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面积隔震浮动楼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65450发布日期:2019-08-07 01:12阅读:343来源:国知局
一种大面积隔震浮动楼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震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大面积隔震浮动楼板。



背景技术:

目前,作为现代电信通讯互联网系统的重要数据载体,在地震区的国家和地区,大型精密数据电柜设备往往通过减震隔震机构连接在楼板上,比较先进的减震隔震措施为利用球型支座的结构原理,大大拉长物体的运动周期,以重力分量为阻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设备或者物品受到的地震加速度,减小其由于地震带来的振动,达到一种大面积隔震浮动楼板地震来临时隔震机构上的设备或者物品只是轻微晃动的效果,从而保护其安全。类似的处理还存在于大型工厂车间的精密机械设备、贵重文物例如博物馆或者私人藏馆的珍贵文物等等。

然而,目前常用的减震隔震机构大都采用钢结构制造,重量大,同时施工安装较繁琐,不易拼接,无法满足较大面积需要整体隔震的工况。例如一个满载数据机柜的房间,单独对每一个设备进行隔震会造成诸多布局、安装、走线、美观、整体性不好等问题。通常此时更倾向于将房间楼板进行整体隔震,从而解决上述问题。然而现目前市面上的隔震产品,多是针对于单个或者若干设备及物品的隔震,无法完成对整个房间大面积进行有效的整体式隔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面积隔震浮动楼板,能够在保证对隔震设备隔震的同时,同时实现对隔震设备的电缆进行规整;解决了密集安装设备、工业厂房、大型文博场馆的大面积隔震需求。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大面积隔震浮动楼板,包括隔震机构、安装在隔震机构上的支撑机构以及安装在支撑机构远离隔震机构一侧的地板;所述隔震机构与地板之间形成通道。

工作原理:

使用时,首先将隔震机构安装在地面或其他平面结构上,将支撑机构安装在隔震机构远离地面或其他平面的一侧;

其次根据使用的需要调整支撑机构的长度,使得支撑机构的长度满足安装需要,在支撑机构上安装地板,通过支撑机构使得地板与隔震机构之间形成用于安装电缆的通道;

然后,在地板安装完毕后将隔震设备安装在地板上,隔震设备的电缆线穿过地板进入到通道,完成安装。将该通道外接排管道;在使用过程该通道还能够起到排气和散热的功能。

本装置相比现有技术能够在有效的实现对隔震设备进行隔震的同时,能够保证电缆走线规整有序;使得后期对于线路的排查更加方便;同时本装置所设置的通道能够对设备散热提供有效的散热空间。

在地震来临时,建筑物将出现侧向位移,隔震机构将出现相对运动,与隔震装机构连接的支撑机构、安装在支撑机构上的底板将作为一个整体与建筑物产生相对运动,在此过程中,隔震机构大幅削弱传递至楼板系统及上部设备的地震力,从而保护该楼板区域范围内的设备的完整性及功能性。在地震作用结束后,隔震机构将自动回归其原始位置。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支撑机构包括安装在隔震机构上的多个支撑柱和安装在多个支撑柱远离隔震机构一端的安装框架。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还包括设置在支撑柱与隔震机构之间的金属板,所述金属板与地板之间形成通槽。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支撑柱为长度可调节的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一端固定安装在金属板上,另外一端固定安装在安装框架靠近金属板的一侧。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安装框架上设置有与地板尺寸相匹配的地板安装槽,所述地板安装槽的数量与地板的数量一致。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隔震机构包括多个结构相同的隔震装置,所述隔震装置包括多个隔震核心盘以及用于连接相邻隔震核心盘的连接支架;所述隔震核心盘包括结构相同且相互平行设置的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设置在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之间且动连接的球型支座;所述金属板安装在多个上支撑板上。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相互靠近球型支座的一侧设置有弧形槽;所述球型支座与弧形槽动连接。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弧形槽为锥形槽;所述锥形槽的开口端分别与上支撑板、下支撑板靠近球型支座的端面连接。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连接支架包括用于连接相邻上支撑板的上连接支架和用于连接下支撑板的下连接架、安装在上连接支架和下连接支架之间的限位器。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金属板靠近上支撑板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安装上支撑板和上连接支架的凹槽;所述凹槽的数量与隔震装置的数量一一对应设置。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设置有通道,使得在满足隔震的同时有效的实现对隔震设备电缆的规整;

