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制楼板及预制楼板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80959发布日期:2018-12-22 09:28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一种预制楼板及预制楼板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建筑型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预制楼板及预制楼板模具。

背景技术

装配式建筑是指用预制的构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这种建筑的优点是建造速度快、受气候条件制约小、节约劳动力并可以提高建筑质量。目前,国内装配式建筑技术日趋成熟,叠合楼板作为主要的构件被广泛应用。

在预制装配式建筑行业内,现有叠合楼板的大多数采用侧边出筋(预留钢筋出头)的方式,而现有技术中的出筋方式通常分为四侧出筋和两侧出筋两种;这两种出筋方式的叠合楼板虽然安装后稳固性佳;但是由于叠合楼板四侧出筋或两侧出筋,导致在装配过程中为了避免相邻叠合楼板侧面的钢筋相互影响,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去进行钢筋校正,装配成本高;同时,采用四侧出筋或两侧出筋的叠合楼板在生产过程中需要耗费过多的材料,制造成本高,且相邻的叠合楼板在安装后需要人工进行连接面的补料,进一步提高了人工成本及装配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省工厂内制造成本及生产时间、节省现场装配成本及装配时间、节省人工成本的预制楼板及预制楼板模具。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预制楼板,包括板体及设置在板体内的桁架钢筋;所述的桁架钢筋的下弦埋在板体内,其上弦位于后浇混凝土叠合层内。

作为优选,所述的板体内设置有一端伸出板体侧面的钢筋。

作为优选,所述的板体的下部为长方体;所述的板体的上部的侧面与其上表面之间的夹角不小于90°。

一种用于制成上述预制楼板的预制楼板模具,包括模台,还包括位于模台的上表面且首尾依次相接的第一侧模、第二侧模、第三侧模及第四侧模;所述的第一侧模、第二侧模、第三侧模及第四侧模均包括底面与模台的上表面接触连接的支撑面,还均包括垂直于模台的上表面且与支撑面的一侧连接的成型面;所述的第一侧模的成型面内侧、第二侧模的成型面内侧、第三侧模的成型面内侧及第四侧模的成型面内侧形成用于制作预制楼板的长方体空间。

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一侧模的成型面的上侧、第二侧模的成型面的上侧、第三侧模的成型面的上侧和/或第四侧模的成型面的上侧连接有折边;所述的折边与模台的上表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一侧模的成型面、第二侧模的成型面、第三侧模的成型面和/或第四侧模的成型面设置有多个通孔。

作为优选,还包括用于将支撑面固定于模台上的固定装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可以根据当前施工环境选择不出筋、一侧出筋或多侧出筋等多种上述模具制造出的预制楼板,经试验,能够节省60%的现场调校时间,且能够大幅度节省装配及补料的人工成本及施工时间,最大程度地减少了现场的补料工序及补料耗费的材料;

2)通过第一侧模、第二侧模、第三侧模及第四侧模的配合使用,生产出侧面较少出筋的预制楼板,由此减少了预制楼板装配时的工序及生产时的制造成本,节省了人工装配的时间及制造时间,进一步加快了建筑工程的整体进度,同时,各个侧模可以自由组合拼装,使用更加灵活,可以制造出多种预制楼板;

3)本发明实用性高,在保证满足建筑力学要求的同时减少了时间成本、人工成本及制造成本,适于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2中预制楼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中预制楼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3中预制楼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4中预制楼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1中的第一侧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2中的第一侧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3中的第一侧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4中的第一侧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4中预制楼板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侧模;2-第二侧模;3-第三侧模;4-第四侧模;5-支撑面;6-成型面;7-折边;8-通孔;9-固定装置;10-板体;11-桁架钢筋;12-钢筋;13-模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阐释。

实施例1: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预制楼板,包括板体及设置在板体内的桁架钢筋;桁架钢筋的下弦埋在板体内,其上弦位于后浇混凝土叠合层内,即桁架钢筋的上弦暴露于板体的上表面外,后浇混凝土叠合层即为现场施工阶段现浇于板体上的混凝土层;在实际制作过程中,为了增加板体与混凝土叠合层之间的摩擦力,板体的上表面为粗糙面;当装配上述预制楼板时,将预制楼板放置于预设位置,然后在板体的上表面现浇混凝土叠合层,由此使得建筑的抗拉性能、防裂性能及防渗性能更佳,装配更加快捷简便。本实施例中,板体的四侧完整,没有钢筋凸出任一侧面。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于制成上述预制楼板的预制楼板模具,包括模台,还包括位于模台的上表面且首尾依次相接的第一侧模、第二侧模、第三侧模及第四侧模;多组模具的第一侧模、第二侧模、第三侧模及第四侧模可以自由组合拼装。

如图5所示,第一侧模、第二侧模、第三侧模及第四侧模均包括底面与模台的上表面接触连接的支撑面,还均包括垂直于模台的上表面且与支撑面的一侧连接的成型面;第一侧模的成型面内侧、第二侧模的成型面内侧、第三侧模的成型面内侧及第四侧模的成型面内侧形成用于制作预制楼板的长方体空间。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用于将支撑面固定于模台上的固定装置,由此避免在制作预制楼板的过程中第一侧模、第二侧模、第三侧模及第四侧模移动,固定装置可以但不仅限于采用磁盒。

实施例2: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预制楼板,包括板体及设置在板体内的桁架钢筋;桁架钢筋的下弦埋在板体内,其上弦位于后浇混凝土叠合层内。

