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楼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88665发布日期:2020-09-23 00:45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装配式楼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装配式建筑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装配式楼梯。



背景技术:

铝式装配建筑以其简单易装,结构轻便且强度高,造型多样且触感较其他金属建筑更为舒适广泛为大众所接受。多层的铝合金建筑中对楼梯的稳定性以及美观性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铝合金楼梯一般通过将几根方通焊接在一起,容易变形,在承重方面能力较差,同时美观性也较差,还需配备专门的焊接技术型人才,提高人工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配式楼梯,操作简单,且使整体外形更美观,降低人工成本。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装配式楼梯,包括相对设置的两组侧梁组件、及连接于两组侧梁组件之间并平行设置的多个台阶,每组侧梁组件包括端部相互抵靠的第一立柱、横梁和第一斜梁,横梁与第一立柱、第一斜梁抵靠的一端为第一端,第一端的端部凹设有开口朝下的第一卡口,第一立柱的顶端插入第一卡口内,第一斜梁与横梁、第一立柱抵靠的一端为第二端,第二端的端部设有开口朝下的第二卡口,第一端插入第二卡口内,且第一立柱的顶端也卡入第二卡口内。

第一立柱套嵌入横梁的第一卡口内,第一立柱和横梁的连接位置又套嵌入第一斜梁的第二卡口内,形成两级套嵌的叠梁结构,实现横梁、第一斜梁和第一立柱的套嵌固定,增加楼梯结构的稳定性,操作简单,便于安装和拆卸,提高工作效率,且无需焊接,整体外形更美观,无需配备专门的焊接技术型人才,降低人工成本。

下面对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进一步的是,第一卡口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一内顶壁、及与第一内顶壁垂直布置的第一内侧壁,第二卡口包括水平设置且位于第一内顶壁正上方的第二内顶壁、及与第二内顶壁垂直布置的第二内侧壁,所述第二内侧壁与第一内侧壁相对设置。第一卡口和第二卡口均呈倒l形且两者又相向布置,将横梁、第一斜梁和第一立柱的端部相互嵌套固定,进一步提高结构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是,第一卡口与第一立柱的顶端形状适配,第一立柱背向第一内侧壁的外侧壁与第一端的端部平齐,第二卡口与第一端形状适配,第一端的端部、外侧壁均与第二内侧壁贴合。使横梁、第一斜梁和第一立柱嵌套对接更紧凑,进一步提高结构的稳定性,也使整体外形更美观。

进一步的是,侧梁组件还包括水平倾斜设置的第二斜梁,第一斜梁水平倾斜设置,横梁水平设置,第二斜梁、横梁和第一斜梁由下往上依次连接。第二斜梁、横梁、第一斜梁、以及设置为两个第二斜梁之间、两个横梁之间、两个第一斜梁之间的台阶的相互配合,形成两折楼梯。

进一步的是,侧梁组件还包括第二立柱,第二立柱与横梁靠近第二斜梁的一端连接。第二立柱对楼梯起到支撑作用,进一步提高该楼梯结构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是,横梁设有与第二立柱顶端配合的第三卡口。使横梁与第二立柱之间的连接更稳固。

进一步的是,横梁、第二斜梁均与第二立柱通过角码和自攻螺丝配合连接,横梁、第一斜梁也均与第一立柱通过角码和自攻螺丝配合连接。使楼梯整体结构更稳固,且操作简单,便于安装和拆卸。

进一步的是,台阶表面覆盖有有蜂窝板。使楼梯的整体外形更美观。

进一步的是,台阶的两侧均通过螺栓与侧梁组件连接,蜂窝板遮盖螺栓。便于台阶的安装和拆卸,且通过蜂窝板遮盖住螺栓,使楼梯的整体外形更美观。

进一步的是,装配式楼梯还包括扶手,扶手设于侧梁组件上。方便人们将手扶着扶手,使上楼梯更轻松,也保证人们的安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立柱套嵌入横梁的第一卡口内,第一立柱和横梁的连接位置又套嵌入第一斜梁的第二卡口内,形成两级套嵌的叠梁结构,实现横梁、第一斜梁和第一立柱的套嵌固定,增加楼梯结构的稳定性,操作简单,便于安装和拆卸,提高工作效率,且无需焊接,整体外形更美观,无需配备专门的焊接技术型人才,降低人工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装配式楼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侧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斜梁、横梁和第一立柱的连接爆炸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台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侧梁组件,110.第一立柱,111.外侧壁,120.横梁,121.第一端,122.第一卡口,1221.第一内顶壁,1222.第一内侧壁,123.第三卡口,130.第一斜梁,131.第二端,132.第二卡口,1321.第二内顶壁,1322.第二内侧壁,140.第二斜梁,150.第二立柱,20.台阶,210.台阶板,220.骨架,230.自攻螺丝,30.扶手,40.地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装配式楼梯包括相对设置的两组侧梁组件10、及连接于两组侧梁组件10之间并平行设置的多个台阶20,每组侧梁组件10包括端部相互抵靠的第一立柱110、横梁120和第一斜梁130,横梁120与第一立柱110、第一斜梁130抵靠的一端为第一端121,第一端121的端部凹设有开口朝下的第一卡口122,第一立柱110的顶端插入第一卡口122内,第一斜梁130与横梁120、第一立柱110抵靠的一端为第二端131,第二端131的端部设有开口朝下的第二卡口132,第一端121插入第二卡口132内,且第一立柱110的顶端也卡入第二卡口132内。

