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循环式立体车库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55014发布日期:2020-12-11 15:23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滚动循环式立体车库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库领域,尤其涉及滚动循环式立体车库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逐渐普及到每家每户,汽车数量的急剧增长使得停车位的需求大幅上升,尤其是小区和人流密集的商场,停车位严重不足。为了解决这一情况,市场上出现了停车位可上下循环往复的立体车库以实现在一个小的立体空间内提供尽可能多的停车位,但是在停车入库和取车出库的过程中,现有的立体车库连接控制方式过于复杂,出现故障的维修难度大。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滚动循环式立体车库控制系统,通过简单的电路连接结构,智能控制车库中所述悬吊载车装置运动以移动停车位,易于维修的同时可靠地实现了车辆的出入库。

本申请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滚动循环式立体车库控制系统,用于控制滚动循环式立体车库中的悬吊载车装置以实现汽车出入库,包括:

车辆检测单元,用于分别检测对应的悬吊载车装置上是否已停好车辆并生成有车信号或无车信号;

键盘指示单元,所述键盘指示单元上设有多个按键和分别设于各个按键上的指示灯,所述按键、设于所述按键上的指示灯与所述悬吊载车装置三者一一对应,各个所述指示灯的输入端与对应的车辆检测单元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指示灯根据对应的悬吊载车装置上的有车信号而亮灯,根据对应的悬吊载车装置上的无车信号而灭灯;

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键盘指示单元的按键的输出端电连接,根据按下的所述键盘指示单元的按键,生成对应所述按键的悬吊载车装置的驱动信号;

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的输入端与所述控制单元的输出端电连接,根据所述驱动信号驱动对应的悬吊载车装置运动至滚动循环式立体车库的出入库位置。

如上所述的滚动循环式立体车库控制系统,还包括满载提示单元,所述满载提示单元的输入端与各个车辆检测单元的输出端电连接,根据各个车辆检测单元都发出有车信号后显示车库满载信息。

如上所述的滚动循环式立体车库控制系统,还包括停车到位单元,用于检测入库的汽车是否停在预定位置,当检测到入库的汽车没有停在预定位置时发出警告信号。

如上所述的滚动循环式立体车库控制系统,所述车辆检测单元为光电传感器、位置传感器或摄像头。

如上所述的滚动循环式立体车库控制系统,所述悬吊载车装置包括:

车板悬吊架,所述车板悬吊架后端至少设有于竖直方向上下设置的第一导轮和第二导轮,所述车板悬吊架底部设有至少两条横向托杆;

载车板,所述载车板位于所述横向托杆上。

如上所述的滚动循环式立体车库控制系统,所述车板悬吊架包括:

第一悬吊框,所述第一悬吊框位于所述车板悬吊架前端;

第二悬吊框,所述第二悬吊框位于所述车板悬吊架后端;

传动连杆,所述传动连杆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悬吊框上部和所述第二悬吊框上部,所述传动连杆的后端具有传动连接部。

如上所述的滚动循环式立体车库控制系统,所述车板悬吊架顶部设有向上凸起的垫块。

如上所述的滚动循环式立体车库控制系统,所述车板悬吊架后端还设有于竖直方向上下设置的第三导轮和第四导轮,所述第一导轮、所述第二导轮、所述第三导轮和所述第四导轮呈矩形分布。

如上所述的滚动循环式立体车库控制系统,所述载车板包括:

载车板本体;

车轮导向道,所述车轮导向道设有两条且相互间隔地并排位于所述载车板本体上,所述车轮导向道相对所述载车板本体呈下凹状;

入口导向装置,所述入口导向装置包括分别位于所述载车板本体前端两侧的第一引导部和第二引导部,所述第一引导部和所述第二引导部相互形成开口向外逐渐增大的张开状,所述入口导向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载车板本体前端中部的中间导向块,所述中间导向块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引导部和所述第二引导部形成两个开口向外逐渐增大的张开状。

如上所述的滚动循环式立体车库控制系统,所述驱动装置包括:

