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楼盖用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60521发布日期:2019-12-31 16:01阅读:500来源:国知局
空心楼盖用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领域,具体涉及空心楼盖用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空心楼盖也叫现浇无梁空心楼盖,空心楼盖包括钢筋、芯模和混凝土,空心楼盖采用先在支撑板上将芯模和钢筋搭建出骨架,然后将混凝土浇筑在骨架外这种方式制造而成,在楼盖、屋盖、腔体、基础底板、桥梁等领域均有应用。与同等体积的混凝土相比,芯模的重量较小,所以最后制成的空心楼盖的重量小。由于芯模占有较大空间,所以还可以减少混凝土的用量,也就减少混凝土养护需要的时间,缩短工期、降低成本。

空心楼盖在搭建过程中需要对芯模进行支撑,从而使芯模与支撑板之间留有供混凝土进入的浇筑空间,保证混凝土能够从四周包围芯模。目前一般采用垫块或者弯曲的钢筋对芯模进行支撑,与弯曲的钢筋相比,垫块虽然与芯模的接触面较大,对芯模的支撑作用较好,但垫块底部与支撑板的接触面也较大,混凝土无法完全包围芯模,最后使空心楼盖的强度变差。弯曲的钢筋虽然与支撑板之间的接触面较小,但是钢筋与芯模的接触面也较小,对芯模的支撑作用相对较弱,且弯曲钢筋需要一定时间,会增大工人的工作量导致工期延长,而且由于芯模上下两侧均存在由若干钢筋搭建的网状结构,对弯曲的钢筋的压力较大,且工人有时会从搭建好的骨架上经过,弯曲的钢筋在钢筋搭建的网状结构和工人的重力作用下容易发生形变,导致芯模与支撑板之间的浇筑空间减小,芯模下方能够容纳的混凝土减少,所以需要一种新的支撑装置,在对芯模具有较好支撑作用的同时,减小与支撑板的接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减小与支撑板的接触面积的空心楼盖用支撑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空心楼盖用支撑装置,包括主支撑体和多个副支撑体,所述主支撑体竖向设置,多个副支撑体沿周向固定在主支撑体侧壁上,所述副支撑体底部与主支撑体底部之间的高度差小于2mm。

本方案的原理和有益效果如下:

(一)本基础方案中的副支撑体位于主支撑体的外周,对主支撑体起到支撑的作用,防止主支撑体倾倒,而主支撑体主要承受竖向的压力,所以与垫块相比,主支撑体横向的横截面积可以更小,主支撑体与支撑板之间的接触面积可以更小,最后形成的空心楼盖的强度更高。

(二)由于主支撑体横向的周长可以减小,所以制造主支撑体需要的材料可以减少,而副支撑体位于主支撑体外周,相邻的副支撑体之间存在缝隙,所以在高度相同的情况下,制造本基础方案中的支撑装置需要的材料更少,成本更低。

(三)与弯曲的钢筋相比,本基础方案中的支撑装置在使用时不需要现场进行弯曲,空心楼盖的制造效率更高,工人的工作量也更少。

(四)副支撑体底部与主支撑体底部之间的高度差较小,当主支撑体受到侧向的力而发生倾斜时,主支撑体只倾斜较小角度即可使副支撑体的底部与支撑板接触,从而及时对主支撑体进行支撑,避免主支撑体倾倒。

优选方案一,作为对基础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主支撑体沿水平方向的截面为圆形。

本方案的有益效果为:主支撑体侧壁为弧面,方便混凝土流动,从而便于混凝土包覆在主支撑体外周。

优选方案二,作为对优选方案一的进一步改进,主支撑体为上端直径大于下端直径的圆台状。

本方案的有益效果为:主支撑体与芯模的接触面积不变,主支撑体在压力下与芯模之间的压强不至于损坏芯模,本优选方案的主支撑体下部的直径更小,与支撑板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减小,主支撑体对空心楼盖的影响更小,且制造本优选方案的主支撑体需要的材料更少,成本更低。

优选方案三,作为对优选方案一的进一步改进,副支撑体为板状。

本方案的有益效果为:与块状的副支撑体相比,板状的副支撑体的体积更小,需要的材料更少。

优选方案四,作为对优选方案三的进一步改进,副支撑体为三角形。

本方案的有益效果为:与四边形相比,三角形的副支撑体需要的材料更少,成本更低。

优选方案五,作为对优选方案一的进一步改进,副支撑体为杆状,所述副支撑体上端固定在主支撑体上,且副支撑体与主支撑体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本方案的有益效果为:杆状的副支撑体与主支撑体之间留有缝隙,浇筑时对混凝土的流动不会造成阻碍,便于混凝土充满整个浇筑空间。

