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型钢混凝土柱钢筋定位预埋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607006发布日期:2021-01-12 07:44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一种型钢混凝土柱钢筋定位预埋件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钢筋混凝土柱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型钢混凝土柱钢筋定位预埋件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建筑形式不断更新和发展,与此同时,建筑结构形式也不断地发生变化,由于建筑层高的不断增大,传统钢筋混凝土柱的截面也不断增大,使得传统的钢筋混凝土柱技术也不能满足现有的超高层建筑、大跨度结构建筑、甚至特殊结构建筑的要求,相应地,型钢混凝土结构柱也随着建筑结构形式的不断变化和要求而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建筑工程领域中。而在现有技术的型钢混凝土柱施工过程中,型钢柱和钢筋层在施工过程是相对独立进行,在筏板的钢构预埋件预埋和安装时,需要提前安装好钢构预埋件,再进行绑扎柱钢筋以及设置于外层的受力钢筋,虽然上述的施工方法在前期施工过程具有方便施工且简单可行等优点,但在后续施工过程中,则会容易出现预埋的钢筋无法对上节点板表面预留孔洞的技术问题。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设计简易、施工方便、安装精度高的型钢混凝土柱钢筋定位预埋件结构,旨在提高型钢混凝土柱的钢筋和钢构预埋件安装相连的便捷性以及提高生产效率和相连结构强度。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型钢混凝土柱钢筋定位预埋件结构,包括上下依次相连的上部板、中间连接部件和下部板,上部板表面中部设有若干上部柱筋通孔,下部板表面中部设有若干下部柱筋通孔与上部柱筋通孔轴向相对,上部板边沿设有若干上部受力筋通孔,下部板边沿设有若干下部受力筋通孔与上部受力筋通孔轴向相对,柱筋同时穿过上部柱筋通孔和下部柱筋通孔,受力筋穿过上部受力筋通孔并与下部受力筋通孔搭接相连。优选地,所述上部柱筋通孔、所述下部柱筋通孔以及所述上部受力筋通孔为圆孔,所述下部受力筋通孔为向外开放的半圆形孔。优选地,所述上部板相连于上部钢筋层底面,所述下部板相连于下部钢筋层顶面,所述受力筋底部设有弯锚结构同时与下部板边沿以及下部钢筋层固定相连。优选地,所述中间连接部件的顶端和底端分别与所述上部板和所述下部板焊接相连;上部板和所述上部钢筋层、下部板与所述下部钢筋层、所述柱筋与上部板和下部板、所述受力筋与上部板和下部板之间通过点焊相连。优选地,所述上部板和所述下部板的外形结构以及内设通孔以工厂加工生产。优选地,所述上部柱筋通孔和所述下部柱筋通孔内径与柱筋外径之差为5-10mm,所述上部受力筋通孔和所述下部受力筋通孔内径与受力筋外径之差为5-10mm。优选地,所述上部板厚度大于5mm且大于所述受力筋直径,所述下部板厚度大于5mm且大于受力筋半径,所述中间连接部件的作用长度为筏板厚度减去混凝土厚度和上部钢筋层厚度和下部钢筋层厚度以及受力钢筋的弯锚结构半径。优选地,轴向相邻的两根所述柱筋端部之间通过套筒固定相连,轴向相邻的两根所述受力筋端部之间通过套筒固定相连。优选地,所述中间连接部件为角钢、方钢、工字钢、钢筋段的任意一种或多种。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相对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对现有技术的钢构预埋件进行优化设置,在上部板和下部板表面设置相应的柱筋通孔和受力筋通孔,并且在安装过程中将钢构预埋件预先设置在上部钢筋层和下部钢筋层之间,使柱筋和受力筋能够顺利地通过相应柱筋孔和受力筋孔,这样使钢构预埋件的预埋和钢筋的预埋能够有机地结合,钢筋只需简单地通过钢结构表面以工厂化生产的通孔,相应地提高钢筋通过钢结构节点板的通过率且避免安装过程需要扩孔。与此同时,钢构预埋件通过钢结构加工厂使用数控机床进行加工,相对现有技术在现场加工,使钢构预埋件的上部板、下部板以及将两者相连的中间连接部件在尺寸以及表面的通孔设置在精度上都得到有效保证。操作人员在现场安装中,只需要将柱筋同时穿过上部柱筋通孔和下部柱筋通孔即可方便地完成柱筋安装,受力筋只需同时穿过上部受力筋通孔以及下部受力筋通孔即可方便地安装受力筋,既保证了钢筋的安装间距以及与上部板和下部板之间的垂直度,还能保证纵向设置的钢筋通过套筒连接,避免间距偏移过大而造成纵向相邻钢筋无法可靠相邻。此外受力筋底部的弯锚结构与半圆形结构的下部受力筋通孔配合相连,能够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弯锚结构无法同时穿入下部板的技术问题,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以及柱筋和受力筋安装后的结构强度。