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密闭式上料控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91544发布日期:2019-11-25 21:04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一种密闭式上料控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密闭式上料控料装置,属于压浆台车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我国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是在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最初用于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轨枕,之后便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随着我国高等级公路和高铁的建设,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在公路、铁路桥梁工程中已得到普遍的应用。

早期的预应力施工方式比较落后,使用传统的手工压浆工艺。传统压浆工艺存在以下弊端:一是材料质量及用量控制不严,压浆材料要求低水胶比、高流动度、零泌水率,配料过程中大多是人工添加水泥,上料精度不容易控制,人为干涉大,水胶比控制不准,使得水胶比过大或过小,水胶比过小,浆液太稠,流动性不好,不利于压浆;人们往往手动加水,导致泌水率过大,在孔道内形成钢绞线锈蚀的环境。

面对越来越完善的预应力结构设计计算方法,压浆施工工艺相对落后,施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难以保证,成为制约预应力结构应用和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此,压浆台车的自动化改进就成为该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而其中,对于上料的控制则是重中之重。

目前,压浆配料过程中采用的上料方式主要为皮带上料或者螺旋蛟龙上料,这种方式存在存料、速度慢、计量不准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密闭式上料控料装置,其能够准确地控制配料过程中的上料量,同时,轮盘的底部采用密闭式设计,可以有效地防止料粉侵入部分,避免轮轴轴承卡涩。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密闭式上料控料装置,包括料仓和仓盖;还包括驱动电机和叶轮,所述叶轮包括水平的轮盘,轮盘底部设有竖直的轮轴,轮盘上设有辐向的叶片,所述叶轮设于料仓内的底板上,所述轮轴穿过底板并与底板轴承连接,所述底板上还具有位于叶片运动区域内的泻料口,所述驱动电机设于料仓外的底部,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叶轮的轮轴之间设有传动结构;所述轮盘的底部具有与轮轴同轴的第一外圈壁,所述料仓的底板上具有与轮轴同轴的第一内圈壁,所述第一外圈壁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内圈壁的直径,所述第一外圈壁与第一内圈壁构成第一回形密封结构,所述第一外圈壁和第一内圈壁之间还设有套于第一内圈壁外的胶圈,胶圈外侧与第一外圈壁之间具有间隙,胶圈顶部与轮盘的底部接触;所述轮盘的底部还具有与轮轴同轴的第二外圈壁,所述料仓的底板上还具有与轮轴同轴的第二内圈壁,所述第二外圈壁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内圈壁的直径且小于所述第一内圈壁的直径,所述第二外圈壁与第二内圈壁构成第二回形密封结构,所述第二外圈壁内设有置于第二内圈壁之上的毛毡圈。

可选的,所述轮盘的底部设有位于第一回形密封结构和第二回形密封结构之间的辐向的刮板,所述底板上具有位于刮板运动区域内的辐向的狭长清灰口。

可选的,所述轮盘的顶面为锥形帽结构,所述泻料口上方具有固定于料仓仓壁上的向下倾斜的导流板,所述导流板的下端位于锥形帽结构的上方;所述导流板下还设有用于遮蔽泻料口的遮挡罩,所述遮挡罩的边缘与所述轮盘的边缘相平齐,所述遮挡罩的边缘处还设有挡墙。

可选的,所述驱动电机水平设置在料仓外的底部,所述传动结构为蜗杆传动结构。

从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在料仓底部设置了驱动电机和叶轮,通过叶轮的转动来控制料仓的出料,可以实现出料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大大提高了压浆配料的效率。

2、本实用新型采用水平式叶轮,叶轮的轮盘水平设置,这种设计一方面压缩了出料口处的垂直空间,另一方面不需要通过叶轮的叶片来封堵出料口,能够有效防止静止状态下的漏料,且结构更加简单。

3、本实用新型的出料量完全由叶轮的转动来控制,通过设计叶片的个数及大小,可以精确控制叶轮每转一格的出料量,从而实现对出料量的精确把控。

4、本实用新型在轮盘底部设置了第一回形密封结构和第二回形密封结构,两者的结合使用可以有效防止料粉侵入叶轮的转轴部分,避免由此造成的转轴轴承卡涩。

总之,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新颖,安全可靠,使用方便,能够有效提升压浆配料过程的自动化水平和配料的精确度,提高配料过程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加清楚地描述本专利,下面提供一幅或多幅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密闭式上料控料装置的一种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密闭式上料控料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爆炸图;

图4为叶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的仰视图;

