔热材料,底涂层为新型水性纳米多功能底漆,通过表涂层、中间层以及底涂层相互协同形成一个完成的隔热保温体系,隔热涂层33的整体厚度为2-3mm,当厚度为2mm的情况下,传热系数为0.44,通过表涂层将高于25摄氏度的多余太阳热量反射以隔热,通过中间层的蓄热功能以将多余热量吸收,避免热量传递以隔热,底涂层的水分子结构间隙较小,以实现封闭防水效果。

本实施例的工况及原理如下:

高温日照时,太阳的热量照射至隔热层3上,通过隔热层3内的水将热量吸收,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使得热量大部分被水吸收,同时水在受热时,部分液态水转变成气态的水蒸气,水蒸气通过蒸发管4排出大气中,通过水蒸气把热量带走以减少隔热层3的积累的热量,减少热量向楼体1传递,达到对楼体1隔热的效果。

雨天时,雨水通过雨水收集件8收集,进而通过蒸发管4流入至隔热层3内,以补充高温时被蒸发掉的水,由于雨水收集件8上设有滤板41,通过滤板41隔滤以减少杂物进入隔热层3内,提高隔热层3内的清洁度,当雨水收集至隔热层3内雨水液面达到溢流管6的管口时,雨水将从溢流管6流出,进而流至楼体1的排水系统以排出,避免隔热层3内雨水过多导致隔热层3的重量增加,避免增加楼体1的负担。

当高温持续较久时,隔热层3内的水被大量蒸发而得不到雨水的补充,可通过供水管7从楼体1的供水系统向隔热层3内注水,以补充隔热层3内的水,当供至隔热层3内的水从溢流管6流出时,即为注水完毕,停止注水的作业。

通过隔热层3上的隔热涂层33,将热量反射以减少热量传递至隔热层3上,提高隔热效果。

通过保温层进一步减少从隔热层3传递至楼体1的热量,进一步提高隔热效果。

通过保温层的上下分别设有第一防水层与第二防水层以避免保温层进水导致保温层的保温效果消失。

由于隔热层3与女儿墙5之间留有间距,使得隔热层3在受热膨胀时不会直接挤压女儿墙5,保护女儿墙5免受损坏。

通过填充在楼面2与女儿墙5之间的密封材料对楼面2与女儿墙5之间的间隙径进行密封,避免雨水渗漏至楼面2内。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