本实施例中,板体的下部为长方体;板体的上部的侧面与其上表面之间的夹角β不小于90°,具体的,板体的上部的其中2个侧面与其上表面之间的夹角β不小于90°,由此对应上述的预制楼板模具的折边所制作出的斜面,保证了在减少出筋面的同时使得建筑符合力学要求。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于制成上述预制楼板的预制楼板模具,包括模台,还包括位于模台的上表面且首尾依次相接的第一侧模、第二侧模、第三侧模及第四侧模;多组模具的第一侧模、第二侧模、第三侧模及第四侧模可以自由组合拼装。

第一侧模、第二侧模、第三侧模及第四侧模均包括底面与模台的上表面接触连接的支撑面,还均包括垂直于模台的上表面且与支撑面的一侧连接的成型面;第一侧模的成型面内侧、第二侧模的成型面内侧、第三侧模的成型面内侧及第四侧模的成型面内侧形成用于制作预制楼板的长方体空间。

本实施例中,第一侧模的成型面的上侧、第二侧模的成型面的上侧、第三侧模的成型面的上侧和/或第四侧模的成型面的上侧连接有折边;折边与模台的上表面之间的夹角α为锐角。如图6所示,具体的,第一侧模的成型面的上侧及第一侧模的成型面的上侧连接有折边,由此使得预制楼板的上部具有斜面,能够增加配筋位置的厚度,增加整个建筑的力学强度,增加握裹力。

实施例3: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预制楼板,包括板体及设置在板体内的桁架钢筋;桁架钢筋的下弦埋在板体内,其上弦位于后浇混凝土叠合层内。本实施例中,板体内设置有一端伸出板体侧面的钢筋,钢筋可以根据当前建筑的结构及当前预制楼板在建筑中的位置确定当前预制楼板的一侧或多侧出筋,钢筋可以使得相邻板体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固。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于制成上述预制楼板的预制楼板模具,包括模台,还包括位于模台的上表面且首尾依次相接的第一侧模、第二侧模、第三侧模及第四侧模;多组模具的第一侧模、第二侧模、第三侧模及第四侧模可以自由组合拼装。

第一侧模、第二侧模、第三侧模及第四侧模均包括底面与模台的上表面接触连接的支撑面,还均包括垂直于模台的上表面且与支撑面的一侧连接的成型面;第一侧模的成型面内侧、第二侧模的成型面内侧、第三侧模的成型面内侧及第四侧模的成型面内侧形成用于制作预制楼板的长方体空间。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用于将支撑面固定于模台上的固定装置,由此避免在制作预制楼板的过程中第一侧模、第二侧模、第三侧模及第四侧模移动,固定装置可以但不仅限于采用压杆。

本实施例中,第一侧模的成型面、第二侧模的成型面、第三侧模的成型面和/或第四侧模的成型面设置有多个通孔。如图7所示,具体的,第一侧模的成型面设置有多个通孔,进一步优选,多个通孔呈直线排布且位于第一侧模的成型面的中部,由此便于钢筋穿出,同时,通孔可以用于钢筋拉拔试验,使得钢筋或桁架钢筋与板体的连接更加紧密。

实施例4: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预制楼板,包括板体及设置在板体内的桁架钢筋;桁架钢筋的下弦埋在板体内,其上弦位于后浇混凝土叠合层内。

本实施例中,板体内设置有一端伸出板体侧面的钢筋,钢筋可以根据当前建筑的结构及当前预制楼板在建筑中的位置确定当前预制楼板的一侧或多侧出筋,钢筋可以使得相邻板体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固。

本实施例中,板体的下部为长方体;板体的上部的侧面与其上表面之间的夹角β不小于90°,具体的,板体的上部的其中2个侧面与其上表面之间的夹角β不小于90°,由此对应上述的预制楼板模具的折边所制作出的斜面,保证了在减少出筋面的同时使得建筑符合力学要求。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于制成上述预制楼板的预制楼板模具,包括模台,还包括位于模台的上表面且首尾依次相接的第一侧模、第二侧模、第三侧模及第四侧模;多组模具的第一侧模、第二侧模、第三侧模及第四侧模可以自由组合拼装。

第一侧模、第二侧模、第三侧模及第四侧模均包括底面与模台的上表面接触连接的支撑面,还均包括垂直于模台的上表面且与支撑面的一侧连接的成型面;第一侧模的成型面内侧、第二侧模的成型面内侧、第三侧模的成型面内侧及第四侧模的成型面内侧形成用于制作预制楼板的长方体空间。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用于将支撑面固定于模台上的固定装置,由此避免在制作预制楼板的过程中第一侧模、第二侧模、第三侧模及第四侧模移动,固定装置可以但不仅限于采用磁盒或压杆。

本实施例中,第一侧模的成型面的上侧、第二侧模的成型面的上侧、第三侧模的成型面的上侧和/或第四侧模的成型面的上侧连接有折边;折边与模台的上表面之间的夹角α为锐角。如图8所示,具体的,第一侧模的成型面的上侧及第一侧模的成型面的上侧连接有折边,由此使得预制楼板的上部具有斜面,能够增加配筋位置的厚度,增加整个建筑的力学强度,增加握裹力。

本实施例中,第一侧模的成型面、第二侧模的成型面、第三侧模的成型面和/或第四侧模的成型面设置有多个通孔。如图8所示,具体的,第一侧模的成型面设置有多个通孔,进一步优选,多个通孔呈直线排布且位于第一侧模的成型面的中部,由此便于钢筋穿出,同时,通孔可以用于钢筋拉拔试验,使得钢筋或桁架钢筋与板体的连接更加紧密。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可选的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发明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不应理解成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的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书中界定的为准,并且说明书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书。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