(2)本实用新型有效的解决密集安装设备、工业厂房、大型文博场馆的大面积隔震需求;

(3)本实用新型设置的通道能够为隔震设备提供必要的排气和散热通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安装框架、支撑柱、隔震机构的连接示意图;

图3为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仰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隔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上支撑板、球型支座、下支撑板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7为图6的剖视图

其中1-隔震装置,11-上支撑板,12-下支撑板,13-球型支座,14-连接支架,1A-弧形槽,2-金属板,3-支撑柱,5-安装框架,6-地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如图1-图6所示,一种大面积隔震浮动楼板,包括隔震机构、安装在隔震机构上的支撑机构以及安装在支撑机构远离隔震机构一侧的地板6;所述隔震机构与地板6之间形成通道。

工作原理:

使用时,首先将隔震机构安装在地面或其他平面结构上,将支撑机构安装在隔震机构远离地面或其他平面的一侧;

其次根据使用的需要调整支撑机构的长度,使得支撑机构的长度满足安装需要,在支撑机构上安装地板6,通过支撑机构使得地板6与隔震机构之间形成用于安装电缆的通道;

然后,在地板6安装完毕后将隔震设备安装在地板6上,隔震设备的电缆线穿过地板6进入到通道,完成安装。

本装置相比现有技术能够在有效的实现对隔震设备进行隔震的同时,能够保证电缆走线规整有序;使得后期对于线路的排查更加方便;同时本装置所设置的通道能够对设备散热提供有效的散热空间。

在地震来临时,建筑物将出现侧向位移,隔震机构将出现相对运动,与隔震装机构连接的支撑机构、安装在支撑机构上的底板将作为一个整体与建筑物产生相对运动,在此过程中,隔震机构大幅削弱传递至楼板系统及上部设备的地震力,从而保护该楼板区域范围内的设备的完整性及功能性。在地震作用结束后,隔震机构将自动回归其原始位置。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优化,如图1、图2、图3所示,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支撑机构包括安装在隔震机构上的多个支撑柱3和安装在多个支撑柱3远离隔震机构一端的安装框架5;所述地板6安装在安装框架5上。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还包括设置在支撑柱3与隔震机构之间的金属板2,所述金属板2与地板6之间形成通槽。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上述改进,通过支撑柱3将对用于地板6安装的安装框架5进行支撑。

金属板2安装在隔震机构上,使得安装在金属板2上的支撑机构、安装在支撑机构上的地板6通过金属板2与隔震机构形成一个整体,在地震来临时,在地震带动隔震机构位移时,支撑机构与地板6将随隔震机构的位移也将产生相对运动。

所述地板6上设置有用于隔震设备上电缆穿过的通孔。隔震设备上的电缆穿过地板6进入通道,通过通道进行走线;使得电缆走线规整、美观,同时便于后期维护;相比现有的直接在地板6上走线,设置通道,有效的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电缆的损坏;同时使得地板上更加整洁、避免安装在电缆将行人绊倒以及因外界因素对此对电缆碾压造成电缆损坏而漏电出现漏电事故。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优化,如图3所示,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支撑柱3为长度可调节的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一端固定安装在金属板2上,另外一端固定安装在安装框架5靠近金属板2的一侧。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安装框架5上设置有与地板6尺寸相匹配的地板6安装槽,所述地板6安装槽的数量与地板6的数量一致。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上述改进,采用长度可调节的伸缩杆作为支撑柱3,能够有效的满足不同通道尺寸的需要。

地板6安装槽用于安装地板6,地板6嵌入式安装在地板6安装槽中;