优选方案六,作为对优选方案五的进一步改进,副支撑体与主支撑体之间横向设有支撑杆。

本方案的有益效果为:支撑杆对副支撑体的下端起到支撑作用,当受到侧向的压力时,副支撑体不易发生形变。

优选方案七,作为对优选方案一的进一步改进,主支撑体包括上侧的第一段和下侧的第二段,所述第一段的直径大于第二段的直径。

本方案的有益效果为:当混凝土包覆在主支撑体外,并凝固后,由于第一段的直径大于第二段的直径,位于第二段外周的混凝土对第一段起到支撑作用。

优选方案八,作为对优选方案四、六或七的进一步改进,副支撑体上端位于主支撑体的上部。

本方案的有益效果为:副支撑体对主支撑体的支撑位置更高,主支撑体更不容易发生倾倒,副支撑体对主支撑体的支撑作用更好。

优选方案九,作为对优选方案八的进一步改进,主支撑体直径更小的一端设有可容纳钢筋的限位槽。

本方案的有益效果为:支撑芯模时,主支撑体置于芯模下侧,放置主支撑体时,可将主支撑体置于支撑板上的钢筋上,并使钢筋与限位槽配合,从而避免主支撑体发生偏移,避免支撑装置偏移至芯模外无法对芯模进行支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主支撑体1、第一段11、第二段12、副支撑体2、支撑杆21、限位槽3。

实施例1基本如附图1所示:

空心楼盖用支撑装置,包括主支撑体1和多个副支撑体2,本实施例中选用三个副支撑体2。主支撑体1竖向设置,三个副支撑体2沿周向均布在主支撑体1外周,副支撑体2底部与主支撑体1底部之间的高度差小于2mm,本实施例中,副支撑体2底部与主支撑体1底部等高。

主支撑体1沿水平方向的截面为圆形,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主支撑体1呈上端直径大于下端直径的圆台状,主支撑体1底部的面积小于顶部的面积,从而减小与支撑板的接触面积。主支撑体1底部设有限位槽3,安装主支撑体1时,提前搭建好的钢筋卡入限位槽3内,主支撑体1不会相对钢筋横向移动,主支撑体1不会偏离芯模。

三个副支撑体2均为板状,具体的,本实施例的副支撑体2呈三角形,副支撑体2的一侧边与主支撑体1焊接,且该侧边的边长与主支撑体1的母线相等;另一边与主支撑体1底部平形并等高,故副支撑体2上端位于主支撑体1上端,副支撑体2对主支撑体1的支撑效果更好。

本实施例的支撑装置的具体安装过程如下:

在放置好支撑板,并在支撑板上搭建好钢筋后,人工将本实施例中的支撑装置置于支撑板上,并使提前搭建好的钢筋卡入限位槽3内,并保证每个芯模的四个顶角下方均放置有支撑装置。然后将芯模放置在支撑装置上,芯模落于主支撑体1顶部,主支撑体1承受芯模的重量,副支撑体2避免主支撑体1倾倒。

实施例2基本如附图2所示:

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的主支撑体1和副支撑体2的形状不同,本实施例中的主支撑体1包括上侧的第一段11和下侧的第二段12,第一段11和第二段12均呈圆柱状,且第一段11直径大于第二段12直径,限位槽3位于第二段12的底部。三个副支撑体2均呈杆状,副支撑体2上端焊接在主支撑体1第一段11的上端,副支撑体2与主支撑体1之间的夹角为锐角,且副支撑体2下端与第二段12之间设有支撑杆21,支撑杆21水平设置,且支撑杆21底部与第二段12低端等高。支撑杆21两端分别焊接在副支撑体2下端和第二段12下端,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支撑杆21还可以与副支撑体2一体成型,支撑杆21远离副支撑体2一端与第二段12焊接。

本实施例的支撑装置的安装过程与实施例1相同,本实施例的支撑装置安装完成后,主支撑体1保持第一段11位于第二段12上侧的状态,芯模落于第一段11的顶部。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实用新型所省略描述的技术、形状、构造部分均为公知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