驱动电机;

传动卡轮,所述传动卡轮沿周向均匀设有四个卡缺,所述传动卡轮与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相连接,以使所述驱动电机带动所述传动卡轮转动;

环形传送链,所述环形传送链呈环形设于所述固定框架上,所述环形传送链上设有沿其环形轨迹运动的多个传送轮,所述传动卡轮的卡缺转动时轮流卡在所述传送轮上,以带动所述传送轮运动;

传动连接件,所述传动连接件的数量与所述悬吊载车装置的数量相对应,一个所述传动连接件的一端与至少一个所述传送轮相固定,另一端与一个所述悬吊载车装置相铰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有如下优点:

1、所述滚动循环式立体车库控制系统通过简单的电路连接结构,智能控制车库中所述悬吊载车装置运动以移动停车位,易于维修的同时可靠地实现了车辆的出入库。

2、所述第一导轮、所述第二导轮、所述第三导轮和所述第四导轮分别在预定轨道上运行,四个导轮在轨道上的限制使得所述悬吊载车装置的运动更加稳定可靠。

3、所述载车板的所述车轮导向道可以有效地引导车辆的轮子进入预设位置并将车辆限制在所述车轮导向道内,停车更加准确的同时使得所述悬吊载车装置的受力更加平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滚动循环式立体车库的主视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滚动循环式立体车库的左视图;

图3为图1中a部的放大图;

图4为图1中b部的放大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稳定导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悬吊载车装置的主视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悬吊载车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c部的放大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载车板的俯视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第一引导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载车板上载有车辆时的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如图1至图1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滚动循环式立体车库,包括:固定框架,稳定导向装置,多个悬吊载车装置3和驱动装置4。所述固定框架底部固定于地面。

所述固定框架包括相互间隔且相对设置的第一框架11和第二框架12。尤其是,所述第一框架11和所述第二框架12竖直平行设置。

所述稳定导向装置至少包括用于分别形成环形运动轨迹的第一轨道21和第二轨道22,所述第一轨道21和所述第二轨道22在竖直方向具有第一重合部分201。

所述悬吊载车装置3设于所述第一框架11和所述第二框架12之间,所述悬吊载车装置3上至少设有于竖直方向上下设置的第一导轮301和第二导轮302,所述第一导轮301沿所述第一轨道21运动,所述第二导轮302沿所述第二轨道22运动。

所述驱动装置4位于所述固定框架上且与所述悬吊载车装置3连接,以驱动所述悬吊载车装置3沿所述稳定导向装置做上下循环往复运动,所述上下循环往复运动包括竖直方向运动,所述悬吊载车装置3于所述竖直方向运动时,所述第一导轮301和所述第二导轮302均位于所述第一重合部分201上。

所述悬吊载车装置3上具有用于停泊车辆的停车位,在所述滚动循环式立体车库运作时,所述悬吊载车装置3相对固定框架做上下循环往复运动以切换车位,例如车辆入库时将空载的悬吊载车装置3运输到下部,或车辆出库时将载有被取车辆的悬吊载车装置3运输到下部,所述悬吊载车装置3运动时所述第一导轮301沿所述第一轨道21运动,所述第二导轮302沿所述第二轨道22运动,尤其是,当所述悬吊载车装置3做上下运动时,竖直设置的所述第一导轮301和所述第二导轮302均位于竖直的所述第一重合部分201上,有效限制所述悬吊载车装置3受力不均时出现的左右晃动,使得所述悬吊载车装置3在做上下循环往复运动时更加平稳、可靠,需要说明的是,经过试验,所述悬吊载车装置3在竖直方向的限制对避免左右晃动更加有效。

更优地,所述稳定导向装置还包括用于分别形成环形运动轨迹的第三轨道23和第四轨道24,所述第三轨道23和第四轨道24整体与所述第一轨道21和所述第二轨道22整体对称设置。所述第三轨道23和第四轨道24在竖直方向具有第二重合部分202。

