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轻型活性粉末混凝土复合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64205发布日期:2019-06-19 02:13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一种轻型活性粉末混凝土复合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轻型活性粉末混凝土复合板。



背景技术:

目前的建筑屋面板、墙板主要采用彩钢夹芯板、钢筋混凝土板、轻骨料混凝土板和水泥基复合板等,彩钢夹芯板的抗冲击性能好、重量轻、连接方式简单、施工安装容易,但是其抗腐蚀、耐火性差。钢筋混凝土板、轻骨料混凝土板和水泥基复合板具有较好的承载能力,制作容易且造价低廉,但是混凝土自身强度等级低、抗冲击能力差。同时钢筋需进行防腐蚀保护,钢筋混凝土构件笨重,运输安装不便,施工难度大;而钢筋混凝土构件安装后经常出现缺边掉角、开裂等现象,严重影响构件承载能力和耐久性,使构件无法到达设计使用寿命,使用期维护工作量大,维护费用高。除上述两种构件外,也有一些复合材料构件,一般由钢材、水泥基类材料、高聚物树脂材料相互组合,但仍未避免上述构件出现的问题;同时当使用高聚物树脂类材料时,又存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有机物老化问题,因此依然无法达到设计使用寿命。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质轻、高承载、耐久、抗腐蚀的轻型活性粉末混凝土复合板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轻型活性粉末混凝土复合板,具有很强的承载能力和优异的耐久性能,还具有抗腐蚀、保温隔热、隔声和便于运输施工的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轻型活性粉末混凝土复合板,包括:三维纤维网、超轻混凝土层和活性粉末混凝土层;所述三维纤维网的上下表面分别嵌入所述超轻混凝土层和所述活性粉末混凝土层中,所述超轻混凝土层的容重为230-500Kg/m3

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将三维纤维网的一部分嵌于活性粉末混凝土中,一部分嵌于超轻混凝土中,不仅能够增强两种材料的相互连接,并保证两种材料的协同作用,也能够提高复合板整体的承载能力。与现有的钢构件、钢筋混凝土构件相比具有重量轻、防腐蚀性能优良的特性,与钢材、水泥基类材料及高聚物树脂材料构成的复合板相比,本实用新型不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不易发生损坏,延长了其使用寿命。

优选的,在上述一种轻型活性粉末混凝土复合板中,所述三维纤维网设置有两层,两层所述三维纤维网之间填充有所述超轻混凝土层,所述三维纤维网的外表面嵌入所述活性粉末混凝土层中。本实用新型设双层三维纤维网,在受力时三维纤维网承担拉应力,活性性粉末混凝土设于板两面外侧部分,利用活性粉末混凝土的高强度承担压应力和部分拉应力,利用活性粉末混凝土的高耐久性确保板的使用寿命;超轻混凝土填充在板中部,在保证板结构尺寸,保证承载能力和刚度的情况下,极大地减轻了板的重量。

优选的,在上述一种轻型活性粉末混凝土复合板中,所述超轻混凝土由

优选的,在上述一种轻型活性粉末混凝土复合板中,所述三维纤维网为矿物纤维、合成纤维或玻璃纤维。

优选的,在上述一种轻型活性粉末混凝土复合板中,所述三维纤维网为由层内纤维和层间连接纤维编织而成的三维立体结构。

优选的,在上述一种轻型活性粉末混凝土复合板中,所述层内纤维至少设置有两层,且相邻所述层内纤维之间通过层间纤维连接。

优选的,在上述一种轻型活性粉末混凝土复合板中,所述层内纤维包括经向纤维和纬向纤维。

优选的,在上述一种轻型活性粉末混凝土复合板中,所述三维纤维网、所述超轻混凝土层和所述活性粉末混凝土层的外边沿形状适配。

优选的,在上述一种轻型活性粉末混凝土复合板中,所述活性粉末混凝土层由RPC100制成。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参见附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轻型活性粉末混凝土复合板,其用于制作屋面板,包括:三维纤维网2、超轻混凝土层1和活性粉末混凝土层3;三维纤维网2的上下表面分别嵌入超轻混凝土层1和活性粉末混凝土层3中。

更优的,三维纤维网2设置有两层,两层三维纤维网2之间填充有超轻混凝土层1,三维纤维网2的外表面嵌入活性粉末混凝土层3中

本实施例中复合板的尺寸为3000×1500×100mm,复合板的面密度为55Kg/m2,活性粉末混凝土3为RPC100,超轻混凝土1的密度为350Kg/m3

三维纤维网2由耐碱玻璃纤维制成,其厚度为10mm。

三维纤维网2为由层内纤维和层间连接纤维编织而成的三维立体结构,层内纤维包括经向纤维和纬向纤维,经向纤维和纬向纤维围成多个网孔,网孔为方孔,且其大小为20×20mm。

本实施例的加工过程如下:

1、制作符合尺寸规格的模具,并保证模具具有足够的刚度和表面光洁度;

2、将拌和好的活性粉末混凝土均匀浇注于模具内,直至其厚度为5mm;

3、将剪裁好的三维纤维网压入活性粉末混凝土中,采用平板振动器或振动台将拌合物振动密实;

4、振动完成后在活性粉末混凝土表面覆盖塑料薄膜,并放置于养护区内养护12小时以上;

5、待活性粉末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时拆模,即制成三维纤维网与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复合体;

6、取步骤5中的复合体两片,放入制作好的立式模具中,在两片复合体中设置支撑,保证三维纤维网净间距80mm;

7、将搅拌好的超轻混凝土拌合物浇注于两片复合体中,并均匀分布;

8、浇注完成后在混凝土表面覆盖塑料薄膜,并放置在养护区养护12小时以上,待超轻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时拆模,拆模后将复合板放在零上10度以上环境中洒水养护7天,即制得轻型活性粉末混凝土复合屋面板。

本实施例中的屋面板耐火极限大于2小时。

实施例二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轻型活性粉末混凝土复合板,其用于制作墙板,包括:三维纤维网2、超轻混凝土层1和活性粉末混凝土层3;三维纤维网2的上下表面分别嵌入超轻混凝土层1和活性粉末混凝土层3中。三维纤维网2设置有两层,两层三维纤维网2之间填充有超轻混凝土层1,三维纤维网2的上下表面覆盖有活性粉末混凝土层3。

本实施例中的复合板尺寸为3000×600×100mm,三维纤维网2的厚度为10mm,活性粉末混凝土3为RPC100,超轻混凝土1的密度为350Kg/m3,复合板的平均密度(单块板所用各种材料总重量与单块板体积的比)在473Kg/m3,单块板重85Kg。

三维纤维网2由耐碱玻璃纤维制成,三维纤维网2为由层内纤维和层间连接纤维编织而成的三维立体结构,层内纤维包括经向纤维和纬向纤维,经向纤维和纬向纤维围成多个网孔,网孔为方孔,且其大小为20×20mm。

本实施例提供的复合板的耐火极限大于2小时,100kg吊挂实验合格,墙体冲击实验合格。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