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钢构预埋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钢构预埋件与钢筋层和柱筋相连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钢构预埋件与钢筋层和钢筋相连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钢构受力筋与下部钢筋层相连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上部板32下部受力筋通孔11上部柱筋通孔4柱筋12上部受力筋通孔5上部钢筋层2中间连接部件6下部钢筋层3下部板7受力筋31下部柱筋通孔71弯锚结构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型钢混凝土柱钢筋定位预埋件结构。请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包括上下依次相连的上部板1、中间连接部件2和下部板3,上部板1表面中部设有若干个上部柱筋通孔11,下部板3表面中部设有若干个下部柱筋通孔31与上部柱筋通孔11轴向相对,上部板1边沿设有若干上部受力筋通孔12,下部板3边沿设有若干下部受力筋通孔32与上部受力筋通孔12轴向相对,柱筋4同时穿过上部柱筋通孔11和下部柱筋通孔31,受力筋7穿过上部受力筋通孔12并与下部受力筋通孔32搭接相连。优选地,本实施例的上部柱筋通孔11、下部柱筋通孔31以及上部受力筋通孔12为圆孔,下部受力筋通孔32为向外开放的半圆形孔。请参见图2至图4,本实施例的上部板1相连于上部钢筋层5底面,下部板3相连于下部钢筋层6顶面,受力筋7底端设有弯锚结构71与下部钢筋层6顶面固定相连,通过将本实施例由上部板1、中间连接件2以及下部板3相连形成的钢构预埋件安装于上部钢筋层5和下部钢筋层6之间后,再将柱筋4同时穿过上部钢筋层5和下部钢筋层6以及上部板3的上部柱筋通孔11和下部板3的下部柱筋通孔31后,通过点焊方式将柱筋4与上部板1和下部板3同时焊接相连。与此同时,受力筋7底端的弯锚结构71首先穿过上部板1的上部受力筋通孔12后,通过将受力筋7进行安装位置的变化能够将受力筋7底部的弯锚结构71搭靠在下部板3边沿位置的半圆结构的下部板受力筋通孔32,再通过点焊方式将弯锚结构71与下部板3焊接相连,以及将弯锚结构71与下部钢筋层6焊接相连,与此同时还需要将上部板1和上部钢筋层5焊接固定相连,下部板3和下部钢筋层6焊接固定相连,通过上述安装方式形成的结构体系能够使钢构预埋件、柱筋4、受力筋7以及钢筋层形成结构强度较高的安装体系,并且上述点焊过程需要控制好电流的大小以避免造成柱筋4和受力筋7的结构损伤。现有技术中,型钢混凝土柱在安装过程中,钢构预埋件安装和钢筋的绑扎往往是由不同劳务队伍完成,本实施例的上部板1和下部板3的外形结构以及内部设有的通孔以工厂加工生产,中间连接部件2的顶端和底端分别与上部板1和下部板3固定相连,其中上部板1和下部板3分别与中间连接部件2之间通过焊接相连,因此本实施例的钢构预埋件通过工厂化生产能够保证上部板1和下部板3的外形结构尺寸,与此同时还能保证上部板1和下部板3表面的柱筋通孔以及受力筋通孔的定位和开设,保证孔径符合相应的尺寸要求而非操作人员在现场开孔或者配合扩孔而降低工作强度。其中优选地,钢构预埋件在工厂化生产过程中,通过数控机床对上部板1和下部板3的孔径开设能够保证开孔的精度较高,上部柱筋通孔11和下部柱筋通孔31内径与柱筋4外径之差为5-10mm,上部受力筋通孔12和下部受力筋通孔32内径与受力筋7外径之差为5-10mm,以保证点焊后的结构强度以及减小钢筋在纵向和横向偏差。此外,本实施例的上部板1和下部板3作为钢构预埋件的顶板和底板,并且上部板1与上部钢筋层5固定相连,下部板3与下部钢筋层6相连,与此同时,本实施例针对钢构预埋件的结构进行优化设置,因此上部板1和下部板3的钢板厚度需要与现有技术钢构预埋件的钢板厚度相一致或者比现有技术的钢构预埋件的钢板厚度要大,也就是本实施例的钢构预埋件的钢板厚度为5mm以上,其中优选地,上部板1厚度应当大于设置于外层的受力筋直径,而下部板3厚度应当大于设置于外层的受力筋半径,另外中间连接部件2的实际作用长度为筏板厚度减去混凝土厚度和上部钢筋层厚度和下部钢筋层厚度以及受力钢筋弯锚半径。另外本实施例中,轴向相邻的两根柱筋4端部之间通过套筒固定相连,也就是轴向相邻的两根柱筋7端部之间通过套筒固定相连,轴向相邻的两根受力筋7端部之间通过套筒固定相连,通过上述钢筋和通孔之间的间隙限制以减小钢筋在纵向和横向的偏差,以保证柱筋4和受力筋7在轴向方向的受力均衡,并且轴向相连的两个钢筋可靠相连。本实施例的中间连接部件2可选用为角钢、方钢、工字钢、钢筋段等材料,但是为了使得整个钢构预埋件的受力强度更高并且节省成本,本实施例选择使用角钢。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