所述悬吊载车装置3还设有于竖直方向上下设置的第三导轮303和第四导轮304,所述第三导轮303沿所述第三轨道23运动,所述第四导轮304沿所述第四轨道24运动,尤其是,所述第一导轮301、所述第二导轮302、所述第三导轮303和所述第四导轮304呈矩形分布。另外,所述第一导轮301和所述第二导轮302在与所述车板悬吊架31相连的部位之间固定连接有加强竖杆314,同理,所述第三导轮303和所述第四导轮304在与所述车板悬吊架31相连的部位之间也固定连接有加强竖杆314。所述加强竖杆314大大加强了所述第一导轮301和所述第二导轮302之间、所述第三导轮303和所述第四导轮304之间的连接强度,防止车辆过重时拉开了所述第一导轮301和所述第二导轮302之间、所述第三导轮303和所述第四导轮304之间的距离,对导轮在对应轨道上运行造成额外的压力进而损坏导轮或轨道。

由于第一导轮301、第二导轮302、第三导轮303和第四导轮304分别在预定轨道上运行,四个导轮在轨道上的限制使得所述悬吊载车装置3的运动更加稳定可靠,而所述第一重合部分201和所述第二重合部分202的设计则大大简化了轨道的结构,却进一步提升了所述悬吊载车装置3运动的平稳性。

相应地,所述第一重合部分201包括相互分离且相对设置的第一左重合轨道2011和第一右重合轨道2012。所述第一右重合轨道2012上端连接有组成所述第一轨道21的第一入口轨道211和组成所述第二轨道22的第二入口轨道221,所述第一入口轨道211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入口轨道221的第一端上下设置且与所述第一左重合轨道2011的出口相对应,所述第一入口轨道211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入口轨道221的第二端汇合与所述第一右重合轨道2012相连通。

所述第一右重合轨道2012下端连接有组成所述第一轨道21的第一出口轨道212和组成所述第二轨道22的第二出口轨道222,所述第一出口轨道212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出口轨道22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右重合轨道2012相连通,所述第一出口轨道21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出口轨道222的第二端上下设置且与所述第一左重合轨道2011的入口相对应。

所述第一导轮301沿所述第一入口轨道211进入所述第一右重合轨道2012,再经过所述第一出口轨道212进入所述第一左重合轨道2011,再返回所述第一入口轨道211形成循环运动。

所述第二导轮302沿所述第二入口轨道221进入所述第一右重合轨道2012,再经过所述第二出口轨道222进入所述第一左重合轨道2011,再返回所述第二入口轨道221形成循环运动。

所述第二重合部分202包括相互分离且相对设置的第二左重合轨道2021和第二右重合轨道2022;所述第二左重合轨道2021上端连接有组成所述第三轨道23的第三出口轨道231和组成所述第四轨道24的第四出口轨道241,所述第三出口轨道231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出口轨道241的第一端上下设置且与所述第二右重合轨道2022的入口相对应,所述第三出口轨道231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四出口轨道241的第二端汇合与所述第二左重合轨道2021相连通。

所述第二左重合轨道2021下端连接有组成所述第三轨道23的第三入口轨道232和组成所述第四轨道24的第四入口轨道242,所述第三入口轨道232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入口轨道24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左重合轨道2021相连通,所述第三入口轨道23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入口轨道242的第二端上下设置且与所述第二右重合轨道2022的出口相对应。

所述第三导轮303从所述第三出口轨道231进入所述第二右重合轨道2022,经过所述第二右重合轨道2022后进入所述第三入口轨道232,经过所述第二左重合轨道2021后返回所述第三出口轨道231形成循环运动。

所述第四导轮304从所述第四出口轨道241进入所述第二右重合轨道2022,经过所述第二右重合轨道2022后进入所述第四入口轨道242,经过所述第二左重合轨道2021后返回所述第四出口轨道241形成循环运动。

