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张法无粘结预应力筋板下T梁翼板张拉节点及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2085719发布日期:2020-09-01 20:01阅读:553来源:国知局
后张法无粘结预应力筋板下T梁翼板张拉节点及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预应力结构连接节点构造及施工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后张法无粘结预应力筋板下t梁翼板张拉节点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不断发展,体量较大的商业综合体项目对后者的期望度也不断提高,也就是说,在满足“承载力极限状态”的前提下,使用者对建筑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及要求。然而,节点连接处(梁-柱节点、梁-柱节点、柱-柱节点)其施工工艺复杂,施工难度大,成为了可能发生破坏的结构薄弱位置,节点连接面成为了截面承载力下降的薄弱面。尤其是此类复杂无粘结预应力梁柱节点核心区的施工质量更是难以得到应有的保障。此类复杂节点的梁柱核心区往往存在钢筋密集且排布错综复杂、钢筋锚固长度难以满足、与搭筋板的焊接质量难以控制、梁底部钢筋焊接操作面不足、型钢构件开孔率难以控制、钢筋叠加排布导致板面超高等施工难题。因此,如何提高无粘结预应力梁柱节点处的节点抗负弯矩效果,无粘结预应力预应力梁柱增强节点抗震能力强度,是本专利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抗震能力强、节点抗负弯矩效果好的后张法无粘结预应力筋板下t梁翼板张拉节点及施工方法。

技术方案:

本发明一种后张法无粘结预应力筋板下t梁翼板张拉节点构造,包括现浇楼板、局部现浇t梁、现浇混凝土柱、无粘结预应力钢筋;局部现浇t梁设于现浇楼板下部;局部现浇t梁与现浇混凝土柱相连接;局部现浇t梁的两端内部设有无粘结预应力筋,无粘结预应力筋构成后期施工作为局部现浇t梁预应力筋张拉端节点。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局部现浇t梁包括顶部的t梁翼板和底部的主梁,局部现浇t梁底部的主梁和现浇混凝土柱形成板下t梁翼板加强梁柱节点。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无粘结预应力筋设于t梁翼板的两端内部。

一种后张法无粘结预应力筋板下t梁翼板张拉节点及施工方法构造,具体步骤为:

1)现浇混凝土柱钢筋绑扎及模板安装施工;

2)现浇楼板及局部现浇t梁支架的整体安装;

3)局部现浇t梁的钢筋绑扎及无粘结预应力筋的铺设;

4)局部现浇t梁端头无粘结预应力筋处理;

5)现浇混凝土柱混凝土整体浇筑及养护;

6)对现浇t梁端头无粘结预应力筋张拉、锚固;

7)预应力筋锚固端封锚处理;

8)模板支架拆除。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步骤4),对t梁翼板端头无粘结预应力筋处理;步骤6),对t梁翼板端头无粘结预应力筋张拉、锚固。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步骤6)中,采用交叉对称张拉预应力筋。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步骤4)中,预埋同轴双螺旋筋钢制方槽装置,预埋的同轴双螺旋筋钢制方槽装置同样采用马镫钢筋固定,同轴双螺旋筋埋在张拉端混凝土内部,端部的钢制方槽与同轴双螺旋筋采用焊接连接,钢制方槽顶在t梁翼板端模板内侧边;步骤7),方槽内采用泡沫块填塞封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后张法无粘结预应力筋板下t梁翼板张拉节点及施工方法,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在现浇混凝土梁柱节点处采用现浇楼板1下t梁翼板端预应力张拉技术,有效改善了梁柱节点受力特性,节点抗负弯矩效果好,预应力梁柱增强节点抗震能力强。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并不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现浇楼板;2-局部现浇t梁;3-现浇混凝土柱;4-t梁翼板;5-无粘结预应力筋。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后张法无粘结预应力筋板下t梁翼板张拉节点构造,包括现浇楼板1、局部现浇t梁2、现浇混凝土柱3、无粘结预应力钢筋5;局部现浇t梁2设于现浇楼板1下部;局部现浇t梁2与现浇混凝土柱3相连接;局部现浇t梁2的两端内部设有无粘结预应力筋5,无粘结预应力筋5构成后期施工作为局部现浇t梁2预应力筋张拉端节点。

本实施例,有效实现了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梁柱节点预应力施工新构造与新技术的实施。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局部现浇t梁2包括顶部的t梁翼板4和底部的主梁,局部现浇t梁2底部的主梁和现浇混凝土柱3形成板下t梁翼板加强梁柱节点。为便于后续预应力筋的张拉与锚固,并考虑梁柱节点处的负弯矩,局部现浇t梁2的施工长度为梁跨的1/4~1/3。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无粘结预应力筋5设于t梁翼板4的两端内部。