图6为图2的侧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专利技术方案的理解,下面以具体案例的形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2~6所示,一种密闭式上料控料装置,包括料仓1,料仓1上设有仓门11,料仓1的底部设有支架3;还包括驱动电机2和叶轮,所述叶轮包括水平的轮盘40,轮盘40底部设有竖直的轮轴43,轮盘40的边缘设有辐向的叶片42,所述叶轮设于料仓内的底板上,所述底板上还具有位于叶片42运动区域内的泻料口12,所述驱动电机2设于料仓外的底部,所述驱动电机2与所述叶轮的轮轴43之间设有传动结构。

特别地,驱动部分可以采用直角齿轮减速电机,其包括电机、减速器、传动结构以及轴承轴套。使用时,直接将直角齿轮减速电机固定在料仓外的底板上,然后将叶轮的轮轴插入直接将直角齿轮减速电机的轴套即可。这样,本例中的驱动电机实际上就相当于直角齿轮减速电机中的电机,而传动结构则相当于直角齿轮减速电机内部的传动结构,叶轮轮轴与底板之间的轴承连接关系也是由直角齿轮减速电机内部的轴承实现的。

此外,所述轮盘40的底部具有与轮轴同轴的第一外圈壁61,所述料仓的底板上具有与轮轴同轴的第一内圈壁62,所述第一外圈壁61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内圈壁62的直径,所述第一外圈壁61与第一内圈壁62构成第一回形密封结构,所述第一外圈壁61和第一内圈壁62之间还设有套于第一内圈壁62外的胶圈63,胶圈63外侧与第一外圈壁61之间具有间隙,胶圈63顶部与轮盘40的底部接触。

所述轮盘的底部具有与轮轴同轴的第二外圈壁71,所述料仓的底板上具有与轮轴同轴的第二内圈壁72,所述第二外圈壁71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内圈壁72的直径且小于所述第一内圈壁62的直径,所述第二外圈壁71与第二内圈壁72构成第二回形密封结构,所述第二外圈壁71内设有置于第二内圈壁72之上的毛毡圈73。

第一回形密封结构和第二回形密封结构的结合使用可以有效防止料粉侵入叶轮的转轴部分,避免由此而造成的转轴轴承卡涩。

可选的,仍见图3~5,所述轮盘的底部设有位于第一回形密封结构和第二回形密封结构之间的辐向的刮板92,所述底板上具有位于刮板运动区域内的辐向的狭长清灰口91。

当有微量的料粉侵入第一回形密封结构并在第一回形密封结构以内的区域中累积时,刮板92可以有效地将这些粉尘通过清灰口91清扫出去,从而进一步加强对轮轴轴承的保护。

可选的,仍见图3、4、6,所述轮盘的顶面为锥形帽结构41,所述泻料口12上方具有固定于料仓仓壁上的向下倾斜的导流板8,所述导流板8的下端位于锥形帽结构41的上方;所述导流板8下还设有用于遮蔽泻料口12的遮挡罩50,所述遮挡罩50的边缘与所述轮盘40的边缘相平齐,所述遮挡罩50的边缘处还设有挡墙51。

导流板8用于将料粉导向叶轮的锥形帽,遮挡罩50用于遮蔽泻料口12,防止料粉泄漏,挡墙51用于阻挡料粉,防止料粉堆积到遮挡罩50上。这样,当叶轮转动时,锥形帽会滑落到叶片区域内,从而在叶片的带动下从泻料口12泻出。

如图1所示,本密闭式上料控料装置a1可以直接设置在压浆台车上的料仓位置处,取代原有的料仓。使用时,将本密闭式上料控料装置a1的泻料口通过管路与压浆台车的高速搅拌桶a2连接,通过外部的开关或程序控制驱动电机的转动,即可实现自动上料。高速搅拌桶a2出来的浆料进入低速搅拌桶a3,准备进行压浆作业。

特别地,料仓可以设置为两个,即主料仓和辅料仓,两个料仓均采用本实用新型的上料控制结构,两个料仓的叶轮可以分别工作。其中:

主料仓的叶轮一格容积为0.67kg,叶轮一圈共有12格,一圈总容积约8kg,设置叶轮每秒转速为0.45r/s,则每秒下料为3.6kg/s。这样,主料每分钟下料216kg,一袋水泥(50kg)的下料时间为14s。通过控制下料时间可以较为精确地控制主料的下料量。

辅料仓的叶轮一格容积为0.25kg,叶轮一圈共有20格,一圈总容积约5kg,设置叶轮每秒转速为0.45r/s,则每秒下料为2.25kg/s。这样,辅料每分钟下料135kg,一袋辅料(25kg)的下料时间为11s。通过控制下料时间可以较为精确地控制辅料的下料量。

可见,采用本实用新型可以极大地提升上料过程的工作效率,节省人工,并具有上料量精确的优点。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具体实施方式只是本专利实现方案的具体个例,没有也不可能覆盖本专利的所有实现方式,因此不能视作对本专利保护范围的限定;凡是与以上案例属于相同构思的实现方案,或是上述若干方案的组合方案,均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