具体地,为形成环形轨迹以使所述悬吊载车装置3做上下循环往复运动,所述第一入口轨道211、所述第二入口轨道221、所述第一出口轨道212和所述第二出口轨道222均为弧形轨道,所述第一左重合轨道2011和所述第一右重合轨道2012为直形轨道。

更优地,所述第一入口轨道211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入口轨道221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出口轨道21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出口轨道222的第二端均设有开口朝外逐渐增大的引导口10,同理,所述第三出口轨道231的第一端、所述第四出口轨道241的第一端、所述第三入口轨道23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入口轨道242的第二端也设有开口朝外逐渐增大的引导口10。第一导轮301、第二导轮302、第三导轮303和第四导轮304分别进入对应轨道时,经过所述引导口10的引导作用,进出运行时更加顺畅、平稳。

更具体地,所述第一右重合轨道2012以及与其相连接的第一入口轨道211、第二入口轨道221、第一出口轨道212和第二出口轨道222为槽型轨道。所述槽型轨道两侧与运行与其内的导轮相切,以形成限制,能够有效地使得所述悬吊载车装置3的运动更加平稳。

更具体地,所述第一入口轨道211、所述第三出口轨道231的入口端为斜切状,以形成所述开口朝外逐渐增大的引导口10,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入口轨道211的入口端为第一端。斜切状的入口端上部可以有效防止进入的导轮向外脱离,又使得导轮的进入更加顺畅,且加工简单方便。

所述第一左重合轨道2011的上下端均设有圆弧形的导入面。所述导入面也可以呈斜切状,使得相应的导轮进入所述第一左重合轨道2011更加顺畅,防止脱轨。

本实施例中,所述悬吊载车装置3包括:车板悬吊架31和载车板32,所述车板悬吊架31后端至少设有于竖直方向上下设置的第一导轮301和第二导轮302,所述车板悬吊架31底部设有至少两条横向托杆315;所述载车板32位于所述横向托杆315上。

在所述车板悬吊架31相对所述滚动循环式立体车库运动时,所述车板悬吊架31的第一导轮301和第二导轮302通过沿轨道运行,能够有效地防止所述车板悬吊架31晃动,提升运行的平稳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车板悬吊架31包括:第一悬吊框311、第二悬吊框312和传动连杆313。所述第一悬吊框311位于所述车板悬吊架31前端;所述第二悬吊框312位于所述车板悬吊架31后端;所述传动连杆313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悬吊框311上部和所述第二悬吊框312上部,所述传动连杆313的后端具有传动连接部3131。驱动装置与所述传动连接部3131铰接,可以带动所述悬吊载车装置3相对所述固定框架运动。所述车板悬吊架31结构简单,大大加强了所述悬吊载车装置3的强度。

更优地,所述车板悬吊架31顶部设有向上凸起的垫块35,具体地,所述垫块35设有四块分别设于顶部四角。所述悬吊载车装置3在做竖直上下运动时,相邻的两个悬吊载车装置3处于叠放状态,处于下方的所述悬吊载车装置3顶部的垫块35抵住处于上方的所述悬吊载车装置3底部,两个相邻的悬吊载车装置3相互约束,进一步使得悬吊载车装置3的运行处于一个平稳的状态。

本实施例中,所述载车板32包括:载车板本体321、车轮导向道322、入口导向装置323。

所述车轮导向道322设有两条且相互间隔地并排位于所述载车板本体321上,所述车轮导向道322相对所述载车板本体321上表面呈下凹状。所述车轮导向道322可以有效地引导车辆的轮子进入预设位置并将车辆限制在所述车轮导向道322内,停车更加准确的同时使得所述悬吊载车装置3的受力更加平衡。

所述入口导向装置323包括分别位于所述载车板本体321前端两侧的第一引导部324和第二引导部325,所述第一引导部324和所述第二引导部325相互形成开口向外逐渐增大的张开状,所述入口导向装置323还包括位于所述载车板本体321前端中部的中间导向块326,所述中间导向块326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引导部324和所述第二引导部325形成两个开口向外逐渐增大的张开状。车辆进入所述滚动循环式立体车库的载车板32时,是从所述载车板本体321前端的两侧之间进入,由于车辆后视镜存在盲区以及车主的技术存在差异等原因,车辆不容易正对所述载车板本体321前端进入,而当车轮碰到第一引导部324和第二引导部325可以给车主以反馈,辅助车主逐渐修正驾驶路径,使得停车位置更加准确。