第一立柱110套嵌入横梁120的第一卡口122内,第一立柱110和横梁120的连接位置又套嵌入第一斜梁130的第二卡口132内,形成两级套嵌的叠梁结构,实现横梁120、第一斜梁130和第一立柱110的套嵌固定,增加楼梯结构的稳定性,操作简单,便于安装和拆卸,提高工作效率,且无需焊接,整体外形更美观,无需配备专门的焊接技术型人才,降低人工成本。装配式楼梯通过叠梁结构增加了结构的稳定性,能减少大量螺丝的使用。

如图2和图3所示,横梁120水平设置,第一斜梁130倾斜设置,第一立柱110竖直设置。第一卡口122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一内顶壁1221、及与第一内顶壁1221垂直布置的第一内侧壁1222,第二卡口132包括水平设置且位于第一内顶壁1221正上方的第二内顶壁1321、及与第二内顶壁1321垂直布置的第二内侧壁1322,所述第二内侧壁1322与第一内侧壁1222相对设置。第一卡口122和第二卡口132均呈倒l形且两者又相向布置,将横梁120、第一斜梁130和第一立柱110的端部相互嵌套固定,进一步提高结构的稳定性。

如图2所示,第一卡口122与第一立柱110的顶端形状适配,第一内顶壁1221与第一立柱110的顶部贴合,第一立柱110背向第一内侧壁1222的外侧壁111与第一端121的端部平齐;第二卡口132与第一端121形状适配,第二内顶壁1321与横梁120的上表面贴合,第一端121的端部、外侧壁均与第二内侧壁1322贴合,使横梁120、第一斜梁130和第一立柱110嵌套对接更紧凑,进一步提高结构的稳定性,也使整体外形更美观。

如图2所示,侧梁组件10还包括水平倾斜设置的第二斜梁140,第一斜梁130水平倾斜设置,横梁120水平设置,第二斜梁140、横梁120和第一斜梁130由下往上依次连接。第二斜梁140、横梁120、第一斜梁130、以及设置为两个第二斜梁140之间、两个横梁120之间、两个第一斜梁130之间的台阶20的相互配合,形成两折楼梯。

为了进一步提高该楼梯结构的稳定性,如图2所示,侧梁组件10还包括第二立柱150,第二立柱150与横梁120靠近第二斜梁140的一端连接,第二立柱150对楼梯起到支撑作用,且横梁120设有与第二立柱150顶端配合的第三卡口123,使横梁120与第二立柱150之间的连接更稳固。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斜梁140与地梁40通过内置连接件加螺栓固定,即能保证稳定性又美观;横梁120、第一斜梁130均与第一立柱110通过角码(附图未标识)和自攻螺丝(附图未标识)配合连接,横梁120、第二斜梁140均与第二立柱150通过角码(附图未标识)和自攻螺丝(附图未标识)配合连接,进一步提高结构的稳定性,操作简单,便于安装和拆卸。横梁120与第一立柱110之间、横梁120与第二立柱150之间、第一斜梁130与第一立柱110之间、第二斜梁140与第二立柱150之间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其他可拆卸连接方式。

如图1所示,两个第一斜梁130之间、两个第二斜梁140之间均连接有多个平行设置的台阶20,两个横梁120之间连接有一个台阶20作为转角平台踏板。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台阶20包括上下两个台阶板210、设在两个台阶板210之间的骨架220,台阶20两侧的骨架220均通过自攻螺丝230与侧梁组件10连接,便于台阶的安装和拆卸,为了进一步提高台阶20和侧梁组件10连接的稳定性,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同时将台阶板210的两侧与侧梁组件10焊接加固。为了保证台阶20的稳定性的同时又避免了螺丝外露,兼顾美观性,台阶20的台阶表面覆盖有蜂窝板(附图未标识),蜂窝板带收边,台阶20上下表面用蜂窝板包被作为平台,遮盖住螺丝和焊缝,使楼梯的整体外形更美观。

如图1所示,装配式楼梯还包括扶手30,扶手30设于侧梁组件10上,从第二斜梁140向上延伸至第一斜梁130处均固定有扶手30,方便人们将手扶着扶手30,使上楼梯更轻松,也保证人们的安全。

在本实施例中,横梁120、第一斜梁130、第一立柱110、第二斜梁140、第二立柱150、台阶20和扶手30均为铝材,铝合金材质重量轻,便于安装和运输,避免腐蚀,提高使用寿命,且第一斜梁130、第一立柱110、第二斜梁140和第二立柱150采用铝通形式,采用铝通的形式也便于结构的改造和连接,且提高结构强度。横梁120、第一斜梁130、第一立柱110、第二斜梁140和第二立柱150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其他形式的材质。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