实施例2,

如图1所示,一种后张法无粘结预应力筋板下t梁翼板张拉节点及施工方法,具体步骤为:

1)现浇混凝土柱3钢筋绑扎及模板安装施工。为了更好的完成后续t梁翼板的安装,首先要完成现浇混凝土柱模板的安装,现浇混凝土柱在现场安装时,要在柱顶考虑好后续板下t梁翼板的安装尺寸,即柱梁节点交接处往下降一个t梁翼板厚度,实现后续板下凸出的局部t梁翼板模板安装的有效对接。现浇混凝土柱模板采用铝合金模板或木模板。现浇混凝土柱模板安装完毕,做好柱模板的支撑工作,并校核柱模板安装顶部标高与后续要安装的t梁翼板底标高的一致性,误差控制在2mm内。

2)现浇楼板1及局部现浇t梁2支架的整体安装。现浇混凝土柱模板安装后,即可进行楼板及t梁模板支架安装,首先进行t梁模板及支架的安装,在校核好已考虑t梁翼板底标高位置的柱顶标高后,开始安装t梁及t梁翼板的模板。当采用木模板或铝合金模板时,要在t梁翼板端侧边模板上预留好后期预应力筋穿孔,预留的预应力筋穿孔孔径要比预应力筋尺寸大1~2mm,尤其是采用铝合金模板时,铝合金模板上预留的预应力筋穿孔在铝合金模板加工时一体化加工成型或特别定制。待t梁及t梁翼板模板安装好后,进行楼板模板的安装,并校核梁板柱整体安装位置及标高。

3)局部现浇t梁2的钢筋绑扎及无粘结预应力筋5的铺设。楼板及t梁模板支架整体安装完毕,即可进行梁板钢筋绑扎及无粘结预应力筋铺设工作,尤其在绑扎t梁翼板钢筋过程中,要将无粘结预应力筋铺设安装好,无粘结预应力筋铺设安装采用马镫钢筋固定,马镫钢筋与t梁翼板内的钢筋绑扎或焊接牢固,保证在后续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预应力钢筋位置的固定性,此外,无粘结预应力筋铺设工作在t梁翼板端要伸出侧边模板的预留孔。

4)局部现浇t梁2端头无粘结预应力筋处理。

5)现浇混凝土柱3混凝土整体浇筑及养护。待以上全部工作完毕,即可进行混凝土浇筑工作,梁板柱混凝土采用整体一次性浇筑,加强梁柱节点处混凝土浇筑工作,尤其是t梁翼板内的混凝土浇筑工作,但在浇筑振捣过程中,做好预应力筋位置的保护工作。

6)对现浇t梁2端头无粘结预应力筋张拉、锚固。待混凝土养护到设计强度,即可进行板下t梁翼板端头无粘结预应力筋张拉与锚固工作。

7)预应力筋锚固端封锚处理。

8)模板支架拆除。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步骤4),对t梁翼板4端头无粘结预应力筋处理;步骤6),对t梁翼板4端头无粘结预应力筋张拉、锚固。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步骤6)中,采用交叉对称张拉预应力筋。进行板下t梁翼板端头无粘结预应力筋张拉与锚固工作,预应力筋张拉采用交叉对称张拉,由于设计时有效将预应力筋张拉位置定在t梁翼板端,一方面有效做到了张拉工作的易操作性,另外一方面t梁翼板的设计对梁柱节点抗负弯矩有利。预应力筋张拉前,将预先设计的同轴双螺旋筋钢制方槽内预埋的泡沫块剔除干净,预应力筋张拉采用1.03倍的超张拉方法,交叉对称张拉后立即锚固,锚具锚固在同轴双螺旋筋钢制方槽内。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实现后期预应力筋张拉局部混凝土安全性,无粘结预应力筋铺设工作在t梁翼板端,步骤4)中,预埋同轴双螺旋筋钢制方槽装置,预埋的同轴双螺旋筋钢制方槽装置同样采用马镫钢筋固定,同轴双螺旋筋埋在张拉端混凝土内部,端部的钢制方槽与同轴双螺旋筋采用焊接连接,钢制方槽顶在t梁翼板端模板内侧边。步骤7),对于预应力筋锚固端封锚处理工作,由于预应力筋张拉后锚具锚固在同轴双螺旋筋钢制方槽内,做到了预应力筋端头锚具封锚后的隐蔽性与美观性,封锚工作采用比原混凝土强度高两个等级的微膨胀防水砂浆或细石混凝土。方槽内采用泡沫块填塞封闭。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发明提供的后张法无粘结预应力筋板下t梁翼板张拉节点及施工方法,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在现浇混凝土梁柱节点处采用现浇楼板1下t梁翼板端预应力张拉技术,有效改善了梁柱节点受力特性,节点抗负弯矩效果好,预应力梁柱增强节点抗震能力强。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