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嵌平型变形缝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02698发布日期:2020-08-05 00:20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一种嵌平型变形缝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嵌平型变形缝结构。



背景技术:

参阅图1所示,传统外墙变形缝的处理方式一般采用挤塑聚苯板30进行封堵、然后外贴橡胶止水带40、最后用防水卷材50进行封闭止水,采用该方式,在变形缝10因温度应力等发生变形时,外贴止水带40容易被拉断,进而造成变形缝10漏水,而且止水带40覆盖于变形缝10上,对进行外墙的内部装饰造成施工不便,且影响装饰的美观。

针对上述问题,需要研发一种既能适应变形缝变形又不影响内部装饰美观的具有良好防水性能的嵌平型变形缝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嵌平型变形缝结构,通过双层特殊折线形止水带的设置,使变形缝能够承受建筑物的沉降、伸缩、地震等全方位变形,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且不影响外墙面的整体效果,保证室内装饰的美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具体通过以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嵌平型变形缝结构,包括第一止水带和第二止水带,所述第一止水带位于变形缝的外部,所述第二止水带位于所述变形缝的内部,所述第一止水带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止水带的第一端通过第一基座连接,所述第一止水带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止水带的第二端通过第二基座连接,所述第一基座和所述第二基座均通过膨胀螺钉固定于所述变形缝两侧墙体上。

通过于变形缝内、外同时设置止水带,使变形缝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且通过第一基座和第二基座将第一止水带和第二止水带固定成一个整体,使该变形缝结构简单、安装方便。

本实用新型嵌平型变形缝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基座和所述第二基座均包括用于连接所述第一止水带的第一连接部、用于连接所述第二止水带的第二连接部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的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上设有供所述膨胀螺钉穿过的连接孔。

通过上述结构,使第一止水带和第二止水带与变形缝两侧墙体的连接更加严密和稳固。

本实用新型嵌平型变形缝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上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一止水带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卡槽适配的第一突起,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二止水带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卡槽适配的第二突起。

通过上述结构,使第一止水带与第一基座以及第二止水带与第二基座的连接更加严密和稳固。

本实用新型嵌平型变形缝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变形缝两侧墙体的端面齐平,所述第三连接部设有搭接至临近的所述端面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上开设有所述连接孔。

通过上述结构,使第一基座和第二基座轻松安装于设置在外墙平直段的变形缝两侧。

本实用新型嵌平型变形缝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变形缝两侧墙体的端面上设置有装饰层,所述固定部压设于所述端面与所述装饰层之间,所述第一止水带的外表面与所述装饰层的外表面齐平。

通过第一止水带与装饰层的齐平设置,保证了外墙面的整体效果,且不影响装饰美观。

本实用新型嵌平型变形缝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变形缝两侧墙体的端面不齐平,包括较低端面和较高端面,临近所述较低端面一侧的所述第三连接部设有搭接至所述较低端面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上开设有所述连接孔,临近所述较高端面一侧的所述第三连接部上形成有一斜面,所述斜面上设有所述连接孔,所述膨胀螺钉沿垂直于所述斜面的方向锚固至具有所述较高端面的墙体内。

通过上述结构,使第一基座和第二基座轻松安装于设置在外墙拐角处的变形缝两侧。

本实用新型嵌平型变形缝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较低端面上设置有装饰层,所述固定部压设于所述较低端面与所述装饰层之间,所述第一止水带的外表面与所述装饰层的外表面齐平。

通过第一止水带与装饰层的齐平设置,保证了外墙面的整体效果,且不影响装饰美观。

本实用新型嵌平型变形缝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止水带靠近两端的位置形成有朝向所述变形缝的内部的隆起,所述隆起上设有空腔。

通过隆起对第一止水带起到支撑作用,同时还增加了第一止水带的富余量,避免了第一止水带被拉断而无法保证变形缝的防水性能;通过空腔的设置,使隆起在一定力的作用下空腔先变形,而隆起能够维持对第一止水带的支撑,保证第一止水带的外表面的平整。

本实用新型嵌平型变形缝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二止水带的截面呈折线形。

通过上述改进,使第二止水带具有一定富余量,保证了变形缝发生变形时,第二止水带不被拉断。

本实用新型嵌平型变形缝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止水带和所述第二止水带为热塑性橡胶止水带。

采用热塑性橡胶止水带,使止水带能够适应较大范围的温度变化,同时保证止水带在水平应力的作用下被拉断。

综上,本实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于变形缝上设置双层加强止水带,使变形缝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且通过两基座将两止水带固定成一个整体,使该变形缝结构简单、安装方便;

2、通过对止水带的形状和材料的改进,保证了变形缝在变形时也能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

3、通过止水带与基座之间相互配合的凸起和卡槽,使得止水带与基座的连接更加严密和稳固;