所述地板6的远离隔震装置1的一侧与安装框架5远离隔震装置1的一侧在同一平面上。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4: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优化,如图1-图6所示,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隔震机构包括多个结构相同的隔震装置1,所述隔震装置1包括多个隔震核心盘以及用于连接相邻隔震核心盘的连接支架14;所述隔震核心盘包括结构相同且相互平行设置的上支撑板11和下支撑板12、设置在上支撑板11和下支撑板12之间且动连接的球型支座13;所述金属板2安装在多个上支撑板11上。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上述改进,在使用前,将下支撑板12固定安装在地面上,将球型支座13放置下支撑板12远离地面的一端,再安装上支撑板11;操作人员根据被保护对象的大小尺寸和形状,选择符合拼接要求的连接支架14,通过连接支架14与隔震核心盘的连接并形成用于放置隔震设备的隔震装置;连接完成后,将金属板2放置隔震装置上;再在金属板2上依次安装支撑机构、安装框架5、地板6。采用连接支架14与隔震核心盘可拆卸安装的结构;使得对于本装置的收纳更加的方便、利于运输;同时采用可拆卸安装、连接方式简单。

优选的,球型支座13为耐高温、高摩擦系数、高耐磨特性的刚性球型支座13。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上支撑板11和下支撑板12相互靠近球型支座13的一侧设置有弧形槽1A;所述球型支座13与弧形槽1A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弧形槽1A的内壁上设置有增大支撑板与球型支座13之间摩擦力的摩擦层。

所述摩擦层采用橡胶材料制成。摩擦层用于提供阻尼及摩擦,使得震动时球型支座13不会由于震动过大球型支座13脱离弧形槽1A,从而造成被保护对象的损坏。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弧形槽1A为锥形槽;所述锥形槽的开口端分别与上支撑板11、下支撑板12靠近球型支座13的端面连接。

当出现地震时,弧形槽1A内的球型支座13将随着震动而移动,隔震装置1在震动产生的侧向力作用下,隔震核心盘上的上支撑板11与下支撑板12将发生侧向位移,造成球型支座13在弧形槽1A区内从槽底上升至槽面;

在地震结束之后,在隔震设备重力作用产生的侧向力分量使球型支座13回归到弧形槽1A槽底,整个隔震平台在限位器的作用下恢复至初始位置,从而达到持续提供恢复力及阻尼力的隔震功效。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连接支架14包括用于连接相邻上支撑板11的上连接支架14和用于连接下支撑板12的下连接架、安装在上连接支架14和下连接支架14之间的限位器。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金属板2靠近上支撑板11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安装上支撑板11和上连接支架14的凹槽;所述凹槽的数量与隔震装置1的数量一一对应设置。

上连接支架14将上支撑板11连接形成上支撑单元,下连接支架14将下支撑板12连接形成下支撑单元;限位器设置在上支撑单元与下支撑单元之间;地震发生时,随着震动的变化,上支撑单元与下支撑单元将相对晃动,当达到极限位置时,为避免上支撑单元从下支撑单元上滑出特设置限位器,使得为极限位移状态下的隔震平台提供额外限位及抗倾覆保护,有效的对被保护对象进行保护。

限位器为高强度限位绳索;所述限位器的一端与上连接支架14的三等分点处连接,另外一端与下连接支架14的三等分点处连接。所述高强度限位绳索采用高强纤维制成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表现方式,如图1-图6所示,一种大面积隔震浮动楼板,包括隔震机构、安装在隔震机构上的支撑机构以及安装在支撑机构远离隔震机构一侧的地板6;所述隔震机构与地板6之间形成通道。

地板6采用木地板6、地砖、PVC石塑、纤维钢材中的任意一种。其他能够支撑隔震设备的板材均可。

所述支撑机构包括安装在隔震机构上的多个支撑柱3和安装在多个支撑柱3远离隔震机构一端的安装框架5。

还包括设置在支撑柱3与隔震机构之间的金属板2,所述金属板2与地板6之间形成通槽。

所述支撑柱3为长度可调节的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一端固定安装在金属板2上,另外一端固定安装在安装框架5靠近金属板2的一侧。

所述支撑柱3靠近金属板2的一端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金属板2上,采用此种连接方式,使得在安装前支撑柱3与金属板2相分离,便于进行运输。