具体地,所述第一引导部324包括滚轮座3241和铰设在所述滚轮座3241上的滚轮3242,所述滚轮3242的滚动轴垂直于所述车轮导向道322上表面,所述第二引导部325的结构与所述第一引导部324结构相同所述第一引导部324包括滚轮座3241和铰设在所述滚轮座3241上的滚轮3242,所述滚轮3242的滚动轴垂直于所述车轮导向道322上表面,所述第二引导部325的结构与所述第一引导部324结构相同。

所述第一引导部324和所述第二引导部325分别铰设在所述载车板本体321前端两侧,且所述第一引导部324与所述载车板本体321的铰接处设有第一复位弹簧,以将受到外力向外侧摆动的所述第一引导部324复位,所述第二引导部325与所述载车板本体321的铰接处设有第二复位弹簧,以将受到外力向另一外侧摆动的所述第二引导部325复位。所述第一复位弹簧和所述第二复位弹簧为扭矩弹簧,所述第一复位弹簧和所述第二复位弹簧的存在使得所述第一引导部324和所述第二引导部325在给予车主碰触反馈的同时,将所述第一引导部324和所述第二引导部325所受到的车轮压力转换为弹力,防止所述第一引导部324和所述第二引导部325因受力过大而破坏。

进一步地,所述车轮导向道322的表面设有车轮导向刻线3220。尤其是,所述车轮导向刻线3220呈纵横交错的网状。所述车轮导向刻线一方面可以增大摩擦力,使得停车更加容易可靠,另一方面起到了引导校正的作用。

更进一步地,所述车轮导向道322后端设有用于车轮制动的挡车杆3222。可以有效防止车辆停车越界而发生危险。所述挡车杆的高度约为普通车轮高度的三分之一。

更进一步地所述车轮导向道322上设有凸起的阻车杆3221。所述阻车杆在车辆停车入库时起到减速的作用,而且能反馈给车主位置信息,使得停车更加省心。

更优地,所述阻车杆3221和所述挡车杆3222之间设有可容纳汽车前车轮的限制间距3223。当车辆停车入库时,车辆刚越过所述阻车杆后刹车会使前车轮进入所述限制间距,从而使得停车更加准确,大大优化了车主的停车体验。

本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装置4包括:驱动电机41、传动卡轮42、环形传送链43和传动连接件44。

所述传动卡轮42沿周向均匀设有四个卡缺421,所述传动卡轮42与所述驱动电机41的输出端相连接,以使所述驱动电机41带动所述传动卡轮42转动。

所述环形传送链43呈环形设于所述固定框架上,所述环形传送链43上设有沿其环形轨迹运动的多个传送轮431,所述传动卡轮42的卡缺421转动时轮流卡在所述传送轮431上,以带动所述传送轮431运动,尤其是,两个所述卡缺421卡套在相邻两个传送轮431上。

所述传动连接件44的数量与所述悬吊载车装置3的数量相对应,一个所述传动连接件44的一端与至少一个所述传送轮431相固定,另一端与一个所述悬吊载车装置3相铰接。

通过所述驱动装置4,所述悬吊载车装置3可以做上下循环往复运动,且由于所述传动连接件44一端与所述悬吊载车装置3相铰接,所述悬吊载车装置3做上下循环往复运动过程中在重力及轨道作用下始终处于竖直状态。所述驱动装置4结构紧凑,传动可靠。

本实施例还提供滚动循环式立体车库控制系统,用于控制滚动循环式立体车库中的悬吊载车装置3以实现汽车出入库,包括:

车辆检测单元,用于分别检测对应的悬吊载车装置3上是否已停好车辆并生成有车信号或无车信号。

键盘指示单元,所述键盘指示单元上设有多个按键和分别设于各个按键上的指示灯,所述按键、设于所述按键上的指示灯与所述悬吊载车装置3三者一一对应,各个所述指示灯的输入端与对应的车辆检测单元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指示灯根据对应的悬吊载车装置3上的有车信号而亮灯,根据对应的悬吊载车装置3上的无车信号而灭灯,尤其是,所述键盘指示单元设于所述滚动循环式立体车库外部,所述键盘指示单元上有10个按键,分别对应10个悬吊载车装置3,且每个按键上都独立设有一个指示灯。

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键盘指示单元的按键的输出端电连接,根据按下的所述键盘指示单元的按键,生成对应所述按键的悬吊载车装置3的驱动信号。

驱动装置4,所述驱动装置4的输入端与所述控制单元的输出端电连接,根据所述驱动信号驱动对应的悬吊载车装置3运动至滚动循环式立体车库的出入库位置。

操作所述滚动循环式立体车库控制系统可实现停车和取车,停车入库时,车主先在车库外按下灭灯的按键并记下该按键位置或编号,控制单元根据该按键发出对应的驱动信号,驱动装置接收驱动信号后驱动与该按下的按键对应的空载的悬吊载车装置3运输到下方的出入库位置并停住,车主将车辆停驻在悬吊载车装置3内后离开即完成停车操作,此时该悬吊载车装置3的车辆检测单元检测到有车生成有车信号,并发送至对应的指示灯,原来灭灯的按键转为亮灯状态;取车出库时,车主先在车库外按下之前记下的对应所属车辆的悬吊载车装置3的按键,控制单元根据该按键发出相应的驱动信号,驱动装置接收该驱动信号后驱动对应的悬吊载车装置3运输到下方的出入库位置并停住,车主即可进行取车出库。所述滚动循环式立体车库控制系统通过简单的电路连接结构,智能控制车库中所述悬吊载车装置运动以移动停车位,易于维修的同时可靠地实现了车辆的出入库。

更优地,所述滚动循环式立体车库控制系统还包括满载提示单元,所述满载提示单元的输入端与各个车辆检测单元的输出端电连接,根据各个车辆检测单元都发出有车信号后显示车库满载信息。其中,所述车库满载信息可以以文字或图形显示的方式显示。所述满载提示单元可以直观地告知前来停车的车主车库的满载状态,以便车主及时调整停车计划。

另外,所述滚动循环式立体车库控制系统还包括停车到位单元,用于检测入库的汽车是否停在预定位置,当检测到入库的汽车没有停在预定位置时发出警告信号。具体地,所述停车到位单元可以分别设于预定位置的界线上,当然,所述停车到位单元可以设在全部或部分的界线上,当入库的汽车超出界线时发出警告信号,所述警告信号可以是声音或亮光。通过所述停车到位单元可以进一步地辅助车主将车辆停到悬吊载车装置3的预定位置。

本实施例中,所述车辆检测单元和停车到位单元为光电传感器、位置传感器或摄像头。

综上所述,本申请具有但不限于以下有益效果:

1、所述滚动循环式立体车库控制系统通过简单的电路连接结构,智能控制车库中所述悬吊载车装置运动以移动停车位,易于维修的同时可靠地实现了车辆的出入库。

2、所述第一导轮、所述第二导轮、所述第三导轮和所述第四导轮分别在预定轨道上运行,四个导轮在轨道上的限制使得所述悬吊载车装置的运动更加稳定可靠。

3、所述载车板的所述车轮导向道可以有效地引导车辆的轮子进入预设位置并将车辆限制在所述车轮导向道内,停车更加准确的同时使得所述悬吊载车装置的受力更加平衡。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申请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此外,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如上所述是结合具体内容提供的一种或多种实施方式,并不认定本申请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凡与本申请的方法、结构等近似、雷同,或是对于本申请构思前提下做出若干技术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