4、通过基座的特殊形状,使其既可以安装于外墙平直段的变形缝上也可以安装于外墙拐角处的变形缝上,且不影响装饰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汇总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是传统的变形缝防水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实施例中第一基座和第二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实施例中第一基座和第二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止水带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传统外墙变形缝的处理方式,无法保证在变形缝因温度应力等发生变形时的有效防水,且对于设置在外墙上的变形缝来说,对外墙的内部装饰造成施工不便,且影响装饰的美观。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既能适应变形缝变形又不影响内部装饰美观的具有良好防水性能的嵌平型变形缝结构。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嵌平型变形缝防水结构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阅图2和图4,图2示出了设置在外墙平直段上的嵌平型变形缝结构图,图4示出了图2中第一基座和第二基座的结构图,一种嵌平型变形缝结构,包括第一止水带41和第二止水带42,所述第一止水带41位于变形缝10的外部,所述第二止水带42位于所述变形缝10的内部,所述第一止水带41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止水带42的第一端通过第一基座43连接,所述第一止水带41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止水带42的第二端通过第二基座43’连接,所述第一基座43和所述第二基座43’均通过膨胀螺钉44固定于所述变形缝两侧墙体20上。

通过于变形缝10内、外同时设置止水带,使变形缝10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且通过第一基座43和第二基座43’将第一止水带41和第二止水带42固定成一个整体,使该变形缝10结构简单、安装方便。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基座43和所述第二基座43’均包括用于连接所述第一止水带41的第一连接部431、用于连接所述第二止水带42的第二连接部432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43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432之间的第三连接部433,所述第三连接部上设有供所述膨胀螺钉44穿过的连接孔435。

通过上述结构,使第一止水带41和第二止水带42与变形缝两侧墙体20的连接更加严密和稳固。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部431上设有第一卡槽436,所述第一止水带41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卡槽436适配的第一突起411,所述第二连接部432上设有第二卡槽437,所述第二止水带42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卡槽437适配的第二突起(未标出)。

通过上述结构,使第一止水带41与第一基座43以及第二止水带42与第二基座43’的连接更加严密和稳固。

所述第一基座43和所述第二基座43’与变形缝两侧墙体20的连接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于增设的固定部434进行垂直锚固,另一种是通过本体形成的斜面进行斜向锚固,下面将通过两个实施例来进行详细说明:

在第一较佳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所述变形缝两侧墙体20的端面是齐平的,所述第三连接部433设有搭接至临近的所述端面的固定部434,所述固定部434上开设有所述连接孔435。采用膨胀螺钉44穿过连接孔435后经对应的端面锚固至墙体内。该连接方式使第一基座43和第二基座43’轻松安装于设置在外墙平直段的变形缝两侧,该连接方式的固定部434除了起到固定第一基座43和第二基座43’的作用,还可以起到密封第一基座43和第二基座43’与临近的墙体之间缝隙的作用,保证变形缝10的防水性能。

进一步地,所述变形缝两侧墙体20的端面上设置有装饰层30,所述固定部434压设于所述端面与所述装饰层30之间,所述第一止水带41的外表面与所述装饰层30的外表面齐平,以保证外墙面的整体效果,且不影响装饰美观,也可以配合装饰层将第一止水带41涂成不同颜色或图案。

在第二较佳实施例中,参阅图3和图5,图3示出了设置在外墙拐角处的嵌平型变形缝结构图,图5示出了图3中第一基座和第二基座的结构图,所述变形缝两侧墙体20的端面不齐平,包括较低端面和较高端面,所述第一基座43临近所述较低端面,所述第二基座43’临近所述较高端面,所述第一基座43的所述第三连接部433设有搭接至所述较低端面的固定部434,所述固定部434上开设有所述连接孔435,所述第二基座43’的所述第三连接部433上形成有一斜面,所述斜面上设有所述连接孔435,所述膨胀螺钉44沿垂直于所述斜面的方向锚固至具有所述较高端面的墙体内。该实施例为配合外墙的拐角,采用斜向锚固的方式来固定第二基座43’,该连接方式操作起来比较方便,且能保证第二基座43’与墙体的紧密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较低端面上设置有装饰层30,所述固定部434压设于所述较低端面与所述装饰层30之间,所述第一止水带41的外表面与所述装饰层30的外表面齐平,具有较高端面的墙体上的装饰层,可以贴邻第一止水带41的外表面设置,以保证外墙拐角处的装饰整齐、美观。

上述两实施例仅为常见的两种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行选择和调整第一基座43和第二基座43’的形状和连接方式等。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止水带41靠近两端的位置形成有朝向所述变形缝10的内部的隆起412,所述隆起412上设有空腔413。通过隆起412对第一止水带41起到支撑作用,同时还增加了第一止水带41的富余量,避免了第一止水带41被拉断而无法保证变形缝10的防水性能;通过空腔413的设置,使隆起412在一定力的作用下空腔413先变形,而隆起412能够维持对第一止水带41的支撑,保证第一止水带41的外表面的平整。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止水带42的截面呈折线形。使第二止水带42具有一定富余量,保证了变形缝10发生变形时,第二止水带42不被拉断。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止水带41和所述第二止水带42为热塑性橡胶止水带。采用热塑性橡胶止水带,使止水带能够适应较大范围的温度变化,同时保证止水带在水平应力的作用下被拉断。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对其做出种种变化。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