所述安装框架5上设置有与地板6尺寸相匹配的地板6安装槽,所述地板6安装槽的数量与地板6的数量一致。

地板6安装在地板6安装槽中,当某一块地板6出现损坏时,由于一个地板6安装槽只能安装一块地板6,使得对于地板6的更换更加方便;

所述隔震机构包括多个结构相同的隔震装置1,所述隔震装置1包括多个隔震核心盘以及用于连接相邻隔震核心盘的连接支架14;所述隔震核心盘包括结构相同且相互平行设置的上支撑板11和下支撑板12、设置在上支撑板11和下支撑板12之间且动连接的球型支座13;所述金属板2安装在上支撑板11上。

所述金属板2与上支撑板11的连接方式采用螺栓连接、焊接中的任一一种。

优选的,本实施例采用角钢分别与金属板2和上支撑板11焊接的方式,在地震时,使得金属板2与上支撑板11能够一体相对于下支撑板12进行运动。

所述上支撑11和下支撑板12相互靠近球型支座13的一侧设置有弧形槽1A;所述球型支座13与弧形槽1A动连接。

所述弧形槽1A为锥形槽;所述锥形槽的开口端分别与上支撑板11、下支撑板12靠近球型支座13的端面连接。

所述连接支架14包括用于连接相邻上支撑板11的上连接支架14和用于连接下支撑板12的下连接架、安装在上连接支架14和下连接支架14之间的限位器。

所述金属板2靠近上支撑板11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安装上支撑板11和上连接支架14的凹槽;所述凹槽的数量与隔震装置1的数量一一对应设置。

在非地震作用时,本装置一般处于静止状态,地板6、支撑机构、金属板2及隔震机构作为机电设备的基础部分,传递重力作用至建筑物楼板上。在地震来临时,与隔震机构连接的建筑物楼板开始出现侧向位移,隔震装置1的上支撑板11和下支撑板12通过嵌入其中的球形支座出现相对运动,与隔震装置1的上支撑板11连接地板6、支撑机构、金属板2将作为一个整体与建筑物楼板也因此产生相对运动,在此过程中,隔震装置1通过摩擦阻尼耗能,大幅削弱传递至楼板系统及上部设备的地震力,从而保护该楼板区域范围内的设备的完整性及功能性。

在地震作用结束后,本装置中的隔震装置1的中重力自恢复力作用下,回归其原始位置。

本设计提出了一种大面积隔震浮动楼板,采用现有技术中的隔震装置1消耗地震力,解决了密集安装设备、工业厂房、大型文博场馆的大面积隔震需求。本装置施工快速简便、隔震能力可靠稳定、且可以灵活有效的利用建筑物空间,整体上能够大幅度的减小地震对精密机电设备、工业厂房机械设备等造成的位移及加速度反应,本装置中的支撑柱3的长度可调节通道的尺寸,通过按照要求布置多个隔震装置1满足隔震的范围,通道为特定设备下的电缆走线、排气、散热提供支撑,达到从局部到整体的隔震效果,本装置在常规工作状态下便于维护,亦可在地震作用之后进行快速翻新加固。

同时,由于此装置基于所采用的减隔震装置1进行地震保护,现有平板式的隔震装置均可替换本专利中举例的隔震装置,从而达到更好的隔震效果,也说明本设置方法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及灵活性。

在使用过程中,使用者可根据使用面积和隔震设备的面积大小进行计算,直接得出需要的隔震装置的数量,然后购买面积与隔震面积大小相匹配的金属板2、支撑机构、安装框架5、地板6即可;施工极其地方便;

金属板2有效的是将所有的隔震装置连接为一个整体,使得在地震时,隔震设备能够相对地面实现相对移动,相比现有技术本装置安拆更加方便合理。

本实用新型中的隔震装置1也可采用现有的其他结构的隔震装置1进行替换。

图4所示的隔震装置1的形状为本设计中的一种结构形式,在使用过程中,根据隔震设备的形状,采用上支撑板11、下支撑板12、上连接支架、下连接支架拼接成隔震设备所需要的形状进行使用。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