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混凝土精准布料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72572发布日期:2020-02-21 18:12阅读:659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混凝土精准布料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装配式建筑施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混凝土精准布料系统。



背景技术:

最近十年的发展,我国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装配式住宅体系。目前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正朝着装配式发展方向发展,但在实现绿色建筑、节能减排的同时,预制构件生产及制作却面临着一些实际的问题。工厂装配式构件生产流程主要包括配制钢筋笼、组装模板、放置钢筋笼、浇筑混凝土、混凝土硬化后构件拆模的过程。目前,现有的浇筑混凝土布料机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混凝土卸料批次容易混淆;2、难以精确掌控混凝土方量、控制混凝土卸料速度和混凝土布料时间。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精准单独下料的建筑混凝土精准布料系统。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建筑混凝土精准布料系统,包括混凝土布料机、称重系统、数据显示系统和移动系统,所述混凝土布料机包括与移动系统相连的料罐,料罐的顶部开设有进料口,料罐的底部开设有出料口;所述称重系统和数据显示系统分别安装于料罐的两个外壁面。

按上述方案,所述出料口包括多个依次间隔排步的卸料口,每个卸料口安装一个卸料阀,每个卸料阀配设一个驱动电机,驱动电机与外设的控制系统相连。

按上述方案,所述移动系统包括若干行走轮,以及与行走轮配置的两根导轨,两根导轨平行且两端均分别固定于施工架上,料罐设于两根导轨之间;所述行走轮设于料罐的外侧壁,行走轮带动料罐沿导轨的长度方向移动。

按上述方案,所述料罐包括罐身部分,以及自罐身部分顶部周向向外延伸的延伸部分,所述行走轮安设于延伸部分的下表面。

按上述方案,所述数据显示系统包括电子显示屏,所述电子显示屏为防水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设置称重系统和显示系统,可根据生产计划对应构件编号,达到精准下料,准确计量混凝土方量、节约布料时间,提高装配式构件生产效率;

2、本实用新型在料罐上设置多个卸料口,每个卸料口可根据实际情况单独控制,提高了布料系统的灵活性;

3、本实用新型设计移动系统,可按实际施工操作移动料罐,降低了施工难度,减少了劳动;

4、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可行性好,稳定性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一个具体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施例的左视图。

图3为本实施例的后视图。

图4为本实施例的右视图。

其中:1、料罐;1.1、罐身部分;1.2、延伸部分;2、进料口;2.1、卸料口;3、出料口;3.1、卸料口;4、称重仪;5、电子显示屏;6、导轨;7、行走轮;8、驱动电机;9、固定板;10、固定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几何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4所示的一种建筑混凝土精准布料系统,包括混凝土布料机、称重系统、数据显示系统和移动系统,所述混凝土布料机包括与移动系统相连的料罐1,料罐1的顶部开设有进料口2,料罐1的底部开设有出料口3;所述称重系统和数据显示系统分别安装于料罐1的两个外壁面。本实施例中,所述数据显示系统包括电子显示屏5,所述电子显示屏5为防水结构。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出料口3包括多个依次间隔排步的卸料口3.1,每个卸料口3.1安装一个卸料阀,每个卸料阀配设一个驱动电机8,驱动电机8与外设的控制系统相连。本实施例可按照对混凝土的需求量控制各卸料口3.1的启闭和卸料量。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移动系统包括若干行走轮7,以及与行走轮7配置的两根导轨6,两根导轨6平行且两端均分别固定于施工架(附图未示出)上,料罐1设于两根导轨6之间;所述行走轮7设于料罐1的外侧壁,且行走轮7与导轨6适配,带动料罐1沿导轨6的长度方向移动。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料罐1包括罐身部分1.1,以及自罐身部分1.1顶部周向向外延伸的延伸部分1.2,所述行走轮7安设于延伸部分1.2的下表面。延伸部分1.2的上部设有加强板,所述进料口2设于加强板上。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罐身部分1.1通过固定板9和固定装置10与延伸部分1.2相连。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称重系统为称重仪,如图1中4所示。

本实施例中,所述称重系统用于实时称量罐体1中混凝土的方量;所述电子显示屏5可实时显示混凝土相关信息,包括生产构件编号、混凝土强度等级、本次混凝土方量、已卸料混凝土方量、剩余混凝土方量等信息。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但是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